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行李箱及其拉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34284发布日期:2019-12-17 20:55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助力行李箱及其拉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行李箱,尤其涉及一种助力行李箱的拉杆。



背景技术:

现有市场中的普通行李箱包括箱体、拉杆和滚轮。使用者通过拉杆拖动或推动该行李箱移动。中国专利号cn200520109088.7公开了名称为行李箱拉杆伸缩定位构造改良的实用新型专利。参见图1及图2,该行李箱拉杆a由中空管10、20内外套接组成,任意两个中空管10之间设置有底端座30,多个底端座30将拉杆a的中空腔体分隔为多个较小腔体,致使多个较小腔体彼此互不贯通。该拉杆结构不适用于助力行李箱在拉杆的中空腔体内贯穿电源线和/或数据钱。如果将电源线和/或数据钱外置于箱体,也会影响美观性,而且容易发生缠绕现象。

中国专利号cn201520136199.0公开了名称为电动助力行李箱的实用新型专利。该助力行李箱包括行李厢、拉杆、设置于拉杆握手处的握手杆、设置于握手杆上的压力传感器、主控板、电动轮以及无线通讯模块。压力传感器用以检测使用者作用于握手杆的压力,并将检测信息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传送至主控板,主控板根据检测的压力信息控制电动轮转动。该无线信号控制方式容易受到信号干扰,信号不稳定甚至会发生信号丢失的现象,相较于有线控制方式不能保证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中国专利号cn201521014159.5公开了名称为用于拉杆箱上的新型拉杆的实用新型专利。该新型拉杆包括下拉杆1、中拉杆2、上拉杆3、上按钮滑块4、下滑块6、下固定件8、第一伸缩电缆5以及第二伸缩电缆7。第一伸缩电缆5的一端设置在上按钮滑块4上,另一端设置在下滑块6上;第二伸缩电缆7的一端设置在下滑块6上,另一端设置在所述下固定件8上。为了实现拉杆的把手控制部电连接于安装在箱体内部的控制系统和电池,上按钮滑块4与把手控制部之间还需要安装一电缆线以连通第一伸缩电缆5,下固定件8与控制系统之间亦需要安装一电缆线以连通第二伸缩电缆7,才能够实现把手控制部连接于控制系统和电池。该拉杆的布线结构采用将多段电缆线首尾连接的方式实现电源线和/或数据钱的安装,多段电缆线首尾连接不方便于安装且安装难度高;制作按钮滑块时需要将电缆线浇涛于按钮滑块中,增加了按钮滑块的生产成本和工艺困难性;多段电缆线首尾连接在拉杆伸缩过程中,连接头受拉力影响容易发生松脱的现象,不利于电源和信号的传输。

中国专利号cn201720013410.9公开了名称为新型助力行李箱的实用新型专利。该助力行李箱包括箱体1、设置在箱体1上的拉杆机构2和安装在箱体1内部的电源组件8。拉杆机构2包括手柄3、伸缩杆28和杆套29。手柄3上设置有助力控制按钮7。电缆一9的一端连接助力控制按钮7,另一端贯穿伸缩杆28和杆套29并连接电源组件8。该拉杆结构未公开在伸缩杆28和杆套29的套接端安装弹性滑块,导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清楚伸缩杆28如何套接于杆套29,而根据本领域的公知常识,伸缩杆28和杆套29的套接端未安装弹性滑块,势必影响拉杆的上下伸缩功能,而且会增加拉杆的晃动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类似于手机自拍杆中内置控制线的伸缩拉杆结构不适用于助力行李箱的拉杆结构。手机自拍杆上任意可相对伸缩的两杆之间通过阻尼垫圈连接,使用者拉伸或收缩该手机自拍杆时需要用力的通过两手分别控制自拍杆的两端,以克服阻尼垫圈的摩擦力才能够实现拉伸或收缩,该手机自拍杆的伸缩拉杆结构应用于助力行李箱时势必大幅度的降低用户体验;并且该伸缩拉杆结构容易受作用力因素使得结构稳定性较差,进而会突然发生收缩或拉伸现象。因此该伸缩拉杆结构不适宜应用于助力行李箱的拉杆结构。

