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皮带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61653发布日期:2018-08-14 16:40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皮带扣。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针式皮带扣工作原理为;扣紧时,需一只手拿住皮带扣的板控体左右两侧,另一只手将带体自由端穿过板控体,且向板控体前端方向弯折,限位针前端顺势向上抬起,当带体穿至所需位置时,将限位针穿过带体限位孔,再将限位针上方的带体自由端穿过限位架。松开时,需一只手拿住皮带扣的板控体左右两侧,另一只手将带体自由端抽离穿置孔,且向板控体前端方向弯折,带体限位孔顺势从限位针中脱出,同时控制住限位针回落,再将带体自由端抽离皮带扣。调整松紧度时,需一只手拿住皮带扣的板控体左右两侧,另一只手将带体自由端从穿置孔中抽离,且向板控体前端方向弯折,带体限位孔顺势从限位针中脱出,同时控制住限位针回落,带体前后移动调整合适的松紧度,然后将限位针穿过带体限位孔,再将限位针上方的带体自由端穿过限位架。

现有针扣式皮带扣存在以下缺点:第一,扣紧、松开、调整松紧度时过程麻烦。第二,每次扣紧、松开、调整松紧度时,都需要将带体自由端向板控体前端方向弯折,造成带体弯折部位容易破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皮带扣,旨在解决现有针扣式皮带扣的扣紧、松开、调整松紧度时过程麻烦,且容易损伤带体的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皮带扣,包括本体、板控体和用于引导带体穿插的引导针、限制带体位置的限位针;本体的后端设有带体夹持部,且本体的前端转接有左右方向设置的转轴;板控体前端内侧外表面设有限位针,且板控体后端与转轴固定连接;本体前端的外表面设有凹槽,引导针位于凹槽内,引导针的后端转接在转轴上,引导针的前端位于限位针下方;引导针后端有复位弹簧与转轴连接;本体、板控体、引导针和限位针之间构成前后方向开通的带体穿插引导孔;本体外表面设有限位架,限位架与本体外表面之间构成前后方向开通的带体穿置孔。

进一步,夹持部由设置在本体后端面且与带体相匹配的卡槽和用于将带体固定在卡槽内的固定螺钉构成。

进一步,本体设有穿过凹槽的第一通孔,引导针的后端设有第二通孔,弹簧设有第三通孔;板控体后端左右两侧均设有连接孔,左侧横截面为弓形,右侧横截面为圆形,与转轴左右两端横截面对应;转轴穿设在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内;转轴枢接在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内,第一连接孔与转轴固定连接。

进一步,带体穿插引导孔由板控体及限位针和本体及引导针围成,引导针的后端转接在转轴上,引导针的前端位于限位针下方,弯曲部前端的上表面与限位针后端的下表面之间留有大于带体厚度的间距,引导针与限位针配合使用;转轴与引导针有复位弹簧连接,使引导针复位。

进一步,板控体为一个后端开口的e形框架,前端内侧表面左右设有第一凸起点和第二凸起点。

进一步,引导针包括转动部、延伸部、弯曲部、第二弹簧限位部,转动部与转轴转接,弯曲部设置在延伸部的前端且向下弯曲,弯曲部的前端宽度大于带体限位孔直径。

进一步,引导针的转动部可转动连接,也可固定连接,引导针为整体也可为分拆结构,分拆的两个连接端分别设有相对应的凹槽和凸起,且设有分拆端第一连接孔,和由分拆端第二连接孔,分拆端转轴及分拆端复位弹簧连接,分拆端转轴直径与分拆端第一连接孔,和由分拆端第二连接孔相同,可自由转动及复位。

进一步,转换面板为方形的片状结构。

进一步,转换面板左右两侧各设有转换插接头,左侧是第一插接头,右侧是第二插接头,分别设有第一凹点和第二凹点,且与板控体左右两侧的第一凸起点和第二凸起点对应配合使用,可将转换面板固定在板控体上,也可轻松取下。

进一步,引导针为前端宽度大于带体限位孔直径的方形结构。

进一步,限位针与板控体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

1、本发明中通过将带体自由端先穿过引导孔再穿过穿置孔,当穿插到松紧合适且限位孔与限位针对应时,引导针在复位弹簧的作用力下,推动限位孔自动套入限位针,带体自动扣紧在限位针上。

2、本发明提供了一组以引导针、限位针、复位弹簧等构成的自动扣紧结构;使得扣紧、松开、调整松紧度的过程更加简单。

2、本发明提供了一个转换面板,通过插拔转换面板可转换皮带扣的整体风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一中皮带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板控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引导针与复位弹簧配合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一中转轴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一中第一连接孔横截面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一中穿插皮带并扣紧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一中皮带佩戴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一中通过按压带体松开皮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一中带体抽离皮带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采用实施例一中皮带扣的皮带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二中皮带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二中引导针分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三中皮带扣主体插入转换面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三中转换面板皮带扣主体分拆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三中另一款皮带扣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三中另一款皮带扣的本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参阅图1至图5,一种皮带扣,包括本体10、板控体20和用于引导带体穿插的引导针13、限制带体位置的限位针23;本体10的后端设有带体夹持部,且本体10的前端转接有左右方向设置的转轴15;板控体20前端内侧外表面设有限位针23,且板控体20后端与转轴15固定连接;本体10前端的外表面设有凹槽11,引导针13位于凹槽11内,引导针13的后端转接在转轴15上,引导针13的前端位于限位针23下方;引导针13后端有复位弹簧12与转轴11连接;本体10、板控体20、引导针13和限位针23之间构成前后方向开通的带体穿插引导孔22;本体10外表面设有限位架16,限位架16与本体10外表面之间构成前后方向开通的带体穿置孔25。

