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用的下止及拉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68710发布日期:2019-12-31 18:40阅读:564来源:国知局
拉链用的下止及拉链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拉链用的下止及拉链。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拉链用的下止,已知有一种下止,其具有与链牙宽度相同程度的宽度,不将下止整体插入拉头内部,而利用与拉头相对的制止面来制止拉头的移动。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下止,其在下止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具备以下止厚度朝制止面增加的方式而隆起的上部隆起部及下部隆起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下止通过具备上部隆起部及下部隆起部,而使上部的厚度和下部的厚度变成相同厚度,从而在确保制止拉头移动的制止力的同时,抑制下止整体的厚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104008号

作为表现拉链强度的特性之一,已知有下止部撕裂强度,其表示在使拉头移动至下止的状态下,对于通过左右拉链布带向左右方向被拉伸从而下止向左右方向被撕裂这样的破损的强度。作为提升该下止部撕裂强度的方法之一,考虑增加下止的厚度。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下止中,将上部的厚度和下部的厚度设为相同厚度,因此为了增加下止的厚度,而将上部的厚度与下部的厚度同样地变厚,但当上部的厚度变厚时,上部隆起部相对于拉链布带的上表面高高地隆起,因此手指、布料、缝纫机等易于钩挂到上部隆起部,导致拉链的使用便利性和缝制作业效率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不使拉链的使用便利性和缝制作业效率变差的情况下而提升下止部撕裂强度的拉链用的下止及拉链。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1)用的下止(6)中,

根据对设置于所述拉头(4)的拉片(42)的操作,拉头(4)沿着分别设置于一对拉链布带(2l、2r)相对一侧的缘部(20l、20r)的一对拉链牙列(3l、3r),向前方向或后方向移动,从而使所述一对拉链牙列(3l、3r)啮合或分离,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拉链牙列(3l、3r)的后端(32l、32r)侧具备夹持所述一对拉链布带(2l、2r)的所述缘部(20l、20r)的基部(60),

将设有所述拉片(42)一侧的拉链布带(2l、2r)的面设为上表面(22u),将未设有所述拉片(42)一侧的所述拉链布带(2l、2r)的面设为下表面(22d)时,配置于所述一对拉链布带(2l、2r)的下表面(22d)侧的所述基部(60)的上下方向的厚度(t2)比配置于所述一对拉链布带(2l、2r)的上表面(22u)侧的所述基部(60)的上下方向的厚度(t1)厚。

此外,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1)用的下止(6),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1)用的下止(6)的特征在于,

所述拉头(4)向所述后方向移动并与所述基部(60)抵接时,

在所述基部(60)的上侧与所述拉头(4)抵接之前,所述基部(60)的下侧先与所述拉头(4)抵接。

此外,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1)用的下止(6)的特征在于,

所述基部(60)的下侧中的与所述拉头(4)相对一侧的下侧基部相对面(608)配置为比所述基部(60)的上侧中的与所述拉头(4)相对一侧的上侧基部相对面(607)更靠所述前方向。

此外,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1)用的下止(6)的特征在于,具备:

突出部(61),其配置于所述基部(60)的上侧中的与所述拉头(4)相对一侧的上侧基部相对面(607)、与所述基部(60)的下侧中的与所述拉头(4)相对一侧的下侧基部相对面(608)之间,并以夹持所述一对拉链布带(2l、2r)中的任意一个拉链布带(2l、2r)的所述缘部(20l、20r)的状态,朝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拉链布带(2l、2r)的所述缘部(20l、20r)的其中一个拉链牙列(3l、3r)的所述后端(32l、32r)侧突出;和

倾斜部(62),其从所述突出部(61)夹持其中一个所述拉链布带(2l、2r)的所述缘部(20l、20r)的部分,朝所述基部(60)夹持另一个拉链布带(2l、2r)的所述缘部(20l、20r)的部分倾斜。

此外,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1)的特征在于,具备:

一对拉链布带(2l、2r);

一对拉链牙列(3l、3r),其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拉链布带(2l、2r)相对一侧的缘部(20l、20r);

拉头(4),其设置有拉片(42),并根据对所述拉片(42)的操作,沿着所述一对拉链牙列(3l、3r),向前方向或后方向移动,从而使所述一对拉链牙列(3l、3r)啮合或分离;

