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用拉头的拉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43446发布日期:2020-01-10 14:24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拉链用拉头的拉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链用拉头的拉片。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第2环状部15的拉片安装件1,该第2环状部15设置有能将间隙17开闭的锁杆18。专利文献1的第2环状部15中,以能沿着滑动孔19内进退的方式收容设置能够突入到另一环杆16b的凹孔21的锁杆18,通过设置在滑动孔19内的里部的压缩弹簧20,而锁杆18将间隙17开闭。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拉片12,该拉片12具备用来勾挂在衣物、包或鞋等的固定部的勾挂圈40。专利文献2的门(gate)120是经由弹簧连结44而连结在横向构件(crossmember)38。专利文献2的拉片12是经由弹簧连结44而由门120将勾挂圈40开闭。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拉片100,该拉片100具备能将内部区域150开闭的门120。专利文献3的门120是经由连结销170而设置在基部105,且通过绕连结销170的轴转动来将内部区域150开闭。门120通过设置在突出片180的偏置弹簧185的弹性力,而朝将内部区域150闭合的方向被弹压。另外,在专利文献3的图24~图26中,示出门120的其它实施方式。例如,在图24(f)、24(i)中,分别公开了平面滑动的门120f及直线滑动的门120i。

另外,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一种带防盗功能的拉片3。专利文献4的拉片3包含具有开口部的开口钩32,且在开口钩32的开口部形成有弹性限制体4。弹性限制体4的一端即连结部41通过定位柱412而与连结板33的定位孔331卡合,另一端即弹性部42通过弹性变形而将开口钩32的开口部开闭。

[背景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实开昭64-28107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2017096250a1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2017015209a1

[专利文献4]中国实用新型cn207639761u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所述专利文献1的拉片安装件1因为除了将间隙17开闭的锁杆18以外,还需要另外设置压缩弹簧20,所以存在部件件数多的问题。另外,所述专利文献1的拉片安装件1因为需要进一步设置圆弧状的滑动孔19、锁杆18的操作用凸起18a、及收容锁杆18的凹孔21等,所以它的构造复杂且成本变高。

另外,所述专利文献2的拉片12因为除了门120以外,还需要另外设置弹簧连结44,所以也存在部件件数多的问题。另外,所述专利文献3的拉片100中也需要另外设置偏置弹簧185,所以也存在部件件数多的问题。进而,所述专利文献2、3的拉片因为需要进一步设置各自的门120的转动轴等转动机构或滑动槽等滑动机构,所以它的构造复杂且成本变高。

另外,所述专利文献4的拉片3因为设置在连结板33的定位孔331的定位柱421容易因弹性部42的弹性变形而产生应力,所以如果长时间使用,则有可能会在定位柱421产生裂纹而连结部41破裂。

本实用新型是考虑所述实际情况而创作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勾挂物品,并且零件件数少而构造简单且耐久性高的拉链用拉头的拉片。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中,一形态的拉链用拉头的拉片具备:连结部,用来安装在拉头的拉片安装部;钩部,具有从所述连结部的一端的第一位置延伸的第一基轴、从所述连结部的所述一端的第二位置延伸的第二基轴、一端与所述第一基轴连接的折回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基轴与设置在所述折回部的另一端且和所述第二基轴对向的突出部之间的开口部,且能勾挂物品;及闭锁部件,具有以包围所述第一基轴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置成能够沿所述第一基轴滑动的滑动部、及以包围所述第二基轴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置成能够沿所述第二基轴滑动的闭锁部;且当使所述滑动部及所述闭锁部中的任一个滑动时,另一个也随之滑动,可以通过使所述闭锁部滑动来将所述开口部开闭。

另外,关于另一形态中的拉链用拉头的拉片,所述闭锁部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基轴的直径,所述闭锁部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所述折回部的所述突出部的直径,且小于所述折回部的直径。

另外,关于另一形态中的拉链用拉头的拉片,所述滑动部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基轴的直径,且小于所述折回部的直径。

另外,关于另一形态中的拉链用拉头的拉片,所述闭锁部件是通过将可挠性材料相对于所述钩部射出成形而形成。

另外,关于另一形态中的拉链用拉头的拉片,所述第一基轴具有卡止部,在所述开口部为闭锁状态时,所述滑动部被所述卡止部阻挡。

另外,关于另一形态中的拉链用拉头的拉片,所述钩部还具有横跨所述折回部而形成的加强部。

另外,关于另一形态中的拉链用拉头的拉片,所述闭锁部的长度长于所述开口部的长度。

另外,关于另一形态中的拉链用拉头的拉片,所述闭锁部件的表面具有防滑部。

另外,关于另一形态中的拉链用拉头的拉片,所述拉片能够回转地安装在所述拉头的所述拉片安装部。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提供一种能勾挂物品,并且零件件数少而构造简单且耐久性高的拉链用拉头的拉片。另外,可提供一种拉链用拉头的拉片,该拉链用拉头的拉片因为使用者也可以从拉片的两侧同时捏住滑动部及闭锁部两者,而容易施加使闭锁部件滑动的力,所以操作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连结有本实用新型的一形态的拉片的拉头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形态的拉片的立体图,且为表示闭锁部件将开口部闭锁的状态的图。

