袜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07078发布日期:2018-10-19 21:00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尤其涉及一种防滑袜子。



背景技术:

袜子在社会生活的发展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成为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传统的袜子套在脚上,有时候会因为行走的脚步运动,袜子与脚和鞋会产生摩擦使袜子跟部滑落脚底,有时候袜子长期使用变宽松使包裹性减弱而容易滑落,有时候穿得袜子袜口太浅容易脱落。现有技术中为尽量提高袜子的防脱性,袜体被制作的过于紧绷,影响穿着舒适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袜子,以在提高传统袜子防滑性能的同时还提高了穿着的宽松舒适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袜子的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袜子,其中,包括:袜体,袜体包括袜面、袜底和袜口;连接组件,连接组件设置在袜体上,可将袜底固定在鞋体内部;防拉伸间隙,防拉伸间隙设置在袜底与袜面对应于脚后跟的连接处,以降低袜底对袜面的拉伸力。

进一步,防拉伸间隙靠近袜底设置。

进一步,袜面上与脚后跟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加固元件,加固元件可使袜面上与脚后跟相对应的位置处呈现直立状态。

进一步,加固元件位于防拉伸间隙的上方。

进一步,加固元件为硬质条带,加固元件设置在袜面上与脚后跟相对应的位置处的内表面上或外表面上。

进一步,袜面上与脚后跟相对应的位置处采用硬质材料制成,以形成加固元件。

进一步,连接组件包括紧固元件,紧固元件设置在袜底的外表面上,紧固元件与袜底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容置腔室,鞋垫可放置在该容置腔室中,以将袜底与鞋垫相连。

进一步,紧固元件包括设置在袜底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的连接带,鞋垫可放入到连接带与袜底之间,以将袜底和鞋垫固定。

进一步,紧固元件包括反面袜面和反面袜口,反面袜口开口向下,鞋垫可通过反面袜口插入到反面袜面中,以将袜底与鞋垫固定。

进一步,紧固元件包括位于袜底前端的第一固定带、位于袜底后端的第二固定带、以及连接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的紧固带,第一固定带与袜底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容置腔,第二固定带与袜底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第二容置腔,紧固带与袜底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容置间隙,鞋垫可放置在第一容置腔、第二容置腔和容置间隙中,以将袜底和鞋垫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袜子的优点在于:1)造型独特,袜体被固定在鞋内,袜和鞋可以同时脱,同时穿,减少了反复穿脱的麻烦。2)袜底被固定住,增加运动行走中稳定性,同时解决袜子滑落的难题。3)袜体稳固并且不勒脚,提高穿着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袜子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袜子的第一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袜子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袜子的第二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袜子的第三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袜子的第三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袜子的第四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袜子的第四实施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袜子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袜子预先设置在鞋体内部,包括袜体和将袜体固定在鞋体内部的连接组件。其中,袜体的形状可以采用现有常规袜体的形式,如长筒袜、中筒袜、船袜等;袜体的材料也可以采用现有常规袜体的形式,如棉纱袜、毛袜、丝袜和各类化纤袜等。

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袜体包括袜面、袜底和袜口,其中,袜面为袜体上与脚面相接触的部位,袜底为袜体上与脚底相接触的部位,袜口为使脚伸入到袜体内部的部位。应注意的是,袜面、袜底和袜口只是对袜体从位置和作用上进行划分,并不代表袜体必须是由三个独立部分结合而成,根据实际情况,袜面和袜底可以是独立的结构,如经过后期缝合而形成袜体,袜口是在袜面上裁剪而成;或者,袜面和袜底可以是一体式结构,如直接针织而形成袜体,袜口则是针织末端未闭合的部分。

连接组件是用于将上述袜体固定在鞋体内部的结构,其在袜体上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具体结构灵活设置,只要是能够使袜体在鞋体内部的位置相对固定即可。如连接组件可设置在袜底上,以将袜底与鞋体的底面或鞋垫相连;或者,可设置在袜面上,以将袜面与鞋体的顶面相连;亦或,可设置在袜口处,以将袜口与鞋体的口部相连。当然,也可以将连接组件同时设置在袜体的多个部位上,如袜底和袜面上,以保证袜体牢靠的设置在鞋体内部。应注意的是,考虑到穿着的舒适度和连接的方便性,优选的是,将连接组件设置在袜底上,使袜底与鞋体的底面或鞋垫相连。

