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拉式行李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32414发布日期:2018-09-14 21:46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行李箱,特别是一种侧拉式行李箱(称之为拉拉箱),属于行李箱领域。



背景技术:

根据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箱包生产国和消费国,约占箱包全球产量三分之一,我国箱包产业保持快速增长,2015年规模以上箱包市场工业总产值达1674亿,预期到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箱包市场工业总产值达2836亿。保守估计,行李箱占箱包比重三分之一,为945亿。按本发明的箱包占10%份额,预测2020年产值将近百亿,可见市场前景可观。现行行李箱通常包括有箱身、伸缩拉杆和万向轮,因其使用方便而受到广泛使用。旅行箱有着漫长的历史,从仅供容纳衣物的皮箱,到如今各种各样的便携式手提箱、拉杆箱,人们手中的行李箱在不断演进。目前已经报道了一些高科技的行李箱,例如,有通过遥控可以自行移动、并紧跟在身后的行李箱;也有可以通过组装,当电瓶车骑的行李箱。这些高科技的行李箱尽管很方便,但价格很贵,很难普遍推广。因此目前人们使用最多的还是传统的拉杆式行李箱。而现有的拉杆行李箱,尽管它已经有很长的使用历史,人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普遍接受了它们。但是本发明人早就发现了,它有一些相当不合理的地方。首先是推行过程中受力不合理。如图1(a)所示,在推行过程中,推力作用于拉杆,由于拉杆位于箱体一侧,而非重心所在平面,故在水平面内产生扭矩,使箱体旋转,在竖向平面产生弯矩,使箱体易于倾覆。或者是在推行的时候,手上必须通过一个反向的扭矩作用于拉杆箱,才能保持平衡。以20英寸行李箱为例,假设载重23kg,万向轮与地面滚动摩擦系数为0.018-0.02,取最大值0.02,则需施加约650n·mm的反向扭矩平衡。也就是说需要多花很大的劲,才能很好地向前推行。如果是将箱体斜向放置,通过拉杆拉行,则手上需要承受箱体中物品向下的重力作用,图1(b)所示,仍以20英寸行李箱为例,载重23kg,万向轮与地面滚动摩擦系数取0.02,通过体系两大平衡条件,即力和力矩平衡,通过计算得到如下结果:当行李箱与地面夹角为45°时,手受力80n,当行李箱与地面夹角为60°时,手受力140n,故一般的拉行状态下,人手需承受80-140n的力,约8-14kg物体重力,且随着载重增加,人手受力增加,故行人会感到吃力。

同时,拉杆内置于箱体内部,由于拉杆的存在,原来可以是平底的部分,就有拉杆的突出,如图1(c)所示。这部分突出,就很影响放置平坦类的物品,造成了很多空间的浪费。由于它不能平整地放置物品,拉杆的直径或者说图中拉杆高度方向相对应的空间,如图1(c)所示,由于稍大的物品需要倾斜放置等,就很难被利用起来。根据箱体的厚度计算,如果以20英寸行李箱为例,从理论上分析,拉杆顶面到箱子底面2.5cm范围所占箱体空间约12.5%。即便取拉杆中心线(图中虚线),以距底板1.5cm计算,其所占的比例也达7.5%。即使是再大一些的28英寸行李箱,前述两个数据分别为8.3%和5%。可见,通常有5-10%左右的空间无法得到有效利用。除了这两个缺点之外,1)拉杆的存在,在制备有拉杆一侧的箱体时,制备工艺比没有拉杆一侧的复杂。增加制备成本。2)拉杆位于箱体的一侧,通过拉杆提拉箱子的时候,也容易造成拉杆的断裂,而导致行李箱处于半废状态。

