包含圆形针织结构的鞋类制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21017发布日期:2019-11-01 20:42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包含圆形针织结构的鞋类制品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包含圆形针织结构的鞋类制品以及制造这种鞋类制品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鞋类制品具有鞋底和附接到鞋底的鞋面。鞋类制造历来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切割缝合组装操作。将鞋面材料板切割成一定尺寸并缝合在一起以形成鞋面。鞋底使用许多不同的技术附接到鞋面以形成成品鞋类制品。鞋类设计的最新发展采用针织技术来形成鞋类的各部分并尤其形成鞋面。在某些情况下,平床针织用于形成平面针织物坯料。平面针织物坯料形成为特定形状,使得它可以折叠或包裹成接近完成的鞋面。一旦鞋面形成,鞋底组件或其它耐用结构就附接到针织鞋面,与传统的鞋类制造技术一致。虽然需要某种缝合技术来使用平床针织形成鞋面,但与传统的鞋制造相比,需要较少的缝合步骤。虽然平针针织可致使材料利用率提高,但由于织物切割最小化,因此平针针织固有地存在设计限制且生产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是鞋类制品、针织坯料,以及制造鞋类制品和针织坯料的方法。所述鞋类制品包含双层针织鞋面,所述双层针织鞋面具有鞋床、与所述鞋床相连的鞋面部分、踝部开口和用于容纳穿着者的脚的内部空隙。双层针织鞋面具有外针织层,所述外针织层限定双层针织鞋面的外表面。双层针织鞋面还具有整体针织接合到外针织层的内针织层。内针织层具有多个内针织区域,其在空间上对应于外针织层的多个外针织区域。外针织层和内针织层基本上限定了双层针织鞋面的鞋床和鞋面部分。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鞋类制品的侧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鞋类制品的分解图;

图3是沿图1中的线3-3截取的鞋类制品的横截面图;

图4是用于形成图1到3中所示的鞋类制品的组件的针织坯料的侧视图;

图5是用于形成图1和2中所示的鞋类制品的组件的针织坯料内部的侧视图,示出了针织坯料的一部分被去除以形成鞋类制品的踝部部分;且

图6是由图4中所示的针织坯料形成的双层针织鞋类组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例包含鞋类制品,所述鞋类制品包含形成为鞋类制品10的双层针织鞋面的圆形针织物。鞋类制品10被公开为具有适于行走或跑步的配置。与鞋类相关联的概念还可以适用于各种其它运动鞋类型,包含例如棒球鞋、篮球鞋、交叉训练鞋、自行车鞋、足球鞋、网球鞋、橄榄球鞋、短跑鞋和登山鞋。这些概念还可以适用于通常被认为是非运动的鞋类,包含正装鞋、便鞋、凉鞋和工作靴。本申请中公开的概念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鞋类。

参考图1到3,鞋类制品10包含鞋底组件20和鞋面针织组件30。出于参考目的,鞋类制品10可以分成三个大致区域:鞋前部区域11、鞋前部区域后方的鞋中部区域12,和鞋跟区域13。鞋前部区域11通常包含与脚趾和将跖骨与趾骨连接的关节对应的鞋类制品10的各部分。鞋中部区域12通常包含鞋类制品10的与脚的足弓区对应的各部分。鞋跟区域13通常对应于脚的后部。鞋类制品10还包含内侧14和外侧15,其延伸穿过区域11到13中的每一个并且与鞋类制品10的相对侧对应。外侧15对应于脚的外侧区,即背对另一只脚的表面,并且内侧14对应于脚的内侧区,即面向另一只脚的表面。区域11到13和侧面14到15旨在表示鞋类制品10的一般区。除了鞋类制品10之外,区域11到13和侧面14到15也可以应用于鞋底组件20和/或鞋面针织组件30。

