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性能防滑减震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7575发布日期:2019-02-12 21:13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性能防滑减震鞋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底,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高性能防滑减震鞋底。



背景技术:

鞋底是鞋子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与地面进行接触。当人们在雨雪天等湿滑度高的天气行走时易滑倒,给人们的正常出行带来不便。

目前,授权公告号为CN20600615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防滑鞋底,它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包括脚掌部和脚跟部,脚掌部和脚跟部均包括朝向脚底的上表面和朝向地面的下表面,脚掌部和脚跟部的下表面上均设置有多道V形的防滑槽,防滑槽两侧的鞋底上形成凸起部,凸起部呈波浪形。该鞋底能够避免鞋底和地面之间产生完整的水膜,具有较好的防滑效果。

当人们在地面上行走时,一般是脚跟的后端先着地,然后脚掌的中部与地面接触,最后通过脚掌的前端起步,因此脚跟的后端与脚掌的前端和中部相对于其他部位所需的摩擦力更大。上述鞋底的凸起部的下表面均平整,凸起部的下表面的粗糙度小,当人们行走时鞋底与地面之间摩擦力小,防滑性能低,导致人们前进时易滑倒。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高性能防滑减震鞋底,具有当人们前进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大、防滑性能高,人们不易滑倒的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性能防滑减震鞋底,包括鞋底本体,所述鞋底本体的下表面固定有若干防滑块,所述鞋底本体的脚掌部的前端和中部以及脚跟部的后端的防滑块的下表面均设有沿横向延伸的防滑齿,其余防滑块的下表面设有网格状的防滑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滑块上设置有防滑纹和防滑齿使得鞋底本体的下表面不平整,增大了防滑块的粗糙度,使得鞋底本体的下表面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更大、防滑性能高,从而使人们行进时不易滑倒。当人们在地面上行走时,通常为脚跟的后端先着地,然后通过脚掌的中部起步,最后作用于脚掌的前端,因此鞋底本体的脚掌部的前端和中部以及脚跟部的后端所需的摩擦力更大。在脚跟的后端和脚掌的中部与前端设有防滑齿,防滑齿沿横向延伸使得鞋底本体的脚掌部的前端和中部以及脚跟部的后端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从而使得鞋底本体的脚掌部的前端和中部以及脚跟部后端的摩擦力更大,使得人们行走时更加安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鞋底本体的脚掌部的防滑齿向后倾斜,所述鞋底本体的脚跟部的防滑齿向前倾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们在向前行走时,通常利用脚掌向后蹬地,使得鞋底本体受到向前的摩擦力,而鞋底本体的脚掌部的防滑齿向后倾斜,使得防滑齿不易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向前弯折。若防滑齿向前弯折,各个防滑齿会堆积到一块导致鞋底本体的脚掌部的粗糙度降低,使得鞋底本体的脚掌部与地面的摩擦力减小,并且向前弯折后的防滑齿会通过其侧面与地面接触,使得防滑齿的厚度磨损易于损坏。因此鞋底本体的脚掌部的防滑齿向后倾斜能够增大鞋底本体的脚掌部与地面的摩擦力,且使得鞋底本体的脚掌部的防滑齿仅下端磨损,提高了此处的防滑齿的使用寿命。人们在向前行走时,通常脚跟部先着地,使得鞋底本体的脚跟部受到向后的摩擦力,同理,脚跟部的防滑齿向前倾斜能够增大鞋底本体的脚跟部与地面的摩擦力,并提高鞋底本体的脚跟部的防滑齿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鞋底本体的脚跟部靠近外侧的所述防滑块上设有所述防滑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人们在行走的过程中转弯时,靠近脚跟部外侧的防滑块受到脚底与地面的作用力更大,在靠近脚跟部外侧的防滑块上设置防滑齿能够增大该部位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得人们转弯时不易滑倒,更安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鞋底本体的下表面设有若干条排水槽,所述鞋底本体的外侧壁设有若干向下延伸且与所述排水槽连通的导流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鞋底本体下侧面的水分通过排水槽进行排水,使得地面的水分不会积攒在鞋底本体的下表面形成水膜。