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器及毛发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39605发布日期:2019-01-08 20:14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加热器及毛发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手持式器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加热器及毛发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吹风机主要用于头发的干燥和整形,但也可供实验室、理疗室及工业生产、美工等方面作局部干燥、加热和理疗之用。现有的吹风机的加热器结构设计不够合理化,体积大,致使流体通过该加热器时流量损失较大,难以满足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的加热器及毛发干燥装置。

一种加热器,包括:

里层,包括第一端壁、第二端壁、第三端壁及第四端壁,所述第一端壁与所述第二端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三端壁与所述第四端壁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三端壁与所述第四端壁连接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壁和所述第二端壁之间;及

加热元件,用于加热通过所述加热元件的流体,所述加热元件为单层,设于所述第三端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里层为空心结构,所述第三端壁构成所述里层的外侧壁,所述第四端壁构成所述里层的内侧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里层为环形结构,所述第三端壁和所述第四端壁沿所述里层的轴向延伸,所述加热元件卷绕于所述第三端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隔离所述加热元件的外层,所述外层为环形结构,所述外层绕所述加热元件延伸,所述加热元件位于所述第三端壁和所述外层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层包括第五端壁、第六端壁、第七端壁及第八端壁,所述第五端壁与所述第六端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七端壁与所述第八端壁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七端壁与所述第八端壁连接设置于所述第五端壁和所述第六端壁之间,所述第七端壁和所述第八端壁绕所述加热元件延伸,所述加热元件位于所述第三端壁和所述第八端壁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加热元件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于所述第三端壁上,并沿所述里层的径向朝向所述外层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包括多个,多个所述支撑件沿所述第三端壁的周向间隔排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包括至少六个,至少六个所述支撑件沿所述第三端壁的周向间隔排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上设有用于定位所述加热元件的定位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口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定位口沿同一直线间隔设置于所述支撑件上,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多匝相邻设置的线圈,所述加热元件的多匝线圈分别定位于多个所述定位口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为锯齿形或波浪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到所述第三端壁的最大距离为6~9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且所述第一折弯部和所述第二折弯部均卷绕于所述第三端壁上,所述第二折弯部沿所述里层的周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折弯部沿所述里层的周向的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包括至少两个独立的加热单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里层由塑料材质制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塑料材质为聚苯酯、聚苯并咪唑、聚硼二苯基硅氧烷、聚苯硫醚、氯化聚醚中的任意一种。

一种毛发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加热器。

上述加热器,通过将加热元件设置为单层,从而可以减小加热器的整体体积,使得流体通过加热器的障碍更小,降低了流体通过该加热器的流量损失,另一方面,由于流体通过加热器的空间更小,使得流体的流速更快,大大提升了加热器的使用性能,具有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实施例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毛发干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毛发干燥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毛发干燥装置中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加热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另一实施例中毛发干燥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毛发干燥装置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毛发干燥装置的又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毛发干燥装置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毛发干燥装置中第一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所示毛发干燥装置中第一内壳和控制器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第一内壳和控制器装配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12为图8所示毛发干燥装置中第二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内”、“外”、“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的毛发干燥装置10包括手柄100和体部200。体部200与手柄100连接。手柄100和体部200上设有用于供流体流动的第一流体通道101。手柄100具有第一流体入口112。体部200具有第一流体出口222。第一流体入口112和第一流体出口222连通形成第一流体通道101。第一流体入口112和第一流体出口222分别用于供流体流入和流出第一流体通道101。

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手柄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10和第二端120。手柄100的第二端120与体部200连接。第一流体入口112设于手柄100的第一端110。体部2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210和第二端部220。第一流体出口222设于体部200的第二端部220。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流体通道101是非线性的。第一流体通道101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段103和第二段105。第一段10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段105的延伸方向垂直。第一段103位于手柄100内。第二段105位于体部200内。即流体沿第一流体通道101的第一段103流动穿过手柄100并沿第一流体通道101的第二段105流动穿过体部200。

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毛发干燥装置10还包括风扇组件300。风扇组件300设于第一流体通道101内。在本实施例中,风扇组件300位于第一流体通道101的第一段103内。风扇组件300用于抽吸流体穿过第一流体入口112进入第一流体通道101。

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体部200还具有第二流体入口212和第二流体出口224。第二流体入口212和第二流体出口224连通形成第二流体通道201。第二流体入口212和第二流体出口224分别用于供另一股流体流入和流出第二流体通道20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流体入口212设于体部200的第一端部210。第二流体出口224设于体部200的第二端部220。