继续参照图1到3,鞋底组件20固定到鞋面针织组件30并且在穿着鞋类制品10时在脚与地面之间延伸。鞋底组件20可包含中底、外底和衬里(未示出)。中底固定到鞋面针织组件30,如下文进一步解释。中底可以由可压缩的聚合物泡沫元件形成,例如聚氨酯或乙酸乙烯乙酯泡沫,其减弱地面反作用力并且在行走、跑步或其它步行活动期间在脚与地面之间发生压缩时提供缓冲。外底固定到中底的下表面,并且可以由耐磨的橡胶材料形成,所述橡胶材料被纹理化以赋予牵引力。鞋底组件20或与鞋面针织组件30一起使用的任何鞋底组件的结构和特征可明显发生变化。

鞋类制品10包含多个突片22a到22d,其沿着鞋类制品10的内侧14和外侧15从鞋底组件20向上延伸。多个突片22a到22d包含呈开口、狭槽和/或挂钩形式的固定构件24a到24d,其容纳鞋带18。

继续参照图1到3,鞋面针织组件30在鞋类制品10内形成内部空隙31,以用于容纳脚部并相对于鞋底组件20固定脚部。空隙31成形为容纳脚部并沿着脚部的外侧、沿着脚部的内侧、在脚部上方、围绕鞋跟,以及在脚部下方延伸。通过位于至少鞋跟区域13中的踝部开口32进入空隙。如上所述,鞋带18延伸穿过鞋面针织组件30的部分,并允许穿着者修改鞋面针织组件30的尺寸以适应脚部的比例。鞋带18允许穿着者围绕脚部收紧鞋面针织组件30,并且鞋带18允许穿着者松开鞋面针织组件30以便于脚部通过踝部开口32进入并从空隙31离开。

继续参照图1到3,鞋面针织组件30是双层针织鞋面,其具有基本上整体的圆形针织物结构。双层针织鞋面具有鞋床41、趾部部分42、与趾部部分42相连的脚掌部分44(有时称为鞋面部分44)、与脚掌部分44相邻并相连的鞋跟部分46,和限定踝部开口32的踝部部分48。鞋床41沿脚掌部分44从趾部部分42延伸到鞋跟部分46。鞋底组件20附接到鞋床41。在替代实施例中,衬里(未示出)沿着鞋床41定位在双层针织鞋面内。趾部部分42、脚掌部分44、鞋跟部分46和踝部部分48以及鞋床41通常指的是鞋面针织组件30的各区。

参考图2和3,双层针织鞋面具有外针织层60和内针织层80。外针织层60和内针织层80一起形成双层针织鞋面的趾部部分42、脚掌部分44、鞋跟部分46和踝部部分48。然而,外针织层60限定双层针织鞋面的外表面50,并且内针织层限定双层针织鞋面的内表面52。因此,可以说外针织层60形成趾部部分42、脚掌部分44、鞋跟部分46和踝部部分48的面向外的表面(未标号)。相反,内针织层80限定趾部部分42、脚掌部分44、鞋跟部分46和踝部部分48的面向内的表面(未标号)。此外,外针织层60和内针织层80两者基本上限定双层针织鞋面的鞋床41。外针织层60和内针织层80可以沿着踝部开口32限定边缘51。可选的绲边54可以沿着踝部开口32的边缘51设置。

双层针织鞋面包含至少一个附接构件,其将外针织层60固结到内针织层80,从而形成双层针织鞋面。附接构件可以是将外针织层60和内针织层80熔合在一起的任何材料。因为外针织层和内针织层是圆形针织结构,所以每层由于在下文描述的针织区域中形成的不同针织结构而在侧面具有浮纱。当形成双层针织鞋面时,来自外针织层60的浮线面向来自内针织层80的浮线。浮线会产生阻碍并在浮线被拉动时使针织结构变形,或使层变形或以其它方式变形。附接构件通过将外针织层和内针织层固结在一起来解决所述问题。特别地,附接构件将来自外针织层60的纱线结合到来自内针织层80的纱线。这种结合使得在使用中产生的针织结构中的变形最小化。附接构件还将外针织层和内针织层结合在一起,使得两个层不相对于彼此滑动。附接构件为双层针织鞋面提供稳定性。在一个实例中,附接构件可包括接结纱线。接结纱线可包括针织针脚的一部分,可在针织期间经安置或电镀。当接结纱线暴露于所需温度(高于玻璃化转变温度)时,接结纱线熔化,从而将外针织层60和内针织层80固结在一起。接结纱线可以是热塑性聚氨酯纱线。在另一个实例中,接结纱线是低熔点热塑性纱线,其熔化温度低于用于形成外针织层60和内针织层80的纱线。在替代实施例中,附接构件可以是低熔点粘合膜、低熔点粘合非织造网或粘合涂层。在另一个替代实施例中,附接构件可以是将外层和内层粗缝在一起的接结纱线。