各排水槽组合形成排水网络,进一步提高了鞋底的排水性能,能够快速便捷地将鞋底本体下侧面的水分排出鞋底以外的区域,提高了鞋底的触地性能,增强鞋底的防滑效果。 鞋底本体的外侧壁上的水分在导流槽的引导下流向与其对应的排水槽,使得脚掌部和脚跟部的外侧壁上不会积留水分,从而使鞋底的干燥度更高,不会影响鞋底的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鞋底本体的脚跟部的上表面设有减震槽,所述减震槽的底面设有减震孔,所述减震槽内嵌有由高弹材料制成的减震块,所述减震块与所述减震槽过盈配合,所述减震块的下表面一体成型有摩擦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们在行走时脚跟与减震块接触,减震块具有一定的弹性,起到一定的缓冲减震作用,使得人们行走时更加舒适。减震块由于受到人们行走时的挤压,长期使用后会有一定程度的凹陷,导致人们行走时感到不适。人们可通过从摩擦块的下侧面向上按压摩擦块使摩擦块向上移动,使得减震块与减震槽分离,人们可将减震块取出更换,延长了鞋底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摩擦块的下表面固定有感应块,所述感应块的形状与所述鞋底本体的下表面的花纹不同,所述感应块位于所述防滑块的上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人们需要更换减震块时,可直接用手触摸鞋底本体的下表面,感应块的形状与鞋底本体的下表面的花纹不同便于人们区分感应块与鞋底本体,便于人们通过摩擦块将减震块取出。感应块位于防滑块的上侧使得人们在行走时感应块不会与地面接触,从而使得感应块不会被地面磨损,延长了感应块的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鞋底本体的下表面设有指示槽,所述指示槽靠近所述减震孔且位于所述感应块的外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人们通过查看鞋底本体的下侧面的形式定位摩擦块时,指示槽起到指示的作用,便于人们快速找到摩擦块。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鞋底本体的上表面的边缘一体设置有包边,所述包边的前端固定有向上延伸的连接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包边的设置可增加鞋底本体与鞋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鞋面和鞋底连接得更加牢固。连接块进一步增大了鞋底本体的脚掌部的前端与鞋面的接触面积,同时连接块起到保护鞋面的前端的作用,使得人们在行走时,鞋面前端不会直接与地面上的物品发生碰撞。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包边的外侧壁上等距分布有若干上线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线槽呈等距分布使得人们将鞋面与鞋底本体缝合时,可参考相邻两个缝合点处的上线槽的数量,便于人们将针脚对齐,使得鞋面与鞋底缝合得更加整齐美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鞋底本体为弧形,所述鞋底本体的前端和后端自然上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鞋底呈弧形且前后两端自然上翘使得鞋底与人们行走时脚底的状态高度匹配,脚底与鞋底高度配合,使得人们行走时更加省力轻松,减小了人们在行走时对鞋底和足底的损伤。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鞋底本体的脚掌部的前端和中部设有向后倾斜的防滑齿,脚跟部的后端设有向前倾斜的防滑齿,一方面增大了脚掌部和脚跟部与地面的摩擦力,使得鞋底的防滑性能更高,人们不易滑倒受伤;另一方面延长了鞋底本体的脚掌部和脚跟部的防滑齿的使用寿命;

2、减震块由高弹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缓冲减震效果,使得人们行走时的震感小、脚感舒适,当减震块在长期使用变形后,人们可通过向上按压摩擦块使减震块与减震槽分离,便于人们将减震块取出更换,延长了鞋底的使用寿命;