图3是表示图2的闭锁部件将开口部打开的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闭锁部件、折回部、第一基轴、及第二基轴的尺寸关系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形态2的拉片的立体图。

图6是连结有图5的拉片的拉头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图1~图4,一边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的拉片3进行说明。此外,本实用新型不受以下说明的形态任何限定,只要具有与本实用新型实质上相同的构成,且发挥相同的作用效果,则能够进行多种变更。

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1所示,所谓拉片3的前后方向(以下,也简称为“前后方向”)是从拉片3的基端朝向自由端的方向。换句话说,是从拉片3的下述连结部10朝向下述钩部20的方向。另外,所谓拉片3的左右方向(以下,也简称为“左右方向”)是在拉片3的俯视下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

(形态1)

以下,一边参照图1~图4,一边对本实用新型的拉链用拉头的拉片3的整体构造进行说明。图1是连结有本实用新型的一形态的拉片3的拉头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形态的拉片的立体图,且为表示闭锁部件将开口部闭锁的状态的图。图3是表示图2的闭锁部件将开口部打开的状态的图。图4是表示闭锁部件、折回部、第一基轴、及第二基轴的尺寸关系的图。

[拉片3的构成]

如图1~图4所示,拉片3具有连结于拉头主体2的作为基端的连结部10、作为自由端的钩部20、及闭锁部件30。在本实施例中,连结部10及钩部20均为金属制,例如由铝合金、铜合金、锌合金、黄铜、不锈钢等形成。此外,连结部10及钩部20也可为树脂制。

在本形态中,为金属制的连结部10及钩部20一体地形成。但是,连结部10与钩部20也可以不一体形成,还可以分别形成之后通过焊接等设为一体。另外,拉片3的连结部10与钩部20既可由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由包含金属及树脂的不同的材料形成。

如图2~图4所示,连结部10包含:轴部11;一对棒部12l、12r,从轴部11的两端11l、11r朝钩部20侧延伸;及连接基部13,连结在钩部20。如图1所示,拉片3能够以轴部11为中心相对于拉头主体2在前后方向上转动。

连结部10安装在拉头主体2的拉片安装部4。连结部10通过轴部11、一对棒部12l、12r及连接基部13形成供拉片安装部4(图1)插通的安装孔14。在本形态中,如图2所示,一对棒部12l、12r从轴部11朝向钩部20侧平行地延伸,且沿前后方向延伸。另外,在本形态中,拉片3将左右方向上的棒部12l、12r之间的长度形成为较短,所以成为不能回转的拉片,也称角形拉片。因此,根据图1可理解,拉片3成为能够以轴部11为中心相对于拉头主体2在前后方向上转动,但不能回转的构成。

如图2所示,钩部20具有第一基轴21、第二基轴22、折回部23、及开口部24。第一基轴21从位于连结部10的一端的连接基部13的第一位置13a起呈直线状延伸。第二基轴22从位于连结部10的一端的连接基部13的第二位置13b起呈直线状延伸。第一基轴21及第二基轴22在拉片3的自由端侧平行地延伸,且沿前后方向延伸。

折回部23从第一基轴21向第二基轴22以呈大致u字形状或大致v字形状弯折的方式延伸。开口部24位于第二基轴22与折回部23的另一端23b之间。钩部20通过第一基轴21、第二基轴22及折回部23形成收容空间25,能够将物品(例如,钥匙、钥匙挂圈(keyholder)等)勾挂在收容空间25。另外,收容空间25只要能勾挂物品,则可为例如三角形、矩形、方形、或梯形等任何形状。此外,钩部20也可以横跨收容空间25的方式另外设置加强部(未图示)。由此,能够更结实地形成拉片3。

