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搬卸的行李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07325发布日期:2018-09-11 20:10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箱包领域,具体是便于搬卸的行李箱。



背景技术:

行李箱是外出旅行或工作时非常常用的工具,当乘坐大巴或私家车时,通常将行李箱存放至后备箱内,此过程需要行李箱主人提起或搬起行李箱放入后备箱内;然而,当行李箱较大较重时,提起行李箱就非常吃力,而且提箱子时施力点在上,手臂需要提起很高才能将行李箱底部提起足够的高度从而将行李箱放入后备箱内,而双手抓着行李箱两端将行李箱搬至后备箱内方法,由于双臂张开距离过大,用力方向斜向上,因此很大一部分力为无用功,且发力非常不便,另外,这两种方法都会使行李箱贴靠在身体上将衣物弄脏。

因此,设计一种便于搬卸的行李箱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便于搬卸的行李箱,有效的解决了目前行李箱搬运不便的问题。

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便于搬卸的行李箱,包括行李箱的箱体和拉杆,拉杆为开口向下的U型杆状结构,拉杆安装于箱体的后侧壁上且可上下滑动,拉杆由左右相对的两个L型杆组成,两个L型杆均可绕竖杆段的轴线转动且可上下滑动,两个L型杆的横杆段上均设有外螺纹,两个L型杆上的外螺纹旋向螺距均相同,其中一个L型杆的外螺纹上套有连接套,连接套为圆管状结构,连接套的内壁设有和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本实用新型构思新颖,结构巧妙,装车方便省力,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后视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4为承重板的截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装车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出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至图5给出,本实用新型包括行李箱的箱体1和拉杆2,拉杆2为开口向下的U型杆状结构,拉杆2安装于箱体1的后侧壁上且可上下滑动,拉杆2由左右相对的两个L型杆3组成,两个L型杆3均可绕竖杆段的轴线转动且可上下滑动,两个L型杆3的横杆段上均设有外螺纹,两个L型杆3上的外螺纹旋向螺距均相同,其中一个L型杆3的外螺纹上套有连接套4,连接套4为圆管状结构,连接套4的内壁设有和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为使两个L型杆3的强度可承受行李箱的重量,所述的每个L型杆3均为实心硬质塑料杆。

为提高箱体1的承重量,所述的箱体1后侧壁上安装有与其平行且贴合的承重板5,承重板5为硬质塑料板,承重板5经螺钉安装于箱体1的后侧壁上。

为实现两个L型杆3的可滑动且可转动安装,所述的承重板5后表面安装有两个轴线竖直的环形套6,两个环形套6左右布置,两个L型杆3的竖杆段分别穿设于两个环形套6内。

为使L型杆3不会从环形套6内滑脱,所述的L型杆3的竖杆段下部设有轴肩7。

为保证L型杆3不影响行李箱平放时的稳定,所述的承重板5中间位置设有竖直的凹槽8,两个L型杆3和环形套6均安装于凹槽8内。

本实用新型在正常使用时,两个L型杆3的横杆段相对成一直线,连接套4两端分别旋拧在两个L型杆3的横杆段,将两个L型杆3的横杆段连接在一起,使两个L型杆3拼接成U型的拉杆2,此时将拉杆2向上拉出可用于拉动行李箱行走,向下滑动可将拉杆2收起;当需要将行李箱搬至汽车后备箱时,拉出拉杆2,拧动连接套4,使其沿外螺纹移动直至完全移动至一侧的L型杆3上,此时连接套4不再连接两个L型杆3,两个L型杆3可各自转动,转动两个L型杆3使两个L型杆3的横杆段外端均向后,然后向后倾倒行李箱的箱体1,使两个L型杆3的横杆段均搭在汽车后备箱的箱沿上并勾住不会滑脱,然后抬起行李箱的底部至箱体1水平,向内推入箱体1即可,向内推入的过程中,若L型杆3被阻挡,L型杆3可滑动收起;当需要从后备箱取出行李箱时,确保L型杆3为拉出状态,然后抬起箱体1底部将箱体1拖出,拖出过程中L型杆3的横杆段会再次搭住后备箱的箱沿,然后缓缓将箱体1底部放在地面上,扶正箱体1,然后将两个L型杆3复位重新拼接并固定成拉杆2即可。

本实用新型具有显著的优点,本实用新型的拉杆2一物两用,可变形为两个L型杆3,两个L型杆3转动后其端部可作为搭钩,L型杆3充当支撑杆支撑箱体1顶部,只需向上搬起箱体1底部并推入后备箱即可,相比于向上提行李箱或双臂张开搬箱体1两端的装车方法,此装车过程L型杆3分担的一部分行李箱的重量,因此更省力,且更便于发力,另外,装车时行李箱不会贴靠在身体上,因此不会弄脏衣服。

综上,本实用新型构思新颖,结构巧妙,装车方便省力,实用性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