所述拉链(1)用的下止(6)。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1)用的下止(6)、及拉链(1),配置于拉链布带(2l、2r)的下表面(22d)侧的基部(60)的上下方向的厚度(t2)比配置于拉链布带(2l、2r)的上表面(22u)侧的基部(60)的上下方向的厚度(t1)厚,因此能够在不使基部(60)的上侧相对于拉链布带(2l、2r)的上表面高高隆起的情况下,增加基部(60)整体的厚度,所以能够在不使拉链(1)的使用便利性和缝制作业效率变差的情况下而提升下止部撕裂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1的概略正视图;

图2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1,(a)是表示拉头4即将与下止6抵接之前的状态的概略正视图,(b)是表示拉头4与下止6抵接的状态的概略正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1中拉头4与下止6抵接的状态的a-a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1中拉头4与下止6抵接的状态的右侧视图;

图5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止6,(a)是表示夹持拉链布带2l、2r的状态下的下止6的立体图,(b)是表示单体的下止6的立体图;

图6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止6,(a)是正视图、(b)是左侧视图、(c)是右侧视图、(d)是俯视图、(e)是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1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1的概略正视图。图2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1,(a)是表示拉头4即将与下止6抵接之前的状态的概略正视图,(b)是拉头4与下止6抵接的状态的概略正视图。

如图1所示,拉链1具备:左右一对拉链布带2l、2r;左右一对拉链牙列3l、3r,其分别设置于左右一对拉链布带2l、2r相对一侧的缘部20l、20r;拉头4,其根据对拉片42的操作,沿着左右一对拉链牙列3l、3r向前方向或后方向移动,从而使左右一对拉链牙列3l、3r啮合或分离;左右一对上止5l、5r,其分别设置于左右一对拉链牙列3l、3r的前端31l、31r侧;及下止6,其设置于左右一对拉链牙列3l、3r的后端32l、32r侧。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1中,将拉头4移动的方向(图1纸面的上下方向)设为“前后方向”(f-b方向),并由箭头f、b表示。尤其是,将拉头4向拉链牙列3l、3r的前端31l、31r侧移动的方向(图1纸面的上方向)设为“前方向”,作为其相反方向,将拉头4向拉链牙列3l、3r的后端32l、32r侧移动的方向(图1纸面的下方向)设为“后方向”。

此外,将与拉链布带2l、2r的面水平的方向、且与前后方向(f-b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纸面的左右方向)设为“左右方向”(l-r方向),并由箭头l、r表示。进而,将拉链布带2l、2r的表背方向(图1纸面的表背方向)设为“上下方向”(u-d方向),并由箭头u、d表示。尤其是,将设有拉片42一侧的拉链布带2l、2r的面(图1纸面的表面)设为“上表面22u”,作为其相反侧,将未设有拉片42一侧的拉链布带2l、2r的面(图1纸面的背侧)设为“下表面22d”。

左右一对拉链布带2l、2r均为具有挠性的带状物,配置为带状物的长度方向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在左右一对拉链布带2l、2r于左右方向相对一侧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缘部20l、20r。在缘部20l、20r上,沿着缘部20l、20r的延长方向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呈鼓起状态的芯线21l、21r。拉链布带2l、2r例如由纤维线织制或编制而成,缝在安装拉链1的布料上。

左右一对拉链牙列3l、3r均具有多个链牙30l、30r,该多个链牙30l、30r沿着形成于缘部20l、20r的芯线21l、21r以规定间距配置。链牙30l、30r通过将合成树脂材料注射成型,从而以从上下方向夹入芯线21l、21r的方式固定于芯线21l、21r。在图1中,配置于比拉头4更靠后方向的拉链牙列3l、3r处于啮合状态,配置于比拉头4更靠前方向的拉链牙列3l、3r处于分离状态。另外,链牙30l、30r除了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以外,例如也可以由金属材料等形成。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1中拉头4与下止6抵接的状态的a-a线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1中拉头4与下止6抵接的状态的右侧视图。

如图1、图3及图4所示,拉头4具备:主体40,其内部插通左右一对拉链牙列3l、3r;拉片安装部41,其设置于主体40的上表面;及拉片42(图2(a)、(b)、图3及图4中未图示),其可摆动地安装于拉片安装部41。拉头4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等形成。

如图3及图4所示,主体40具备:上翼板400;下翼板401,其在上下方向与上翼板400相对配置;连结柱402,其连结上翼板400与下翼板401;上折缘部403,其从上翼板400的左右周缘部向下方向竖立设置;及下折缘部404,从下翼板401的左右周缘部向上方向竖立设置。