在风扇组件300运行时,风扇组件300抽吸流体,使其穿过第一流体入口112进入第一流体通道101并到达第一流体出口222,流动穿过体部200且从第一流体出口222流出的流体的作用使得另一股流体在第二流体入口212处被卷吸或拉入到第二流体通道201内,且沿着第二流体通道201朝向第二流体出口224流动。该经由第二流体出口224流出的另一股流体与经由第一流体出口222流出的流体在体部200的第二端部220处汇合,从而使得毛发干燥装置10的流体的出流量增强。

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体部200包括壳体230及穿设于壳体230的管体240。第二流体通道201由管体240限定。第二流体通道201在管体240内从第二流体入口212延伸到第二流体出口224。第一流体通道101的第二段105由管体240和壳体230的侧壁之间的间隙限定。第一流体出口222的截面呈环形状。第一流体出口222围绕第二流体通道201延伸。

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毛发干燥装置10还包括加热器400。加热器400设于第一流体通道101内。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器400位于第一流体通道101的第二段105内。加热器400绕管体240延伸。加热器400用于加热第一流体通道101中的流体。

在本实施例中,为便于描述,定义加热器400靠近第一流体出口222的一端为加热器400的下游端,加热器400远离第一流体出口222的一端为加热器400的上游端。流体经由第一流体入口112进入第一流体通道101且从加热器400的上游端流动穿过加热器400的下游端,然后继续沿第一流体通道101流动并到达第一流体出口222,从而实现加热器400对该第一流体通道101内的流体的可选择性地直接加热。此外,流过第二流体通道201的另一股流体也可通过该加热器400进行间接地加热。

如图3及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加热器400包括里层410和加热元件420。里层410为环形结构。里层410包括第一端壁412、第二端壁414、第三端壁416及第四端壁418。第一端壁412与第二端壁414相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壁412位于加热器400的下游端。第二端壁414位于加热器400的上游端。第三端壁416与第四端壁418相对设置。第三端壁416与第四端壁418连接设置于第一端壁412和第二端壁414之间。第三端壁416和第四端壁418沿里层410的轴向延伸。在一实施例中,里层410为空心结构,第三端壁416构成里层410的外侧壁,第四端壁418构成里层410的内侧壁。

加热元件420用于加热通过加热元件420的流体。加热元件420设于里层410的第三端壁416上。具体的,加热元件420用于在通电时产生热能以加热通过加热元件420的流体。加热元件420为单层。加热元件420卷绕于里层410的第三端壁416上。

上述加热器400,通过将加热元件420设置为单层,从而可以减小加热器400的整体体积,使得流体通过加热器400的障碍更小,降低了流体通过该加热器400的流量损失,另一方面,由于流体通过加热器400的空间更小,使得流体的流速更快,大大提升了加热器400的使用性能,具有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的特点。

在一实施例中,里层410由塑料材质制成。在一实施例中,塑料材质为聚苯酯、聚苯并咪唑、聚硼二苯基硅氧烷、聚苯硫醚、氯化聚醚中的任意一种。塑料材质相比云母材质而言具有更好地可塑性,且硬度更高,通过将加热器400的里层410设置为由塑料材质制成,从而便于将作为该加热元件420的热绝缘支撑结构的里层410设置为其他形状以及相对固定,进而便于其他结构部件相对作为该加热元件420的热绝缘支撑结构的里层410的安装,大大提高了加热器400的承载适应性。

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加热器400还包括用于隔离加热元件420的外层430。外层430为环形结构,外层430绕加热元件420延伸。加热元件420位于里层410的第三端壁416和外层430之间。外层430可以为加热器400及容纳加热器400的结构提供热绝缘,此外,外层430还可以对加热元件420沿里层410的径向移动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在本实施例中,外层430由绝缘材质制成,优选地,外层430由云母制成。

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外层430包括第五端壁432、第六端壁434、第七端壁436及第八端壁438。第五端壁432与第六端壁434相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五端壁432位于加热器400的下游端。第六端壁434位于加热器400的上游端。第七端壁436与第八端壁438相对设置。第七端壁436与第八端壁438连接设置于第五端壁432和第六端壁434之间。第七端壁436和第八端壁438绕加热元件420延伸。加热元件420位于里层410的第三端壁416和外层430的第八端壁438之间。

如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加热器400还包括用于支撑加热元件420的支撑件440。支撑件440设于里层410的第三端壁416上,并沿里层410的径向朝向外层430延伸。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440由绝缘材质制成,优选地,支撑件440由云母制成。

如图6及图7所示,进一步地,支撑件440包括多个。多个支撑件440沿第三端壁416的周向间隔排布,以提升对加热元件420的支撑稳定性。在一实施例中,支撑件440包括至少六个,至少六个支撑件440沿第三端壁416的周向间隔排布。进一步地,支撑件440上设有用于定位加热元件420的定位口442。定位口442为锯齿形。加热元件420定位于支撑件440的定位口442内。

