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重力自塑护腰贴身背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83565发布日期:2019-11-08 23:10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重力自塑护腰贴身背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包,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重力自塑护腰贴身背包。



背景技术:

现有的背包通常设置有肩带,利用肩带套设于使用者肩部从而背起背包。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行走过程中处于不稳定状态,光靠肩带不能很好的固定背包,背包易左右晃动。

因此,很多背包还另外设置有腰带,利用腰带于将背包下部与背部紧固在一起,这样既固定了背包,同时腰带也能承受一部分重量,减轻肩部负担。但是腰带的设置增加了背包的结构复杂性,使用时,需要先背上肩带,再系上腰带,较为繁琐,同时腰带的使用导致背部与背包严密贴合,降低了背部的透气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重力自塑护腰贴身背包,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重力自塑护腰贴身背包,所述背包具有肩带,所述肩带为两条,分别为左肩带和右肩带,均设置于背包后部,所述背包的后侧面上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部背幅、中部背幅和下部背幅;其中,上部背幅、中部背幅和下部背幅各有两个,分左右设置;其中,左下部背幅的右侧部与背包的后侧面固连,右下部背幅的左侧部与背包的后侧面固连。

其中,下部背幅延伸出后侧面的背包边,左下部背幅的一部分凸出于背包左侧,右下部背幅的一部分凸出于背包右侧;两条肩带的下端与下部背幅连接。

其中,左、右下部背幅均为可变形材料,左下部背幅的左侧部、以及右下部背幅的右侧部在负重时形变贴腰。

优选地,两条肩带的下端分别与左、右下部背幅通过固定件连接。

优选地,肩带和/或背包前侧面设置有反光条,该反光条可朝外反光。

优选地,肩带和/或背包前侧面设置有荧光条,该反光条可朝外发出荧光。

优选地,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部背幅、中部背幅和下部背幅在横向尺寸上逐渐变宽。

优选地,左肩带的下端通过左肩带下部拉绳延伸至左下部背幅与背包后侧面之间,并与左下部背幅的左侧部固连,右肩带的下端通过右肩带下部拉绳延伸至右下部背幅与背包后侧面之间,并与右下部背幅的右侧部固连。

优选地,左肩带的下部拉绳由上至下,从远离背包主体的方向朝内侧倾斜延伸;右肩带的下部拉绳由上至下,从远离背包主体的方向朝内侧倾斜延伸。

优选地,左肩带的下部拉绳及右肩带的下部拉绳的末端分别与背包的底部固连。

作为前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左肩带和右肩带上分别固定有左弹力绳和右弹力绳,左弹力绳和右弹力绳为两小段弹力绳,使用者可将绕颈式耳机穿过左弹力绳和右弹力绳,从而将绕颈式耳机固定在肩带上。

作为前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左下部背幅和/或右下部背幅内侧还设置有收纳袋,收纳袋具有双拉头拉链,双拉头通过一弹力绳连接。

作为前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背包后侧面正中设置有拉链,拉链内部设置有一把折叠伞,折叠伞的伞柄可伸缩,伞柄最末端一节固定在背包上。

作为前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伞柄最末一节设置有关节,通过关节伞头可实现摆动,并有旋钮可以锁死关节。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可省去传统的横向腰带结构,创造性地设置依托背包者的腰部形状可形变的下部背幅结构,与具有不同腰围的背包者的腰部均可实现贴合,从而能够克服背包的横向摆动力,防止背包左右横窜,固定效果好,结构更加紧凑,制造成本低,使用体验更好。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背包表面设置若干反光条或荧光条,增加在光线较暗处的醒目度,易于被外界识别出背包者的存在,增加背包者的安全系数。

3、本实用新型的下部背幅通过下部拉绳的缠绕式设置,可形成盘旋作用力,背包中的物体越重,背幅越贴腰缠绕,相应地,背负体验感也越好,更利于实际的出行背负需求。

4、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左弹力绳和右弹力绳的固定作用,耳机不会丢失,且使用者免去收纳耳机的麻烦。当使用者再一次使用耳机时,可以方便的将耳机放入耳中。

5、本实用新型中,左下部背幅和/或右下部背幅内侧的收纳袋具有位置隐蔽、存放重要物品安全的优点,弹力绳和双拉头设计可使收纳袋拉合快速,单手就能完成动作,操作方便。

6、本实用新型背包内置的折叠伞可以方便的为使用者遮挡风雨或者阳光,并且可以调节角度,确保伞头位于使用者头部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正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背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的另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肩带

11 左肩带

111 左肩带的下部拉绳

112 左弹力绳

12 右肩带

121 右肩带的下部拉绳

122 右弹力绳

2 上部背幅

3 第一反光条

4 中部背幅

5 下部背幅

51 左下部背幅

510 收纳袋

52 右下部背幅

6 后侧面的背包边

7 前侧面

9 第二反光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左、右”通常是指如图1所示的左侧和右侧,使用的方位词如“外”通常是指远离背包者的方向。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限定词如“第一、第二”等只表述将相对描述对象进行区分,而并非意指相互之间具有任何程度上地优劣比较关系。

在本公开中,使用的技术术语“连接”、“固连”等可以是所限定的两者间直接的关系,也可以是两者间还存在中间第三方,通过第三方形成的关系。

实施例一

作为本公开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1、2所示,为一种新型重力自塑护腰贴身背包,该背包后部设置有左右对称的两条肩带1,背包后侧面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部背幅2、中部背幅4和下部背幅5。