主体40具备:上翼板相对面405,其是上翼板400的后端侧的侧面,与下止6相对;下翼板相对面406,其是下翼板401的后端侧的侧面,与下止6相对;上翼板下表面407,其是上翼板400的下表面;及下翼板上表面408,其是下翼板401的上表面。作为上翼板相对面405和下翼板相对面406之间的前后方向的配置关系,下翼板相对面406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与上翼板相对面405相同程度的位置。

此外,拉头4在上翼板400与下翼板401之间的空间内具备y字状的链牙通路43,该y字状的链牙通路43由连结柱402、上折缘部403及下折缘部404确定。即,在拉头4的前端侧,利用连结柱402将上折缘部403与下折缘部404之间区分为左右,从而形成左右一对前侧開口部44l、44r,在拉头4的后端侧,在上折缘部403与下折缘部404之间形成后侧开口部45,从而确定了y字状的链牙通路43,以作为将左右一对前侧开口部44l、44r与后侧开口部45之间连通的空间。

拉头4通过沿着左右一对拉链牙列3l、3r向前方向移动,从而使分离状态的拉链牙列3l、3r从左右一对前侧开口部44l、44r进入链牙通路43,并使分离状态的拉链牙列3l、3r啮合。

另一方面,拉头4通过沿着左右一对拉链牙列3l、3r向后方向移动,从而使啮合状态的拉链牙列3l、3r从后侧开口部45进入,并使啮合状态的拉链牙列3l、3r分离。并且,拉头4通过从如图2(a)所示那样在即将与下止6抵接之前的状态下向后方向进一步移动,从而成为如图2(b)、图3及图4所示那样抵接于下止6的状态。

像这样,拉头4通过沿着左右一对拉链牙列3l、3r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从而使左右一对拉链布带2l、2r打开或闭合。

如图1所示,左右一对上止5l、5r均在分别夹持位于左右一对拉链牙列3l、3r的前端31l、31r侧的芯线21l、21r的状态下,分别固定于拉链布带2l、2r的缘部20l、20r。上止5l、5r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在拉头4向前方向移动并到达拉链牙列3l、3r的前端31l、31r侧时,上止5l、5r与拉头4的主体40抵接,从而防止拉头4从拉链牙列3l、3r脱落。

图5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止6,(a)是表示夹持拉链布带2l、2r的状态下的下止6的立体图,(b)是表示单体的下止6的立体图。图6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止6,(a)是正视图、(b)是左侧视图、(c)是右侧视图、(d)是俯视图、(e)是仰视图。

如图5(a)所示,下止6通过夹持位于拉链牙列3l、3r的后端32l、32r侧的芯线21l、21r,且以跨过拉链布带2l、2r的状态固定于拉链布带2l、2r的缘部20l、20r,从而将左右一对拉链牙列3l、3r连结。下止6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左右方向的总宽度与左右的链牙宽度同等,即,与左侧的链牙30l的左侧端部与右侧的链牙30r的右侧端部之间的间隔相同。

如图5及图6所示,下止6在左右一对拉链牙列3l、3r的后端32l、32r侧,具备:基部60,其夹持形成于左右一对拉链布带2l、2r的缘部20l、20r的芯线21l、21r;突出部61,其配置于基部60的前侧;及倾斜部62,其配置于未配置突出部61的部分的基部60的前侧与突出部61之间。

下止6通过如图2(b)、图3及图4所示那样,在拉头4向后方向移动并到达拉链牙列3l、3r的后端32l、32r侧时,基部60与拉头4的主体40抵接,从而防止拉头4从拉链牙列3l、3r脱落。这时,突出部61及倾斜部62不与拉头4的主体40抵接,而是收纳于后侧开口部45,该后侧开口部45为由配置于上下方向的上翼板400及下翼板401、与配置于左右方向的上折缘部403及下折缘部404围成的空间。

基部60具备:上侧基部600,其构成基部60的上侧;下侧基部601,其构成基部60的下侧;及连结部602,其连结上侧基部600与下侧基部601之间。

相对于拉链布带2l、2r的上表面22u与下表面22d之间的中心线l1,配置于拉链布带2l、2r的下表面22d侧的下侧基部601的上下方向的厚度t2比配置于拉链布带2l、2r的上表面22u侧的上侧基部600的上下方向的厚度t1厚。将基部6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设为厚度t0时,以下侧基部601的厚度t2相对于基部60的厚度t0的比率(=(t2/t0)×100)例如为51%~75%,上侧基部600的厚度t1相对于基部60的厚度t0的比率(=(t1/t0)×100)例如为25%~49%的方式,来决定上侧基部600的厚度t1及下侧基部601的厚度t2(t2>t1)。