在一实施例中,加热元件420为金属丝,其成形为锯齿形或波浪形。加热元件420包括多匝相邻设置的线圈422。定位口442包括多个。多个定位口442沿同一直线间隔设置于支撑件440上。加热元件420的多匝线圈422分别定位于支撑件440的多个定位口442内,从而将加热元件420的多匝线圈422彼此隔开,减小了热点对穿过加热器400流动的流体的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线圈422到第三端壁416的最大距离为6~9mm,以在保证线圈422的能量密度前提下,避免线圈422相对第三端壁416发生晃动,提升加热器400的使用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线圈422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折弯部4222和第二折弯部4224。第一折弯部4222和第二折弯部4224均卷绕于第三端壁416上。第二折弯部4224沿里层410的周向的长度大于第一折弯部4222沿里层410的周向的长度。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有利于扩展线圈422与第三端壁416之间的空间,从而可以更好地为线圈422与第三端壁416之间其他元件的安装进行避位。

在一实施例中,加热元件420包括至少两个独立的加热单元。加热单元用于在通电时产生热能。如此设置,用户可以独立地控制每个加热单元,因此对于低温设置只需要用到一个加热单元,同时当加热元件420中的某一个加热单元出现损坏,也可以确保加热器400的正常使用,大大提升了加热器400的使用性能。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元件420包括两个独立的加热单元。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单元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三个以上,具体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加热单元包括多匝相邻设置的线圈422。

如图6及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毛发干燥装置10还可包括温度检测器500。温度检测器500设于第一流体通道101内。温度检测器500可以但不限于为热敏电阻。温度检测器500用于检测第一流体通道101内的流体的温度。在加热器400所在第一流体通道101的第一流体入口112或第一流体出口222发生堵塞时,由于在加热元件420上的流体的流动被限制,导致该流体无法将加热元件420上的热量及时带走,从而使得加热元件420可能会过热,温度检测器500可以及时检测第一流体通道101内的流体的温度,用户可根据温度检测器500的检测结果判断加热元件420是否出现过热,从而准确控制加热器400对第一流体通道101内的流体的加热,确保毛发干燥装置10的正常使用。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温度检测器500设于加热器400的下游端。具体的,温度检测器500设于里层410的第一端壁412上。温度检测器500用于检测加热器400和第一流体出口222之间的流体的温度。由于加热器400和第一流体出口222之间的流体的温度更加贴近毛发干燥装置10的实际出流风温,通过将温度检测器500相对加热器400的下游端的设置,使得温度检测器500能够以该加热器400和第一流体出口222之间的流体的温度作为其温度检测的参考标准,从而准确控制加热器400对第一流体通道101内的流体的加热。

如图6及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毛发干燥装置10还可包括第一过温保护件600。第一过温保护件600设于第一流体通道101内,并与加热元件420电连接。第一过温保护件600可以但不限于为金属弹片。第一过温保护件600用于在第一流体通道101内的流体的温度达到第一预设阀值时切断接入到加热元件420的电力,以及用于在第一流体通道101内的流体的温度低于第一预设阀值时导通接入到加热元件420的电力。

第一过温保护件600在通常使用中不受流动经过的流体的影响,然而在第一流体通道101的第一流体入口112或第一流体出口222发生堵塞时,第一流体通道101内的流体的温度会升高,当第一流体通道101内的流体的温度达到第一预设阀值时,第一过温保护件600将会切断接入到加热元件420的电力;当第一流体通道101内的流体的温度低于第一预设阀值时,第一过温保护件600将会重新导通接入到加热元件420的电力,从而有效地控制加热器400对第一流体通道101内的流体的加热,确保毛发干燥装置10的使用安全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温保护件600设于里层410的第三端壁416和加热元件420之间。具体的,第一过温保护件600嵌设于里层410的第三端壁416内。由于加热元件420内部的流体的温度相对更加均匀,通过将第一过温保护件600相对加热元件420内部的设置,使得第一过温保护件600能够以该加热元件420内部的流体的温度作为其控制切断或导通接入到加热元件420的电力的温度标准,从而准确控制加热器400对第一流体通道101内的流体的加热。

如图6及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毛发干燥装置10还可包括第二过温保护件700。第二过温保护件700设于第一流体通道101内,并与加热元件420电连接。第二过温保护件700可以但不限于为热熔丝。第二过温保护件700用于在第一流体通道101内的流体的温度达到第二预设阀值时断开并切断接入到加热元件420的电力。

