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节气流的袜垫、袜子及鞋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53092发布日期:2019-10-28 21:48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调节气流的袜垫、袜子及鞋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袜垫,尤其涉及一种调节气流的袜垫(以下简称袜垫),同时也涉及与该调节气流的袜垫具有相同结构的袜子及鞋子。



背景技术:

鞋子内,脚掌部分位于鞋子的前端,脚跟部分位于鞋子的后端,鞋子的后端由于有脚踝的活动,会带动外部的空气和脚跟部分的空气对流,而脚掌部分距离脚跟位置较远,使得内外空气的对流较为困难,因此,鞋底或者袜垫的脚掌部分最容易出汗。

虽然人的脚底中间部位有向上翘起的足弓部分,但是由于袜垫材料一般会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在整个身体的重力落在双脚或者走路时的单脚上的情况下,足弓部分的肌肉皮肤会与袜垫之间紧密挤压,使得脚掌与脚跟之间的对流空间被挤占。

另外,由于脚底足弓的原因,有的袜垫中间部分一般会呈凸起结构,以起到支撑足弓、减轻足弓压力、缓解脚步疲劳的作用。因此,凸起的部分也会使得脚掌与脚跟区域之间的气体交换渠道被挤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首要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调节气流的袜垫。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与上述的调节气流的袜垫结构相同的袜子及鞋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调节气流的袜垫,包括依次连接的前掌部、足弓部和足跟部,所述前掌部和所述足跟部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气囊,每个所述气囊上分别设置有孔,所述前掌部的气囊与所述足跟部的气囊分别通过导管对应连通,所述导管中设置有用于控制气流流动方向的控制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调节气流的袜垫,包括依次连接的前掌部、足弓部和足跟部,所述前掌部和所述足跟部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气囊,所述前掌部的气囊分别设置有孔,所述前掌部的气囊与所述足跟部的气囊分别通过第一导管对应连通,所述足跟部的气囊通过第二导管与鞋子的外部连通,所述第一导管和所述第二导管中分别设置有用于控制气流流动方向的控制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调节气流的袜垫,包括依次连接的前掌部、足弓部和足跟部,所述前掌部和所述足跟部分别设置有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所述前掌部的第二气囊和所述足跟部的第一气囊上分别设置有孔,并且,所述前掌部与所述足跟部的第一气囊通过第三导管对应连通,所述前掌部与所述足跟部的第二气囊通过第四导管对应连通,所述前掌部的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之间通过第五导管连通,所述足跟部的第二气囊通过第六导管与鞋子的外部连通,每个所述导管中分别设置有用于控制气流流动方向的控制装置。

其中较优地,所述控制装置采用圆盘式的管状结构,所述管状结构的一端为全网结构,所述管状结构的另一端为半网结构,所述全网结构的上部设置有弹性片,所述弹性片的一部分固定在所述全网结构上,使得所述弹性片可部分穿过所述半网结构的空白处,但不可穿过所述全网结构。

其中较优地,所述管状结构的外径与相应的导管的内径相吻合,或者,管状结构的外径与导管的外径能够进行配合连接。

其中较优地,将所述全网结构朝向所述前掌部的相应气囊,实现将脚掌区域的气体导流到脚跟区域;

或者,将所述全网结构朝向所述足跟部的相应气囊,实现将脚跟区域的气体导流到脚掌区域。

其中较优地,当设置有控制装置的导管上设置有漏斗形结构时,所述控制装置采用圆球或者锥形体,所述漏斗形结构与所述圆球或者所述锥形体结构相对应,所述漏斗形结构的一端设置有网状结构,所述圆球或者所述锥形体设置在所述漏斗形结构内。所述圆球或者所述锥形体设置在所述漏斗形结构内。

其中较优地,将所述漏斗形结构的尖端处朝向所述前掌部的相应气囊,实现将脚掌区域的气体导流到脚跟区域;