连接组件的形式可以采用能够使袜体与鞋体内部相连的任意方式,如采用粘性元件,可将粘性元件设置在袜底上,使袜底与鞋体的底部或鞋垫相互黏贴,以将袜体固定在鞋体内部;或者,采用紧固元件,可将紧固元件设置在袜底上,通过紧固元件将袜底与鞋垫相连,以将袜体固定在鞋体内部。应注意的是,考虑到穿着的舒适度和连接的顺畅性,优选的是,利用紧固元件与鞋垫相连的方式将袜体固定在鞋体内部,因为紧固元件的厚度带来的不舒适感几乎可以通过鞋垫的缓冲来抵消。

紧固元件的形式可以采用能够使袜底与鞋垫相连的任意方式,如采用双层袜底,在两层袜底之间设有开口,鞋垫可通过该开口插入两层袜底之间,以将袜底与鞋垫固定;或者,袜底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容置腔,将鞋垫插入到两端的容置腔中,以将袜底和鞋垫固定;亦或,袜底的前端和后端之间设置连接带,鞋垫放入到连接带与袜底之间,以将袜底和鞋垫固定。当然,上述方式也可以结合使用,如容置腔和连接带组合,只要能保证鞋垫与袜底固定连接即可,但应注意的是,考虑到行走时的受力,优选的是,鞋垫与袜底在长度方向上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以避免在行走的过程中鞋垫与袜底相互脱离。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袜子预先设置在鞋体内部,且优选与鞋垫相互固定,为了降低行走过程中脚与袜底和鞋垫之间的拉伸力,袜底与袜面对应于脚后跟的连接处开设有防拉伸间隙,也即,在行走的过程中,因为防拉伸间隙的存在,使得袜底和鞋垫相对固定,脚后跟与袜面后跟部位相对固定,极大地降低了袜底和鞋垫对袜面后跟部位的拉伸力,提高了穿着的舒适度。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袜子100包括袜底101、袜面102和袜口103,其中,袜底101和袜面102相连形成袜体,袜口103设置在袜面102上,袜底101上设置有连接组件。

进一步,连接组件设置在袜底101的外底面上,包括位于袜底101前端的第一固定带104、位于袜底101后端的第二固定带105、以及连接第一固定带104和第二固定带105的紧固带106。其中,第一固定带104、第二固定带105和紧固带106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或者,也可以是分体式结构,经过缝合、粘合或压合等方式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第一固定带104沿袜底101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与袜底101前端的边缘固定连接,第一固定带104与袜底101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容置腔;第二固定带105也沿袜底101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与袜底101后端的边缘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带105与袜底101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第二容置腔。由此,鞋垫的前端可插接到第一容置腔中,鞋垫的后端可插接到第二容置腔中,从而使鞋垫与袜底101的外底面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优选的是,为保证鞋垫和袜底101在长度方向上位置的相对固定,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都仅具有一个开口,且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的开口相对,鞋垫两端分别插接到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中,由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来限制鞋垫相对于袜底101在长度方向上的移动。同时,由于第一固定带104与袜底101前端的边缘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带105与袜底101后端的边缘固定连接,从而使得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呈现类似口袋的形状,鞋垫两端分别插接到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中后,可以同时实现限制鞋垫相对于袜底101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进一步,紧固带106沿袜底10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紧固带106的一端与第一固定带104相连,另一端与第二固定带105相连,紧固带106与袜底101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容置间隙,该容置间隙与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相连通,以形成完整的鞋垫容置空间,由此,鞋垫即可放置在该鞋垫容置空间中。应注意的是,紧固带106与袜底101的外表面之间的容置间隙优选为贯通式结构,以方便鞋垫插入到上述鞋垫容置空间中,但根据不同的需求情况,紧固带106与袜底101的外表面之间的容置间隙也可设置为非贯通式结构,如仅一侧开口,另一侧封闭等。