为了解决前述拉杆箱的诸多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完全废弃了拉杆、只使用拉带的侧拉式行李箱(称之为拉拉箱)。拉拉箱完全克服了前述背景技术中现行行李箱存在的所有问题,具有推行稳定方便,箱体制备简便,且箱体空间的利用效率高等许多优点。因此,预期投放市场后,相信会及时得到消费者认可,赢得顾客欢迎。产品经过若干年的销售后,完全有可能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即使按前述背景技术中预测占国内市场份额10%,其产值也将接近百亿,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即传统拉杆箱的拉杆系统,代之以拉带系统,以解决推拉传统拉杆箱时施加在拉杆上的受力会产生前述的不平衡而导致推行费力,箱体中的拉杆影响到对箱体内空间的有效利用问题,而提供一种新型侧拉式的行李箱。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侧拉式行李箱,包括六面体的箱体,所述箱体包括相对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相对的顶面和底面,相对的前侧面和后侧面,顶面上具有主把手,底面上具有万向轮,前侧面上具有附把手,所述箱体上设置有用于拉动行李箱前进的拉带系统,该拉带系统替换了传统拉杆箱的拉杆,拉带系统包括拉钩、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第一固定带的一端和第二固定带的一端均连接在箱体上,第一固定带的另一端和第二固定带的另一端共同连接在拉钩上,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上设置有可调节其长度的日字扣。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均设置在后侧面上,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分别连接在后侧面上的端部位于同一水平高度。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固定带设置在后表面上靠近后侧面的边缘处,第二固定带设置在前表面上靠近后侧面的边缘处,第一固定带位于后表面的端部和第二固定带位于前表面的端部位于同一水平高度。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设置在顶面上,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分别连接在顶面上靠近后侧面的位置。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固定带设置在后表面上靠近顶面的边缘处,第二固定带设置在前表面上靠近顶面的边缘处,第一固定带位于后表面的端部和第二固定带位于前表面的端部位于同一水平高度。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拉带系统还包括第三固定带,第三固定带的一端连接在箱体上,另一端连接在拉钩上。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第三固定带均设置在后侧面上或顶面上。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固定带的端部连接在后表面上靠近后侧面的边缘处,所述第二固定带的端部连接在前表面靠近后侧面上的边缘处,所述第三固定带的端部位于后侧面上或顶面上。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固定带的端部连接在后表面上靠近顶面的边缘处,所述第二固定带的端部连接在前表面上靠近顶面的边缘处,第三固定带的端部位于顶面上。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固定带设置在后侧面上,所述第三固定带设置在后侧面上或顶面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种侧拉式行李箱,省去复杂的拉杆装置,不存在拉杆反复拉伸折叠甚至拉行过程中由于负重过多而断裂的问题,同时避免了拉杆与箱体侧壁之间的空间由于大部分人不合理利用甚至直接忽略不用而产生空间浪费的现象出现。

为了适应不同人群体型的差异,包带从固定长度发展到可调节长度,变得越来越灵活多变,更加人性化。箱体主要采用拉带传力方式,相对传统拉杆箱而言,同等条件下,箱体极限载重会得到提升;拉带灵活性大,方便替换,大幅节约成本;拉带采用两点式或三点式与箱身连接,受力合理;对于爬坡阶段,即使是老年人,在万向轮与地面的滚动摩擦系数较小的当前环境,也可轻松拉着走。

附图说明

图1(a)为推行过程中的受力分析图,图1(b)为斜拉时手上需要克服的重力分析图,图1(c)为拉杆处浪费的空间示意图;

图2是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八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九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十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十二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箱体,2-顶面,3-底面,4-前侧面,5-后侧面,6-主把手,7-万向轮,8-附把手,9-拉钩,10-固定挂钩,11-第一固定带,12-第二固定带,13-第三固定带,14-前表面,15-后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侧拉式行李箱,包括箱体1,箱体1包括较短的一组相对侧面、较长的一组相对侧面和前后表面,较短的一组相对侧面分为顶面2和底面3,较长的一组相对侧面包括前侧面4和后侧面5,所述顶面2上具有主把手6,所述底面3上安装有万向轮7,万向轮7可360°旋转,同时摩擦系数小,耐磨性及静音性能好,本发明的创新为在箱体1上设置拉带系统,该拉带系统替换了传统拉杆箱的拉杆,从而解决了拉杆造成的空间分布不合理而产生空间浪费的弊端。最简便情况,拉带系统可以只由一根拉带组成,直接使用。

拉带系统可设置在顶面2、后侧面5、前表面14和后表面15或其组合表面上,拉带系统用的拉带均采用单肩包带形式,拉带上可安装日字扣,拉带的一端固定在日字扣上,另一端穿过日字扣可进行长度调节,具体的说,本发明的拉带系统分为第一固定带11,第二固定带12,第三固定带13,三者同侧端部为拉钩9,通常第一固定带11的一端和第二固定带12的一端均穿过日字扣连接在拉钩9的一端,并依据个人长度需求,可调整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的长度,即调节了整个拉带系统的使用长度,结合人体步距及体型尺寸;通过调节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的长度实现拉带装置与地面夹角的调节,使施力方向尽量通过箱体1重心,减少不平衡力矩的产生,保证拉行平稳,第三固定带13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连接线的中心垂直线上,多根固定带可提高承受的拉伸力。