或者,将所述漏斗形结构的尖端处朝向所述足跟部的相应气囊,实现将脚跟区域的气体导流到脚掌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调节气流的袜垫,包括依次连接的前掌部、足弓部和足跟部,其中,所述前掌部和所述足跟部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气囊,所述前掌部的气囊的横截面积大于或小于对应的所述足跟部的气囊,每个所述气囊上分别设置有孔,所述前掌部的气囊与所述足跟部的气囊分别通过导管对应连通。

所述足跟部的气囊位置设置有通向外部的管子,通向外部的所述管子与所述足跟部气囊的接触点,位于所述足跟部气囊靠后的部位,或者位于所述足跟部气囊靠后部位的上部或者下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调节气流的袜垫,包括依次连接的前掌部、足弓部和足跟部,所述足弓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气囊,所述气囊上分别设置有孔,所述气囊前后对应设置有第九导管和第十导管,所述第九导管向前延伸到脚掌位置,所述第十导管向后延伸到足跟位置。

其中较优地,所述前掌部和所述足跟部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气囊,所述气囊上设置有孔,所述前掌部的气囊和所述足跟部的气囊通过所述第九导管和所述第十导管对应与所述足弓部的气囊连通。

其中较优地,所述第十导管与通向外部的管子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调节气流的袜垫,包括依次连接的前掌部、足弓部和足跟部,所述前掌部和所述足跟部分别设置有相同数量的第三气囊和第四气囊,所述前掌部和所述足跟部的第三气囊的横截面积或者空间体积小于第四气囊,每个所述第三气囊和所述第四气囊上分别设置有孔,所述前掌部的第三气囊与所述足跟部的第四气囊分别通过第七导管对应连通,所述前掌部的第四气囊与所述足跟部的第三气囊分别通过第八导管对应连通。

其中较优地,与所述前掌部和所述足跟部的相应气囊对应连通的导管的两端,对应与所述前掌部和所述足跟部的相应气囊的中间位置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调节气流的袜垫,包括依次连接的前掌部、足弓部和足跟部,所述前掌部和所述足跟部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气囊,所述足弓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存储吸附材料的空间囊,每个所述气囊和所述空间囊上分别设置有孔,所述空间囊上设置有用于更换所述吸附材料的开口;并且,每个所述空间囊通过导管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前掌部和所述足跟部的气囊连通。

其中较优地,所述调节气流的袜垫中气囊内设置有弹性材料或者弹性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袜子,所述袜子的底面采用与上述的调节气流的袜垫相同的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九方面,提供一种鞋子,所述鞋子的鞋底采用与上述的调节气流的袜垫相同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调节气流的袜垫通过在前掌部和足跟部分别设置气囊,并采用导管将前掌部和足跟部的气囊连通;一方面,通过在导管中设置控制装置实现脚掌区域与脚跟区域之间的气体的单向流动;另一方面,通过前掌部和足跟部的气囊的面积差或者体积差实现脚掌区域与脚跟区域之间的气体的单向流动。因此,本袜垫解决了因脚掌区域与脚跟区域之间空气对流困难而使得脚掌区域容易出汗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调节气流的袜垫的结构示意图1;

图2和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调节气流的袜垫的结构示意图2;

图4A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调节气流的袜垫中,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调节气流的袜垫中,控制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提供的调节气流的袜垫的结构示意图1;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提供的调节气流的袜垫的结构示意图2;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所提供的调节气流的袜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8和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所提供的调节气流的袜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所提供的调节气流的袜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所提供的调节气流的袜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所提供的调节气流的袜垫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袜垫包括依次连接的前掌部、足弓部和足跟部;袜垫形状与鞋底的内部形状相对应,袜垫上表面与脚接触,袜垫下表面铺在鞋的内底上。其中,前掌部和足跟部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气囊,每个气囊上分别设置有孔,前掌部的气囊与足跟部的气囊分别通过导管对应连通,在导管中设置有用于控制气流流动方向的控制装置。

