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带的带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88691发布日期:2020-09-29 17:52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腰带的带扣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腰带带扣,例如涉及一种在运动服、工作服、服饰等中使用的腰带带扣。



背景技术:

如图5所示,现有的腰带带扣具备:大致矩形的框体53;将腰带主体4的连结端部41固定为防脱状态的卡件5;以及插通于腰带主体4的腰带孔40的销部件50。

卡件5由上板51和下板52构成,框体53的一边转动自如地安装于设置在下板52的前端部的中空的筒部52a,并且销部件50以向框体53内突出的方式转动自如地安装在框体53的上述一边的中央。上板51以作为框体53侧的前方打开的方式将后端部转动自如地轴支撑于下板52。卡合片51a从上板51的两侧端缘垂下,当使上板51向下板52侧推倒而使上板51的前端部从上方覆盖下板52的前端部的筒部52a时,卡合片51a分别与设置在下板52的两侧端缘的规定部位的被卡合部卡合,卡件5被维持在闭锁状态。

在上板51的后端部,垂下有前端形成为锯齿状的咬入片54,并且以如下方式设定:当使上板51的前方打开时,在咬入片54与下板52之间产生间隙。将腰带主体4的连结端部41从后方插入到该间隙中,在插入完成后,如上所述,当使上板51的前端部向下板52侧推倒而使卡合片51a与下板52的两侧端缘的被卡合部卡合时,咬入片54的锯齿状的前端咬入腰带主体4的表面,腰带主体4的连结端部41以防脱状态固定于卡件5。

另外,即使使上板51的前端部从上方覆盖下板52的筒部52a,为了不妨碍销部件50的转动,在上板51的前端部中央,以向前方打开的方式形成有切口部55,其形状为能够转动自如地容纳销部件50的轴支撑部的大小。为了佩戴腰带,在使腰带主体4的自由端部42插通于框体53之后,使销部件50插通于腰带孔40中的一个。在该佩戴状态下,销部件50与框体53一起保持为被压倒在被腰带主体4的表面的姿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实开平6-66317号公报

但是,在将具备上述现有的带扣的腰带用于例如棒球用制服的情况下,当通过头滑动等对带扣施加剧烈的外部冲击时,存在腰带主体4的连结端部41脱离卡件5的问题。这是在使卡件5闭锁的状态下,使上板51的卡合片51a与下板52的被卡合部卡合,但由于上板51的前端部处于从上方覆盖下板52的前端的筒部52a的状态,因此当对上板51的前端部施加强烈的冲击时,卡合片51a脱离卡合状态,上板51立起,由此在卡件5的后端部产生上述间隙。此时,插通于腰带孔40的状态的销部件50经由框体53被保持为压倒在腰带主体4的表面的状态,但由于在上板51上形成有如上所述的切口部55,因此上板51与销部件53的上述姿势无关地立起。由此导致卡件5向前方打开,腰带主体4的连结端部41从卡件5脱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腰带的带扣,在设置有将腰带的连结端部保持为防脱状态的卡件的带扣中,即使受到剧烈的外部冲击,腰带的连结端部也不会脱离上述卡件而保持防脱状态。

本发明所涉及的带扣具备:

卡件,所述卡件利用上板和下板从上下夹持腰带主体的连结端部而将其保持为防脱状态;

框体,所述框体的一边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卡件的前端部,并且腰带主体的自由端部侧能够插通于所述框体;和

销部件,所述销部件转动自如地安装于框体的所述一边的中央,并且能够插通于腰带主体的腰带孔,

卡件构成为通过使上板的后端部转动自如地轴支撑于下板的后端部而能够向前方打开,

设置有卡合单元,所述卡合单元以如下方式进行卡合:在上板的前端部覆盖了下板的前端部的卡件的闭锁状态下,成为阻止打开状态,

在上板的前端部的中央形成有通孔,所述通孔具有销部件能够插通和转动的大小,且为周缘被封闭的形状。

卡件构成为通过将上板的后端部转动自如地轴支撑于下板的后端部而能够向前方打开。上板的前端部从上方覆盖了下板的前端部的卡件的闭锁状态由卡合单元保持,在该闭锁状态下,腰带主体的连结端部被上板和下板夹持而固定为防脱状态。另外,由于销部件插通并突出的通孔是周缘封闭的形状,因此销部件在通孔的前端缘与后端缘之间转动自如。

为了佩戴具备上述结构的带扣的腰带,在身体的前方使腰带主体的自由端部插通于具备卡件的框体内,并且使销部件插通于设置在腰带主体上的多个腰带孔中的一个。在腰带的佩戴完成状态下,销部件在插通于规定的腰带孔的状态下,与框体一起被保持为压倒于腰带主体的表面侧的姿势。此时,通孔的周缘中的前端缘成为位于销部件的下方的状态。

在上述腰带的佩戴状态下,即使向带扣施加强烈的外部冲击,形成于上板上的通孔的前端缘也位于销部件的下方,由于该销部件与框体一起被保持为压倒于腰带主体的表面侧的姿势,因此通过该销部件阻止上板立起,抑制了上板向立起方向转动。由此,由于卡件不会意外地打开,因此即使对带扣施加强烈的外部冲击,腰带主体的连结端部也不会从卡件脱离。

