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11501发布日期:2020-02-22 04:14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衣物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袜子等衣物。



背景技术:

目前,提出了用于调整穿着在身体上的衣物温度的各种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从电源施加电流时对传导性区域进行加热的加热足袜。上述加热足袜可以通过施加电流来加热上述区域。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另一种袜子,其由聚氨酯弹性纤维混纺而成的纤维材料构成,所述聚氨酯弹性纤维含有金属氧化物和铂,所述金属氧化物至少包括氧化铝和二氧化硅。当上述金属氧化物处于30℃左右的温度范围内时,会从上述足袜放射红外线,因此可以提高足袜的保温效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表2007-529238号公报(2007年10月25日公表)”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6-41801号公报(1994年2月15日公开)”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和2所记载的技术中,虽然可以对足袜进行加热或保温,但是当足袜本身的温度升高时,无法从温度升高的部分放出热量。因此,存在例如由于穿着足袜的人进行运动等、而无法降低温度上升的足袜的一部分的温度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方面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使热量移动、从而提高衣物穿着时的舒适性。

解决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的衣物,其特征在于,其具有包含金属纱的热传导/热传递区域,并且所述热传导/热传递区域设置成从身体的高温部位向低温部位传导热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可达到使热量移动、提高衣物穿着时的舒适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袜子的右视图,(b)是从脚底侧观察(a)时的平面图。

图2(a)是上述袜子的复合纱部分断裂时的示意图,(b)是上述复合纱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示出了上述复合纱的具体结构的一个示例的照片。

图4是示出了上述袜子的变形例的右视图。

图5(a)是示出了上述袜子的其他变形例的右视图,(b)是从脚底侧观察(a)时的平面图。

图6(a)是示出了上述袜子的另一变形例的右视图,(b)是从脚底侧观察(a)时的平面图。

图7(a)是示出了上述袜子的又一变形例的右视图,(b)是从脚底侧观察(a)时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基于图1~图3,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以穿着在脚50(身体)上的袜子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袜子,也可以应用于直接穿着在身体上的衣物。另外,虽然在以下对由针织物形成的袜子100进行了说明,但是袜子100不限于针织物,也可以形成为机织物。

袜子100利用金属纱的热传导性,可以使热量从身体的高温部位移动到低温部位。换言之,袜子100产生对袜子100内的温热部分进行冷却、对寒冷部分进行加温的效果。并且,袜子100利用金属纱的热传递性,还可以使热量从身体传递到金属纱、或从金属纱传递到身体。

金属纱优选为包覆金属纱。例如,当使用漆包金属纱时,可以提高耐洗性。

(袜子的结构)

图1(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袜子100的右视图,图1(b)是从脚底侧观察图1(a)时的平面图。如图1(a)和图1(b)所示,袜子100(衣物)包括主体1和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

主体1形成袜子100中除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之外的部分。例如,主体1使用所期望的合适纱线,例如用棉、毛、丙烯酸等天然纤维、或合成纤维的一种或两种混纺成的纱线,或者在这些纱线中混合或附着陶瓷而成的纱线等,来编织成预定的尺寸和形状。

主体1包括袜脚部20和袜筒部30。袜脚部20覆盖插入袜子100的脚的、从脚腕(脚腕部)到脚尖的脚部侧。袜脚部20具有覆盖插入进来的脚的脚尖的袜头部21。袜头部21的一端编织成袋状。袜筒部30覆盖插入袜子100的脚的、从脚腕到小腿部侧。袜筒部30的一端具有开口部31,另一端与袜脚部20相邻地编织。袜子100,可以是例如袜筒部30直至膝盖以下的高筒袜,也可以是袜筒部30较短的低筒袜。

(热传导/热传递区域)

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为设置在主体1上的、含有金属纱13的带状区域。而且,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设置成可将热量从身体的高温部位(温度较高部分)向低温部位(温度较低部分)传导。

具体地,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由以金属纱13作为芯纱11的复合纱10编织而成。后面将详细说明复合纱10。此外,如图1(a)和图1(b)所示,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在靠近袜头部21的位置处,脚底侧至脚背侧形成为环状。换言之,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至少从脚底侧区域配置到脚背侧区域,所述脚底侧区域为从底侧观察脚时能够看到的范围内的区域,所述脚背侧区域为脚底侧区域以外的区域。而且,脚底侧区域,为袜子100中与脚的温度升高部分对应的区域,脚背侧区域,为袜子100中与脚的温度降低部分对应的区域。另外,从底侧观察脚时能够看到的范围内的区域是指,例如图1(b)所示的区域。