下面结合图1~图3,并以前掌部和足跟部分别设置有一个气囊为例,对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袜垫的结构和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袜垫的前掌部1和足跟部3 分别设置有气囊4,每个气囊4上分别设置有孔5,前掌部1的气囊4 与足跟部3的气囊4通过导管6连通,在导管6中设置有用于控制气流流动方向的控制装置7。其中,前掌部1的气囊4位于脚掌的位置,足跟部3的气囊4位于脚跟的位置。其中较佳的,导管6的两端对应与前掌部1和足跟部3的气囊4的中间位置连通。孔5设置在足跟部3的气囊4的中间位置或者靠后的位置,孔5设置在足跟部3的气囊4 的中间位置,可以被认为是没有特殊要求。孔5设置在足跟部3的气囊4靠后的位置,当穿鞋者脚跟先落地,首先将孔5进行封闭,引导气体向前移动,符合预期要求。

如图1所示,通过控制装置7可以使得前掌部1和足跟部3的气囊空间分割开来,使得鞋内的气体进行单向流动,即可以实现鞋子内部的气体从前掌部1(脚掌)流动到足跟部3(脚跟);或者可以使得鞋子外部的空气从足跟部3流动到前掌部1,借助穿鞋者脚跟与脚踝部分的空气交换完成整个鞋子内外空间的气体对流。因此,控制装置 7的存在,防止了鞋内气体的回流,如防止了脚掌区域的气体只在脚掌区域循环,或者防止了脚跟区域的气体只在脚跟区域循环,从而提高了鞋子内外空间的气体对流效率。

具体的说,通过控制装置7实现将脚掌区域的气体导流到脚跟区域的过程为:如图2所示,脚掌区域的气体从前掌部1的气囊4上的孔进入该气囊4内,当穿鞋者脚掌挤压前掌部1的气囊4时,前掌部 1的气囊4内的气体会进入与其连通的导管6,并在导管6中的控制装置7的作用下,脚掌区域的气体只能流入足跟部3的气囊内,从而完成脚掌区域的气体向脚跟区域的单向流动过程;流入到足跟部3的气囊内的气体会通过该气囊上的孔流出,并通过脚踝处的空隙向外部排放。

或者,通过控制装置7实现将外部的空气导流到脚掌区域的过程为:如图3所示,外部的空气顺着脚踝处的空隙进入到脚跟区域,通过足跟部3的气囊4上的孔进入该气囊4内,当穿鞋者脚跟挤压足跟部3的气囊4时,足跟部3的气囊4内的气体会进入与其连通的导管 6,并在导管6中的控制装置7的作用下,脚跟区域的气体只能流入前掌部1的气囊4内,从而完成脚跟区域的气体向脚掌区域的单向流动过程;流入到前掌部1的气囊4内的气体会通过该气囊上的孔流出,并进入到鞋内的脚掌区域,实现鞋内气体的更新。

如图4A和图4B所示,控制装置7可以采用圆盘式的管状结构,管状结构的一端为全网结构701,管状结构的另一端为半网结构702,在全网结构701的上部设置有弹性片703,弹性片703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固定在全网结构701上,弹性片可以向半网结构702方向活动,并能部分穿过半网结构的空白处,但不能穿过全网结构701,从而实现控制装置7的单向导流作用。其中,管状结构的外径与导管6 的内径相吻合,或者管状结构的外径与导管的外径能够进行配合连接 (如全网结构701与半网结构702之间可以通过螺栓连接),使得气体无法从管状结构与导管6之间流过。