综上,箱包生产厂家在研发过程中急需解决助力行李箱的拉杆结构内部安装导线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内置导线的拉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拉杆,包括把手、连接于把手的第一管体、可伸缩地连接于第一管体的第二管体、用以限制第一管体相对第二管体伸缩位置的第一限位件以及可贯穿于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内部并连接于把手的导线;所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呈中空的管状结构,第一管体的外壁套接于第二管体的内壁;所述第一管体的套接端的管状空间设为第一贯通空间和第二贯通空间,所述第一限位件安装在第一管体的套接端上并位于第一贯通空间,所述导线贯穿第二贯通空间而延伸于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内。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拉杆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第一管体的外壁套接于第二管体的内壁。第一管体的套接端设有第一限位件和导线,第一限位件位于套接端管状空间的第一贯通空间,导线位于套接端管状空间的第二贯通空间。第一限位件限制了第一管体相对第二管体的伸缩位置,提高了拉杆的结构稳定性;导线贯穿第二贯通空间而延伸于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内。导线和第一限位件彼此独立设置互不干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并提高了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具有内腔的基座、安装在基座内部的滑动座、突设于滑动座的一端并可跟随滑动座滑动的限位销、连接于滑动座的另一端并可顶持滑动座的弹簧、可伸入于基座内部用以抵接滑动座并控制滑动座滑动的滑塞;所述把手设有抵压杆,该抵压杆抵持于所述滑塞;所述第二管体设有配合于所述限位销定位的多个第一限位孔。

优选的,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壁上设有第一限位条,所述多个第一限位孔均匀的开设于该第一限位条上。

优选的,所述滑动座的侧面凸设有配合于滑塞抵压的滑动块,滑动块上设有滑动斜面,所述滑塞的抵接端设有抵持于滑动斜面的滑动凸块。

优选的,所述基座的内腔设有相对设置的上定位块和下定位块,所述滑动座位于上定位块和下定位块之间;所述滑塞的抵接端设有一卡钩,所述滑动凸块设于卡钩的内缘,滑动块跟随滑动座滑动时可卡接于所述卡钩中。

优选的,所述导线为电源线、信号线或其组合。

优选的,所述导线至少部分呈具有弹性的螺旋形状。

优选的,所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

优选的,所述第一管体的管状空间内设有一隔板,该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贯通空间和第二贯通空间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管体的外壁开设有限位滑槽,该限位滑槽的开设方向对应于第一管体的伸缩方向;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壁设有配合于限位滑槽的凸缘。

优选的,所述第二管体连接有拉杆底座,拉杆底座上设有容导线贯穿的通孔;所述导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把手,导线的另一端依次贯穿所述第一管体、第二贯通空间、第二管体和拉杆底座。

优选的,该拉杆还包括套接于第二管体外壁的第三管体以及用以限制第二管体相对第三管体伸缩位置的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三管体亦呈中空的管状结构,第二管体的外壁套接于第三管体的内壁;所述第二管体的套接端的管状空间设为第三贯通空间和第四贯通空间,所述第三贯通空间对应于第一贯通空间且方位一致,所述第四贯通空间对应于第二贯通空间且方位一致;所述第二限位件安装在第二管体的套接端上并位于第三贯通空间,所述导线贯穿于第一管体、第二贯通空间、第二管体、第四贯通空间和第三管体。

优选的,所述第二限位件的结构与所述第一限位件的结构相同,安装在第二限位件上的滑塞受力于所述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三管体设有配合于安装在第二限位件上的限位销定位的多个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孔的开设方位错开于第一限位孔的开设方位。

优选的,所述第三管体连接有拉杆底座,拉杆底座上设有容导线贯穿的通孔;所述导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把手,导线的另一端依次贯穿所述第一管体、第二贯通空间、第二管体、第四贯通空间、第三管体和拉杆底座。

优选的,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壁开设有第二限位滑槽,该第二限位滑槽的开设方向对应于第一管体的伸缩方向;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壁设有配合于第二限位滑槽的第二凸缘。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助力行李箱,包括箱体、采用上述所述的拉杆、动力轮、控制系统和电池,所述拉杆安装于箱体上,所述动力轮安装于箱体的底部,所述控制系统和电池安装于箱体的内部,所述电池分别电连接于控制系统和动力轮;所述拉杆的把手设有用以调节动力轮转动速度的操控部,所述操控部通过第一导线连接并发送操控指令至控制系统,该第一导线为信号线并贯穿于所述拉杆的管状空间;所述电池通过第二导线电连接于所述操控部,该第二导线为电源线亦贯穿于所述拉杆的管状空间;所述控制系统根据接收的操控指令控制所述动力轮转动。

