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贴身腰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93655发布日期:2019-11-25 21:24阅读:693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贴身腰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腰包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便携式贴身腰包。



背景技术:

由于腰包能够挎在腰上,不会影响使用者肩部和手部的活动,因此非常适用于一些需要进行肩部或手部活动的场合。但现有的腰包不够贴身,时常会在使用者行走的过程中上下晃动,导致使用者行动不便。同时,现有的腰包虽然能够折叠,并放入其它包箱中进行携带,但腰包时常会在携带过程中松散,导致箱包内的物品变得混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在放入箱包中携带是不会松散的且与使用者的身体更为贴合的便携式贴身腰包。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贴身腰包,包括包体、插扣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包体的两端的第一弹性带和第二弹性带,所述第一弹性带远离所述包体的一端通过插扣与所述第二弹性带远离所述包体的一端可拆卸连接;还包括调节块以及调节带,所述包体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调节带的一端设于包体内并与所述包体卡接,所述调节带的另一端通过第一通孔伸出至包体的外部后与所述调节块连接,所述调节块包括本体、第一弹簧以及夹持块,所述夹持块的一端插设在所述本体的内部,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夹持块的所述一端连接,所述本体设有贯穿本体的第二通孔,所述夹持块设有贯穿夹持块的第三通孔,所述调节带依次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

作为优选,所述包体设有荧光条。

作为优选,所述包体设有lora模块、定位模块以及处理器,所述定位模块与所述处理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所述lora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

作为优选,还包括圈体,所述圈体与所述第一弹性带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包体设有拉链,所述包体还设有用于遮盖所述拉链的锯齿的胶布。

作为优选,所述插扣包括与所述第一弹性带连接的公头和与所述第二弹性带连接的母座,所述公头远离所述第一弹性带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有弹片插脚,所述弹片插脚的自由端设有第一卡块,所述第一卡块设有第一斜面,所述母座设有供所述弹片插脚伸入的容腔,所述容腔的内壁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斜面抵触的第二斜面以及由所述第二斜面弯折形成的阻挡面,所述阻挡面用于卡持所述第一卡块,所述容腔的内壁还设有供所述第一卡块突伸出所述母座的外部的通槽。

作为优选,所述公头远离所述第一弹性带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设有导向槽,所述母座设有用于与所述导向槽滑动连接的导轨。

作为优选,所述弹片插脚设有第二卡块、第二弹簧以及用于容纳所述第二卡块的凹槽,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卡块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凹槽的内壁连接,所述母座设有用于卡设所述第二卡块的卡槽,所述第二卡块设有用于与所述卡槽的内壁抵触的第四斜面以及用于抵触所述母座的端部的第五斜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第一弹性带和第二弹性带连接包体,利用弹力使得腰包在使用时更贴合使用者的身体,从而减少包体在使用者行走时的上下晃动。同时设置调节块和调节带,使得包体在进行折叠后不会散开,从而使得腰包更便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公头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公头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母座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包体的后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节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卡块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为:1—包体,11—第一通孔,12—荧光条,13—lora模块,14—定位模块,15—处理器,16—圈体,17—拉链,18—胶布,2—插扣,21—公头,211—弹片插脚,212—第一卡块,213—第一斜面,22—母座,221—第二斜面,222—阻挡面,223—通槽,23—导向块,231—导向槽,24—导轨,25—卡槽,3—第一弹性带,4—第二弹性带,5—调节块,51—本体,52—第一弹簧,53—夹持块,54—第二通孔,55—第三通孔,6—调节带,7—第二卡块,71—第二弹簧,72—凹槽,73—第四斜面,74—第五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5和图6所示,一种便携式贴身腰包,包括包体1、插扣2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包体1的两端的第一弹性带3和第二弹性带4,所述第一弹性带3远离所述包体1的一端通过插扣2与所述第二弹性带4远离所述包体1的一端可拆卸连接;还包括调节块5以及调节带6,所述包体1设有第一通孔11,所述调节带6的一端设于包体1内并与所述包体1卡接,所述调节带6的另一端通过第一通孔11伸出至包体1的外部后与所述调节块5连接,所述调节块5包括本体51、第一弹簧52以及夹持块53,所述夹持块53的一端插设在所述本体51的内部,所述第一弹簧52的一端与所述本体51连接,所述第一弹簧52的另一端与夹持块53的所述一端连接,所述本体51设有贯穿本体51的第二通孔54,所述夹持块53设有贯穿夹持块53的第三通孔55,所述调节带6依次通过所述第二通孔54和第三通孔55。