由于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含有金属纱13,因此热传导性/热传递性高于主体1。此外,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中的金属纱13,在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中,从与脚的温度相对较高部分接触的位置、到与脚的温度相对较低部分接触的位置,无中断地配置。因此,在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中,在与脚的温度相对较高部分接触的位置处,脚的热量热传递给金属纱13。而且,从金属纱13中的与脚的温度相对较高部分接触的位置、向与脚的温度相对较低部分接触的位置进行热传导,金属纱13的热量在与脚的温度相对较低部分接触的位置处,向脚热传递。换言之,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通过其热传导性/热传递性,能够将热量从脚的温度较高部分转移到温度较低部分。即,袜子100可以使脚(身体)产生的热量经由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移动到温度较低部分。因此,例如,在进行诸如跑步或足球等运动之后,袜子100可以通过将变热的脚底侧热量移动到脚背(脚背部)侧,来降低脚底侧的温度。当踢地面时,脚底侧的脚趾根部(趾球部/脚趾根接地部)比其他部分更容易承受重力,容易在与鞋的底部之间产生摩擦热。因此,通过在脚趾根部配置热传导/热传递区域,可以有效地散出脚底侧的热量。

另外,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的带状宽度(厚度)可以任意设定,带的宽度越大,则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的热传导性和热传递性越高。

(复合纱的结构)

图2(a)是袜子100的复合纱10部分断裂时的示意图,图2(b)是复合纱10的纵向剖视图。图3是示出了图2(a)所示复合纱10的具体结构的一个示例的照片。复合纱10如图2(a)和图2(b)所示,包括芯纱11和皮纱(cover,包覆纤维)12。

芯纱11为多根金属纱13集束而成的金属纱束。作为金属纱13,可以使用例如铜、铝或银等。考虑到热传导性/热传递性、以及腐蚀性等,优选使用铜线作为金属纱13。芯纱11可以由一根金属纱13构成,也可以由多根金属纱13构成。金属纱13(铜线)的粗度优选为120μm以下,如图3所示,当芯纱11由多根金属纱、例如4根铜线构成时,其一根的粗度优选为60μm左右。

芯纱11的周围由皮纱12覆盖。皮纱12为合成纤维,优选聚乙烯等高热传导率纤维。此外,考虑到成本,皮纱12可以使用聚酯。

皮纱12如图3所示,通过例如使用由多根长丝构成的针织纱进行纬编(针织),从而覆盖在芯纱11的周围(包覆)。在这种情况下,构成针织物的针织纱优选为40旦尼尔以下。由于当针织纱为40旦尼尔以下时,高温部位的热量可以快速地传导到芯纱11,因此提高了热传递的效率。另一方面,当针织纱超过40旦尼尔时,高温部位与芯纱11之间的间隔相对变宽,其结果,存在于高温部位与芯纱11之间的空间(空气层)变大。因此,当针织纱超过40旦尼尔时,热传递效率降低。由皮纱12进行的包覆不限于针织。设置皮纱12的目的在于,使表面的摩擦系数低于金属纱13单体、以及防止金属纱13的塑性变形,以使金属纱13的编织变得容易。此外,通过用皮纱12覆盖金属纱13的周围,可以提高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的肌肤触感。

如果皮纱12的合成纤维为纬编,则能够提高皮纱12对芯纱11的覆盖率。其结果,可以抑制芯纱11从皮纱12的间隙向外跳出。在这里,当使用过细的针织纱时,由于皮纱12变薄,因此无法防止芯纱11的塑性变形,并且,由于针织纱的强度较低,因此芯纱11有可能从皮纱12跳出。因此,优选使用20旦尼尔以上的针织纱。

此外,在进行纬编的情况下,通过用皮纱12卷绕纵向的芯纱11来编织线圈。因此,可通过皮纱12较有力地束紧芯纱11,从而提高皮纱12对芯纱11的紧贴度(束紧力)。编织复合纱10时,通过调节皮纱12的张力的强弱,可以进行使皮纱12适度紧贴芯纱11的编织。其结果,可以提高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的热传导性/热传递性。

此外,当皮纱12熔融时,可以提高熔融后皮纱12向金属纱束内部的浸透性(浸透度),进而提高金属纱束与皮纱12之间的紧贴度。

与此相对地,在对皮纱12的合成纤维进行纬编时,由于不存在足够将合成纤维直接卷绕在芯纱11上的紧固力,因此可以抑制对芯纱11的损伤。

[变形例]