闭锁部件30具有滑动部31、闭锁部32、及主体部33。闭锁部件30是从第一基轴21横跨第二基轴22而形成,能够滑动地设置在钩部20的第一基轴21及第二基轴22,将开口部24开闭。滑动部31是以能够沿第一基轴21的轴向滑动的方式设置在第一基轴21。闭锁部32是以能够沿第二基轴22的轴向滑动的方式设置在第二基轴22。另外,主体部33位于滑动部31与闭锁部32之间,连结滑动部31与闭锁部32。通过该构成,当使滑动部31及闭锁部32中的任一个滑动时,另一个也随之滑动。

在本形态中,如图2、图3所示,滑动部31以包围第一基轴21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置在第一基轴21,闭锁部32以包围第二基轴22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置在第二基轴22。在本形态中,滑动部31以包围第一基轴21的整个圆周方向的方式配置,闭锁部32以包围第二基轴22的整个圆周方向的方式配置。但是,也可以在滑动部31的圆周方向上形成缺口,也可以在闭锁部32的圆周方向上形成缺口。由此,能够将闭锁部件30从第一基轴21、第二基轴22卸除,从而闭锁部件30的更换变得容易。

以下,一边参照图2、图3,一边说明在拉片3的闭锁部件30的使用中闭锁部件30的作动方式。如上所述,使用者使用时,当捏住滑动部31及闭锁部32中的任一个并使之滑动时,另一个也随之滑动。另外,使用者也可以同时捏住滑动部31及闭锁部32这两者并使它们滑动。如图2、3所示,当使用者要将物品(例如,钥匙、钥匙挂圈、吉祥物(mascot)等)的环或挂绳部分勾挂到收容空间25时,例如,如果捏住闭锁部件30的闭锁部32,使之沿第二基轴22朝向连结部10滑动,则能够将开口部24打开。因此,拉片3从将开口部24闭锁的闭锁状态变为将开口部24打开的打开状态,所以收容空间25被打开。由此,能够将物品(例如,钥匙、钥匙挂圈、吉祥物等)的环或挂绳部分勾挂到收容空间25。然后,如果再次捏住闭锁部件30的闭锁部32,并使之沿第二基轴22朝向折回部23滑动到开口部24的位置,则能够将开口部24闭锁。因此,拉片3从将开口部24打开的打开状态变为将开口部24闭锁的闭锁状态,所以收容空间25被闭锁。由此,能够将物品的环或挂绳部分收容到收容空间25。

拉片3的闭锁部件30优选将例如tpu(热塑性聚氨酯树脂)等可挠性材料射出成形而制造。但是,拉片3的闭锁部件30也可以使用例如pom(聚缩醛或聚甲醛)等具有弹性、换句话说具有可挠性的各种塑料材料或橡胶材料。

在本形态中,如图4所示,闭锁部32的内径r2与第二基轴22的直径r2相同,也就是说,成为r2=r2的关系。但是,闭锁部32的内径r2也可以大于第二基轴22的直径r2。也就是说,可以将闭锁部32的内径r2与第二基轴22的直径r2的关系设为r2≥r2的关系。在闭锁部32的内径r2等于第二基轴22的直径r2的情况下,闭锁部32在沿第二基轴22滑动时密接于第二基轴22的外周面,因此即使在滑动的中途的位置,使用者松开手指,也能够将闭锁部32保持在该位置。另外,在闭锁部32的内径r2大于第二基轴22的直径r2的情况下,能够更容易地使闭锁部32沿第二基轴22滑动。

在本形态中,在折回部23的另一端,以与第二基轴22对向的方式,设置突出的突出部27。另外,在本形态中,如图4所示,闭锁部32的内径r2与折回部23的另一端的突出部27的直径r3相同。另外,因为突出部27的直径r3小于折回部23的主体的直径r4,所以成为r4>r2=r3的关系。另外,也可以使闭锁部32的内径r2大于折回部23的突出部27的直径r3。也就是说,可以设为r4>r2≥r3的关系。在为r4>r2=r3的关系的情况下,在闭锁部32滑动到折回部23的另一端的突出部27之后,被直径更粗的折回部23的主体限制,无法继续前进。因此,闭锁部件30的闭锁部32在闭锁位置停下,所以不会因闭锁部件30进一步前进而从后方使开口部24露出。另外,因为闭锁部32的内径r2等于突出部27的直径r3,所以闭锁部32密接于突出部27的外周面,故此时即使使用者松开手指,也能够将闭锁部32不后退地保持在该位置。

在本形态中,如图4所示,滑动部31的内径r1也与第一基轴21的直径r1相同,且小于折回部23的主体的直径r4,也就是说,成为r4>r2=r1的关系。另外,也可以使滑动部31的内径r1大于第一基轴21的直径r1。也就是说,可以设为r4>r2≥r1的关系。在为r4>r2=r1的关系的情况下,滑动部31滑动到折回部23的一端之后,被直径更粗的折回部23的主体限制,无法继续前进。因此,闭锁部件30的滑动部31被折回部23阻挡。另外,因为滑动部31的内径r1等于第一基轴21的直径r1,所以滑动部31密接于第一基轴21的外周面,故即使使用者松开手指,也能够将滑动部31不后退地保持在该位置。

