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式口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09674发布日期:2018-08-21 15:25阅读:869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脸部使用的过滤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叠式口罩。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恶化,空气的质量也不断下降,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沙尘暴、雾霾频现的今天,口罩成了很多人出门的必需品,也逐渐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消耗品。目前市场上的一次性口罩主要有两种包装形式:集体包装和独立包装。集体包装的口罩打开后内部口罩卫生得不到保证,也不方便出门携带;单独包装的口罩会产生塑料包装垃圾,不够环保。口罩的卫生、环保与现代人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一款产品与包装一体式口罩,使用前体积小可便携,使用时不会产生多余的包装垃圾,不仅能保证口罩的卫生,也能避免产生不可回收的垃圾,确保整支口罩方便使用、环保可降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需外加包装袋,易折叠,方便携带并且卫生的口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折叠式口罩,包括接触部和被所述接触部密合的中部;

所述接触部为平面隔离层,且所述平面隔离层至少设有两层,所述中部设置在所述平面隔离层之间,所述平面隔离层设有熔接部,所述熔接部设置于所述接触部的外围边界部位,所述熔接部熔接后从四周封合所述中部使其与外部隔离;

所述中部至少包括耳绳和折叠层,所述耳绳固定在所述折叠层上,所述折叠层可伸展成为口罩与面部接触的本体。

优选方案为:所述接触部选用无纺布材质,所述无纺布经防水防菌处理。

优选方案为:所述熔接部选用热压工艺以便于拆解。

优选方案为:所述耳绳固定在所述接触部和所述折叠层之间。

优选方案为:所述接触部上预留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相邻的所述折叠式口罩。

优选方案为:所述接触部选用方形,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方形的对边上。

优选方案为:所述折叠部的折叠方向的两侧连接所述接触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它包括多层的口罩面折叠部和口罩左右两侧的外包装片部位的接触部,所述左右外包装片所在的接触部均为经过防水防菌处理的无纺布,使用前外包装片包裹着口罩,体积较小,方便携带,使用时两手只需轻轻一扯,就能展开口罩佩戴,使用方便。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将一次性无纺布口罩与包装进行再设计,不仅所有材料环保无污染而且卫生便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的包装状态图。

图3是本发明的使用过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应用实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折叠式口罩,包括接触部1和被所述接触部1密合的中部3;

所述接触部1为平面隔离层,且所述平面隔离层至少设有两层,所述中部3设置在所述平面隔离层之间,所述平面隔离层设有熔接部4,所述熔接部4设置于所述接触部1的外围边界部位,所述熔接部4熔接后从四周封合所述中部3使其与外部隔离;

所述中部3至少包括耳绳2和折叠层31,所述耳绳2固定在所述折叠层上,所述折叠层31可伸展成为口罩与面部接触的本体。

所述接触部1选用无纺布材质,所述无纺布经防水防菌处理。

所述熔接部4选用热压工艺以便于拆解。

所述耳绳2固定在所述接触部1和所述折叠层之间。

所述接触部1上预留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相邻的所述折叠式口罩,设置在所述熔接部4的外延。

所述接触部1选用方形,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方形的对边上。

所述折叠部的折叠方向的两侧连接所述接触部1。

本发明的折叠式口罩,方便携带并且使用卫生的口罩,撕下串联的若干个折叠式口罩中的一个,握住左右两侧的接触部1,左右两侧用力,将熔接部4拉开,顺势展开中部的折叠层31,将耳绳拉出,即可佩戴。它包括多层折叠层的中部口罩面和口罩左右两侧的的接触部的外包装片,左右外包装片均为经过防水防菌处理的无纺布。使用前外包装片包裹着口罩,体积较小,方便携带,使用时两手只需轻轻一扯,就能展开口罩佩戴,使用方便且所有材料环保无污染,卫生又便携。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很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发明公开的内容中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的一种折叠式口罩,包括接触部和被所述接触部密合的中部;所述接触部为平面隔离层,且所述平面隔离层至少设有两层,所述中部设置在所述平面隔离层之间,所述平面隔离层设有熔接部,所述熔接部设置于所述接触部的外围边界部位,所述熔接部熔接后从四周封合所述中部使其与外部隔离;所述中部至少包括耳绳和折叠层,所述耳绳固定在所述折叠层上,所述折叠层可伸展成为口罩与面部接触的本体。本发明的一种折叠式口罩无需外加包装袋,易折叠,方便携带并且卫生的口罩。

技术研发人员:梁玲琳;杨彬岚;钟舒雨;廖芷若;陈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理工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8.01.17
技术公布日:2018.08.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留言
  • 访客 来自[上海市联通漕河泾IDC机房] 2020年02月25日 19:54
    棒👍🏻👍🏻👍🏻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