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增压电吹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74969发布日期:2018-10-16 19:57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增压电吹风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吹风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内增压电吹风。



背景技术:

电吹风是主要用于头发的干燥和整形,电吹风的电源接通后,电机驱动风叶旋转,将空气从进风口吸入,经电热元件加热,形成热风后从出风口吹出。电吹风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上为了防止异物进入一般都设有网罩,而灰尘和纤维难以通过网罩阻挡。

电吹风主要由壳体、手柄、风叶、电热丝、挡风板、开关、电源线组成。当电吹风接通电源后,由电动机带动风叶的旋转,将空气从进风口吸入,经电热丝的加热,输出热风。电吹风既有通过调节通电电热丝的多少送出不同温度的热风,也有通过调节所加电源电压来调节送风温度与送风量。但不管怎样,只要保证风筒畅通就保证了进出风道的实际功用。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增压电吹风,能够减少风阻,增大进风量和风压,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于此,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107928072a公开了一种增压电吹风,包括:外壳、风扇叶、风扇马达和马达架,所述马达架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所述风扇马达安装于所述马达架,所述风扇叶与所述风扇马达旋转连接;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为所述风扇叶靠近所述电吹风进风口一侧的外周距所述外壳的距离;所述第二距离为所述风扇叶靠近所述电吹风出风口一侧的外周距所述外壳的距离。该发明提供的电吹风,风扇叶与所述外壳的缝隙,按照进风的方向,越来越大,相对于现有技术,能够有效的防止气流在经过风扇叶时发生回风现象,能够有效地将风扇叶转动的机械能转换为气流的动能,从而能够减少风阻,增大电吹风的进风量和风压,提供更好的电吹风使用体验。

但是,该结构的电吹风,依赖于缝隙的变化实现,对于加工的配合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缝隙的设计,也对于装配的牢靠度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具有增压能力强、可靠性高、加工方便和通用性强的内增压电吹风。

本发明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一种内增压电吹风,包括外壳、风扇叶、风扇马达和马达架,所述马达架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所述风扇马达安装于所述马达架,所述风扇叶与所述风扇马达旋转连接;所述外壳为复合层状塑料结构,所述外壳包括内导风层、结构层和外导风层,所述内导风层设置在所述结构层内部,所述外导风层包覆设置在所述结构层表面;所述结构层材质为abs塑料,所述结构层内部设有第二蜂窝孔,所述内导风层材质为pa塑料,所述内导风层内部设有第一蜂窝孔,所述外导风层材质为ppsu,所述外导风层内部设有第三蜂窝孔,所述第一蜂窝孔与所述第二蜂窝孔连通,所述第二蜂窝孔与所述第三蜂窝孔连通,所述第一蜂窝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蜂窝孔,所述第二蜂窝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三蜂窝孔,所述第一蜂窝孔在外壳进风处设有进风口,所述第三蜂窝孔在所述外壳的出风处设有出风口,出风口处设有翼型导风斜道。

进一步地,所述内导风层内壁设有若干环形螺旋状的导风槽,所述导风槽的槽径从进风口向着出风口方向逐缩小,所述导风槽的末端与第一蜂窝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蜂窝孔的孔径为1~3毫米,所述第三蜂窝孔从进风口方向沿着出风口方向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蜂窝孔的孔径为3~6毫米,所述第一蜂窝孔的孔径为6~9毫米,所述第二蜂窝孔从进风口方向沿着出风口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二蜂窝孔从进风口方向沿着出风口方向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风扇马达采用无刷风筒电机。

进一步地,所述马达架为铝合金支架。

进一步地,所述外导风层外壁设有防滑条纹。

进一步地,所述电吹风还包括有电热丝,所述电热丝螺旋式绕设在电吹风内部。

本发明,内增压电吹风,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增压能力强:通过第一蜂窝孔、第二蜂窝孔和第三蜂窝孔的设计,热风在电吹风向外送出的过程中,路径有效延长,蜂窝孔的孔径逐渐缩小,热风在蜂窝孔内进行孔径加速,产生戴森效应,形成空气喷射流并穿过翼型导风斜道,从而改变流动方向,电吹风内部的热空气被吸入蜂窝孔的气流中并增强;

2)、可靠性高:在本发明的电吹风中,内部形成三重增压效果,蜂窝孔的孔径从进风到出风逐渐缩小、导风槽的槽径从进风方向沿着出风方向逐渐缩小、同一层结构内的蜂窝孔从进风方向沿着出风方向逐渐缩小,均可以有效延长热风压缩路径,提升了出风压缩速度,保证了增压的可靠性;

3)、加工方便:电吹风的设计无需通过加工变化的缝隙实现,有效简化加工过程和装配过程,只需要在外壳进行蜂窝孔和导风槽即可实现,有效提升加工的便捷性;

4、通用性强:外壳设计进行改进的方式,突破内部结构设计、外形设计对于电吹风加工制造的制约,满足目前常规电吹风的引用需求,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下面实施例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内增压电吹风的外壳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导风层;2、结构层;3、外导风层。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是一种内增压电吹风,包括外壳、风扇叶、风扇马达和马达架,所述马达架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所述风扇马达安装于所述马达架,所述风扇叶与所述风扇马达旋转连接;所述外壳为复合层状塑料结构,所述外壳包括内导风层1、结构层2和外导风层3,所述内导风层1设置在所述结构层2内部,所述外导风层3包覆设置在所述结构层2表面;所述结构层2材质为abs塑料,所述结构层2内部设有第二蜂窝孔,所述内导风层1材质为pa塑料,所述内导风层1内部设有第一蜂窝孔,所述外导风层3材质为ppsu,所述外导风层3内部设有第三蜂窝孔,所述第一蜂窝孔与所述第二蜂窝孔连通,所述第二蜂窝孔与所述第三蜂窝孔连通,所述第一蜂窝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蜂窝孔,所述第二蜂窝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三蜂窝孔,所述第一蜂窝孔在外壳进风处设有进风口,所述第三蜂窝孔在所述外壳的出风处设有出风口,出风口处设有翼型导风斜道。

进一步地,所述内导风层1内壁设有若干环形螺旋状的导风槽,所述导风槽的槽径从进风口向着出风口方向逐缩小,所述导风槽的末端与第一蜂窝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蜂窝孔的孔径为1~3毫米,所述第三蜂窝孔从进风口方向沿着出风口方向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蜂窝孔的孔径为3~6毫米,所述第一蜂窝孔的孔径为6~9毫米,所述第二蜂窝孔从进风口方向沿着出风口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二蜂窝孔从进风口方向沿着出风口方向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风扇马达采用无刷风筒电机。

进一步地,所述马达架为铝合金支架。

进一步地,所述外导风层3外壁设有防滑条纹。

进一步地,所述电吹风还包括有电热丝,所述电热丝螺旋式绕设在电吹风内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所示和以上所述而顺畅地实施本发明;但是,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可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作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发明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发明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