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鞋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32354发布日期:2019-11-15 21:04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一种鞋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类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鞋楦。



背景技术:

鞋子是日常生活中必需的生活用品,鞋楦是中国传统的制鞋用具,也可以用于防止鞋子变形的工具。鞋楦是把木制削成足形,填在鞋中定型防止鞋子变形,以便适合入脚。

现有的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476369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斜齿调节式鞋楦,包括第一楦体与第二楦体,所述第一楦体与第二楦体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所述第一楦体的底部等分设置有多个突起,每个突起之间间隔设置有可与突起啮合的凹槽,所述第二楦体上同样设置有所述的突起与凹槽,所述突起上设置有一对平行的斜面。

上述鞋楦在对鞋子进行支撑时,由于第一楦体与第二楦体的突起与凹槽啮合,整体的结构相对比较固定,当需要将鞋楦从鞋子内取出时,一般需要将鞋子的鞋带完全解开,然后将鞋楦从鞋子内依次将第一楦体与第二楦体取出,实现拆分,比较麻烦,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鞋楦,其具有鞋楦从鞋子内拆出更加便捷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鞋楦,所述后跟部朝向前掌部的端面上设置有铰接杆,铰接杆远离后根部的一端铰接于前掌部上,所述后跟部通过铰接杆与前掌部进行铰接;所述前掌部朝向后跟部的一端对应开设有铰接槽,所述铰接杆铰接于铰接槽内;铰接槽靠近鞋底的侧壁抵触于铰接杆的外侧壁上,且铰接槽靠近鞋底的侧壁呈水平设置,铰接槽远离鞋底的一端贯穿于前掌部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铰接杆和铰接槽,通过铰接杆和铰接槽的配合,当鞋楦需要从鞋子内拆出时,后跟部可以沿着铰接杆的铰接轴线进行翻转,使得鞋楦模仿脚从鞋子里脱出的状态,从而使得鞋楦从鞋子内脱离更加方便。通过后跟部与前掌部的翻转,可以有效的减少了拆除鞋带后再脱出鞋楦的情况,另外可以通过带动后跟部一并带动前掌部从鞋子内拆分,使得鞋楦从鞋子内的脱出更加的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铰接杆设置有两个且两个铰接杆相互平行设置,铰接槽对应设置有两个。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铰接杆设置有两个,加强了后跟部沿铰接杆翻转的稳定性,使得后跟部与前掌部的翻转更加平稳。

进一步的,所述后跟部远离鞋底的端面上设置有螺柱,所述螺柱上螺纹连接有把手。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把手,通过提拉把手带动后跟部的移动,使得鞋楦的拆卸更加的便捷。

进一步的,所述后跟部朝向前掌部的端面上开设有供所述铰接杆插入并滑移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沿径向固定设置有限位杆,铰接杆上开设有供限位杆插入并滑移的滑移孔,铰接杆的滑移方向沿铰接杆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安装槽内还设置有用于推动铰接杆远离安装槽槽底的复位弹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滑移孔,通过将铰接杆与滑移孔滑移连接,使得后跟部与前掌部之间距离可调,通过设置复位弹簧,使得鞋楦在鞋子内时,前掌部和后跟部通过复位弹簧绷紧鞋子,使得鞋楦可以适合不同尺码的鞋子。

进一步的,所述前掌部包括有前掌本体以及滑移连接于前掌本体上的撑体,所述撑体远离前掌本体的一端上开设有水平设置的沉头孔,所述沉头孔内设置有与前掌本体螺纹连接的沉头螺栓,所述沉头螺栓上套设有用于推动撑体远离前掌本体的定位弹簧,所述前掌本体上还设置有导向柱,导向柱的轴线平行于沉头螺栓设置,所述撑体上对应开设有供导向柱滑移的导向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撑体,当前掌部位于鞋子内时,撑体可以在定位弹簧的作用下远离前掌本体,从而使得撑体用于绷紧鞋子的前端。设置沉头螺栓,当需要调节撑体与前掌本体的最大距离时,可以适当的调节沉头螺栓。

进一步的,所述前掌本体上开设有供所述定位弹簧压入的嵌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嵌槽,当撑体被压紧于前掌本体上时,定位弹簧可以完全嵌入嵌槽内,使得撑体能够完全贴合于前掌本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前掌部上设置有弧形凸起。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弧形凸起,弧形凸起可以用于支撑鞋子的鞋舌区域,使得鞋子的整体支撑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所述前掌部上设置有通气孔,通气孔沿着鞋底到鞋背的方向贯穿设置,且通气孔靠近后跟部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通气孔,通过通气孔使得鞋底与鞋口处相连通,当鞋楦位于鞋子内时,通气孔可以加强了鞋子内的通气效果,起到防潮透气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前掌部靠近鞋底处设置有若干与通气孔连通的通气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加强了鞋楦在鞋子内的通气效果,使得鞋底和鞋口之间的空气流通性更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铰接杆和铰接槽,后跟部可以沿着铰接杆的铰接轴线进行翻转,使得鞋楦模仿脚从鞋子里脱出的状态。通过后跟部的翻转,可以有效的减少了拆除鞋带的脱卸方式,使得鞋楦从鞋子内的脱出更加的方便;

(2)通过设置把手,通过提拉把手带动后跟部的移动,使得鞋楦的拆卸更加的便捷;

(3)通过设置撑体,当前掌部位于鞋子内时,撑体可以在定位弹簧的作用下远离前掌本体,从而使得撑体用于绷紧鞋子的前端;