3、感应块具有便于人们通过触摸的方式区分摩擦块的功能,指示槽对人们使用肉眼观察的形式区分摩擦块时起到指示作用,便于人们快速寻找到摩擦块的位置,缩短了人们更换减震块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1、鞋底本体;2、包边;3、连接块;4、上线槽;5、减震槽;6、减震孔;7、减震块;8、摩擦块;9、导流槽;10、排水槽;11、防滑块;12、防滑齿;13、第一防滑槽;14、第二防滑槽;15、感应块;16、指示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性能防滑减震鞋底,如图1、图2所示,包括鞋底本体1,鞋底本体1由软质发泡材料制成,软质发泡材料具有质轻的特点和一定的变形特性,使得鞋底本体1的质量小,从而使人们,特别是老人和儿童,穿着行走时更加省力轻松。鞋底本体1呈弧形且前端和后端自然上翘,使得人们行走时脚底的状态与鞋底高度配合,减小了人们行走时脚底和鞋底的磨损,使得人们感到更加舒适。

如图1、图3所示,鞋底本体1的上表面的边缘一体设置有包边2,包边2的前端固定有向上延伸的连接块3。包边2的设置增大了鞋面与鞋底本体1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人们将鞋面与鞋底本体1连接得更加牢固。连接块3起到增大鞋面的前端与鞋底本体1的脚掌部的接触面积的作用,进一步增加了鞋面与鞋底本体1连接的牢固性。同时连接块3对鞋面前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使得鞋面前端不会直接与地面的凸起物碰撞接触,从而使鞋面不易受到磨损,延长了鞋面的使用寿命。

如图1、图3所示,包边2的外侧面设有若干等距分布的上线槽4。当人们需要将鞋面与鞋底本体1缝合时,上线槽4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人们可通过相邻两个缝合点之间的上线槽4的数量判断缝合点是否为等距设置,从而使得缝合的针脚更加整齐,使得缝合后的鞋面与鞋底本体1更加美观。

如图1、图3所示,鞋底本体1的脚掌部的上表面设有三条沿横向延伸的第一防滑槽13,鞋底本体1的脚跟部的上表面设有六个圆形的第二防滑槽14,第二防滑槽14分为两列且每列沿纵向呈等距设置。第一防滑槽13起到增大鞋底本体1的脚掌部与鞋垫的摩擦力的作用,第二防滑槽14起到增大鞋底本体1的脚跟部与鞋垫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使得当人们将鞋垫铺设在鞋底本体1上时,鞋垫不易与鞋底本体1发生相对位移,使得人们行走时更加舒适。

如图1、图3所示,鞋底本体1的脚跟部的上表面设有减震槽5,减震槽5的底面设有减震孔6,减震槽5内设有与其过盈配合的减震块7,减震块7的下端面固定有摩擦块8,当减震块7位于减震槽5内时,摩擦块8位于减震孔6内。减震块7由高弹材料制成,高弹材料为高弹泡棉。人们行走时脚跟与减震块7抵接,脚跟对减震块7产生向下的作用力。减震块7具有一定的弹性,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使得人们在行走时,脚跟不会感受到明显的震感,使得人们行走时更加舒适。当人们长期使用鞋底后,减震块7受到脚跟的长期挤压会向下凹陷,人们可通过将摩擦块8向上推移,使得减震块7随之向上移动,从而使得减震块7与减震槽5分离,便于人们将减震块7取出更换,延长了鞋底本体1的使用寿命。

如图1、图3所示,减震块7和摩擦块8的颜色与鞋底本体1的颜色不同,具体可为鞋底本体1的颜色为黑色,减震块7和摩擦块8的颜色为黄色。减震块7和摩擦块8的颜色与鞋底本体1不同且为亮色,使得人们可准确区分摩擦块8和鞋底本体1,便于人们通过摩擦块8使减震块7与减震槽5分离,将减震块7取出更换。

如图2、图3所示,鞋底本体1的下表面设有指示槽16,指示槽16靠近减震孔6且位于减震孔6的外侧。当人们需要更换减震块7时,指示槽16起到进一步指示的作用,便于人们快速定位摩擦块8,从而减少了人们更换减震块7的时间。

如图2、图3所示,摩擦块8的下表面固定有S形的感应块15。当人们通过用手触摸的形式区分摩擦块8时,感应块15的形状与鞋底本体1的下表面的花纹不同便于人们区分摩擦块8,从而使得人们可以快速将减震块7取出更换。

