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雨伞用肩上伞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09712发布日期:2018-08-21 15:26阅读:78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雨伞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自动雨伞用肩上伞架装置。



背景技术:

雨伞是雨雪天气时必不可少的使用工具,虽有雨衣替代雨伞的作用,但雨衣在潮湿的环境下穿戴不方便,且雨衣开口位置容易灌水,造成雨水随开口位置渗进衣服内,且由于使用收纳不便,雨伞的使用量远远穿过雨衣,雨伞作为一个为人们挡雨的工具在人们正常的使用过程中一直是拿在手中的,但是拿在手中的缺点也有不少,比如拿时间久了手容易酸痛,而且只要是伞拿在手上就会占用一只手,不太方便,如果是天冷的情况下更不想拿伞会很冻手等,由此一种特定固定方式来代替手持雨伞这种传统的使用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现有技术中,肩上雨伞是将雨伞通过肩带附着在单肩上解放双手,但肩上雨伞使用比较繁琐,需要先打开雨伞,穿戴肩带,将雨伞卡装在肩带上,完成肩带雨伞的安装,使用完成后需要卸下雨伞收纳,且使用过程中因雨水风向的问题肩上雨伞不方便调节使用角度等使用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雨伞用肩上伞架装置,实现雨伞方便使用与收纳且方便调节雨伞的使用角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雨伞用肩上伞架装置,包括固定肩带、伞托装置和伞托外壳,所述固定肩带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左端和右端分别设置有魔术贴肩带,所述右端的魔术贴肩带上设置有角度复位拉绳,所述左端的魔术贴肩带上分别设置有开合拉绳和角度控制拉绳且开合拉绳长度小于角度控制拉绳长度,所述安装板前端设置有海绵垫,所述安装板后端设置有伞托外壳,所述伞托外壳左端和右端分别对称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下方对称设置有轴孔,所述伞托外壳内部设置有伞托装置,所述伞托装置包括壳体和托架,所述壳体下端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与轴孔转动配合安装,所述壳体左端和右端分别设置有卡扣,所述卡扣和卡槽卡接,所述壳体前端设置有与角度控制拉绳相连接的拉绳安装环,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安装腔,所述托架纵向滑动设置在安装腔内,所述托架上端连接所述开合拉绳,所述托架下端设置有导向凸台,所述导向凸台与安装腔下端的导向凹槽配合,所述托架上端纵向设置有伞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前端设置有连通安装孔的空槽,所述空槽前方设置有顶针装置,所述顶针装置固定在壳体内。

优选的,所述顶针装置包括顶针和弹性件,所述顶针上垂直设置有安装轴,所述安装轴与壳体通过壳体上设置的轴支架转动配合,所述弹性件为拉力弹簧,所述拉力弹簧一端固定在顶针上,所述拉力弹簧另一端固定在壳体上。

优选的所述卡槽沿轴孔圆周方向设置至少三组,所述卡扣上设置有单向倒角,且对应卡扣的位置的壳体上设置有避让孔,所述复位拉绳穿过避让孔连接所述卡扣。

优选的,所述托架上端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上端与壳体内壁抵接,所述托架上对应第一复位弹簧位置设置有弹簧定位凸台。

优选的,所述壳体与伞托外壳通过第二复位弹簧连接,所述第二复位弹簧一端固定在壳体后端,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伞托外壳内部固接,且第二复位弹簧左右对称至少设置两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卡扣配合卡槽卡接,卡扣的单向倒角的作用下,并通过角度控制拉绳拉动伞托装置沿转轴方向顺时针调节雨伞的使用角度,通过角度复位拉绳拉动卡扣向避让孔位置,使卡扣脱离卡槽并通过第二复位弹簧的拉动下进行雨伞的沿转轴逆时针角度调节,方便雨伞的角度调节。

(2)、本发明的开合拉绳拉动安装有雨伞的托架沿导向凹槽向上滑动,顶针装置触碰雨伞的按钮进行雨伞张开,托架在第一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向下复位,同理使用完成后再次拉动开合拉绳,顶针装置触碰雨伞按钮完成雨伞收缩操作,方便雨伞的开合操作。

(3)、本发明的角度调节可有效避免雨伞在张开时对人体的碰撞,防止雨伞张开和关闭时误触自己,通过背肩的方式有效解放双手,避免因持久的撑伞带来的手部不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a-a面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伞托外壳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伞托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伞托装置侧剖图;

图7为本发明的壳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壳体主视图;