外针织层60具有多个外针织区域62a到62f,且内针织层80具有多个内针织区域82a到82g。外针织区域和内针织区域包括所选纺织结构元件。所选纺织结构元件可包含特定的针织针脚和/或某些纱线的存在。此外,所选纺织结构元件可不包括某些针织针脚和/或纱线。外针织层60的多个外针织区域62a到62f中的一个或多个可在空间上对应于多个内针织区域82a到82g中的一个或多个。在内针织区域在空间上对应于外针织区域的实施例中,内针织区域完全或部分地位于外针织区域之下。例如,内针织区域82a到82e中的每一个均位于相应外针织区域62a到62d之下。然而,外针织层60和内针织层80可以包括在彼此不同位置的不同针织区域。

图2示出了多个外针织区域62a到62f。如图所示,多个外针织区域包括沿着趾部部分42和鞋床41的一部分的第一外针织区域62a。第一外针织区域62a可以被称为前部趾部针织区域。第二外针织区域62b跨越趾部部分42的顶部延伸。第二外针织区域62b可以被称为上部趾部针织区域。第三外针织区域62c跨越脚掌部分44的顶部并且在趾部部分42的后方延伸。第三外针织区域62c可以被称为上部中底针织区域。第四外针织区域62d跨越鞋跟部分46延伸。第四区域62d被称为外鞋跟区域。第五外针织区域62e形成外针织层的剩余区。第六外针织区域62f沿着外鞋跟部分46上方的踝部部分48定位。就针织结构和/或纱线来说,每个外针织区域62a到62f可具有不同的纺织结构元件。或者,就针织结构和/或纱线来说,每个外针织区域62a到62f可具有类似的针织结构。在一个实例中,上部中底针织区域62c可包括接结纱线。接结纱线可以是例如热塑性聚氨酯纱线。接结纱线可以有助于将外针织层60和内针织层80固结在一起。

如图2和4中最佳所示,内针织层80包含多个内针织区域82a到82g,其包括所选纺织结构元件。区域82a到82g未在图2中示出,但在图4中示出为针织坯料130的一部分。如图所示,多个内针织区域包含沿着趾部部分和鞋床的一部分的第一内针织区域82a。第一内针织区域82a可以被称为前部趾部针织区域。第二内针织区域82b跨越趾部部分的顶部延伸。第二内针织区域82b可以被称为上部趾部针织区域。第三内针织区域82c跨越中底部分的顶部并且在趾部部分的后方延伸。第三内针织区域82c可以被称为上部中底针织区域。第四内针织区域82d跨越鞋跟部分延伸。第四区域82d被称为内鞋跟区域。第五内针织区域82e形成内针织层80的剩余区。第六内针织区域82g跨越中底部分的底部并且在趾部部分的后方延伸。第六内针织区域82g可以被称为下部中底针织区域82g。第七内针织区域82f沿着踝部部分定位。就针织结构和/或纱线来说,每个内针织区域82a到82g可具有不同的纺织结构元件。或者,就针织结构和/或纱线来说,每个内针织区域82a到82g可具有类似的针织结构。在一个实例中,上部中底针织区域82c和/或下部中底针织区域82g可包括接结纱线。如上所述,接结纱线可以是热塑性聚氨酯纱线。接结纱线可以有助于将外针织层60和内针织层80固结在一起。

