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救援背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34355发布日期:2018-09-04 21:22阅读:53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救援背包。



背景技术:

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消防部队担负的抢险救援任务越来越重,由于灾害事故的偶发性和不确定性,救援官兵拉动距离远,救援时间长,前期补给困难,为此救援官兵就必须携带大量的保障物资和救援设备,每名救援官兵的负担较重,也严重了的消耗了官兵体能,行军速度慢,浪费了救援的宝贵时间,现有的救援背包功能单一,无法满足官兵的需求。

目前需要一种用不到救援时则是储物包功能的背包。背包里有急救用品例如消毒酒精,棉签,医用胶布,消炎药,平时作为应急急救包使用,如果遇上人员意外受伤无法行走的情况,可以把背包拆卸开,作为背带使用此功能类似于婴儿背带,把婴儿背起来,用来背伤者离开事故地,争取获得更多的抢救时间,适合用在野外道路崎岖,不能使用担架的情况下救援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救援背包,其功能多变,平时作为应急急救包使用,如果遇上人员意外受伤无法行走的情况,可以把背包拆卸开,作为背带使用此功能类似于婴儿背带,把婴儿背起来。

为了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救援背包,包括:承重装置,所述承重装置上端固连于第一肩带及第二肩带,所述承重装置下端两侧孔连接于第一腰带及第二腰带,所述第一肩带及第二肩带分别通过日字型调节扣连接于第一腰带及第二腰带,所述承重装置中部两个均设有第一穿孔及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及第二穿孔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防护带及第二防护带,所述承重装置底端螺栓连接于后背防护装置,所述后背防护装置顶端设有第一固定带及第二固定带,所述第一固定带及第二固定带通过固定在第一肩带及第二肩带的日字型调节扣分别连接于第一肩带及第二肩带,所述承重装置的后背部分设有防滑条纹。

进一步,所述承重装置呈L型。

进一步,所述第一腰带卡扣连接于第二腰带。

进一步,所述后背防护装置中部固定有护腰带,所述护腰带通过日字型调节扣分别连接于第一防护带及第二防护带。

进一步,所述承重装置可放置储物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功能多变,平时作为应急急救包使用,如果遇上人员意外受伤无法行走的情况,可以把背包拆卸开,作为背带使用此功能类似于婴儿背带,把婴儿背起来;多重保护带保护伤者或者婴儿在承重装置上的安全,承重装置的后背部分设有防滑条纹,防止在背重物过程中容易脱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1-第一肩带、2-第二肩带、3-第一腰带、4-第二腰带、5-承重装置、6-第一穿孔、7-第二穿孔、8-第一防护带、81-第二防护带、9-后背防护装置、10-储物包、11-防滑条纹、12-第一固定带、13-第二固定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救援背包,包括:承重装置5,所述承重装置5上端固连于第一肩带1及第二肩带2,所述承重装置5下端两侧孔连接于第一腰带3及第二腰带4,所述第一肩带1及第二肩带2分别通过日字型调节扣14连接于第一腰带3及第二腰带4,所述承重装置5中部两个均设有第一穿孔6及第二穿孔7,所述第一穿孔6及第二穿孔7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防护带8及第二防护带81,所述承重装置5底端螺栓连接于后背防护装置9,所述后背防护装置9顶端设有第一固定带12及第二固定带13,所述第一固定带12及第二固定带13通过固定在第一肩带1及第二肩带2的日字型调节扣14分别连接于第一肩带1及第二肩带2,所述承重装置5的后背部分设有防滑条纹11。

所述承重装置5呈L型。

所述第一腰带3卡扣连接于第二腰带4。

所述后背防护装置9中部固定有护腰带,所述护腰带通过日字型调节扣分别连接于第一防护带8及第二防护带81。

所述承重装置5可放置储物包10。

该装置使用过程中,可当做背包,储物包10储存所需物品;在援救过程中,承重装置5可背负伤员或者婴儿,后背防护装置9增加在救援中的安全性,防止伤员或者婴儿从后背掉落,腰带和防护带提高救援背包的安全指数,防滑条纹11既可防止背包脱落,又可减重,减少抢救人员体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专利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专利,凡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