基部60在上侧基部600的下表面,具备:形成于在左右方向上对称的位置的半圆形状的两个上侧芯线夹持面603、及分别形成于两个上侧芯线夹持面603的左右方向外侧的两个上侧拉链布带夹持面604。此外,基部60在下侧基部601的上表面,具备:形成于在左右方向上对称的位置的半圆形状的两个下侧芯线夹持面605、及分别形成于两个下侧芯线夹持面605的左右方向外侧的两个下侧拉链布带夹持面606。

通过经由连结部602将上侧基部600的下表面与下侧基部601的上表面配置于相对的位置,从而基部60在两个上侧芯线夹持面603与两个下侧芯线夹持面605之间夹持芯线21l、21r,并在两个上侧拉链布带夹持面604与两个下侧拉链布带夹持面606之间夹持拉链布带2l、2r。

基部60在上侧基部600的前表面具备与拉头4的上翼板相对面405相对一侧的上侧基部相对面607。此外,基部60在下侧基部601的前表面具备与拉头4的下翼板相对面406相对一侧的下侧基部相对面608。

作为上侧基部相对面607与下侧基部相对面608之间的前后方向的配置关系,下侧基部相对面608配置于比上侧基部相对面607更靠前方向。将下止6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设为长度d2,将上侧基部相对面607与下侧基部相对面608之间的前后方向的间隔设为距离d3时,下侧基部相对面608以距离d3相对于长度d2的比率(=(d3/d2)×100)例如为1%~20%、且更优选为1.7~8.7%的方式,配置于比上侧基部相对面607更靠前方向。

突出部61配置于上侧基部相对面607与下侧基部相对面608之间,并具备构成突出部61的上侧的上侧突出部610、及构成突出部61的下侧的下侧突出部611。

突出部61在上侧突出部610及下侧突出部611的前表面具备上侧突出面612及下侧突出面613,该上侧突出面612及下侧突出面613在夹持形成于左右一对的任一个拉链布带中的左侧的拉链布带2l的缘部20l的芯线21l的状态下,朝设置于左侧的拉链布带2l的缘部20l的左侧的拉链牙列3l的后端32l侧突出。此外,突出部61具备作为上侧突出部610的上表面的突出部上表面614、及作为下侧突出部611的下表面的突出部下表面615。

将拉头4的后侧开口部45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设为长度d1时,以突出部61的上下方向的厚度t3相对于长度d1的比率(=(t3/d1)×100)例如成为60%~99%的方式,决定突出部61的厚度t3。突出部61的厚度t3相对于长度d1的比率(=(t3/d1)×100)越大,则将突出部61收纳于后侧开口部45时的缝隙越小,即,突出部上表面614与上翼板下表面407之间的间隔、及突出部下表面615与下翼板上表面408之间的间隔变窄,因此可减轻拉头4与下止6抵接时的晃动。

倾斜部62配置于上侧基部相对面607与下侧基部相对面608之间,且具备构成倾斜部62的上侧的上侧倾斜部620、及构成倾斜部62的下侧的下侧倾斜部621。

倾斜部62在上侧倾斜部620及下侧倾斜部621的前表面具备上部倾斜面622及下部倾斜面623,该上部倾斜面622及下部倾斜面623从上侧突出部610及下侧突出部611夹持形成于左侧的拉链布带2l的缘部20l的芯线21l的部分起,朝上侧基部600及下侧基部601夹持形成于右侧的拉链布带2r的缘部20r的芯线21r的部分倾斜。

根据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止6的拉链1,将配置于左右一对拉链布带2l、2r的下表面22d侧的下侧基部601的上下方向的厚度t2设为厚于配置于左右一对拉链布带2l、2r的上表面22u侧的上侧基部600的上下方向的厚度t1,因此能够在不使上侧基部600相对于拉链布带2l、2r的上表面22u高高隆起的情况下,增加基部60整体的厚度,所以能够在不使拉链1的使用便利性和缝制作业效率变差的情况下,提升下止部撕裂强度。

此外,根据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止6的拉链1,由于将下侧基部601中的与拉头4相对一侧的下侧基部相对面608配置于比上侧基部600中的与拉头4相对一侧的上侧基部相对面607更靠前方向,因此在根据对拉片42施加如向后方向操作拉片42的这样后方向的操作力,拉头4向后方向移动并与基部60抵接时,上侧基部相对面607在与上翼板相对面405抵接之前,下侧基部相对面608先与下翼板相对面406抵接。进而,当对拉片42施加较大的后方向的操作力时,拉头4以下翼板相对面406与下侧基部相对面608抵接的部分作为旋转轴,向上翼板400接近上侧基部相对面607的方向旋转移动,从而使得上侧基部相对面607与上翼板相对面405抵接。这时,在突出部上表面614与上翼板下表面407之间的间隔狭窄的情况下,突出部上表面614也能够与上翼板下表面407抵接。