参阅图1和图2,本体10外表面设有限位架16,限位架16与本体10外表面之间围成前后方向开通的带体主穿置孔25。

参阅图3,板控体20前端内侧设有限位针23。板控体20为一个后端开口的e形框架。带体限位针23与板控体20连接。

参阅图4,引导针包括转动部131、延伸部135、弯曲部132、第二弹簧限位部134,转动部131与转轴15转接,弯曲部132设置在延伸部135的前端且向下弯曲,弯曲部132的前端宽度大于带体限位孔31直径。

参阅图5,转轴15设有第一弹簧限位部151。

本实施例中,转轴15可以为一根轴,也可以由两根轴拼接而成,左端横截面为弓形,右端横截面为圆形,中部设有第一弹簧限位部151。本体10设有穿过凹槽的第一通孔26,引导针13的后端设有第二通孔133,弹簧设有第三通孔121;板控体20后端左侧设有第一连接孔21,右侧设有第二连接孔22;转轴15穿设在第一通孔26、第二通孔133、第三通孔121、第一连接孔21和第二连接孔22内;转轴15枢接在第一通孔26、第二通孔133、第三通孔121内,第一通孔26、第二通孔133、第三通孔121、第二连接孔22均为圆孔,第一连接孔21与转轴15固定连接。

参阅图2和图5,本体10设有第一通孔26,第一通孔26半径与转轴15半径相同,当转轴15转动时,本体10不会跟着转动。

参阅图4和图5,引导针13的后端设有第二通孔133,且安置有复位弹簧12,复位弹簧12设有第三穿置孔121,复位弹簧12一端卡住第一弹簧限位部151,另一端卡住第二弹簧限位部134,第二通孔133和第三通孔121的半径与转轴15半径相同,当转轴15转动时,引导针13在复位弹簧12的带动下转动,但不受制于转轴15的转动,引导针13仍可自由转动。

参阅图3和图5,板控体20后端设有第一连接孔21和第二连接孔22,第一连接孔21横截面与转轴15左端横截面相同,第二连接孔22与转轴15右端横截面相同。

当引导针13转动时,转轴15不会一起联动。上述结构主要作用是当带体自由端32穿插时引导针13与限位针23随之分开。本实施例中的转轴15的左端横截面不局限于弓形,也可以为正多边形等非圆形结构,只要能实现转轴15和板控体20固定转动,且本体10不随着转轴15的转动而转动,引导针13在复位弹簧12的带动下转动,但不受制于转轴15的转动,引导针13仍可自由转动。

本实施例中,夹持部由设置在本体10后端面且与带体30相匹配的卡槽和用于将带体固定在卡槽内的固定螺钉构成。或者夹持部由咬合组件等其它现有夹持皮带的结构构成。

下面结合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对本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7,扣紧皮带时,带体30的自由端(带体30的另一端为固定在本体10夹持部内的固定端)依次穿过带体引导孔22和带体穿置孔25;带体30经过带体引导孔22时,带体30下压引导针13,直到将带体30调整至合适的位置,且带体限位孔31与限位针23对应时,在复位弹簧12的作用力下,引导针13推动带体限位孔31自动套入限位针23上。

扣紧完成后,形成如图8所示的正常佩戴状态。此时,带体30在限位针23上的位置稳定。

参阅图9,当需要放松皮带时,用手轻轻按压限位针13下方的带体30,同时拿住带体30向下推送,带体脱出限位针23后,将带体30抽离皮带扣。从而带体30可以从皮带扣顺利抽出,如图10所示。

图11所示的是一种皮带,包括实施例一所述的皮带扣,皮带包括带体30、带体自由端32,带体30上设有与限位针23匹配的带体限位孔31。

实施例二:

参阅图12图13,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引导针结构的不同,本实施例中引导针13的转动部131可转动连接,也可固定连接,引导针13为整体也可为分拆结构,分拆的两个连接端分别设有相对应的凹槽和凸起,且设有分拆端第一连接孔136,和分拆端第二连接孔137,由分拆端转轴138及分拆端复位弹簧139连接,分拆端转轴138直径与分拆端第一连接孔136,和分拆端第二连接孔137相同,可自由转动及复位。

实施例三:

参阅图14图15,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在皮带扣主体上方增加一个转换面板50,为方形的片状结构,转换面板50左右两侧各设有转换插接头,左侧是第一插接头51,右侧是第二插接头52,分别设有第一凹点53和第二凹点54,且与板控体20左右两侧的第一凸起点27和第二凸起点28对应配合使用,可将转换面板50固定在板控体20上,也可轻松取下。

参阅图16图17,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本体10为两个有通孔的圆柱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本发明的专利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