控制装置7安装在导管6中时,可以将控制装置7的全网结构701 朝向前掌部1的气囊4,半网结构702朝向足跟部3的气囊4,即可实现将脚掌区域的气体导流到脚跟区域,并通过脚踝处的空隙向外部排放。具体的说,脚掌区域的气体进入全网结构701的网格,在该气体的作用下,使得弹性片703向半网结构702方向翘起,并能部分穿过半网结构702的空白处,从而使得气体从半网结构702的空白处流出后,进入到脚跟区域,通过脚踝处的空隙向外部排放。此时,通过全网结构701阻挡弹性片703向全网结构701方向变形或通过,使得脚跟区域或外部的空气无法从全网结构701流出,因此,实现控制装置 7的单向导流作用。

还可以将控制装置7的全网结构701朝向足跟部3的气囊4,半网结构702朝向前掌部1的气囊4,即可实现将外部的空气导流到脚掌区域,从而实现鞋内气体的更新。此过程与上述的脚掌区域的气体导流到脚跟区域的过程相反,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2和图3所示,控制装置7还可以采用圆球或者锥形体,此时,设置控制装置7的导管上有部分结构为漏斗形结构,漏斗形结构与圆球或者锥形体结构相对应,漏斗形结构的一端设置有网状结构,圆球或者锥形体设置在漏斗形结构内。当漏斗形结构的尖端处朝向前掌部1的气囊4,漏斗形结构的底端朝向足跟部3的气囊4,即可实现将脚掌区域的气体导流到脚跟区域,并通过脚踝处的空隙向外部排放。具体的说,脚掌区域的气体推动漏斗形结构内的圆球或者锥形体远离漏斗形结构的尖端,从而使得气体从漏斗形结构的尖端流入后,并通过漏斗形结构的底端流出,进入到脚跟区域,通过脚踝处的空隙向外部排放。此时,通过漏斗形结构内的圆球或者锥形体阻挡脚跟区域或外部的空气从漏斗形结构的尖端流出,因此,实现控制装置7的单向导流作用。

同样,当漏斗形结构的尖端1朝向足跟部3的气囊4,漏斗形结构的底端朝向前掌部1的气囊4,即可实现将外部的空气导流到脚掌区域,从而实现鞋内气体的更新。此过程与上述的脚掌区域的气体导流到脚跟区域的过程相反,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袜垫包括依次连接的前掌部、足弓部和足跟部;袜垫形状与鞋底的内部形状相对应,袜垫上表面与脚接触,袜垫下表面铺在鞋的内底上。其中,前掌部和足跟部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气囊,前掌部的气囊分别设置有孔,前掌部的气囊与足跟部的气囊分别通过第一导管对应连通,足跟部的气囊通过第二导管与鞋子的外部连通,在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中分别设置有用于控制气流流动方向的控制装置。

下面结合图5和图6,并以前掌部和足跟部分别设置有一个气囊为例,对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袜垫的结构和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袜垫的前掌部1和足跟部 3分别设置有气囊4,前掌部1的气囊4设置有孔5,前掌部1的气囊 4与足跟部3的气囊4通过第一导管601连通,足跟部3的气囊4通过第二导管602与鞋子的外部连通,在第一导管601和第二导管602 中分别设置有用于控制气流流动方向的控制装置7。其中,前掌部1 的气囊4位于脚掌的位置,足跟部3的气囊4位于脚跟的位置。其中较佳的,第一导管601的两端对应与前掌部1和足跟部3的气囊4的中间位置连通。其中,控制装置7的结构同实施例1,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导管602可以设置在鞋子脚踝处,实现足跟部3的气囊4与鞋子的外部连通,从而增强脚跟区域与鞋子外面的气体对流效果。

具体的说,通过控制装置7实现将脚掌区域的气体导流到脚跟区域的过程为:如图5和6所示,脚掌区域的气体从前掌部1的气囊4 上的孔进入该气囊4内,当穿鞋者脚掌挤压前掌部1的气囊4时,前掌部1的气囊4内的气体会进入与其连通的第一导管601,并在第一导管601中的控制装置7的作用下,脚掌区域的气体只能流入足跟部 3的气囊内,从而完成脚掌区域的气体向脚跟区域的单向流动过程;流入到足跟部3的气囊内的气体在第二导管602中的控制装置7的作用下,只能通过第二导管602直接向外部排放。