第一弹性带3和第二弹性带4具有弹性,使得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更贴合使用者的身体,从而减少包体1在使用者行走时的上下晃动。当使用者需要收纳包体1时,按动调节块5的夹持块53远离本体51的一端,使得夹持块53进一步插入本体51中且第一弹簧52压缩,此时第二通孔54与第三通孔55对准,使得夹持块53和本体51不会夹持调节带6,且调节块5能在调节带6上滑动。使用者令调节块5向调节带6与包体1卡接的一端移动并在无法继续前进时松开调节块5的夹持块53,此时第一弹簧52恢复,并驱使夹持块53移动,第二通孔54和第三通孔55错位,且第二通孔54和第三通孔55的内壁共同夹持调节带6,导致调节块5无法在调节带6上滑动。同时包体1亦变为不会松散的折叠状态,继而便于使用者将本实用性放在箱包内携带,而不会导致箱包内的物品变得混乱。

如图1所示,所述包体1设有荧光条12。当挎着本实用新型参加夜间的户外活动时,荧光条12能够起到警示来车的作用,以减少发生危险的可能性。

如图5所示,所述包体1设有lora模块13、定位模块14以及处理器15,所述定位模块14与所述处理器15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处理器15的输出端与所述lora模块13的输出端电连接。定位模块14具体为gps模块。定位模块14向处理器15发送使用者的位置信息,处理器15经由lora模块13将位置信息依次发送至lora基站和lora云端,并由lora云端发送至指定的电子产品上,使得使用者的朋友或亲人能够获知使用者的位置信息,以便在使用者发生危险时进行搜救。同时lora模块13的功耗较低,能够进行长时间的待机,能够防止过快消耗电能而导致电能不足,继而保证lora模块13能够持续地发送位置信息来确保使用者的安全。

如图1所示,还包括圈体16,所述圈体16与所述第一弹性带3连接。使用者能够在圈体16上挂上钥匙圈或水壶,从而有效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如图1所示,所述包体1设有拉链17,所述包体1还设有用于遮盖所述拉链17的锯齿的胶布18。利用胶布18遮盖拉链17的锯齿,防止拉链17的锯齿钩挂纺织物造成纺织物勾丝。同时利用胶布18遮盖拉链17的锯齿能够防止水从锯齿渗入包体1内部,从而提高包体1的防水性能。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插扣2包括与所述第一弹性带3连接的公头21和与所述第二弹性带4连接的母座22,所述公头21远离所述第一弹性带3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有弹片插脚211,所述弹片插脚211的自由端设有第一卡块212,所述第一卡块212设有第一斜面213,所述母座22设有供所述弹片插脚211伸入的容腔,所述容腔的内壁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斜面213抵触的第二斜面221以及由所述第二斜面221弯折形成的阻挡面222,所述阻挡面222用于卡持所述第一卡块212,所述容腔的内壁还设有供所述第一卡块212突伸出所述母座22的外部的通槽223。当使用者将公头21插入母座22的容腔时,第二斜面221抵触第一卡块212的第一斜面213,使得第一卡块212向靠近公头21中部的方向移动,当使用者继续插入公头21时,第一斜面213与第二斜面221分离,第一卡块212向远离公头21中部的方向移动并被阻挡面222卡持,使得公头21无法退出母座22。当使用者需要分离公头21和母座22时,按动第一卡块212使得第一卡块212向靠近公头21中部的方向移动,同时将公头21从母座22中拉出即可。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公头21远离所述第一弹性带3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有导向块23,所述导向块23设有导向槽231,所述母座22设有用于与所述导向槽231滑动连接的导轨24。若公头21在插入母座22的过程中移位,则会造成阻挡面222难以卡持第一卡块212的情况。在母座22上设置导向槽231,使得公头21沿导向槽231移动,从而能够保证公头21在插入过程中不会移位并保证阻挡面222能够稳定地卡持第一卡块212。

如图1、图2、图4和图7所示,所述弹片插脚211设有第二卡块7、第二弹簧71以及用于容纳所述第二卡块7的凹槽72,所述第二弹簧7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卡块7连接,所述第二弹簧71的另一端与所述凹槽72的内壁连接,所述母座22设有用于卡设所述第二卡块7的卡槽25,所述第二卡块7设有用于与所述卡槽25的内壁抵触的第四斜面73以及用于抵触所述母座22的端部的第五斜面74。通过第二卡块7增强公头21和母座22的连接的稳固性。使用者将公头21插入母座22时,第二卡块7的第五斜面74抵触母座22的端部,使得第二卡块7退缩进凹槽72,同时第二弹簧71压缩。当第二卡块7移动至卡槽25时,第二弹簧71恢复,并将第二卡块7从凹槽72中推出,使得第二卡块7卡入卡槽25。当使用者需要分离公头21和母座22时,按动第一卡块212使得第一卡块212向靠近公头21中部的方向移动,同时第二卡块7的第三斜面26抵触卡槽25的内壁,使得卡块退缩进凹槽72,从而使得卡槽25不再卡持第二卡块7,且公头21能够与母座22分离。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是指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