基于图4、图5(a)/(b)、图6(a)/(b)以及图7(a)/(b),对袜子100的变形例即袜子100a、100b、100c和100d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了袜子100的变形例即袜子100a的右视图。图5(a)是示出了袜子100的其他变形例即袜子100b的右视图,图5(b)是从脚底侧观察图5(a)的平面图。图6(a)是示出了袜子100的另一变形例即袜子100c的右视图,图6(b)是从脚底侧观察图6(a)的平面图。图7(a)是示出了袜子100的又一变形例即袜子100d的右视图,图7(b)是从脚底侧观察图7(a)的平面图。

袜子100a与袜子100相比,在取代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而设有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a这一点上有所不同,其他的结构则相同。袜子100a为袜筒部30直至膝盖以下的高筒袜。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a,从靠近袜脚部20的袜头部21位置处的脚底侧区域起,向着靠近袜筒部30的开口部31的位置处,形成为带状且螺旋状。换言之,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a自脚的高温部位配置到脚的低温部位。

在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a中,距温度相对较高部分的距离越长,则温度相对较高部分与温度相对较低部分之间的温差越大。由于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a与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相比其长度更长,因此温度较高部分与温度较低部分之间的温差更大,容易进行热量的移动。其结果,当通过运动等使得脚底侧的温度升高时,脚底侧的热量可以迅速地移动到开口部31侧。

此外,相反地,在冬季等时,当脚的脚尖侧的温度降低时,通过太阳光或体温等被温热的开口部31侧的热量,可以移动到在人体末端容易变冷的袜头部21侧。换言之,通过使用袜子100a,可以对袜子100a的温度较高部分进行冷却、对温度较低部分进行加温。

袜子100b与袜子100相比,在取代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而设有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b这一点上有所不同,其他的结构相同。袜子100b为袜筒部30直至膝盖以下的高筒袜。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b如图5(a)和图5(b)所示,包括脚底部2b1和侧部2b2。

脚底部2b1,在靠近袜头部21的位置(即,脚趾根部)处,从脚背内侧(拇指侧)朝向脚背外侧(小趾侧),经过脚底侧区域形成为带状。侧部2b2沿着小腿部的内侧和外侧形成在两个位置。小腿部的内侧的侧部2b2从脚底部2b1的内侧的端部朝向开口部31呈带状延伸。小腿部的外侧的侧部2b2从脚底部2b1的外侧的端部朝向开口部31呈带状延伸。换言之,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b从脚的高温部位配置到脚的低温部位。尤其是,配置成从因步行等踢出时产生摩擦热的脚趾根部、至应防止变冷的脚腕部进行热传递。

由于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b与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相比其长度更长,因此热量的移动更容易进行。其结果,当因运动等原因而脚底侧的温度升高时,通过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b,可以使脚底侧的热量迅速移动到开口部31侧。

袜子100c与袜子100相比,在取代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而设有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c这一点上有所不同,其他的结构相同。袜子100c为袜筒部30到达脚腕的低筒袜。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c如图6(a)和图6(b)所示,包括脚底部2c1、侧部2c2和背面部2c3。

背面部2c3,在袜子100c的阿基里斯腱侧、靠近脚踝的位置处,从脚内侧朝向外侧形成带状,从而在袜子100c穿着时相对于地面而大致平行。侧部2c2沿着脚背内侧(拇指侧)和外侧(小指侧)的两个位置形成。脚背内侧的侧部2c2从背面部2c3的内侧的端部朝向袜头部21呈带状延伸。脚背外侧的侧部2c2从背面部2c3的外侧的端部朝向袜头部21呈带状延伸。

脚底部2c1,在脚跟(脚跟部)或靠近脚跟的位置处,从脚背内侧(拇指侧)朝向脚背外侧(小趾侧),经过脚底侧区域形成为带状。脚底部2c1的内侧的端部连接到脚背内侧的侧部2c2,并且脚底部2c1的外侧的端部连接到脚背外侧的侧部2c2。换言之,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c从脚的高温部位配置到脚的低温部位。

因此,根据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c,即使在脚底侧的脚跟侧(脚跟接地部)的温度升高时,也可以通过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c,使脚底侧的热量迅速地移动到脚背、或开口部31侧。

袜子100d与袜子100相比,在取代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而设有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d这一点上有所不同,其他的结构相同。袜子100d为袜筒部30到达脚腕的低筒袜。

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d如图7(a)和7(b)所示,在脚底侧,从脚的中趾根部附近延伸至脚跟,并进一步沿阿基里斯腱延伸至开口部31侧。

因此,根据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d,即使在脚底侧温度升高时,也可以通过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d,使脚底侧的热量迅速地移动到开口部31侧。尤其是,配置成从因步行踢步时产生摩擦热的脚趾根部,经由落地时产生摩擦热的脚跟部,至应防止变冷的脚腕部进行热传递。

(实施方式2)