双层针织鞋面可具有各种圆形针织结构。例如,双层针织鞋面可具有单面针织结构、双面针织结构、罗纹针织结构、毛圈针织结构或其它类型的纬编针织结构。此外,双层针织鞋面的不同区域可包括不同的针织针脚,例如浮动针脚、固定针脚、遗漏针脚,以及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其它针织针脚。在一个实例中,外层和/或内层的外针织趾部区域62a、82a可包括加垫针织结构。同样,外层和/或内层的鞋跟区域62d、82d可具有加垫针织结构。加垫针织结构包含针织毛圈线圈。

双层针织鞋面可由任何数量的纱线类型形成,例如短纤纱或连续长丝纱线。短纤纱可包含天然纤维、合成纤维或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的混纺纱。天然纤维包含棉花、羊毛、竹子、亚麻、大麻等。合成纤维可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烯烃、聚酰胺6、聚酰胺6,6、聚乳酸(pla)纤维、粘胶人造丝、丙烯酸纤维或其它纤维类型。合适的热塑性合成短纤维可以是单组分或双组分型纤维。可以使用各种纱线纺纱类型,例如环锭纺纱、转杯纺纱、喷气纺纱、紧密纺纱等。连续长丝纱线可包含单组分或双组分长丝类型中的一种或两种。连续长丝纱线可以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烯烃和/或聚酰胺6、聚酰胺6,6、聚乳酸长丝。针织物中使用的纱线可具有一系列纱线支数。例如,在一个实例中,针织纱线可具有约50旦尼尔到约250旦尼尔(或更高)的范围内的支数。纱线不限于所述的旦尼尔范围。在外针织层60和内针织层80的所选区域中使用接结纱线以帮助将外层和内层固结在一起。接结纱线可以是低熔点热塑性纱线,或例如热塑性聚氨酯纱线等纱线。

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是一种用于形成鞋类制品10的方法。所述方法可包含形成圆形针织坯料130的针织阶段。在所述针织阶段之后,所述方法可以包含组装阶段,其中圆形针织坯料130形成为鞋面针织组件30,并且鞋底组件20附接到鞋面针织组件30的鞋床41。参照图4到6,圆形针织坯料130具有限定外针织层60的第一针织部分160和限定内针织层80的第二针织部分180。将圆形针织坯料130折叠到自身中以限定双层针织鞋面,使得内针织层80形成鞋类制品10的内部空隙31。

针织阶段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悉的圆形针织机(未示出)。圆形针织机可以是包含两个针筒的双针机。或者,可以使用具有针筒和刻度盘的圆形针织机。为了说明和清楚起见,下文使用具有两个针筒的针织机描述针织工艺。应了解,可以使用其它类型的针织机。每个针筒具有围绕针筒的圆周设置的多个针,其中每个针容纳在可移动的轨道中。凸轮组件沿着每个针筒与针接合。凸轮组件的旋转移动(或针筒的相对移动)使得针通过本领域已知的针织循环在轨道上上下移动,以产生相互连接的纱线针织线圈横列。针织线圈横列限定了圆形针织物坯料130。通过在针织期间改变针织循环和/或将某些针固持在适当位置,可以在圆形针织坯料130中形成特定的针织针脚和/或图案。圆形针织机和基本的圆形针织工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熟悉的。可以使用各种圆形针织工艺,例如管圆形针织、窄管圆形针织提花、单面针织圆形针织提花、双面针织圆形针织提花针织。

参考图4,圆形针织坯料130具有第一末端132和第二末端134。圆形针织坯料130形成为具有限定第一末端132的第一针织部分160和限定第二末端134的第二针织部分180。如上所述,圆形针织坯料130由相互连接的针织线圈针行(被称为横列)组成。针织坯料130的第一“横列”位于第一末端132处。圆形针织坯料130在图4中所示的方向k上逐个横列地形成,直到圆形针织坯料130完成,如图4中所示。因此,在针织阶段期间,首先针织第一针织部分160,然后将第二针织部分180与第一针织部分160形成为单个整体织物。