通过控制装置7实现将外部的空气导流到脚掌区域的过程为:如图5和6所示,外部的空气在第二导管602中的控制装置7的作用下,只能通过第二导管602或者通向外部的导管603和第二导管602进入到足跟部3的气囊4内,当穿鞋者脚跟挤压足跟部3的气囊4时,足跟部3的气囊4内的气体会进入与其连通的第一导管601,并在第一导管601中的控制装置7的作用下,脚跟区域的气体只能流入前掌部 1的气囊4内,从而完成脚跟区域的气体向脚掌区域的单向流动过程;流入到前掌部1的气囊4内的气体会通过该气囊上的孔流出,并进入到鞋内的脚掌区域,实现鞋内气体的更新。其中,通向外部的导管603 与鞋垫之间,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活动连接;通向外部的导管603 与鞋垫之间活动连接时,鞋垫上设置有对应的连接口。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袜垫包括依次连接的前掌部、足弓部和足跟部;袜垫形状与鞋底的内部形状相对应,袜垫上表面与脚接触,袜垫下表面铺在鞋的内底上。其中,前掌部和足跟部分别设置有相同数量的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前掌部的第二气囊和足跟部的第一气囊上分别设置有孔,并且,前掌部与足跟部的第一气囊通过第三导管对应连通,前掌部与足跟部的第二气囊通过第四导管对应连通,前掌部的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之间通过第五导管连通,足跟部的第二气囊通过第六导管与鞋子的外部连通,每个导管中分别设置有用于控制气流流动方向的控制装置。

下面结合图7,并以前掌部和足跟部分别设置有两个气囊为例,对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袜垫的结构和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袜垫包括依次连接的前掌部1、足弓部2和足跟部3;袜垫形状与鞋底的内部形状相对应,袜垫上表面与脚接触,袜垫下表面铺在鞋的内底上。其中,前掌部1和足跟部 3分别设置有第一气囊8和第二气囊9,前掌部1的第二气囊9和足跟部3的第一气囊8上分别设置有孔5,并且,前掌部1与足跟部3的第一气囊8通过第三导管604连通,前掌部1与足跟部3的第二气囊 9通过第四导管605连通,前掌部1的第一气囊8与第二气囊9之间通过第五导管606连通,足跟部3的第二气囊9通过第六导管607与鞋子的外部连通,第三导管604、第四导管605、第五导管606及第六导管607中分别设置有用于控制气流流动方向的控制装置7。其中,控制装置7的结构同实施例1,在此不再赘述。并且,其中较佳的,第三导管604、第四导管605的两端对应与前掌部1和足跟部3的相应气囊的中间位置连通。

设置这种结构的目的是:走路时,脚跟最先落地并挤压脚跟区域,脚跟再继续向前挤压,之后,脚跟离地、脚掌落地,脚掌继续向前挤压脚掌区域,最后,脚掌离地,形成整个脚踩地的一个循环。在图7 的结构中,前掌部1与足跟部3分别设置了两个(或者多个也行)气囊,其目的是更好地与走路时脚底的受力变化情况相适应。