以下基于图1,对本发明实施方式2提供的袜子100e进行说明。袜子100e与袜子100相比,在取代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而设有2e这一点上有所不同,其他的结构相同。

在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e中,复合纱10的皮纱12含有热塑性纤维。此外,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e通过将皮纱12熔融而形成。通过熔融皮纱12,可以消除金属纱13与皮纱12之间的空气层,从而使皮纱12整体与金属纱13紧贴。其结果,可以提高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e的热传导性/热传递性,并提高热量移动的速度。

袜子100e包括主体1和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e,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e和主体1在同一平面内连续地一体化形成。袜子100e,通过对位于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e中的复合纱10进行热处理,使得主体1与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e连续地一体化而形成。因此,不增加外部构件即可在袜子100e的期望位置形成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e,因此能够避免因增加外部构件而引起的不良问题。

此外,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e,优选以使热塑性纤维不残留纤维地完全熔融、从而包住主体1与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e之间的边界的纱线周围的方式,使熔融的热塑性纤维与芯纱熔接。由此,主体1与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e之间的边界的结合变得更加牢固。

另外,通过熔融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e的整个表面(表面侧和背面侧)并予以加工,可以形成面状的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e。由此,可以扩大热传导/热传递区域2e的面积、从而提高热传导性/热传递性。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并且适当组合不同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而获得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结语]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的衣物,其特征在于,其具有包含金属纱的热传导/热传递区域,所述热传导/热传递区域设置成可从身体的高温部位向低温部位传导热量。

其中,“热传导/热传递区域”是指从身体传递热量、并且对传递出的热量进行传导的区域。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含有高热传导性/热传递性的金属纱的热传导/热传递区域,可以使高温部位产生的热量有效地移动到低温部位。其结果,可以实现温度的均衡化,从而可以实现穿着时舒适性得以提升的衣物。

在上述衣物中,所述热传导/热传递区域,优选通过由所述金属纱和覆盖所述金属纱的周围的包覆纤维构成的复合纱来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用以包覆纤维覆盖金属纱周围的复合纱,与金属纱单体相比,复合纱的表面的摩擦系数变低,因此使热传导/热传递区域的编织变得容易。此外,由于可通过包覆纤维来防止金属纱的塑性变形,因此可以容易地保持衣物的形状。进一步地,由于金属纱不直接接触皮肤,因此可以提高穿着时衣物的肌肤触感。

在上述衣物中,所述复合纱优选由所述包覆纤维覆盖多根所述金属纱而形成。根据上述结构,热传导/热传递的表面积增加,并且热传导性/热传递性提高。

在上述衣物中,所述包覆纤维优选为由连续的线圈编织成的针织物。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高编织机编织时的复合纱的编织性,同时能够均匀地包覆金属纱。

在上述衣物中,用于所述针织物的编织纱优选为40旦尼尔以下的纱线。根据上述结构,可以提高热传导/热传递区域的热传导性和热传递性。

在上述衣物中,所述热传导/热传递区域优选通过熔融所述包覆纤维而形成。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热传导/热传递区域是通过熔融覆盖金属纱的包覆纤维而形成的,因此金属纱和包覆纤维彼此紧贴,可以提高热传导/热传递区域的热传导性/热传递性。

在上述衣物中,优选为袜子。根据上述结构,可以实现穿着时舒适性提升的袜子。

在上述衣物中,所述热传导/热传递区域优选至少从脚底侧区域配置到脚背侧区域,所述脚底侧区域为从底侧观察脚时能够看到的范围内的区域,所述脚背侧区域为所述脚底侧区域以外的区域。当进行运动等时,脚底侧区域的温度通常相对高于脚背侧区域的温度。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热传导/热传递区域至少从脚底侧区域配置到脚背侧区域,因此可使热量有效地从脚底侧区域(高温部位)向脚背侧区域(低温部位)移动。

在上述衣物中,对应所述脚底侧区域配置的所述热传导/热传递区域,优选配置成覆盖所述脚的脚跟接地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脚的脚趾根接地部的至少一部分中的至少一方。根据上述结构,可以步行或运动时与接地面之间所产生的摩擦热有效地放出。

在上述衣物中,对应所述脚背侧区域配置的所述热传导/热传递区域,优选从所述脚的脚背部配置到所述脚的脚腕部。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脚底侧区域产生的热量经由脚背部传导至脚腕部,可以减轻因寒冷导致的脚腕部的负担,从而提高步行或运动的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

2、2a、2b、2c、2d、2e热传导/热传递区域

10复合纱

12皮纱(包覆纤维)

13金属纱

50脚(身体)

100、100a、100b、100c、100d、100e袜子(衣物)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