其中,上部背幅2、中部背幅4和下部背幅5各有两个,分左右对称设置。进一步地,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部背幅2、中部背幅4和下部背幅5在横向尺寸上逐渐变宽。

参照图2所示,左下部背幅51的右侧部与背包的后侧面固连,左下部背幅51的左侧部不与背包的后侧面始终贴合。右下部背幅52的左侧部与背包的后侧面固连,右下部背幅51的右侧部不与背包的后侧面始终贴合。

其中,下部背幅可以延伸出后侧面的背包边6。左下部背幅51的左侧一部分凸出于背包左侧,即该左下部背幅51的左侧的一部分是悬空的,并不与背包后侧面始终贴合;右下部背幅52的一部分凸出于背包右侧,即该右下部背幅52的右侧的一部分是悬空的,并不与背包后侧面始终贴合。两肩带1的下端分别通过固定件连接在下部背幅5上。

其中,左下部背幅51和右下部背幅52均由柔性可变形材料制成,当背包者背负背包时,利用背包自身的重量和肩带的拉力,左下部背幅51的左侧部和右下层下部背幅52的右侧部会依托背包者的腰部形状发生形变,直至与背包者的腰部完全贴合,即背包自动贴腰成型,从而能够克服背包的横向摆动力,令其稳稳地贴合背包者,防止背包左右横窜。

尤其是,当背包中装有物品时,在物品重力作用下,这种贴合作用更加显著。对于较重的物品,其横向摆动力较大,使用传统背包背负体验感较差;而使用本新型的背包,物品越重,背包下部背幅与背包者腰部贴合得越紧密,相应地,抵抗背包下部左右横窜的效果越好,背负体验感也越好,更利于实际的出行背负需求。

作为改进,还可以在背包上设置若干反光条,确保光线较暗处,背包者易于被觉察,增加安全系数。

如可选地,在两条肩带1上还设置有第一反光条3,背包者背上背包时,在光线较暗处该第一反光条3朝前方反光,以利于背包者安全。

或者,可选地,背包的前侧面7还设置有第二反光条9,背包者背上背包时,在光线较暗处该第二反光条朝后方反光,以利于背包者安全。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左下部背幅51的左侧部并不限于左下部背幅51凸出于背包左侧的部分,左下部背幅51未凸出于背包左侧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左下部背幅的左侧部的一部分,只要左下部背幅51的右侧部与背包的后侧面固连即可。右下部背幅52的右侧部,同理设置。

实施例二

作为另一种优选地实施例,其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仅作如下改变,如图3所示,左肩带11的左肩带的下部拉绳111延伸至左下部背幅51与背包后侧面之间,并与左下部背幅51的左侧部固连,右肩带12的右肩带的下部拉绳121延伸至右下部背幅52与背包后侧面之间,并与右下部背幅52的右侧部固连。

可选地,如图3所示,左肩带的下部拉绳111由上至下,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延伸;右肩带的下部拉绳121由上至下,从右上方向左下方倾斜延伸。

作为进一步改进,左肩带的下部拉绳111的末端、右肩带的下部拉绳121的末端分别与背包的底部固连。

通过上述结构改进,肩带的作用力直接作用到背包的底部,可以增大背包的受力重量。更为重要的技术效果是,下部背幅通过下部拉绳的缠绕式设置,可形成盘旋作用力,背包中的物体越重,背幅越贴腰缠绕,相应地,背负体验感也越好,更利于实际的出行背负需求。

实施例三

作为再一种优选地实施例,如图4所示,在前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左肩带11和右肩带12上分别固定有左弹力绳112和右弹力绳122,左弹力绳112和右弹力绳122为两小段弹力绳,使用者可以将绕颈式耳机穿过左弹力绳112和右弹力绳122,从而将绕颈式耳机固定在肩带上,当使用者不用耳机,可以直接将耳机从耳中取出,由于左弹力绳112和右弹力绳122的固定作用,耳机不会丢失,而是固定在肩带上,使用者免去收纳耳机的麻烦。当使用者再一次使用耳机时,直接将耳机放入耳中即可。

可选地,在左下部背幅和/或右下部背幅内侧还可设置有收纳袋510,收纳袋510开口向上,开口部具有双拉头拉链,其双拉头之间通过一弹力绳连接。打开收纳袋时,双拉头分别置于收纳袋两侧,可将公交卡等重要物品放入收纳袋,之后,通过拉弹力绳可以一次性迅速将收纳袋拉合。由于处于背幅内侧,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实施例四

作为又一种优选地实施例,如图5所示,在前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书包后侧面正中设置有拉链。拉链内部设置有一把小型折叠伞,折叠伞的伞柄是可伸缩式的,伞柄最末端一节固定在背包上。不用时,折叠伞收纳在背包内部单独的空间中;使用时,拉开拉链,向上拉出伞,并打开。

作为优选的方案,伞柄最末一节设置有关节,通过关节伞头可以实现摆动,并有旋钮可以锁死关节。当使用者背上背包打开伞时,可以使伞头正好位于使用者头部上方,如图6所示。该折叠伞可以是雨伞或太阳伞。

实施例五

作为还一种优选地实施例,其可以在前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仅作如下改变。即在左、右下背幅的凸出部外侧边设置分别设置左、右横向扎紧带,左、右横向扎紧带末端设置有配合使用的卡扣,通过该卡扣的开合实现左、右横向扎紧带的连接或分离。当使用时,背包者可以将左、右横向扎紧带通过卡扣连接起来,束缚于背包者的腰围。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