具体的说,穿鞋者脚掌落地时,会将足跟部3的第二气囊9中的气体通过第六导管607排至鞋子外部,同时,足跟部3的第一气囊8 中的气体通过第三导管604,并在第三导管604中的控制装置7的作用下,只能流入前掌部1的第一气囊8内,之后,当穿鞋者脚掌落地并挤压前掌部1的第一气囊8和第二气囊9时,将前掌部1的第一气囊8中的气体导流到前掌部1的第二气囊9,并将前掌部1的第二气囊9中的气体通过第四导管605,并在第四导管605中的控制装置7 的作用下,只能流入足跟部3的第二气囊9内,从而完成一个气体对流的循环。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袜垫包括依次连接的前掌部、足弓部和足跟部;袜垫形状与鞋底的内部形状相对应,袜垫上表面与脚接触,袜垫下表面铺在鞋的内底上。其中,前掌部和足跟部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气囊,每个气囊上分别设置有孔,前掌部的气囊与足跟部的气囊分别通过导管对应连通;并且,前掌部的气囊的横截面积大于或小于对应的足跟部的气囊,或者,前掌部的气囊的体积大于或小于对应的足跟部的气囊。

下面结合图8和图9,并以前掌部和足跟部分别设置有一个气囊为例,对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袜垫的结构和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袜垫包括依次连接的前掌部1、足弓部2和足跟部3;袜垫形状与鞋底的内部形状相对应,袜垫上表面与脚接触,袜垫下表面铺在鞋的内底上。其中,前掌部1和足跟部3分别设置有气囊4,前掌部1的气囊4的横截面积大于或小于足跟部3的气囊4,或者,前掌部的气囊的体积大于或小于对应的足跟部的气囊,每个气囊4上分别设置有孔5,前掌部1的气囊4与足跟部3的气囊4分别通过导管6对应连通。其中较佳的,导管6的两端对应与前掌部1和足跟部3的气囊4的中间位置连通。

具体的说,如图8所示,当前掌部1的气囊4的横截面积(空间体积)大于足跟部3的气囊4的横截面积时,穿鞋者从脚跟落地到脚尖离地的一个步子的脚底受力循环过程中,足跟部3的气囊4通过导管6导流到前掌部1的气囊4的气体,小于或者远小于前掌部1的气囊4导流到足跟部3的气囊4的气体;因此,在一个步子的脚底受力循环过程中,脚掌区域的气体通过前掌部1的气囊4容易被导流到足跟部3的气囊4中,从而完成脚掌区域的气体向脚跟区域的单向流动过程;流入到足跟部3的气囊内的气体会通过该气囊上的孔流出,并通过脚踝处的空隙向外部排放。

如图9所示,可以在足跟部3的气囊4位置设置通向外部的管子,通向外部的管子与气囊4的接触点,位于气囊4靠后的部位,或者位于气囊靠后部位的上部或者下部。其中,通向外部的管子与鞋垫之间,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活动连接;通向外部的管子与鞋垫之间活动连接时,鞋垫上设置有对应的连接口。

当前掌部1的气囊4的横截面积(空间体积)小于足跟部3的气囊4的横截面积时,使得穿鞋者走路时,脚跟部位先落地,且靠后的部位最先着地,压迫气囊4。通向外部的管子位于气囊4的靠后的部位,即后部部位,首先被挤压住,脚跟气囊中存储的气体,则随着脚跟受力位置的前移,而向前方移动。相当于,此处虽有与外界连通的管子,但是,此管子也具有由内向外封闭的功能,从而起到引导气体流向的作用。脚的重力移动到脚掌位置时,气囊4恢复鼓起,外部的气体沿着管子进入到气囊4中,实现内外气体的交流。因此,前掌部 1的气囊4与足跟部3的气囊4的面积差或者体积差越大,则对流的效果越好。并且,前掌部1的气囊4与足跟部3的气囊4的面积差或者体积差较大时,较小一方的气囊的气体挤压量可以忽略不计,从而与使用控制装置7进行单向对流的控制效果一样。而气囊所具有的弹性恢复性能,会不断地将脚跟部位的气体吸入气囊,并通过导管输送到脚掌处,实现持续的气体交换。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袜垫还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前掌部、足弓部和足跟部;袜垫形状与鞋底的内部形状相对应,袜垫上表面与脚接触,袜垫下表面铺在鞋的内底上。其中,足弓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气囊,每个气囊上分别设置有孔,每个气囊前后对应设置有第九导管和第十导管,第九导管向前延伸到脚掌位置,第十导管向后延伸到足跟位置。