优选地,在所述腰带的带扣中,

具备从上板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的突片,

所述通孔的前端缘设置成位于并沿着所述突片的基端部。

在这种情况下,在腰带佩戴时,突片位于销部件的下方,能够更切实地被销部件按压。由此,能够进一步防止上板立起。另外,在强制性地使卡件打开时,如果将手指搭在突片上并拉起上板,则能够容易地解除卡合单元的卡合,能够使上板立起。另外,由于在未佩戴腰带时能够外部看到上述突片的表面,因此也能够在该突片上显示标志等而对外观赋予变化。

优选地,在所述腰带的带扣中,

所述卡合单元具备:卡合片,所述卡合片从下板的两侧缘部立起且在前端使卡合突起向内侧突出设置;以及

被卡合部,所述被卡合部设置在将上板向下板侧推倒时所述卡合突起所对应的上板的两侧缘部的规定位置,

所述卡合突起被设定为能够从外侧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是卡合片的卡合突起从外侧向内侧与设置于上板的两侧缘部的被卡合部卡合的结构,因此即使在腰带的穿戴中从带扣的侧方施加强烈的外部冲击,上述冲击的方向也会与卡合突起的卡合方向相同,上述卡合单元的卡合状态不易因外部冲击而脱离。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腰带佩戴时,上板通过与腰带孔处于插通状态且保持为被压倒于腰带主体的表面侧的姿势的销部件,从而成为被按压的状态,因此即使带扣受到外部冲击,上板向立起方向的转动也会被销部件阻止,卡件不会意外地打开。由此,能够防止腰带主体的连结端部从卡件脱落的不良情况,例如,即使作为带扣承受强烈冲击之类的运动制服用的腰带,也能够安心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腰带带扣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腰带带扣的卡件打开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腰带带扣的使用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腰带带扣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现有的腰带带扣的结构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卡件

3销部件

4腰带主体

10通孔

11上板

11b卡合凹部(卡合单元)

12覆盖部(前端部)

20前端部

21下板

23a卡合突起(卡合单元)

31转动轴(一边)

30框体

40腰带孔

41连结端部

42自由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一面参照附图一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根据实施方式的腰带的带扣在佩戴于作为运动服,特别是棒球用制服的腰带中使用,但也可以在工作服或一般服饰中使用。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卡件1打开的一侧设为前方,将上下板11、21被轴支撑的一侧设为后方,将其两侧设为左右,将佩戴腰带时成为外面的一侧设为上方,成为身体侧的一侧设为下方。

如图1所示,带扣具备:将腰带主体4的连结端部41保持为防脱状态的卡件1;一边转动自如地安装于该卡件1的前方端的大致矩形的框体30;以及以向框体30内突出的方式转动自如地轴支撑于框体30的上述一边的中央的销部件3。

卡件1由上下配置的两片上板11和下板21构成,通过使从上板11的后端两侧部向左右方向突出的轴部11a转动自如地轴支撑于插通孔22a中,该插通孔22a设置在立起于下板21的后端两侧部的立起片22的前端附近,从而卡件1成为向前方打开的结构,在上板11的后端部,垂下有使前端边形成为锯齿状的咬入片14。另外,在上板11的前端部,形成有向上方凸起的截面圆弧状的覆盖部12,以从其中央部分向前方延伸的方式设置有突片13。从突片13的基端部到覆盖部12的后方基端部,形成有前后较长的长方形的通孔10。

在下板21的左右两侧部,立起有立起片22和在立起片22的前方且在前端使卡合突起23a向内侧突出的卡合片23。下板21的前端部朝上地被弯曲加工成圆弧状,上板11的覆盖部12正好能够从上方覆盖的圆弧状前端部20以向后方打开的方式形成。在该圆弧状前端部20的中央部,以向后方端缘打开的方式形成有狭缝部20a,由此,圆弧状前端部20成为经由狭缝部20a而左右分开的状态。在该一对圆弧状前端部20,容纳框体30的上述一边作为转动轴31,并且在转动轴31中的从狭缝部20a露出的中央部分,如图2所示,成为使销部件3的一端转动自如地卷绕的结构。

框体30是以后端边为转动轴31的大致矩形框状体,如图2和图3所示,从转动轴31朝向前端边32的两侧边33形成为向上方凸起的圆弧状。另外,在前端边32的中央设置有凹部34。另外,销部件3如上所述,将一端卷绕并转动自如地安装于框体30的转动轴31,并且在向前方推倒的状态下,如图3所示,呈弯曲为向下方凸起的形状,其前端设定为与框体30的前端边32的中央的凹部34正好抵接的尺寸关系。