图9为本发明的托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肩带;11-安装板;12-魔术贴肩带;13-海绵垫;2-伞托装置;21-壳体;211-转轴;212-卡扣;213-安装腔;214-导向凹槽;215-避让孔;22-托架;221-导向凸台;222-伞柄安装孔;223-空槽;224-弹簧定位凸台;23-顶针装置;231-顶针;2311-安装轴;232-弹性件;233-轴支架;24-第一复位弹簧;3-伞托外壳;31-卡槽;32-轴孔;4-角度复位拉绳;5-开合拉绳;6-角度控制拉绳;7-第二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9,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自动雨伞用肩上伞架装置,包括固定肩带1、伞托装置2和伞托外壳3,固定肩带1包括安装板11,安装板11左端和右端分别设置有魔术贴肩带12,右端的魔术贴肩带12上设置有角度复位拉绳4,左端的魔术贴肩带12上分别设置有开合拉绳5和角度控制拉绳6且开合拉绳5长度小于角度控制拉绳6长度,提高拉绳的辨识性,防止错误操作,安装板11前端设置有海绵垫13,增加缓冲效果,提高舒适性,安装板11后端设置有伞托外壳3,伞托外壳3左端和右端分别对称设置有卡槽31,卡槽31下方对称设置有轴孔32,伞托外壳3内部设置有伞托装置2,伞托装置2包括壳体21和托架22,壳体21下端设置有转轴211,转轴211与轴孔32转动配合安装,壳体21左端和右端分别设置有卡扣212,卡扣212和卡槽31卡接,壳体21前端设置有与角度控制拉绳6相连接的拉绳安装环,用以安装角度控制拉绳6,通过拉动角度控制拉绳6可以驱动壳体21沿转轴211转动,并通过卡扣212与卡槽31卡接进行角度控制,壳体21内部设置有安装腔213,托架22纵向滑动设置在安装腔213内,托架22上端连接开合拉绳5,拉动开合拉绳5拉动安装有雨伞的托架22沿导向凹槽214向上滑动,顶针装置23触碰雨伞的按钮进行雨伞张开,托架22在第一复位弹簧24的作用下向下复位,同理使用完成后再次拉动开合拉绳5,顶针装置23触碰雨伞按钮完成雨伞收缩操作,方便雨伞的开合操作,托架22下端设置有导向凸台221,导向凸台221与安装腔213下端的导向凹槽214配合,增加托架22上下移动的稳定性,托架22上端纵向设置有伞柄安装孔222,用于安装固定雨伞伞柄,伞柄安装孔222前端设置有连通安装孔的空槽223,空槽223前方设置有顶针装置23,顶针装置23固定在壳体21内。

请参阅图6和图8,顶针装置23包括顶针231和弹性件232,顶针231上垂直设置有安装轴2311,安装轴2311与壳体21通过壳体21上设置的轴支架233转动配合,弹性件232为拉力弹簧,拉力弹簧一端固定在顶针231上,拉力弹簧另一端固定在壳体21上,提供顶针装置23的顶针231的压力,方便雨伞按钮的按压。

请参阅图4、图7和图8,卡槽31沿轴孔32圆周方向设置至少三组,卡扣212上设置有单向倒角,且对应卡扣212的位置的壳体21上设置有避让孔215,角度复位拉绳4穿过避让孔215连接卡扣212,通过角度复位拉绳4拉动卡扣212向避让孔215位置,使卡扣212脱离卡槽31并通过第二复位弹簧7的拉动下进行雨伞的沿转轴背离卡扣212的倒角方向角度调节,方便雨伞的角度调节。

请参阅图6和图9,托架22上端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24,第一复位弹簧24上端与壳体21内壁抵接,托架22上对应第一复位弹簧24位置设置有弹簧定位凸台224,增加第一复位弹簧24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1和图3,壳体21与伞托外壳3通过第二复位弹簧7连接,第二复位弹簧7一端固定在壳体21后端,第二复位弹簧7的另一端与伞托外壳3内部固接,且第二复位弹簧7左右对称至少设置两组,使拉力更加均匀,防止卡扣212与卡槽31的错位。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伞架装置需要搭配常规的自动伞使用,将伞柄提前安装在托架22的伞柄安装孔222内,伞的初始角度是朝向外侧远离人体方向,方便开伞的时候不容易误触到自己,通过魔术贴肩带12将装置背在肩上,通过拉动左端的魔术贴肩带12上的开合拉绳5,从而拉动安装有雨伞的托架22沿导向凹槽214向上滑动,顶针装置23触碰雨伞的按钮进行雨伞张开,托架22在第一复位弹簧24的作用下向下复位,同理使用完成后再次拉动开合拉绳5,顶针装置23触碰雨伞按钮完成雨伞收缩操作,方便雨伞的开合操作,当使用者根据雨和风向或是使用场景想调整伞的角度时,通过角度控制拉绳6,拉动角度控制拉绳6,驱动壳体21上的卡扣212配合卡槽31卡接,卡扣212的单向倒角的作用下,伞托装置2沿转轴211方向顺时针调节雨伞的使用角度,使用完成后,通过右端的魔术贴肩带12上的角度复位拉绳4拉动卡扣212向避让孔215位置,使卡扣212脱离卡槽31并通过第二复位弹簧7的拉动下进行雨伞的沿转轴211逆时针角度调节,方便雨伞的角度调节。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