进一步,优选的是,紧固带106具有弹性,当鞋垫放置在上述鞋垫容置空间中后,紧固带106呈拉伸状态,以将第一固定带104和第二固定带105相互拉近,防止在穿脱过程中鞋垫的两端从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中脱离。此外,紧固带106的宽度应小于袜底101的宽度,且优选的是,紧固带106设置在袜底101的中间位置处,以方便将鞋垫放置在上述鞋垫容置空间中,同时也可以节省成本和降低穿着的不适感。同时,应注意的是,紧固带106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如两条、三条或更多条等,并不局限于附图中所示的一条,但基于制作工艺的复杂程度和成本考虑,优选设置有一条。

进一步,袜面102与袜底101在对应于脚后跟的连接处设置有防拉伸间隙107。其中,防拉伸间隙107靠近袜底101设置,防拉伸间隙107下面的袜底101和鞋垫连接在一起,防拉伸间隙107上面的袜面102与脚后跟连接在一起,当行走时,防拉伸间隙107下面的袜底101和鞋垫基本位于鞋体内部不动,而防拉伸间隙107上面的袜面102与脚后跟一起会有轻微的上行,由此,因为防拉伸间隙107的存在,避免了行走时因为袜底101与鞋垫的牵引作用而使袜面102与脚后跟脱离。

进一步,优选的是,袜面102上与脚后跟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加固元件,加固元件设置在防拉伸间隙107的上方,加固元件可增加袜面102上与脚后跟相对应的位置处的硬度,以尽量保证该位置处呈现直立的状态,由此,可进一步提高袜面102上与脚后跟相对应的位置处与脚后跟的连接牢固性,同时结合防拉伸间隙107的存在,更加有效地防止在行走时袜面102与脚后跟的脱离。

应注意的是,加固元件可以是额外设置在袜面102上的独立结构,如硬质条带,硬质条带可通过缝合、粘合等方式固定在袜面102上与脚后跟相对应的位置处,且根据实际需求可设置在袜面102的内表面上或设置在袜面102的外表面上,当设置在袜面102的内表面上时,不会对袜子整体的视觉效果造成影响,而当设置在袜面102的外表面上是,会减小对穿着舒适度造成的影响。当然,可选择的是,也可以将袜面102上与脚后跟相对应的位置处直接替换成硬度较大的材料,这样可以避免增加缝合或粘合等工序,同时也能尽量地减小对穿着舒适度造成的影响。

如图4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袜子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中,袜子200包括袜底201、袜面202和袜口203。其中,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袜底201两端各添加一层固定带208,上述两层固定带208分别与袜底201两端边缘缝合在一起,并与袜底201形成中空,开口相对,此外,上述两层固定带208均采用弹力延伸材料或与袜底201材料一致。由此,将上述两层固定带208分别固定于鞋垫两端穿入鞋中,袜子前后被固定在鞋中,不仅稳固而且宽松,穿着舒适,有效解决了行走中袜子易脱落和紧绷勒脚的问题。

如图5和图6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袜子的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中,袜子300包括袜底301、袜面302和袜口303。其中,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袜底301外底面下增加一条弹力带309,弹力带309的两端连接袜头和袜跟,弹力带309与袜底301形成中空,弹力带309采用弹力延伸材料或与袜体材料一致。通过弹力带309将鞋垫固定,穿入鞋中,袜体非常稳固,有效解决了行走过程中袜子跟部脱落,底部往下退的问题。

如图7和图8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袜子的第四实施例。本实施例中,袜子400包括袜底401、袜面402和袜口403。其中,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袜底401外底面添加反面袜面410和反面袜口411,该反面袜口411开口向下,该反面袜面410采用弹力延伸材料或与袜体材料一致。通过反面袜口411把鞋垫套住,然后穿入鞋中,袜子被固定在鞋中,稳固而且不勒脚,行走运动袜子不会滑动,从而有效的解决了传统袜子和浅口袜易脱落和勒脚的问题,而且可以同时脱,同时穿,减少了反复穿脱的麻烦。

以上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范围的限定,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各种修改,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