为了将腰带主体4的连结端部41以防脱状态固定于具备卡件1、框体30和销部件3的带扣,如图2所示,首先,使上板11以轴部11a作为转动支点向后方转动,使卡件1的前方较大地打开。于是,在上板11的咬入片14与下板21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s,如双点划线所示,将裁剪成规定长度的腰带主体4的连结端部41从后方插入到该间隙s中。插入后,当一面使销部件3插通于上板11的通孔10,一面使上板11向前方推倒时,咬入片14的前端的锯齿状部咬入腰带主体4的表面,并且覆盖部12从上方覆盖下板21的圆弧状前端部20的上面,与此同时,通过使下板21的卡合片23的卡合突起23a与形成于上板11的对应部位的卡合凹部11b分别卡合,从而将卡件1保持为闭锁状态。

在使腰带主体4的连结端部41夹持在上下板11、21之间,使咬入片14的前端咬入腰带主体4的状态下,通过利用由卡合突起23a和卡合凹部11b构成的卡合单元将卡件1保持为闭锁状态,从而腰带主体4的连结端部41被卡件1固定为防脱状态,即使腰带主体4被向卡件1的后方(拔出方向)拉拽,也不会脱离卡件1。

为了佩戴具备上述结构的带扣的腰带,使腰带主体4通过裤子的腰带通过部,如图1和图3所示,使腰带主体4的自由端部42侧从下方插通于框体30,以成为适度地紧固躯干部周围的长度的方式,使销部件3插通于设置在腰带主体4的自由端部42侧的多个腰带孔40中的一个。

在腰带的佩戴状态下,为如下状态:如图4的实线箭头所示,腰带主体4的连结端部41侧被向卡件1的后方拉拽,在使销部件3插通于腰带孔40的状态下,如该图的双点划线的箭头所示,自由端部42侧被向卡件1的前方拉拽。由此,处于插通于腰带孔40的状态的销部件3被腰带孔40的周缘按压,如图3和图4所示,被保持为向前方推倒的状态。并且,在该状态下,为如下状态:销部件3从上方按压通孔10的前端缘,并且销部件3的前端与框体30的前端边32的凹部34抵接。

将该腰带例如在佩戴于棒球制服的状态下进行头滑动,从带扣的侧方施加来自地面的强烈冲击,在向上板11的覆盖部12施加从下板21的圆弧状前端部20上浮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上述力作用的方向与如下方向相同,该方向为设置于下板21的卡合片23的卡合突起23a与上板11的卡合凹部11b卡合的卡合方向。因此,卡合突起23a向卡合凹部11b的卡合状态不易因来自上述地面的冲击而脱离,卡件1被保持为闭锁状态。

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插通于腰带主体4的腰带孔40的状态的销部件3被腰带孔40的周缘按压而被保持为向前方推倒的状态,并且为通孔10的前端缘和突片13位于销部件3的下方的状态,因此,即使在向带扣施加非常强烈的外部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销部件3阻止上板11的向从下板21向上立起的方向的转动。这样,在腰带佩戴状态下,不会意外地向上板11立起的方向转动,卡件1被保持为闭锁状态,因此即使带扣受到外部冲击,卡件1的前方也不会打开,能够防止腰带主体4的连结端部41从其后端部脱离,或者带扣解开的不良情况。

为了强制性地将腰带主体4的连结端部41从卡件1上拆下,只要使上板11以后端部的轴部11a为转动支点向后方转动而使卡件1的前方打开即可,但此时,如果将手指搭在突片13上,并且将突片13向上方拉起,则容易解除卡合突起21a对卡合凹部11b的卡合,能够容易地使上板11转动。如果将卡件1的前方打开,则解除了通过咬入片14向腰带主体4的41的咬入,能够将腰带主体4从卡件1拔出并拆下。

换言之,由于是只要不将手指搭在突片13上有意拉起则上板11就不会立起的结构,因此卡件1的前方不会意外地打开,腰带主体4被固定为防止从卡件1脱离的状态。另外,为了有意地打开卡件1,只要将手指搭在突片13上并拉起上板11,就能够容易地使其打开,因此能够容易地取下腰带主体4的连结端部41。另外,由于在腰带未佩戴时能够外部看到突片13,因此也能够在该突片13上显示标志等而对外观赋予变化。

另外,由于框体30的侧边33形成为向上方凸起的圆弧状,并且销部件3的前端成为与设置在前端边32的中央的凹部34抵接的保持姿势,因此例如即使在头滑动时从地面受到外部冲击,框体30的侧边33或前端边32的凹部34的两侧部分也会成为保护部件,销部件3不会受到直接冲击。由此,销部件3的前端不会被来自地面的冲击抬起而从腰带孔40脱落,因此不会导致销部件3从腰带孔40拔出而解除腰带主体4的佩戴。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的带扣,在腰带佩戴时,由于即使带扣受到冲击,也不会发生上板11立起而卡件1的前方打开的情况,因此不会发生腰带主体4从卡件1脱离,或者带扣解开的不良情况。另外,也不会导致销部件3从腰带孔40拔出而解除腰带主体4的佩戴的情况。因此,即使作为带扣受到强烈冲击的剧烈运动的制服用的腰带,也能够安心使用。

另外,如果利用在下板21的前端部中央延伸设置的突片13,则能够轻松进行上板11的打开操作,并且能够在突片13上显示标志等而使外观具有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