(4)通过设置滑移孔,通过将铰接杆与滑移孔滑移连接,使得后跟部与前掌部之间距离可调,通过设置复位弹簧,使得鞋楦在鞋子内时,前掌部和后跟部通过复位弹簧绷紧鞋子,使得鞋楦可以适合不同尺码的鞋子。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的底部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用于展示铰接杆的具体结构。

附图标记:1、后跟部;2、前掌部;21、前掌本体;22、撑体;3、铰接槽;4、铰接杆;5、安装槽;6、限位杆;7、滑移孔;8、复位弹簧;9、沉头孔;10、沉头螺栓;11、定位弹簧;12、导向柱;13、导向孔;14、嵌槽;15、弧形凸起;16、通气孔;17、通气槽;18、螺柱;19、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

一种鞋楦,如图1所示,包括前掌部2和后跟部1,当鞋楦放置与鞋子内时,前掌部2用于抵触鞋尖并对鞋子的前部进行支撑,后跟部1用于支撑鞋跟。前掌部2朝向后跟部1的一端上开设有两个铰接槽3,两个铰接槽3沿水平方向分布。铰接槽3靠近鞋底的侧壁呈水平设置,铰接槽3远离鞋底的一端贯穿于前掌部2设置。每个铰接槽3内均铰接有铰接杆4,铰接杆4呈圆杆形设置,两个铰接杆4相互平行设置。铰接杆4的铰接轴线沿水平方向设置,铰接杆4可以沿着铰接轴线翻转至与铰接槽3靠近鞋底的侧壁相贴合的状态。前掌部2和后跟部1之间设置有供后跟部1翻转的空间,后跟部1通过铰接杆4与前掌部2进行铰接。

如图2、图4所示,后跟部1朝向前掌部2的端面上开设有两个安装槽5,安装槽5的截面呈圆形设置,安装槽5与铰接槽3对应设置。铰接杆4对应插入到安装槽5内。安装槽5内沿径向固定设置有限位杆6,实施例中限位杆6为螺栓拧入后跟部1形成,且限位杆6呈水平设置。铰接杆4上开设有供限位杆6插入并滑移的滑移孔7,滑移孔7呈长条形且沿着铰接杆4的长度方向延伸,使得铰接杆4可以沿铰接杆4的长度方向进行滑移。安装槽5内还设置有复位弹簧8,复位弹簧8的一端抵紧于铰接杆4上,另一端抵紧于安装槽5的槽底。复位弹簧8可以用于推动铰接杆4远离安装槽5的槽底。

后跟部1通过铰接杆4与前掌部2进行铰接,后跟部1远离鞋底的端面上还固定设置有螺柱18,螺柱18设置于后跟部1远离前掌部2的一端,螺柱18上螺纹连接有把手19。当需要将鞋楦从鞋子内拆出时,通过提拉把手19带动后跟部1上移,当后跟部1上移时,后跟部1可以沿着铰接杆4的铰接轴线进行翻转,使得鞋楦模仿脚从鞋子里脱出的状态。通过后跟部1的翻转,可以有效的减少了拆除鞋带的脱卸方式,使得鞋楦从鞋子内的脱出更加的方便。另外后跟部1从鞋子里脱出后,通过提拉把手19带动前掌部2的脱离,当前掌部2完全从鞋子内脱出后,在前掌部2重力的作用下使得铰接槽3靠近鞋底的一端抵紧于铰接杆4上,从而使得前掌部2和后根部处于水平的状态,使得鞋楦的摆放更加方便。

如图2所示,前掌部2包括有前掌本体21以及滑移连接于前掌本体21上的撑体22,撑体22设置于前掌本体21的侧边。撑体22远离前掌本体21的一端上开设有水平设置的沉头孔9,沉头孔9内设置有沉头螺栓10,沉头螺栓10穿设沉头孔9后与前掌本体21螺纹连接,沉头螺栓10用于将撑体22限制于前掌本体21上,避免撑体22在定位弹簧11弹力作用下从前掌本体21上脱离的情况。沉头螺栓10上套设有定位弹簧11,定位弹簧11用于推动撑体22远离前掌本体21。

前掌本体21上还设置有导向柱12,导向柱12设置于两个且水平设置于沉头螺栓10的两侧,导向柱12的轴线平行于沉头螺栓10设置,撑体22上对应开设有供导向柱12滑移的导向孔13,撑体22通过导向柱12与导向孔13的配合与前掌本体21滑移连接。前掌本体21上还开设有嵌槽14,嵌槽14与沉头孔9同轴设置,且嵌槽14可以用于供定位弹簧11被压缩后嵌入。

如图3所示,前掌本体21上还设置有弧形凸起15,弧形凸起15靠近后跟部1设置,弧形凸起15可以用于支撑鞋子的鞋舌区域。前掌本体21上还设置有通气孔16,通气孔16沿着鞋底到鞋背的方向贯穿设置,且通气孔16靠近后跟部1设置。前掌本体21靠近鞋底处还开设有若干与通气孔16连通的通气槽17。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

采用鞋楦支撑鞋子时,首先将前掌部2放入到鞋子内,然后模仿正常脚进入鞋子的状态,将后跟部1沿着铰接杆4的铰接轴线翻转,通过压紧后跟部1朝向铰接杆4移动,使得复位弹簧8压缩,从而使得后跟部1与前掌部2的距离减小,使得后跟部1更加方便的进入到鞋子内,此时撑体22可以更好的张紧鞋面。当需要拆出鞋楦时,通过提拉把手19带动后跟部1沿着铰接杆4进行翻转,使得后跟部1从鞋子内脱出,然后继续拉都提手使得前掌部2从鞋子内脱离即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