如图1、图3所示,鞋底本体1的外侧面设有向下延伸的导流槽9。当鞋底本体1的外侧面有水分时,导流槽9起到引导水分向下移动的作用,使得水分不会积留在鞋底本体1的外侧面,从而使得鞋底本体1保持相对干燥的状态。

如图1、图2所示,鞋底本体1的下表面设有若干纵横交错的排水槽10,排水槽10与导流槽9连通。鞋底本体1的下表面的水分可通过排水槽10排出鞋底本体1外,使得地面的水分不易积攒在鞋底本体1的下表面形成水膜。纵横交错的排水槽10形成系统的排水网络,进一步提高了鞋底的排水性能,使得鞋底本体1下侧面的水分能够快速便捷地排出鞋底以外的区域,提高了鞋底的触地性能,增强了鞋底的防滑效果。

如图1、图2所示,鞋底本体1的下表面固定有若干防滑块11,鞋底本体1的脚掌部的前端和中部以及脚跟部的后端、靠近脚跟部的外侧的防滑块11上均设有沿横向延伸的防滑齿12,其余防滑块11上设有网格状的防滑纹。防滑齿12和防滑纹使得防滑块11的下表面不平整,增大了防滑块11的下表面的粗糙度,使得鞋底本体1与地面的摩擦力增大,从而使得人们在行走时不易滑倒。

如图1、图2所示,人们在行走的过程中,通常由脚跟部的后端先着地,然后脚掌部的中部与地面接触,最后通过作用在脚掌部的前端使人们向前行进,因而脚跟部的后端与脚掌部的中部和前端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所需的摩擦力大。在鞋底本体1的脚掌部的前端和中部以及脚跟部的后端设置有沿横向延伸的防滑齿12,进一步增大了鞋底本体1的脚掌部和脚跟部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鞋底本体1的防滑性能,使得人们在地面行走时不易滑倒受伤,靠近脚跟部的外侧防滑齿12使得人们在转弯时更加安全。

如图1、图2所示,鞋底本体1的脚掌部上的防滑齿12向后倾斜,脚跟部上的防滑齿12的向前倾斜。当人们在地面上行走时,脚掌向后移动,鞋底本体1的脚掌部受到向前的作用力,鞋底本体1的脚掌部的防滑齿12向后倾斜,使得鞋底本体1的脚掌部的防滑齿12受到地面的作用力时不易向前弯折,从而使得防滑块11上的防滑齿12不易堆积到一起,不会降低脚掌部的粗糙度,使得鞋底本体1的脚掌部的与地面的摩擦力大。并且若防滑齿12发生弯折,会使得防滑齿12的侧面与地面接触会使防滑齿12的侧面受到磨损,导致防滑齿12的厚度变小。因而鞋底本体1的脚掌部的防滑齿12向后倾斜能够增大鞋底本体1的脚掌部与地面的摩擦力,同时使脚掌部的防滑齿12不易被地面磨损,延长了防滑齿12的使用寿命。同理,人们在前进时鞋底本体1的脚跟部受到向后的作用力,鞋底本体1的后跟部的防滑齿12向前倾斜能够增大鞋底本体1的脚跟部与地面的摩擦力,同时延长了鞋底本体1的脚跟部的防滑齿12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过程如下:当人们在地面行走时,防滑纹和防滑齿12起到增大防滑块11的下表面与地面的摩擦力的作用,使得人们行走时不易滑倒。鞋底本体1的脚掌部的防滑齿12向后倾斜增大了鞋底本体1的脚掌部与地面的摩擦力,同时使得脚掌部的防滑齿12不易被地面磨损;鞋底本体1的脚跟部的防滑齿12向前倾斜增大了鞋底本体1的脚跟部与地面的摩擦力,同时使脚跟部的防滑齿12不易被地面磨损。当减震块7在长期使用后凹陷严重时,人们可通过向上按压摩擦块8将减震块7与减震槽5分离,使得人们只需将减震块7取出更换而不用更换整个鞋底,延长了鞋底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