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滑减震透气的多功能鞋底及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30584发布日期:2018-11-14 01:35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滑减震透气的多功能鞋底及鞋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鞋底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防滑减震透气的多功能鞋底及鞋。

背景技术

在鞋类产业的快速发展下,鞋子的品种和功能越来越丰富,人们对于鞋子的舒适度和功能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打造舒适度高且多功能的鞋子也成为了鞋类产业制作工艺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目前,多功能的鞋子大多结构复杂,且复杂的结构必将造成鞋子成本的提高,因此迫切需要实现让鞋穿着舒适的同时生产成本也得到降低,且实现多种功能达到消费者对鞋子多功能的需求。

有鉴于此,本申请人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滑减震透气的多功能鞋底及鞋,其具有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且多功能的特点。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防滑减震透气的多功能鞋底,其中,包括与脚部直接接触的内底,与地面接触的外底,位于内底和外底之间的中底;所述中底设有均布在中底上表面的若干个第一防滑减震块和均布在中底下表面的若干个第二防滑减震块;所述第一防滑减震块的长度长于第二防滑减震块,且第一防滑减震块的长度长于外底的厚度并短于内底的厚度,所述第二防滑减震块的长度短于外底的厚度;

所述内底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一防滑减震块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通孔与翻转后的第二防滑减震块对应设置,所述外底上设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与第二防滑减震块对应设置,所述第四通孔与翻转后的第一防滑减震块对应设置;

所述第一防滑减震块和第二防滑减震块均包括主体部、侧突部和侧凹部,所述侧突部设在主体部的一侧,所述侧凹部设在主体部上与侧突部相对的另一侧,且所述侧突部的突出顶端与侧凹部的凹陷底端于同一水平位置,所述侧突部的突出轮廓与侧凹部凹陷轮廓相匹配,所述侧突部有两个并呈上下分布在主体部的一侧,所述侧凹部有两个并呈上下分布在主体部的另一侧。

进一步,所述中底包括第一分鞋底、第二分鞋底、第三分鞋底和第四分鞋底;所述第一分鞋底、第二分鞋底、第三分鞋底和第四分鞋底由鞋尖至鞋跟依次排布且相连两个分鞋底之间滑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内底的上表面还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第一通孔连通,所述凹槽的前脚掌和后脚跟部位设有减震透气件,所述减震透气件包括与脚底直接接触的球形上底,与第一通孔匹配设置的柱形下底,由球形上底和柱形下底构成的内腔,置于内腔的缓冲结构以及连通内腔和外界的若干个连通孔;所述若干个连通孔均布在球形上底上,所述柱形下底插设在第一通孔内。

进一步,所述缓冲结构包括第一支撑块、第二支撑块以及压簧,所述第一支撑块竖直设在球形上底上,所述第二支撑块与第一支撑块对应竖直设在柱形下底上,所述压簧竖直设在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之间并连接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且所述压簧处于球形上底的球心位置。

进一步,所述中底包括鞋底外模、第一内模和第二内模,所述鞋底外模上设有两侧对称的第五通孔,所述第一内模和第二内模匹配连接并一同嵌设在第五通孔内,所述第一内模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内模的宽度,所述第一内模和第二内模的上表面均设有第一防滑减震块,所述第一内模和第二内模的下表面上设有第二防滑减震块,所述第一防滑减震块的长度长于第二防滑减震块,且第一防滑减震块的长度长于外底的厚度并短于内底的厚度。

一种鞋,包括鞋帮和所述多功能鞋底,所述鞋帮与所述多功能鞋底连接且围成鞋腔。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涉及的一种防滑减震透气的多功能鞋底的使用过程为:

所述中底进行上下两面的翻转使用,达到不同作用效果的目的。在鞋底需要具备更强的减震功能时,将中底上的第一防滑减震块插入至第一通孔中,第二防滑减震块插入至第三通孔中,由于第一防滑减震块和第二防滑减震块与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之间的配合,使得位于中底上的第一防滑减震块和第二防滑减震块起到连接内底和外底的作用,且由于第一防滑减震块的长度短于内底的厚度,第二防滑减震块的长度短于外底的厚度,使得内底上的第一通孔未被第一防滑减震块完全填充,外底上的第三通孔未被第二防滑减震块完全填充,从而具备减震效果。在需要起到防滑时,将中底进行翻转,使得中底上的第一防滑减震块插入第四通孔,第二防滑减震块插入第二通孔中,第一防滑减震块露出于外底,若干个露出与外底底部的第一防滑减震块起到防滑作用,又由于每一第一防滑减震块上均存在有两个侧突部和两个侧凹部,因此使得第一防滑减震块具有较大的变形空间,第一防滑减震块的变形能力更强,进而使得第一防滑减震块具有较强的减震防滑的功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几点有益效果:

一、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且功能多样的特点,从而大大的提高了人们穿鞋后的舒适度并有效延长了鞋子的使用寿命。

二、通过设置可翻转的第一防滑减震块、第二防滑减震块以及中底使得中底通过翻转实现减震和防滑功能的切换,并且内底、外底和中底通过第一防滑减震块和第二防滑减震块的连接,使得中底的翻转更加便利,在有鞋底受损后可实现快速更换。

三、所述多功能鞋底包括内底、外底和中底,实现了鞋底的拆分,使得在内底、外底或中底任意一个在损坏后只需对应更换相应的内底、外底或中底即可,大大延长了整个鞋底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分解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分解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第一防滑减震块和第二防滑减震块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另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分解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另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分解的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中减震透气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减震透气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

内底-1;第一通孔-11;凹槽-12;

减震透气件-13;球形上底-131;

柱形下底-132;内腔-133;缓冲结构-134;

连通孔-135;第二通孔-14;外底-2;

第三通孔-21;第四通孔-22;中底-3;

第一防滑减震块-31;第二防滑减震块-32;主体部-41;

侧突部-42;侧凹部-43;第一分鞋底-51;

第二分鞋底-52;第三分鞋底-53;第四分鞋底-54;

第一支撑块-61;第二支撑块-62;

压簧-63;鞋底外模-71;

第一内模-72;第二内模-73;第五通孔-7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7所示,一种防滑减震透气的多功能鞋底,其中,包括与脚部直接接触的内底1,与地面接触的外底2,位于内底1和外底2之间的中底3;所述中底3设有均布在中底3上表面的若干个第一防滑减震块31和均布在中底3下表面的若干个第二防滑减震块32;所述第一防滑减震块31的长度长于第二防滑减震块32,且第一防滑减震块31的长度长于外底2的厚度并短于内底1的厚度,所述第二防滑减震块32的长度短于外底2的厚度;

所述内底1上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11和若干个第二通孔14,所述外底2上设有若干个第三通孔21和若干个第四通孔22,所述第一通孔11与第一防滑减震块31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通孔14与翻转后的第二防滑减震块32对应设置,所述第三通孔21与第二防滑减震块32对应设置,所述第四通孔22与翻转后的第一防滑减震块31对应设置,所述第一防滑减震块31与第一通孔11和第四通孔22过盈配合,所述第二防滑减震块32与第二通孔14和第三通孔21过盈配合,从而使得第一防滑减震块31能牢固的插入到第一通孔11和第四通孔22中,第二防滑减震块32也能牢固的插入到第二通孔14和第三通孔21中,进而保证了鞋底整体结构的稳定;

所述第一防滑减震块31和第二防滑减震块32均包括主体部41、侧突部42和侧凹部43,所述侧突部42设在主体部41的一侧,所述侧凹部43设在主体部41上与侧突部42相对的另一侧,且所述侧突部42的突出顶端与侧凹部43的凹陷底端于同一水平位置,从而使得,所述侧突部42的突出轮廓与侧凹部43凹陷轮廓相匹配,所述侧突部42有两个并呈上下分布在主体部41的一侧,所述侧凹部43有两个并呈上下分布在主体部41的另一侧。

采用上述结构后,通过所述中底3进行上下两面的翻转使用,达到不同作用效果的目的。在鞋底需要具备更强的减震功能时,将中底3上的第一防滑减震块31插入至第一通孔11中,第二防滑减震块32插入至第三通孔21中,由于第一防滑减震块31和第二防滑减震块32与第一通孔11和第三通孔21之间的配合,使得位于中底3上的第一防滑减震块31和第二防滑减震块32起到连接内底1和外底2的作用,且第一防滑减震块31的长度短于内底1的厚度,第二防滑减震块32的长度短于外底2的厚度,使得内底1上的第一通孔11未被第一防滑减震块31完全填充,外底2上的第三通孔21未被第二防滑减震块32完全填充,从而具备减震效果。在需要起到防滑和减震功能时,将中底3进行翻转,使得中底3上的第一防滑减震块31插入第四通孔22,第二防滑减震块32插入第二通孔14中,第一防滑减震块31露出于外底2,若干个露出与外底2底部的第一防滑减震块31起到防滑作用,又由于每一第一防滑减震块31上均存在有两个侧突部42和两个侧凹部43,因此使得第一防滑减震块31具有较大的变形空间,第一防滑减震块31的变形能力更强,进而使得第一防滑减震块31具有较强的减震防滑的功能。

