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足外翻鞋跟防护的锁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00717发布日期:2019-10-08 19:30阅读:646来源:国知局
一种足外翻鞋跟防护的锁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鞋跟锁死装置,特别的,是一种足外翻鞋跟防护的锁死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人走路时身体都不是绝对平衡的,所以鞋子有磨损是很正常的,但是一些人小腿向外弯曲,很容易导致皮鞋脚后跟部分受力不均匀进而鞋底外侧磨损特别严重的因此会出现一些问题:

由于鞋底出现破损导致导致受力不平衡,对地缓冲的能力大大减弱,就会导致膝盖外软骨磨损,并且需要很频繁的更换鞋子,由于皮鞋的鞋帮使用的是较为昂贵真皮材质需要支付较多的金额去购买鞋子十分不便,并且淘汰的鞋只能够丢掉十分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足外翻鞋跟防护的锁死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足外翻鞋跟防护的锁死装置,其结构包括:防护鞋跟、固定底片、鞋头、鞋舌、鞋带、中帮,所述防护鞋跟安设在固定底片的后端并且二者通过胶连接,所述鞋头与中帮紧密的连接在一起,所述鞋舌缝制在鞋头的内衬处,并且固定在中帮的中部,所述鞋带贯穿中帮的内孔,所述防护鞋跟其内部结构包括:外翻锁死机构、缓冲气囊、支撑柱、内侧橡胶磨块、辅助底垫、弹箍,所述外翻锁死机构安设在缓冲气囊的左侧并且与弹箍的右侧表壁紧密贴合,所述支撑柱设有两个并且垂直固定在缓冲气囊的内部,且上下两端通过胶连接,所述内侧橡胶磨块水平安设在缓冲气囊的底部,所述辅助底垫水平固定在外翻锁死机构的顶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翻锁死机构由分力底垫、限位卡板、压力囊、轴座、耐磨层、反向卡位器组成,所述分力底垫安设在限位卡板的顶部,所述压力囊固定在限位卡板之间的内壁并且形成一体结构,所述轴座安设在耐磨层的右侧,并且圆孔的轴心相对,所述耐磨层左侧的外齿与反向卡位器右侧棘齿相互扣合,所述分力底垫安设在辅助底垫的底部,所述压力囊通过管道与右侧的缓冲气囊相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力囊由保压块、连接管、同位囊体、压板组成,所述保压块与右侧的连接管紧密嵌套,所述保压块与同位囊体的内腔相通,所述同位囊体底部通过胶水固定在压板的顶部表面,所述压板嵌套在耐磨层的顶部,所述同位囊体固定在限位卡板之间并且形成一体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耐磨层由绕轴架、中轴、倒棘外圈、耐磨层垫、活动槽组成,所述中轴贯穿绕轴架的中心并且活动连接,所述倒棘外圈熔接在绕轴架的左侧并与耐磨层垫左端的弧形外壁贴合,所述活动槽嵌套在耐磨层垫中部的凹槽内。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反向卡位器由后端弹片、前端棘片、挤压块组成,所述后端弹片内部的光滑表壁与前端棘片后侧的表面相贴合,所述挤压块胶连接在后端弹片与前端棘片的夹缝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辅助底垫的高度不一,靠外壁的囊体较高,且内部填充的加强块右侧的直径较大,左侧的直径较小。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柱在一定的压力下才会产生形变。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耐磨垫层由多层耐磨橡胶叠加而成,且每层耐磨层都有自由的防滑条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根据外翻足人群在行走的时候鞋底外侧容易磨损进行优化,通过外翻锁死机构内部的可变化的耐磨层对外层进行支撑,在不断磨损的过程中耐磨层受到压力囊的挤压发生变化,始终保持鞋跟部分平直的状态,减少膝盖的压力,同时在行走的过程中足后跟能够保持舒适的感觉。

综上所述本发明改进后对足体外翻的人群的足底进行优化固定避免了过度磨损造成的膝盖损伤,同时多层耐磨层自适应防护有效提高鞋底的使用寿命,减少材料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足外翻鞋跟防护的锁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防护鞋跟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外翻锁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弹箍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压力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耐磨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固定底片与防护鞋跟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外翻锁死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防护鞋跟-1、固定底片-2、鞋头-3、鞋舌-4、鞋带-5、中帮-6、外翻锁死机构-11、缓冲气囊-12、支撑柱-13、内侧橡胶磨块-14、辅助底垫-15、弹箍-16、分力底垫-111、限位卡板-112、压力囊-113、轴座-114、耐磨层-115、反向卡位器-116、保压块-1131、连接管-1132、同位囊体-1133、压板-1134、绕轴架-1151、中轴-1152、倒棘外圈-1153、耐磨层垫-1154、活动槽-1155、后端弹片-1161、前端棘片-1162、挤压块-116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图1~图8示意性的显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防护鞋跟的结构,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