优选的,所述操控部包括调节件及检测该调节件的运动信息且向控制系统传输所述运动信息的检测器。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为现有技术中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助力行李箱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助力行李箱的内部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助力行李箱的仰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支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沿图6中a-a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9为第一限位件连接于第一管体的示意图;

图10为第一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第一限位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操控部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支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d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为沿图13中c-c线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的说明,而非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限制。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简化文字描述以区别于类似的对象,而不能理解为特定的次序间的先后关系,“第一”、“第二”可以相应的互换。

实施例一

参阅图3、图4及图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助力行李箱,包括箱体1、安装于箱体1上的拉杆2、安装于箱体1底部的四个辅助轮11和一个动力轮12、安装于箱体1内部的控制系统13以及可拆卸地连接于箱体1内部的电池(图中未示出)。该电池有利于在安检时随时拆卸并分离于箱体1以顺利通过安检,或将分离于箱体1的电池进行充电。电池为充电电池或干电池。拉杆2上设有用以调节动力轮12转动速度的操控部3。电池分别电连接于动力轮12、控制系统13及设于拉杆2上的操控部3。操控部3有线信号连接于控制系统13,控制系统13有线信号连接于动力轮12。操控部3包括调节件及检测该调节件的运动信息的检测器。检测器向控制系统13传输检测的运动信息,控制系统13根据接收的操控指令控制动力轮12转动,四个辅助轮11从动于动力轮12转动。有利于使用者通过设于拉杆2上的操控部3控制助力行李箱的移动速度,并节省用户体力。

参阅图4,箱体1的内腔底部安装有拉杆底座14,拉杆底座14设有连接拉杆2的承接体141和安装控制系统13的容置槽142。拉杆底座14可以增加拉杆2的安装牢固性。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箱体1上亦可以取消安装拉杆底座14。拉杆底座14的承接体141包括两个拉杆插置座。拉杆2包括连接拉杆底座14的两个支杆21和安装在两个支杆21上的把手22。操控部3设于把手22上。箱体1上开设有分别容两个支杆21贯穿的两个支杆21孔。两个支杆21分别插接于两个拉杆插置座上并可延伸至箱体1外部。把手22位于箱体1外部以方便于使用者抓握。拉杆2自箱体1内部延伸至箱体1外部并呈隐藏式的安装于箱体1上,提高了行李箱的美观性。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拉杆2亦可以只设置一个支杆21,把手22安装于该一个支杆21上。

参阅图6、图7及图8,本实施例中,支杆21包括连接于把手22的第一管体23、可伸缩地连接于第一管体23的第二管体24、用以限制第一管体23相对第二管体24伸缩位置的第一限位件25以及可贯穿于第一管体23和第二管体24的内部并连接于把手22的导线26。该导线26为电源线、信号线或其组合,具体根据箱体1的设计采用相应的导线。第一管体23的顶端连接于把手22,第一管体23的底端套接于第二管体24的顶端,第二管体24的底端插接于拉杆底座14的拉杆插置座上。第一管体23和第二管体24呈中空的管状结构。第一管体23和第二管体24的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多边形采用为三边形、四边形或五边形等数量的多边形,具体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定。第一管体23间隙配合于第二管体24,第一管体23和第二管体24的间隙处设有第一管衬套27,该第一管衬套27固定于第二管体24的上端并位于第一管体23和第二管体24之间。第一管体23的外壁套接于第二管体24的内壁。第一管衬套27可以减少第一管体23和第二管体24的接触面积,减小了摩擦力以提高相对滑动性能;亦能防止第二管体24的内壁划伤第一管体23的外壁。第一管体23的套接端的管状空间设为第一贯通空间231和第二贯通空间232。贯通空间指沿管体的长度方向贯通,以方便于安装导线26。第一贯通空间231和第二贯通空间232相邻设置并可合为一体,其总和为第一管体23套接端的管状空间。第一限位件25安装在第一管体23的套接端上并位于第一贯通空间231。导线26自把手22依次贯穿于第一管体23、第二贯通空间232和第二管体24。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若需要在支杆21内部贯穿设置另一配件时,还可以在不增加套接端管状空间的基础上,在第一贯通空间231和第二贯通空间232之间协调配置一个另一贯通空间。