织物坯料130的圆形针织起始于柱体针对第一针织部分160的第一趾部部分142进行的针织。接下来,圆形针织机针织中底部分,所述中底部分包含第一鞋面部分144a和第一底部部分144b。然后,对第一针织部分160中与第一底部部分144b相邻的第一鞋跟部分146进行针织。在针织第一鞋跟部分146期间,针织机可以选择性地落针以改变针织方向,从而形成第一鞋跟部分146的期望曲线。在形成第一鞋跟部分148之后,圆形针织机对第一针织部分160中与第一鞋跟部分148和第一鞋面部分144a相邻的第一踝部部分148进行针织。此时,第一针织部分160基本完成。第一针织部分160包括双层针织鞋面的外针织层60,如下所述。因此,当针织机形成第一针织部分160时,在圆形针织物坯料130中形成不同的针织区域62a到62f,如图所示。

针织工艺继续形成第二针织部分180。在所述针织阶段期间,第二针织部分180的第二踝部部分248邻近于第一鞋跟部分148形成。圆形针织机针织与第二踝部部分248相邻并与第二踝部部分248相连的第二鞋跟部分246。圆形针织机针织第二针织部分180的第二鞋面部分244a和第二底部部分244b。针织工艺继续并形成第二针织部分180的第二趾部部分242,其邻近于第二鞋面部分244a和第二底部部分244b。第二趾部部分242形成到末端134以完成针织坯料130。当针织机形成第二针织部分180时,在圆形针织物坯料130的相应区中形成不同的针织区域82a到82g。如图所示,所形成的圆形针织坯料130基本上是管状结构,其具有连接作为踝部部分的两个圆筒短袜的形状。

可以添加额外的纱线横列以便于过渡到由圆形针织机形成的下一个针织坯料。可选的切割装置用于切割来自针织机的完成的圆形针织坯料130。圆形针织坯料130从针织机中弹出以供后续加工。

完成的圆形坯料130可以分别在趾部部分142和趾部部分242处具有趾部开口152和252。如图5中所示,趾部开口152和252可以用接缝154和254封闭。在替代实施例中,圆形针织坯料103可以形成为使用桥接针脚或嵌入纱线等自动封闭趾部开口152和252。

可以通过从圆形针织坯料130去除面板156来切割圆形坯料130以形成踝部开口32。在替代实施例中,圆形针织坯料103可以形成为在针织期间限定踝部开口32。在此实施例中,圆形针织坯料130可以沿着踝部开口32的边界形成滚边,以防止磨损并提供附接绲边54的位置(图1和6)。

当圆形针织坯料130完成时,第二针织部分180折叠到第一针织部分160中以形成鞋类制品的双层针织鞋面。在所述阶段,双层针织鞋面包括由第一针织部分160限定的外针织层60和由第二针织部分180限定的内针织层80。在这种状态下,外针织层60的多个外针织区域62a到62d中的至少两个在空间上对应于多个内针织区域中的至少两个。根据所示实施例,内针织区域82a到82e位于外针织区域62a到62e之下。

所述方法可以包括在折叠之前沿着第一针织部分的底部部分定位衬里组件。因此,衬里组件设置在外针织层与内针织层之间。

所述方法可包含将鞋底直接附接到双层针织鞋面的外针织层。将鞋底附接到外针织层包括将双层针织鞋面定位在注塑装置(未示出)的定位构件上方。然后,将鞋底组件注塑到双层针织鞋面的外针织层上。另外,所述方法可以包含沿着双层针织鞋面的内侧和外侧注塑多个突片22a到22d。注塑工艺可以熔化特定针织区域中的tpu纱线,从而将外针织层结合到内针织层上,以形成整体双层针织鞋面。

如本文所述的为圆形针织的双层针织鞋面具有若干优点。在使用单个织物结构的同时,可以在鞋面的不同区域上形成各种针织结构。根据需要,可以将特定的针织结构设计到鞋类制品的不同区域中。另外,在针织工艺期间可以形成更好地符合穿着者脚部的解剖结构的复杂三维形状。因为圆形针织鞋面被制成与穿着者的脚部相符,所以在将鞋面附接到鞋底以形成成品鞋类制品之前需要较少组装步骤。成品鞋类制品中较少的总组件会降低供应链的复杂性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此外,圆形针织双层鞋面可以以相对快的生产速率制造,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方面