下面结合图10,并以足跟部设置一个气囊为例,对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袜垫的结构和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袜垫还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前掌部1、足弓部2 和足跟部3;袜垫形状与鞋底的内部形状相对应,袜垫上表面与脚接触,袜垫下表面铺在鞋的内底上。其中,足弓部2设置有气囊4,气囊4上设置有孔5,气囊4前后对应设置有第九导管610和第十导管 611,第九导管610向前延伸到脚掌位置,第十导管611向后延伸到足跟位置。第九导管610用于将足跟部或鞋子外部的空气送到脚掌位置;第十导管611用于将脚掌位置的空气送到足跟部或鞋子外部。其中较佳的,可以将第十导管611与通向外部的管子连接,从而实现鞋子内外空气的对流。另外,还可以在前掌部和足跟部分别设置至少一个气囊,在每个气囊上分别设置有孔,前掌部1的气囊通过第九导管610 与对应的气囊4连通,足跟部3的气囊通过第十导管611与对应的气囊4连通。第九导管610和第十导管611的两端对应与前掌部1、足弓部2及足跟部3的气囊的中间位置连通。

这样设置的优势在于:将气囊4设置在足弓部位,气囊4受到挤压变形的频次和力度相对小于设置在足跟和脚掌位置,起到延长气囊 4使用寿命的作用。当然,其气体交流的效率会受到影响,实际制作时,可综合考虑气囊的换气效率与所受到的外力程度。同时,利用走路时,脚跟先落地,之后,受力位置不断前移,脚掌最后落地受力,使得足弓部2的气囊4内的气体,在足跟落地后,封闭住足跟位置的出气口,利用足弓部2的气囊4本身的空间,挤压气囊4中的气体向前流动。脚即将抬起时,脚掌将脚掌位置出气口封闭,使得足弓部的气囊4将足跟位置的气体吸入,从而使得足跟位置的气体不断被导流到脚掌位置,达到气体交换的目的。足弓部的气囊的位置,在偏近于足跟位置时,其导引气体的方向偏向为:足跟到脚掌;足弓部的气囊的位置,在偏近于脚掌时,其导引气体的方向偏向为:脚掌到足跟。足弓部的气囊的结构为非均衡结构时,靠近足跟位置的空间体积大时,其导引气体的方向偏向为:足跟到脚掌,与足弓部的气囊的位置偏离的作用相似。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袜垫还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前掌部、足弓部和足跟部;袜垫形状与鞋底的内部形状相对应,袜垫上表面与脚接触,袜垫下表面铺在鞋的内底上。其中,前掌部和足跟部分别设置有相同数量的第三气囊和第四气囊,前掌部和足跟部中的第三气囊的横截面积小于第四气囊,每个第三气囊和第四气囊上分别设置有孔,前掌部的第三气囊与足跟部的第四气囊分别通过第七导管对应连通,前掌部的第四气囊与足跟部的第三气囊分别通过第八导管对应连通。

下面结合图11,并以前掌部和足跟部分别设置有两个气囊为例,对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袜垫的结构和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袜垫包括依次连接的前掌部1、足弓部2和足跟部3;袜垫形状与鞋底的内部形状相对应,袜垫上表面与脚接触,袜垫下表面铺在鞋的内底上。其中,前掌部1和足跟部 3分别设置有第三气囊10和第四气囊11,前掌部和足跟部中的第三气囊10的横截面积或者空间体积小于第四气囊11,每个第三气囊10和第四气囊11上分别设置有孔5,前掌部1的第三气囊10与足跟部3 的第四气囊11通过第七导管608连通,前掌部1的第四气囊11与足跟部3的第三气囊10通过第八导管609连通。其中较佳的,第七导管 608、第八导管609的两端对应与前掌部1和足跟部3的相应气囊的中间位置连通。