本实施例中,贯穿于支杆21的中空管状空间的导线26包括一根第一导线和一根第二导线。第一导线采用为信号线,第二导线采用为电源线。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经编织后呈麻花状的相互缠绕于一体,方便于安装。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亦可以彼此独立设置。拉杆底座14上设有容导线26贯穿的通孔。操控部3通过第一导线连接并发送操控指令至控制系统13。第一导线的一端连接于把手22的操控部3,第一导线的另一端自把手22依次贯穿于第一管体23、第二贯通空间232、第二管体24和拉杆底座14后连接于控制系统13。电池通过第二导线电连接于操控部3。第二导线的一端连接于电池,第二导线的另一端自电池依次贯穿于拉杆底座14、第二管体24、第二贯通空间232和第一管体23后连接于设在把手22上的操控部3。贯穿于拉杆2中空管状空间的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位于第一管体23的部分呈直线形状,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位于第二管体24的部分呈具有弹性的螺旋形状。当然,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亦可以采用为类似于固定电话线的螺旋弹簧线。为了提高导线26的安装牢固性,可在第一管体23的上端和第二管体24的下端分别固定导线26。设于把手22的操控部3通过第一导线连接并发送操控指令至控制系统13,控制系统13根据接收的操控指令控制动力轮12转动。

参阅图9及图10,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25为一座体。第一限位件25分为上座体251和下座体252。上座体251嵌入于第一管体23的套接端,上座体251的外壁设有卡接于套接端第一贯通空间231的突出块253,以增加第一限位件25的安装牢固性。下座体252外露于第一管体23并位于第一管体23的下侧。第一限位件25通过上座体251固定连接于第一管体23,方便于第一限位件25的组装,并降低了安装难度。第一限位件25包括具有内腔的基座41、安装在基座41内部的滑动座42、突设于滑动座42的一端并可跟随滑动座42滑动的限位销43、连接于滑动座42的另一端并可顶持滑动座42的弹簧44、可伸入于基座41内部用以抵接滑动座42并控制滑动座42滑动的滑塞45。第一限位件25的上座体251设有容滑塞45伸入于基座41内部的第一开口46。滑塞45贯穿于该第一开口46并抵接于滑动座42。基座41位于第一限位件25的下座体252,基座41的侧壁设有容限位销43凸伸出基座41的第二开口47。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件25亦可以整体安装于第一管体23套接端的第一贯通空间231内,并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于第一管体23。

基座41的内腔设有相对设置的上定位块411和下定位块412,滑动座42位于上定位块411和下定位块412之间。滑动座42的两侧面分别凸设有配合于滑塞45抵压的两滑动块421。每一滑动块421上设有滑动斜面。滑塞45的抵接端凸伸出两抵压块451,两抵压块451间隔设置,两抵压块451之间形成一空档,该空档配合于滑动座42。滑塞45的抵接端通过该空档跨骑于滑动座42,两抵压块451分别抵接于两滑动块421。第一抵压块451的抵接端设有一卡钩452,卡钩452的内缘处设有抵持于滑动斜面的滑动凸块453。两滑动块421跟随滑动座42滑动时可分别卡接于两卡钩452中。方便于滑动座42和滑塞45的组装。用户通过抵压杆222施力于滑塞45时,滑动凸块453跟随滑塞45移动,该滑动凸块453抵持于滑动斜面可以使得滑动座42向基座41内部收缩,同时限位销43跟随滑动座42向基座41内部收缩;用户停止施力于抵压杆222时(即抵压杆222的抵压力被消除),安装于基座41内部的弹簧44通过弹性伸展力顶持滑动座42,设于滑动块421上的滑动斜面反向抵持于滑动凸块453,使得滑塞45向上移动,并使得滑动座42向基座41外部突出,同时限位销43跟随滑动座42向基座41外部突出。