本公开至少包含以下方面:

方面1:一种鞋类制品,包括:双层针织鞋面,其具有鞋床、与鞋床相连的鞋面部分、踝部开口和用于容纳穿着者的脚的内部空隙,所述双层针织鞋面具有:

a)外针织层,其限定双层针织鞋面的外表面,所述外针织层具有多个外针织区域;和

b)内针织层,其整体针织接合到外针织层,所述内针织层形成内部空隙,其中内针织层具有多个内针织区域,所述内针织区域在空间上对应于外针织层的多个外针织区域,其中外针织层和内针织层基本上限定双层针织鞋面的鞋床和鞋面部分;和鞋底,其至少附接到双层针织鞋面的鞋床上。

方面2.根据方面1所述的鞋类制品,其还包括沿着所述鞋床定位在所述外针织层与所述内针织层之间的中底。

方面3.根据方面1所述的鞋类制品,其中外针织层和内针织层是整体圆形针织物。

方面4.根据方面1所述的鞋类制品,其中外针织层和内针织层各自限定管状针织形状。

方面5.根据方面1所述的鞋类制品,其中内针织层围绕踝部开口的至少一部分整体针织接合到外针织层。

方面6.根据方面5所述的鞋类制品,其中外针织层和内针织层沿着踝部开口的至少一部分限定了滚边。

方面7.根据方面1所述的鞋类制品,其中外针织层和内针织层包含沿着踝部开口的至少一部分的绲边。

方面8.根据方面1所述的鞋类制品,其还包括至少一个附接构件,所述附接构件将外针织层和内针织层固结在一起。

方面9.根据方面8所述的鞋类制品,其中至少一个附接构件将外针织层的纱线结合到内针织层的纱线。

方面10.根据方面8所述的鞋类制品,其中至少一个附接构件是接结纱线。

方面11.根据方面10所述的鞋类制品,其中接结纱线是热塑性聚氨酯纱线。

方面12.根据方面10所述的鞋类制品,其中接结纱线是低熔点热塑性纱线。

方面13.根据方面10所述的鞋类制品,其中外针织层包括第一纱线,内针织层包括第二纱线,并且其中接结纱线具有比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低的熔化温度。

方面14.根据方面8所述的鞋类制品,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附接构件是粘合膜。

方面15.根据方面8所述的鞋类制品,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附接构件是低熔点粘合网。

方面16.根据方面8所述的鞋类制品,其中所述多个外针织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所述至少一个附接构件。

方面17.根据方面16所述的鞋类制品,其中双层针织鞋面具有趾部部分,其中外针织层中的多个外针织区域中的第一外针织区域延伸跨越趾部部分后方的鞋面部分,其中第一外针织区域包括至少一个附接构件。

方面18.根据方面8所述的鞋类制品,其中所述多个内针织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所述至少一个附接构件。

方面19.根据方面18所述的鞋类制品,其中所述多个外针织区域中的第二外针织区域延伸跨越所述趾部部分,其中所述多个内针织区域中的第二内针织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外针织区域下方,其中所述第二外针织区域和所述第二内针织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包括至少一个附接构件。