像这样在拉头4与基部60抵接的状态下,施加于拉片42的后方向的操作力会经由拉头4而作用于下止6,从而施加于拉片42的后方向的操作力并非沿着芯线21l、21r的延长方向(图3所示的力f1的方向)作用,而是沿着相对于芯线21l、21r的延长方向向下侧基部601侧倾斜的方向(图3所示的力f2的方向)作用,因此可减小沿着芯线21l、21r的延长方向作用的力,并可抑制下止6夹持芯线21l、21r的部分向下方向偏移的情况。并且,施加于拉片42的后方向的操作力经由拉头4而作用于下止6时的力像图3所示的力f2那样会作用于上下方向的厚度比上侧基部660厚的下侧基部601侧,因此能够提升针对因后方向的操作力而向左右方向撕裂下止6这样的破损的强度。

此外,根据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止6的拉链1,突出部61在夹持形成于左侧的拉链布带2l的缘部20l的芯线21l的状态下,朝设置于左侧的拉链布带2l的缘部20l的左侧的拉链牙列3l的后端32l侧突出,因此下止6夹持芯线21l的部分的面积仅增加与突出部61向左侧的拉链牙列3l的后端32l侧突出相对应的量,所以能够提升下止6夹持拉链布带2l的芯线21l时的强度。

此外,根据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止6的拉链1,倾斜部62从突出部61夹持形成于左侧的拉链布带2l的缘部20l的芯线21l的部分起,朝基部60夹持形成于右侧的拉链布带2r的缘部20r的芯线21r的部分倾斜,因此倾斜部62配置于由基部60、突出部61、及右侧的拉链牙列3r的后端32r围成的部分,所以能够减小倾斜部62与右侧的拉链牙列3r的后端32r之间所产生的缝隙(图2(a)所示的空间s)。而且,由于倾斜部62配置于向左右方向拉伸拉链布带2l、2r时施加有向左右方向撕裂下止6的这样的力的部分,因此能够提升下止部撕裂强度。

(其他实施方式)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下侧基部601的上下方向的厚度t2遍及前后方向而均等地比上侧基部600的上下方向的厚度t1厚,但也可以在前后方向改变下侧基部601的上下方向的厚度,还可以在前后方向改变上侧基部600的上下方向的厚度。这时,在向左右方向拉伸左右的拉链布带2l、2r时施加有向左右方向撕裂下止6的这样的力的部分的下侧基部601的上下方向的厚度也可以比其他部分厚。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作为下止6的上侧基部相对面607与下侧基部相对面608之间的前后方向的配置关系,下侧基部相对面608配置于比上侧基部相对面607更靠前方向,且作为拉头4的上翼板相对面405与下翼板相对面406之间的前后方向的配置关系,下翼板相对面406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与上翼板相对面405相同程度的位置,但只要拉头4向后方向移动并与基部60抵接时,上侧基部相对面607与上翼板相对面405抵接之前,下侧基部相对面608先与下翼板相对面406抵接即可,并不限定于上述的配置关系。例如,在将下翼板相对面406配置于比上翼板相对面405更靠前方向的情况下,下侧基部相对面608也可以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与上侧基部相对面607相同程度的位置。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适当地进行变更。

附图说明:

1拉链

2l、2r拉链布带

3l、3r拉链牙列

4拉头

5l、5r上止

6下止

20l、20r缘部

21l、21r芯线

22u上表面

22d下表面

30l、30r链牙

31l、31r前端

32l、32r后端

40主体

41拉片安装部

42拉片

43链牙通路

44l、44r前侧开口部

45后侧开口部

60基部

61突出部

62倾斜部

400上翼板

401下翼板

402连结柱

403上折缘部

404下折缘部

405上翼板相对面

406下翼板相对面

407上翼板下表面

408下翼板上表面

600上侧基部

601下侧基部

602连结部

603上侧芯线夹持面

604上侧拉链布带夹持面

605下侧芯线夹持面

606下侧拉链布带夹持面

607上侧基部相对面

608下侧基部相对面

610上侧突出部

611下侧突出部

612上侧突出面

613下侧突出面

614突出部上表面

615突出部下表面

620上侧倾斜部

621下侧倾斜部

622上部倾斜面

623下部倾斜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