本实施例中,把手22上设有控制第一限位件25相对拉杆2管状空间滑动位置的锁控机构221。锁控机构221包括安装在把手22上的滑动按钮、顶持于滑动按钮的压缩弹簧(图中未示出)以及连接于滑动按钮的抵压杆222。抵压杆222的设置位置对应于第一管体23套接端的第一贯通空间231。该抵压杆222伸入于第一管体23内并连接于滑塞45。使用者按压滑动按钮时,通过抵压杆222以及滑塞45控制限位销43向基座41内部收缩,使得第一管体23可相对第二管体24滑动。使用者停止按压滑动按钮时,弹簧44的弹性伸展力可以使得限位销43向基座41外部突出。第二管体24设有配合于限位销43定位的多个第一限位孔281,限位销43伸入于任一第一限位孔281时,使得第一管体23限位于第二管体24,方便于用户抓握把手22或通过把手22提起行李箱。

参阅图7、图8及图11,本实施例中,第二管体24的内壁上安装有第一限位条28,该第一限位条28相对限位销43设置。第一限位条28开设有配合于限位销43定位的多个第一限位孔281,多个第一限位孔281均匀间隔设置,其间隔距离为1cm—2cm。间隔距离越紧密,第一管体23相对第二管体24的伸缩位置越多,越能够适应使用者抓握把手22的高度,可实现把手22高度的无级调节;另外,将第一限位孔281开设于第一限位条28上,相较于传统拉杆在杆体管壁上开设限位孔,可以提高第二管体24的刚性程度,防止拉杆发生变形或折弯的现象。

使用者按压滑动按钮,使得限位销43跟随第一管体23滑动至用户抓握把手22适应高度的第一限位孔281位置时,使用者停止按压滑动按钮,限位销43通过弹簧44的弹性伸展力使得限位销43伸入于第一限位孔281中,进而使得第一管体23限位于第二管体24。使用者再次按压滑动按钮时,可以使得限位销43脱离于第一限位孔281,第一管体23相对滑动于第二管体24以调节把手22的抓握高度或将第一管体23完全收缩并隐藏于第二管体24。

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条28的上端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一管衬套27上并位于第一管体23的外壁与第二管体24的内壁之间。第一管衬套27上设有一个卡块(图中未示出),第一限位条28上设有扣接于该卡块的卡孔282。工厂组装工人在安装第一限位条28时,首先将第一限位条28通过卡孔282组装在第一管衬套27上,再将第一管衬套27卡接于第二管体24的上端,最后将第一管体23伸入于第一管衬套27中,通过第一管体23的外壁抵靠第一限位条28使得第一限位条28能够贴合于第二管体24的内壁。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管体24的内壁上亦可以设有一凹槽,该凹槽沿支杆21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限位条28卡设于该凹槽中,凹槽可以限制第一限位条28的位置,提高第一限位条28相对第二管体24内壁的贴合度。

本发明的拉杆2通过设置相互套接的第一管体23和第二管体24,第一管体23的外壁套接于第二管体24的内壁。第一管体23的套接端设有第一限位件25和导线26,第一限位件25位于套接端管状空间的第一贯通空间231,导线26位于套接端管状空间的第二贯通空间232。第一限位件25限制了第一管体23相对第二管体24的伸缩位置,提高了拉杆2的结构稳定性;导线26自把手22依次贯穿于第一管体23、第二贯通空间232、第二管体24和拉杆底座14,并分别连接于控制系统13和电池。导线26和第一限位件25彼此独立设置互不干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并且有线信号控制相较于无线信号控制提高了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参阅图8,本实施例中,第一管体23的外壁开设有限位滑槽233,该限位滑槽233的开设方向对应于第一管体23的伸缩方向。第二管体24的内壁设有配合于限位滑槽233的凸缘241。该限位滑槽233可以引导第一管体23相对第二管体24的伸缩方向,还可以减小拉伸状态下的第一管体23相对第二管体24的晃动幅度。

参阅图7及图8,本实施例中,第一管体23的管状空间内设有一隔板234,该隔板234设置于第一贯通空间231和第二贯通空间232之间。该隔板234将导线26和设于把手22的抵压杆222分隔设置,可以防止导线26缠绕于抵压杆222。并且该隔板234可以配合第一管体23组装第一限位件25,进一步提高第一限位件25的安装牢固性。