如图1-图8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足外翻鞋跟防护的锁死装置,其结构包括:防护鞋跟1、固定底片2、鞋头3、鞋舌4、鞋带5、中帮6,所述防护鞋跟1安设在固定底片2的后端并且二者通过胶连接,所述鞋头3与中帮6紧密的连接在一起,所述鞋舌4缝制在鞋头3的内衬处,并且固定在中帮6的中部,所述鞋带5贯穿中帮6的内孔,所述防护鞋跟1其内部结构包括:外翻锁死机构11、缓冲气囊12、支撑柱13、内侧橡胶磨块14、辅助底垫15、弹箍16,所述外翻锁死机构11安设在缓冲气囊12的左侧并且与弹箍16的右侧表壁紧密贴合,所述支撑柱13设有两个并且垂直固定在缓冲气囊12的内部,且上下两端通过胶连接,所述内侧橡胶磨块14水平安设在缓冲气囊12的底部,所述辅助底垫15水平固定在外翻锁死机构11的顶部,上述支撑柱13进行对缓冲气囊12的保护避免后跟过软而产生的足部疲劳同时避免对外翻锁死机构11内部的压力囊错误挤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翻锁死机构11由分力底垫111、限位卡板112、压力囊113、轴座114、耐磨层115、反向卡位器116组成,所述分力底垫111安设在限位卡板112的顶部,所述压力囊113固定在限位卡板112之间的内壁并且形成一体结构,所述轴座114安设在耐磨层115的右侧,并且圆孔的轴心相对,所述耐磨层115左侧的外齿与反向卡位器116右侧棘齿相互扣合,所述分力底垫111安设在辅助底垫15的底部,所述压力囊113通过管道与右侧的缓冲气囊12相通,上述限位卡板112嵌入耐磨层115所处的空隙能够保持耐磨层115之间咬合的稳定性,并且存在的空隙能够提高摩擦力。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力囊113由保压块1131、连接管1132、同位囊体1133、压板1134组成,所述保压块1131与右侧的连接管1132紧密嵌套,所述保压块1131与同位囊体1133的内腔相通,所述同位囊体1133底部通过胶水固定在压板1134的顶部表面,所述压板1134嵌套在耐磨层115的顶部,所述同位囊体1133固定在限位卡板112之间并且形成一体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耐磨层115由绕轴架1151、中轴1152、倒棘外圈1153、耐磨层垫1154、活动槽1155组成,所述中轴1152贯穿绕轴架1151的中心并且活动连接,所述倒棘外圈1153熔接在绕轴架1151的左侧并与耐磨层垫1154左端的弧形外壁贴合,所述活动槽1155嵌套在耐磨层垫1154中部的凹槽内,上述耐磨层垫1154呈L型固定在鞋底的外沿,对后端进行稳定的防护避免鞋底磨损。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反向卡位器116由后端弹片1161、前端棘片1162、挤压块1163组成,所述后端弹片1161内部的光滑表壁与前端棘片1162后侧的表面相贴合,所述挤压块1163胶连接在后端弹片1161与前端棘片1162的夹缝之间,上述挤压块1163能够减少后端弹片1161与前端棘片1162在行走中缝隙存在撞击的情况。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辅助底垫15的高度不一,靠外壁的囊体较高,且内部填充的加强块右侧的直径较大,左侧的直径较小,从外部进行辅助进而使外翻脚的支撑力量能够逐渐向内部的进行靠拢,减少膝盖的压力。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柱13在一定的压力下才会产生形变。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耐磨垫层1154由多层耐磨橡胶叠加而成,且每层耐磨层都有自由的防滑条纹,在每次磨损过后新产生的摩擦层都能够产生防滑的底纹,避免由于耐磨蹭点1154底面磨平后无法在底面上产生抓力。

工作原理:

对于足外翻的人群在行走中受力点靠两侧的问题,本发明将防护鞋跟1进行改进,内部嵌有的外翻锁死机构11针对外层容易磨损的问题进行解决。

由于鞋跟处耐磨层垫1154在不断磨损的过程中会与地面存在空隙,而耐磨层垫1154落脚时受到压力囊113内部同位囊体1133与压板1134的挤压沿着绕轴架1151旋转,耐磨层垫1154所固定的倒棘外圈1153向下活动与前端棘片1162的棘齿产生互锁,使鞋跟在下压的过程中耐磨垫层1154不会下陷,进而填充因为磨损所造成的鞋底外沿倾斜的缝隙。

同时鞋跟处的缓冲气囊12内部嵌有两个支撑柱13提高后跟的硬度避免过软,并且搭配内侧橡胶磨块14进行后跟的保持平衡,耐磨层垫1154上端的分力底垫111对底部的限位卡板112进行支撑,以此来减少由于行走的过程中后跟产生过多的拖拉从而使耐磨层垫1154在受力的过程中晃动。

而且内部侧边安装的一个弹箍16安装在后端弹片1161的旁边进行辅助,提高前端棘片1162的强度避免行走的过程耐磨层垫1154中出现滑齿的现象,同时辅助底垫15将足部的受力更偏心足心的位置避免了膝盖的过度磨损。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