优选的,所述中底3包括第一分鞋底51、第二分鞋底52、第三分鞋底53和第四分鞋底54;所述第一分鞋底51、第二分鞋底52、第三分鞋底53和第四分鞋底54由鞋尖至鞋跟依次排布且相连两个分鞋底之间滑动连接。所述中底3在采用上述结构后,在中底3进行翻转使用时,由于人体的左脚掌是不对称的,右脚掌也是不对称的,将左脚掌和右脚掌重叠在一起时,两者的轮廓并不能完全重叠,存在彼此不重叠部分,而鞋底根据人体脚部结构设计,因此有左右鞋底之分,在将左鞋底和右鞋底重叠后,左鞋底和右鞋底必将也会存在彼此不重叠的部分,然而,将左鞋底翻转后再与未翻转右鞋底重叠,则两者轮廓一致,将右鞋底翻转后再与未翻转左鞋底重叠,则两者轮廓一致。

而为了让中底3翻转后能与内底1以及外底2的轮廓一致,从而保证鞋底外形的美观将在所述中底3得到翻转后,通过中底3上的第一分鞋底51、第二分鞋底52、第三分鞋底53和第四分鞋底54的相对滑动后,使得在第一分鞋底51、第二分鞋底52、第三分鞋底53和第四分鞋底54围成的外部轮廓与内底1的外部轮廓一致,并使得第一分鞋底51、第二分鞋底52、第三分鞋底53和第四分鞋底54上的第一防滑减震块31和第二防滑减震块32分别与第四通孔22和第二通孔14匹配插设,进而在起到防滑减震的同时也确保了鞋底外部的美观。

优选的,所述内底1的上表面还设有凹槽12,所述凹槽12的前脚掌和后脚跟部位设有减震透气件13,所述减震透气件13包括与脚底直接接触的球形上底131,与第一通孔11匹配设置的柱形下底132,由球形上底131和柱形下底132构成的内腔133,置于内腔133的缓冲结构134以及连通内腔133和外部的若干个连通孔135;所述球形上底131与所述柱形下底132连接,所述若干个连通孔135均布在球形上底131上,所述柱形下底132对应匹配插设在第一通孔11内。所述内底1采用上述结构后,通过减震透气件13上的柱形下底132插入到第一通孔11中,脚掌通过对球形上底131施压,球形上底131受压变形使得内腔133中的空气由连通孔135进入到鞋内,接着球形上底131恢复形变将使得鞋内的空气通过连通孔135被吸收进入到内腔133中,通过减震透气件13的作用,起到加快空气流通以及缓冲减震的功能。并且所述减震透气件13位于前脚掌和后脚跟部位使得减震透气件13能起到对整个鞋内空气的换气作用,保证了鞋内空气的完全流通。

优选的,所述缓冲结构134包括第一支撑块61、第二支撑块62以及压簧63,所述第一支撑块61竖直设在球形上底131上,所述第二支撑块62与第一支撑块61对应竖直设在柱形下底132上,所述压簧63竖直设在第一支撑块61和第二支撑块62之间并连接第一支撑块61和第二支撑块62,且所述压簧63处于球形上底131的球心位置。采用上述结构后,通过第一支撑块61和第二支撑块62起到对球形上底131的支撑作用,避免球形上底131过度变形,所述压簧63位于所述球形上底131的球心位置使得球形上底131的变形达到合理的程度。

优选的,为了保证所述中底3翻转,中底3的外形轮廓与内底1和外底2的外形轮廓保持一致。所述中底3也可采用下述结构,所述中底3包括鞋底外模71、第一内模72和第二内模73,所述鞋底外模71上设有两侧对称的第五通孔74,所述第一内模72和第二内模73匹配连接并一同嵌设在第五通孔74内,所述第一内模72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内模73的宽度,所述第一内模72和第二内模73的上表面均设有第一防滑减震块31,所述第一内模72和第二内模73的下表面上设有第二防滑减震块32,所述第一防滑减震块31的长度长于第二防滑减震块32,且第一防滑减震块31的长度长于外底2的厚度并短于内底1的厚度。所述中底3在采用上述结构后,在需要起到防滑减震作用,使得第一内模72和第二内模73上的第一防滑减震块31插入到外底2上的第四通孔22中,第一防滑减震块31露出外底2的底部,起到防滑作用,第二防滑减震块32未能完全填满第二通孔14,因而具有减震效果;在需要进一步的减震时,将第一内模72和第二内模73进行翻转,使得第一防滑减震块31插设在第一通孔11内,第二防滑减震块32插设在第三通孔21内,由于第一防滑减震块31和第二防滑减震块32均未能填充满第一通孔11和第三通孔21,因此若干个的第一通孔11和若干个的第三通孔21起到了进一步的减震作用,大大提高了减震效果。

一种鞋,包括鞋帮(图未示)和所述多功能鞋底,所述鞋帮与所述多功能鞋底连接且围成鞋腔(图未示)。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发明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