参阅图12,本实施例中,把手22包括相互盖合的第一盖体51和第二盖体52,以及安装于第一盖体51和第二盖体52之间的调节件53。第一盖体51和第二盖体52呈上下方向设置。第一盖体51和第二盖体52之间形成有容纳调节件53的中空腔体,调节件53安装于该中空腔体中。调节件53包括一施力部54以及自施力部54的边缘向外周方向延伸的凸缘55。该凸缘55作为调节件53的滑动部,施力部54凸出于滑动部。第一盖体51开设有容施力部54凸伸出把手22外侧的通孔56,该通孔56位于把手22的上端面或下端面,即施力部54可以凸伸出把手22的上方或下方。有利于使用者拨动施力部54。施力部54可以相对于通孔56左右移动,调节件53的滑动部亦可跟随施力部54一起相对于第一盖体51的通孔56在把手22的中空腔体中左右移动。当然,第一盖体51和第二盖体52亦可以呈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设置。

本实施例中,把手22的中空腔体中设有导轨57。该导轨57设置于第一盖体51上,并呈左右方向设置。滑动部设有与导轨57配合的滑块。当然,该滑动部本身(即施力部54外延的凸缘55)亦可以作为与导轨57配合的滑块。调节件53的滑动部通过滑块可沿导轨57的设置方向左右移动。拉杆与调节件53之间安装有复位件58。复位件58采用为拉簧。拉簧安装于调节件53与第二盖体52之间并呈左右方向设置。使用者手动施力并拨动调节件53的施力部54向第一盖体51的左侧方向移动时,拉簧可促使调节件53向第一盖体51的右侧方向移动。待使用者停止或减小施力时,拉簧可使得施力部54移动至第一盖体51的右侧,有利于使用者重复拨动施力部54。

本实施例中,操控部3还包括用以检测调节件53的运动信息的检测器59,调节件53为检测器59的目标检测对象,该检测器59用以检测调节件53和检测器59之间相对位移时的信号变化量。检测器59固定安装于把手22的中空腔体的内部,并通过第一导线连接于控制系统13。该检测器59通过有线信号连接于控制系统13,控制系统13根据接收的信号变化量控制动力轮12转动。通过动力轮12的转动有利于使用者操控把手22的操控部3移动助力行李箱,并节省体力。

本实施例中,检测器59采用为霍尔传感器,并且调节件53上安装有磁铁。霍尔传感器用以检测跟随调节件53一起位移时的磁铁的磁场变化强度。检测器59固定连接于第二盖体上,并相对于磁铁设置。磁铁可跟随调节件53沿着导轨在把手22的中空腔体中左右移动。磁铁趋近霍尔传感器时,磁场越强,输出的电信号越大,轮毂电机车轮的转动速度越快;磁铁远离霍尔传感器时,磁场越弱,输出的电信号越小,轮毂电机车轮的转动速度越慢。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检测器59亦可以采用为测距传感器、测力传感器或者其他检测电流、电压或电阻量值的检测设备,例如:电位器。

参阅图3及图5,本实施例中,四个辅助轮11分别安装于箱体1下方的四角处,动力轮12和拉杆2处于箱体1的同一侧,并且该动力轮12位于四个辅助轮11之间。辅助轮11采用为万向轮,动力轮12采用轮毂电机车轮。当然,动力轮12亦可以为外接有驱动电机的车轮。四个辅助轮11可从动于动力轮12。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动力轮12的数量亦可以为两个,两个动力轮12并排设置。

助力行李箱通过电力驱动模式移动时,助力行李箱垂直于路面,动力轮12和四个辅助轮11均与路面接触,使用者抓握拉杆2的把手22平推行李箱,动力轮12与路面产生摩擦力并转动,四个辅助轮11从动于动力轮12转动使得助力行李箱移动;助力行李箱作为普通的行李箱使用时,助力行李箱倾斜于路面,位于拉杆2一侧的两个辅助轮11接触于路面,动力轮12分离于路面,远离于拉杆2一侧的两个辅助轮11亦分离于路面,使用者抓握拉杆2把手22拖动或推动助力行李箱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动力轮12通过升降机构15连接于箱体1,箱体1的底端面开设有容动力轮12贯穿的通孔16。动力轮12通过升降机构15可凸伸出箱体1外或收缩入箱体1内。动力轮12凸伸出箱体1外时,辅助轮11从动于动力轮12;动力轮12收缩入箱体1内时,有利于助力行李箱作为普通的行李箱使用,并且四个辅助轮11可自由转向。即:助力行李箱作为普通的行李箱使用时,助力行李箱亦可以垂直于路面,使用者抓握拉杆2的把手22平推行李箱。另外,动力轮12通过升降机构15连接于箱体1时,动力轮12不仅可以设置于四个辅助轮11之间,还可以设置于箱体1的边缘处。当助力行李箱作为普通行李箱倾斜于路面或垂直于路面移动时,动力轮12收缩入箱体1内,不会影响使用者拖动助力行李箱。