方面20.根据方面18所述的鞋类制品,其中所述多个内针织区域包含沿着所述鞋床的内中间区域,所述内中间区域包含所述至少一个附接构件。

方面21.根据方面1所述的鞋类制品,其中双层针织鞋面具有将鞋床接合到踝部部分的鞋跟部分,其中鞋跟部分具有加垫针织结构。

方面22.根据方面1所述的鞋类制品,其中双层针织鞋面具有趾部部分,其中趾部部分具有加垫针织结构。

方面23.根据方面1所述的鞋类制品,其还包括多个突片,所述突片沿着鞋类制品的内侧和外侧从鞋底向上延伸。

方面24.根据方面23所述的鞋类制品,其中多个突片包含被配置成容纳鞋带的固定构件。

方面25.一种圆形针织坯料,其用于形成鞋类制品并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圆形针织坯料包括:第一圆形针织部分,其具有限定圆形针织坯料的第一末端的第一趾部部分、第一鞋面部分、联接到第一鞋面部分的第一底部部分、第一鞋跟部分和联接到第一鞋跟部分的第一踝部部分,其中第一圆形针织部分具有第一多个针织区域,每个针织区域具有不同的针织结构;和第二圆形针织部分,其具有与第一踝部部分整体针织接合的第二踝部部分、联接到第二踝部部分的第二鞋跟部分、联接到第二踝部部分的第二鞋面部分、联接到第二鞋面部分和第二鞋跟部分的第二底部部分,以及第二趾部部分,所述第二趾部部分限定圆形针织坯料的与圆形针织坯料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末端,其中第二圆形针织部分包含第二多个针织区域,每个针织区域都有不同的针织结构;其中第一多个针织区域对应于第二多个针织区域,使得当第一圆形针织部分折叠到第二圆形针织部分中时,第一多个针织区域和第二多个针织区域重叠。

方面26.根据方面25所述的圆形针织坯料,其还包括位于第一踝部部分和第二踝部部分接合处的开口。

方面27.根据方面25所述的圆形针织坯料,其还包括至少一个附接构件,所述附接构件被配置成将第一圆形针织部分和第二圆形针织部分结合在一起。

方面28.一种用于形成鞋类制品的方法,其包括:圆形针织具有第一针织部分和第二针织部分的管状针织坯料,其中a)所述第一针织部分包含第一趾部部分、第一底部部分、第一鞋面部分、与第一底部部分相邻的第一鞋跟部分,和与第一鞋跟部分和第一鞋面部分相邻的第一踝部部分,且b)所述第二针织部分包含第二趾部部分、第二底部部分、第二鞋面部分、与第二底部部分相邻的第二鞋跟部分,和与第二鞋跟部分和第二鞋面部分相邻的第二踝部部分;将第一针织部分折叠到第二针织部分中以形成鞋类制品的双层针织鞋面,所述双层针织鞋面包括由第二针织部分限定的外针织层和由第一针织部分限定的内针织层,其中内针织层限定双层针织鞋面的内部空隙;并且将鞋底直接附接到双层针织鞋面的外针织层。

方面29.根据方面28所述的方法,其中圆形针织依次包含:

a.针织第一针织部分的第一趾部部分;

b.针织第一针织部分的第一鞋面部分和第一底部部分;

c.将第一针织部分的第一鞋跟部分针织成与第一底部部分相邻;

d.将第一针织部分的第一踝部部分针织成与第一鞋跟部分和第一鞋面部分相邻;

e.将第二针织部分的第二踝部部分针织成与第一鞋跟部分相邻;

f.将第二鞋跟部分针织成与第二针织部分的第二踝部部分相邻;

g.针织第二针织部分的第二鞋面部分和第二底部部分;和

h.将第二针织部分的第二趾部部分针织成与第二鞋面部分和第二底部部分相邻。

方面30.根据方面28所述的方法,其中将鞋底附接到外针织层包括:将双层针织鞋面定位在注射成型装置的定位构件上;将鞋底注塑成双层针织鞋面的外针织层;沿着双层针织鞋面的内侧和外侧注塑多个突片,其中多个突片被配置成容纳鞋带。

本公开描述了特定实施例和其详细结构和操作。本文中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以说明而非限制的方式阐述。根据本文中的教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本文中所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存在一系列等同物。最值得注意的是,其它实施例是可能的。可以对本文中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变化,并且可以存在构成所描述的实施例的组件、部件或步骤的等同物。为了清楚和简明起见,在没有过多细节的情况下呈现某些实施例的组件或步骤的某些方面,其中根据本文中的教示,这些细节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且/或其中此类细节将混淆对实施例的更多相关方面的理解。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