进一步地,第二预设阀值高于第一预设阀值。第二过温保护件700在第一过温保护件600失效的情况下工作,当第一流体通道101内的流体的温度达到第二预设阀值时,第二过温保护件700将会切断接入到加热元件420的电力,从而更加有效地控制加热器400对第一流体通道101内的流体的加热,确保毛发干燥装置10的使用安全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过温保护件700嵌设于里层410的第三端壁416上,并位于加热元件420的内部。与第一过温保护件600的设置类似,上述第二过温保护件700相对加热元件420内部的设置,使得第二过温保护件700能够以该加热元件420内部的流体的温度作为其控制切断或导通接入到加热元件420的电力的温度标准,从而准确控制加热器400对第一流体通道101内的流体的加热。

如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毛发干燥装置10还可包括控制器800。控制器800设于第一流体通道101内,并位于手柄100内。由于控制器800设置于第一流体通道101内,并位于手柄100内,在流体经过位于手柄100的第一流体通道101的过程中,流体可以将控制器800产生的热量及时带走以便于控制器800的散热,避免在手柄100或体部200内设置余外的散热器对控制器800进行散热,减小了毛发干燥装置10的部件的数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800与风扇组件300和加热器400电连接。控制器800可用于控制加热器400的加热温度以及风扇组件300的旋转速度。进一步地,控制器800与温度检测器500电连接。控制器800可用于根据温度检测器500的检测结果控制加热器400的加热温度。

如图9至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手柄100的内侧壁上设有定位槽150。控制器800收容于定位槽150内。定位槽150的相对两内侧壁上设有卡扣160。卡扣160用于压持控制器800的两端以将控制器800固定于定位槽150的底壁上。

进一步地,定位槽150的相对两内侧壁上均设有多个卡扣160,以提高控制器800在定位槽150内的安装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槽150的相对两内侧壁上均设有两个卡扣160。四个卡扣160分别压持于控制器800的四个边角部。可以理解的是,定位槽150的相对两内侧壁上设置的卡扣160的数量可以为三个以上,具体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如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控制器800包括第一控制部820及第二控制部840。第一控制部820与第二控制部840电连接。也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800为分体式结构,这样能够使得控制器800的结构更为紧凑,更加充分地利用手柄100内的空间,减小控制器800在单个方向上的尺寸,从而减小毛发干燥装置10的体积。而且,若第一控制部820与第二控制部840中的其中一个损坏时,只需要维修损坏的结构,大大降低了维修成本。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部820与第二控制部840相对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实施例中,控制器800还包括连接件。第一控制部820通过连接件与第二控制部840连接。一实施例中,连接件为排针;一实施例中,连接件包括配套的排针与排母,排针与排母插接。第一控制部820与第二控制部840通过连接件保持相对固定,则在组装控制器800与手柄100时,只需要将第一控制部820和第二控制部840中的其中一个与手柄100固定即可。

如图8所示,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部820与第二控制部840均呈长方体状,这样能够降低制作难度,提高生产效率。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部820和第二控制部840还可以为其它形状,比如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等。

如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手柄100包括内壳130。内壳130与体部200连接。内壳130包括相扣合的第一内壳132和第二内壳134。第一内壳132和第二内壳134围合形成位于手柄100的第一流体通道101,即为第一流体通道101的第一段103。定位槽150设于第一内壳132和第二内壳134中的其中一个的内侧壁上。定位槽15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流体通道101的第一段103的延伸方向平行。在一实施例中,手柄100还包括外壳140。外壳140套设于内壳130上并与体部200连接。

如图8及图1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毛发干燥装置10还可包括保护罩900。保护罩900罩设于控制器800上。通过保护罩900的设置,从而可以对控制器800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使得位于手柄100的第一流体通道101内的流体可绕过控制器800流动,另一方面,当控制器800的一个或多个部件发生故障时,保护罩900可充当挡板,使得来自控制器800发生故障的部件被阻挡而无法进入位于体部200的第一流体通道101内。

如图1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保护罩900的一端具有斜面920。斜面920与手柄100的延伸方向形成夹角。如此设置,可以为流体在第一流体通道101内流动穿过保护罩900的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导向作用,从而可以减小流体流动穿过保护罩900时由于流动方向的垂直改变在第一流体通道101内的湍流,进而达到减小噪声的目的。

如图9及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槽150设于第一内壳132的内侧壁上。第一内壳132的内侧壁上还设有抵持部170。控制器800具有朝向第二内壳134凸出延伸的电容部860。具体的,电容部860设于第二控制部840远离第一控制部820的一侧。保护罩900卡持限位于抵持部170和电容部860之间。

如图12所示,进一步地,第二内壳134的内侧壁上设有压接部180。压接部180能够压持保护罩900以将保护罩900固定于控制器800上。具体的,压接部180可包括多个。多个压接部180呈阵列排布分布于第二内壳134的内侧壁上,以提高保护罩900相对控制器800的压接稳定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