实施例二

参阅图13、图14及图1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每一支杆21还包括套接于第二管体24外壁的第三管体29。

本实施例中,第三管体29的底端插接于拉杆底座14的拉杆插置座上。第三管体29亦呈中空的管状结构,第二管体24的外壁套接于第三管体29的内壁。第三管体29的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多边形采用为三边形、四边形或五边形等数量的多边形,具体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定。第二管体24间隙配合于第三管体29,第二管体24和第三管体29的间隙处设有第二管衬套61,该第二管衬套61固定于第三管体29的上端并位于第二管体24和第三管体29之间。第二管体24的外壁套接于第三管体29的内壁。第二管衬套61可以减少第二管体24和第三管体29的接触面积,减小了摩擦力以提高相对滑动性能;亦能防止第三管体29的内壁划伤第二管体24的外壁。第二管体24的套接端的管状空间设为第三贯通空间242和第四贯通空间243。贯通空间指沿管体的长度方向贯通,以方便于安装导线。第三贯通空间242对应于第一贯通空间231且方位一致,所述第四贯通空间243对应于第二贯通空间232且方位一致。第三贯通空间242和第四贯通空间243相邻设置并合为一体,其总和为第二管体24套接端的管状空间。第二限位件62安装在第二管体24的套接端上并位于第三贯通空间242。导线自把手22依次贯穿于第一管体23、第二贯通空间232、第二管体24、第四贯通空间243和第三管体29。

本实施例中,连接于把手22的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贯穿于支杆21的第一管体23和第二管体24后再次贯穿于第三管体29并延伸至箱体1内部。第一导线的一端连接于把手22的操控部221,第一导线的另一端自把手22依次贯穿于第一管体23、第二贯通空间232、第二管体24、第四贯通空间243、第三管体29和拉杆底座后连接于控制系统11。电池通过第二导线电连接于操控部221。第二导线的一端连接于电池,第二导线的另一端自电池依次贯穿于拉杆底座、第三管体29、第四贯通空间243、第二管体24、第二贯通空间232和第一管体23后连接于设在把手22上的操控部221。贯穿于拉杆中空管状空间的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位于第一管体23的部分呈直线形状,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位于第三管体29的部分呈具有弹性的螺旋形状。为了提高导线的安装牢固性,可在第一管体23的上端和第三管体29的下端分别固定导线。

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62的结构与第一限位件25的结构相同。其尺寸略大于第一限位件25,以适应第二管体24的管状空间的尺寸。使用者按压滑动按钮时,通过抵压杆222首先控制第一限位件25滑动,待第一限位件25滑动至第二限位件62的顶端时,第一限位件25的底端面抵压安装在第二限位件62上的滑塞621,并控制第二限位件62的限位销622凸出于基座外部或收缩于基座内部。第三管体29设有配合于安装在第二限位件62上的限位销622定位的多个第二限位孔。第二限位件62用以限制第二管体24相对第三管体29伸缩位置。第二限位孔的开设方位错开于第一限位孔的开设方位,方便于分别安装在第一限位件25和第二限位件62上的限位销定位。

本实施例中,第三管体29的内壁上安装有第二限位条63。第二限位条63的上端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二管衬套61上并位于第二管体24的外壁与第三管体29的内壁之间。该第二限位条63的结构与第一限位条28的结构相同,其组装方式亦可参考第一限位条28的组装方式。

本实施例中,第二管体24的外壁亦开设有限位滑槽244,该限位滑槽244的开设方向对应于第二管体24的伸缩方向。第三管体29的内壁设有配合于限位滑槽244的凸缘291。该限位滑槽244可以引导第二管体24相对第三管体29的伸缩方向,还可以减小拉伸状态下的第一管体23和第二管体24相对第三管体29的晃动幅度。

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