为了使对本发明箱体1与拉带系统的多部位连接有更加直观的了解,说明书附图中,前表面14、顶面2、后侧面5、后表面15的四面视图已设为平面图。

实施例一: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均设置在后侧面5上,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分别设置在后侧面5的两侧位置,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分别连接在后侧面5上的端部位于同一水平高度(参见图3)。

实施例二:第一固定带11设置在后表面15上靠近后侧面5的边缘处,第二固定带12设置在前表面14上靠近后侧面5的边缘处,第一固定带11位于后表面15的端部和第二固定带12位于前表面14的端部位于同一水平高度(参见图4)。

实施例三:所述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设置在顶面2上,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分别连接在顶面2上靠近后侧面5的位置(参见图5)。

实施例四:第一固定带11设置在后表面15上靠近顶面2的边缘处,第二固定带12设置在前表面14上靠近顶面2的边缘处,第一固定带11位于后表面15的端部和第二固定带12位于前表面14的端部位于同一水平高度(参见图6)。

以上实施例一至四均采用两根拉带的连接形式。

而拉带系统还包括第三固定带13,第三固定带13的一端连接在箱体1上,另一端连接在拉钩9上,一下实施例均采用三根拉带的连接形式。

实施例五:第一固定带11、第二固定带12、第三固定带13均设置在后侧面5上,其中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在后侧面5一端,第三固定带13在后侧面5另一端(参见图7)。

实施例六:第一固定带11的端部连接在后表面15上靠近后侧面5的边缘处,第二固定带12的端部连接在前表面14靠近后侧面5上的边缘处,所述第三固定带13的端部位于后侧面5上(参见图8)。

实施例七:第一固定带11的端部连接在后表面15上靠近后侧面5的边缘处,第二固定带12的端部连接在前表面14靠近后侧面5上的边缘处,所述第三固定带13的端部位于顶面2上靠近后侧面5的位置(参见图9)。

其中,实施例五、实施例六、实施例七中,第三固定带13水平高度高于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与箱体1的连接点处于统一水平高度.

实施例八:第一固定带11、第二固定带12、第三固定带13均设置在顶面2上,其中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在顶面2一端,第三固定带13在顶面2另一端(参见图10)。

实施例九:第一固定带11的端部连接在后表面15上靠近顶面2的边缘处,第二固定带12的端部连接在前表面14上靠近顶面2的边缘处,第三固定带13的端部位于顶面2上(参见图11).

实施例十:第一固定带11和第三固定带13均设置在后侧面5上,第一固定带11位于后侧面5一端,第三固定带13位于后侧面5另一端,第三固定带13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一固定带11的水平高度(参见图12)。

实施例十一:第一固定带11设置在后侧面5上,第三固定带13设置在顶面2上靠近后侧面5的边缘处,第一固定带11和第三固定带13分别与地面的垂直线重合(参见图13)。

实施例十二: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安装在后侧面5的靠上部位,两者水平高度相同,接近顶面2,第三固定带13位于后侧面5的靠下部位(参见图14)。

进一步的,后侧面5和顶面2上具有用于固定拉带的固定挂钩10,固定挂钩10可使拉钩9直接扣在固定挂钩10处,妥善处理拉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带11、第二固定带12、第三固定带13为弹性拉伸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第一固定带11、第二固定带12、第三固定带13须有一定的宽度、柔度和韧性,可采用皮革或聚酯纤维薄带。

进一步的,所述前侧面4上设置有附把手8,设置两个把手便于多角度提动行李。

进一步的,第一固定带11、第二固定带12、第三固定带13均为可拆卸的,第一固定带11、第二固定带12、第三固定带13均为可调长度的拉带。

此处特别说明,后侧面5不考虑开启,故不设置拉链,故前述所有与后侧面5相关的拉带组合均不设置扣子。前述所有与后侧面5相关的拉带组合,也可以放到前侧面4上。但这个时候,因为千层面上需要打开箱子,因此,拉带横跨拉链的时候,拉带的一端,需要通过扣子扣在箱体上,以便打开放置或拿取货品。

本发明提供的行李箱,拉带装置节省空间,省去了传统拉杆箱中由于拉杆与箱体侧壁之间的空隙导致的空间浪费,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箱体内部空间的完整性可使箱体内部空间最大化,可根据人们不同要求合理分配。箱体主要采用拉带传力方式,极限载重会有所提升;拉带柔性大,方便替换,大幅节约成本,且更加适合老年人出行;受力合理,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不平衡力矩的产生。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