由于前掌部1的第三气囊10的横截面积或者空间体积小于与其连通的足跟部3的第四气囊11的横截面积,前掌部1的第四气囊11的横截面积(或者空间体积)大于与其连通的足跟部3的第三气囊10的横截面积,因此,同实施例4的原理,通过前掌部1的第三气囊10和与其连通的足跟部3的第四气囊11可以完成脚跟区域的气体向脚掌区域的单向流动过程;通过前掌部1的第四气囊11和与其连通的足跟部3的第三气囊10可以完成脚掌区域的气体向脚跟区域的单向流动过程,从而完成一个气体对流的循环,且提高了脚掌区域与脚跟区域中气体的对流效率。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袜垫包括依次连接的前掌部、足弓部和足跟部;袜垫形状与鞋底的内部形状相对应,袜垫上表面与脚接触,袜垫下表面铺在鞋的内底上。其中,前掌部和足跟部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气囊,足弓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存储吸附材料的空间囊,每个气囊和空间囊上分别设置有孔;每个空间囊通过导管分别与对应的前掌部和足跟部的气囊连通。

并且,每个空间囊由位于袜垫上层和下层的凹槽拼接而成。

下面结合图12,并以前掌部和足跟部分别设置有一个气囊为例,对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袜垫的结构和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袜垫包括依次连接的前掌部1、足弓部2和足跟部3;袜垫形状与鞋底的内部形状相对应,袜垫上表面与脚接触,袜垫下表面铺在鞋的内底上。其中,前掌部1和足跟部 3分别设置有气囊4,足弓部2设置有用于存储吸附材料的空间囊12,每个气囊4和空间囊12上分别设置有孔5;空间囊12通过导管分别与对应的前掌部1和足跟部3的气囊4连通。

将竹炭等具有吸附或干燥作用的材料放入足弓部2的空间囊12 中,此时,能够吸附净化脚掌与足跟处挤压过来的气体及其水分,从而达到改善鞋内环境的作用。为了便于更换空间囊12中的吸附材料,可以在空间囊12上设置用于更换吸附材料的开口。

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7所提供的袜垫中的气囊结构,可以直接在袜垫上进行设置,也可以将上述气囊结构进行单独制作,之后再嵌入或者结合到鞋垫中。具体的说,气囊结构可以用弹性材料预先制作成型,之后融合到袜垫中,也可以将袜垫分为上下两层或者多层的结构,通过上下两层或者多层结构的凸凹空间组合实现放置气囊或者导管的空间。并且,气囊或导管可以是指独立气囊或者导管,与袜垫的结合或者镶嵌,也可以是,利用袜垫的两层或多层结构,将其层与层之间制作成有空隙间隔的结构,实现气囊的结构。

另外,还可以在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7所提供的袜垫中的气囊内设置弹性材料或者弹性装置,如弹簧或者弹性球等,以增强气囊的回弹力或者回弹性能,使得气囊在弹性材料或者弹性装置的回弹力作用下更易于变形后的复位。

由于本袜垫中的气囊结构,除了可以嵌入到袜垫中之外,还可以嵌入或者结合到鞋底或袜子的底面中。因此,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与上述的袜垫相同结构的袜子和鞋子,该袜子和鞋子的结构和原理同上,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调节气流的袜垫通过在前掌部和足跟部分别设置气囊,并采用导管将前掌部和足跟部的气囊连通;一方面,通过在导管中设置控制装置实现脚掌区域与脚跟区域之间的气体的单向流动;另一方面,通过前掌部和足跟部的气囊的面积差或者体积差实现脚掌区域与脚跟区域之间的气体的单向流动。因此,本袜垫解决了因脚掌区域与脚跟区域之间空气对流困难而使得脚掌区域容易出汗的问题。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调节气流的袜垫、袜子及鞋子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的前提下对它所做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动,都将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