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拉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14556发布日期:2019-09-20 20:59阅读:499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水拉链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拉链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水拉链。



背景技术:

现有的防水拉链大多是在互相啮合的链牙上部覆盖防水层,虽然这样的方式对链牙之间的缝隙起到了一定的防水作用,但是,当对链带进行拉扯,由于链带有一定的伸缩性,使得在拉扯过程中,链牙和布芯的连接处产生了一定的缝隙,这样就削弱了防水作用,甚至产生不防水状态,同时在对拉链进行横向拉扯时,互相抵靠的第一防水层和第二防水层会出现分离的现象,这就使防水层中间出现了缝隙,减弱了防水效果,影响了产品防水性能。如CN105595540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密封防水拉链,该种防水拉链采用了上述的方式,在互相啮合的链齿上方设置防水层,但是其缺陷如上所述,在进行拉扯时,由于该专利方案的结构限制,产生了会从拉扯开的缝隙处漏水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上述技术方案做出的,通过提供一种防水拉链,解决了在对链带进行拉扯时,溶胶层会进水的缺陷。具体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条链带,两条所述链带的下表面分别设置有相互平行的两条带芯或缝合部,两条所述带芯或缝合部沿其长度方向分别设置有互相啮合连接的链齿,两条所述链带相对的一侧端面分别设置有第一溶胶层和第二溶胶层,所述第一溶胶层和第二溶胶层的上端表面被设置为不超过两条所述链带的上端表面,且所述第一溶胶层和第二溶胶层同时向下延伸穿插到其所在带芯或缝合部一侧的链齿之间并覆盖两条带芯或缝合部相对一侧的侧端面,所述第一溶胶层和第二溶胶层在互相啮合的链齿上方相抵靠,所述第一溶胶层被设置为沿链带宽度方向延伸的距离大于或小于第二溶胶层沿链带宽度方向延伸的距离,使所述第一溶胶层与第二溶胶层抵靠处的端面所在的竖直面位于两条链齿啮合中心线的左侧或者右侧。

优选的,所述链带包括防水层和编织层,所述防水层覆盖在所述编织层上,防水层靠近所述带芯或缝合部一侧的侧端面与第一溶胶层或第二溶胶层抵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溶胶层和第二溶胶层的上端表面被设置为不超过所述防水层的上端表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溶胶层和第二溶胶层抵靠处的下方,设置有拱形的啮合通道。

优选的,所述啮合通道的轴线与两条所述链带啮合时的链齿中心线在竖直方向上平行。

优选的,所述第一溶胶层与第二溶胶层抵靠处的端面所在的竖直面位于啮合通道的轴线的左侧或者右侧。

优选的,所述第一溶胶层沿链带宽度方向的距离小于等于两条链带相对侧端面之间的距离的三分之二。

优选的,所述第二溶胶层沿链带宽度方向的距离大于等于两条链带相对侧端面之间的距离的三分之一。

优选的,所述缝合部形成为所述链齿直接编织在所述链带时,所述链齿与所述链带连接处的部分。

有益效果

上述防水拉链,通过防水层覆盖链带以及溶胶侧的特殊结构设置,在对链带进行拉扯的过程中,能有效的起到防水的作用,同时,对链带进行横向拉扯时,会在啮合的拉链中心线处产生拉扯力,此时,由于溶胶层的抵靠出位于该中心线的左侧或右侧,因此不会受到左右方向的拉扯力,不会产生缝隙,进而使链带保持良好的防水性能,从而使产品的防水性能更好更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的防水拉链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的防水拉链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2的防水拉链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水拉链,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条链带1,两条所述链带1的下表面分别设置有相互平行的两条带芯2,两条所述带芯2上沿其长度方向分别设置有互相啮合连接的链齿3,两条所述链带1相对的一侧端面分别设置有第一溶胶层4和第二溶胶层5,所述第一溶胶层4和第二溶胶层5的上端表面被设置为不超过两条所述链带1的上端表面,且所述第一溶胶层4和第二溶胶层5同时向下延伸穿插到其所在带芯2一侧的链齿3之间并覆盖两条带芯2相对一侧的侧端面,所述第一溶胶层4和第二溶胶层5在互相啮合的链齿3上方相抵靠,所述第一溶胶层4被设置为沿链带宽度方向延伸的距离大于第二溶胶层5沿链带宽度方向延伸的距离,使所述第一溶胶层4与第二溶胶层5抵靠处的端面所在的竖直面位于两条链齿3啮合中心线的右侧。

所述链带1包括防水层6和编织层7,所述防水层6覆盖在所述编织层7上,防水层6靠近所述带芯2一侧的侧端面与第一溶胶层4或第二溶胶层5抵接。

具体的,防水层与溶胶层抵接,能有效的放置液体从该缝隙处渗透,起到了从链带表面进行防水的效果。

所述第一溶胶层4和第二溶胶层5的上端表面被设置与所述防水层6的上端表面平齐。

具体的,该结构能保证拉链头上下滑动时的平顺,在防水的基础上,保证链齿啮合的便捷。

所述第一溶胶层4和第二溶胶层5抵靠处的下方,设置有拱形的啮合通道8。

具体的,在链齿啮合处设置啮合通道,便于链齿的啮合,防止溶胶层阻碍链齿啮合连接。

所述啮合通道8的轴线与两条所述链带啮合时的链齿3中心线在竖直方向上平行。

具体的,保证在拉链啮合时,能位于啮合通道的中心处,有利于拉链头的上下滑动。

所述第一溶胶层4与第二溶胶层5抵靠处的端面所在的竖直面位于啮合通道8的轴线的右侧。

具体的,上述结构保证了,在对链带进行拉扯时,会使链齿产生分离的趋势,这时溶胶侧的抵靠处位于链齿啮合中心线的左侧或右侧,能避免因链齿的分离而导致溶胶侧产生缝隙,从而提高了防水效果。

所述第一溶胶层4沿链带宽度方向的距离等于两条链带1相对侧端面之间的距离的三分之二。

所述第二溶胶层5沿链带宽度方向的距离等于两条链带1相对侧端面之间的距离的三分之一。

具体的,上述溶胶层宽度距离的设置,为实现本实施例的优选设置。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水拉链,如图3所示,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条链带1,两条所述链带1的下表面分别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缝合部9,所述缝合部上沿其长度方向分别缝合有可以互相啮合连接的链齿3,两条所述链带1相对的一侧端面分别设置有第一溶胶层4和第二溶胶层5,所述第一溶胶层4和第二溶胶层5的上端表面被设置为不超过两条所述链带1的上端表面,且所述第一溶胶层4和第二溶胶层5同时向下延伸穿插到其所在缝合部一侧的链齿3之间并覆盖两个缝合部相对一侧的侧端面,所述第一溶胶层4和第二溶胶层5在互相啮合的链齿3上方相抵靠,所述第一溶胶层4被设置为沿链带宽度方向延伸的距离大于第4二溶胶层5沿链带宽度方向延伸的距离,使所述第一溶胶层4与第二溶胶层5抵靠处的端面所在的竖直面位于两条链齿3啮合中心线的右侧。所述缝合部形成为所述链齿直接编织在所述链带时,所述链齿与所述链带连接处的部分。

除上述特征外,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其与特征部分均相同。

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将链齿直接缝合在链带上的技术方案,并且同时产生优秀的防水效果。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权利要求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