如图2、3所示,第一基轴21还具有卡止部211。在本形态中,卡止部211是遍及第一基轴21的圆周方向而形成的凸部,也就是说,是突出的卡止部。卡止部211也可以在圆周方向上不连续地形成。另外,卡止部211也可为凹凸状的粗糙面。在闭锁部件30的闭锁部32朝折回部23的突出部27滑动的中途,滑动部31接触于卡止部211,然后,越过卡止部211。当闭锁部件30的闭锁部32滑动到折回部23的突出部27,而变为将开口部24闭锁的闭锁状态时,卡止部211位于比滑动部31更靠连结部10侧。这时,通过卡止部211限制滑动部31朝连结部10侧返回,所以闭锁部件30被定位在该闭锁位置。

如图4所示,闭锁部32的长度lc长于开口部24的长度lo,也就是说,成为lc>lo的关系。由此,在闭锁部件30位于闭锁位置时,能够利用闭锁部32将开口部完全闭锁。另外,因为也可以缩短闭锁部32滑动的距离,所以使用者容易操作。

如图2所示,在闭锁部件30的表面具有当用手指捏住闭锁部件30的外周面时作为防滑部发挥功能的防滑部330。在本形态中,防滑部330是沿拉片3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凸条。防滑部330可以设置在闭锁部件30的正面及背面两个表面。但是,防滑部330也可为沿拉片3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凸条,还可为沿斜方向延伸的凸部。另外,防滑部330也可为点状凸部。进而,防滑部330也可为凹部,还可为凹凸状的粗糙面。由此,因为闭锁部件30具有防滑部,所以操作时,使用者的手指不易打滑,闭锁部件30变得容易操作。

(形态2)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形态的拉片3'的立体图,图6是连结有图5的拉片3'的拉头1'的立体图。在本实施例的说明及其参考附图中,对具有与所述实施例中所说明的部件相同的构成的部件使用相同的符号表示,通过像这样使用相同的符号表示而省略该部件的说明。

在本形态中,拉片3'在包含轴部11'及一对棒部12l'、12r'的连结部10'的形状方面与形态1不同。也就是说,在本形态中,如图5、图6所示,由轴部11'、一对棒部12l'、12r'、及连接基部13'所形成的安装孔14'的直径足够大,更具体来说,安装孔14'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与拉片安装部4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相比足够大。因此,在拉片3'安装在拉片安装部4时,以拉片安装部4为中心在拉链的宽度方向上自由回转。也就是说,在本形态中,拉片3'为能够回转的拉片,且也称为回转拉片。此外,钩部20'也可以横跨收容空间25'的方式设置加强部26'。由此,能够更结实地形成拉片3'。

另外,为了实现所述回转拉片,例如,可以将拉片3'的轴部11'如图5所示形成为大致圆弧状。另外,例如,可以通过将一对棒部12l'、12r'形成为朝左右方向上的外侧分别突出并弯曲来实现。另外,例如,可以通过使一对棒部12l'、12r'的粗细变小来实现。

通过设为本形态的作为回转拉片的拉片3',能够使拉片3'的操作自由度提高。由此,例如,在将固定在包或衣服的物品的环或挂绳部分勾挂到拉片3'的钩部20'的收容空间25'时,能够自由地使拉片3'转动并回转,因此能够增加勾挂操作的自由度,能够使拉片3'的操作方便性进一步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形态中的拉链用拉头的拉片3、3'具备:连结部10、10',用来安装在拉头1、1'的拉片安装部4;钩部20、20',具有从连结部10、10'的一端的第一位置延伸的第一基轴21、从连结部10、10'的一端的第二位置延伸的第二基轴22、一端与第一基轴21连接的折回部23、23'、以及位于第二基轴22与设置在折回部23、23'的另一端且和第二基轴22对向的突出部27之间的开口部24,且能勾挂物品;及闭锁部件30,具有以包围第一基轴21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置成能够沿第一基轴21滑动的滑动部31、及以包围第二基轴22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置成能够沿第二基轴22滑动的闭锁部32;且当使滑动部31及闭锁部32中的任一个滑动时,另一个也随之滑动,可以通过使闭锁部32滑动来将开口部24开闭。因此,可提供一种能勾挂物品,并且零件件数少而构造简单且耐久性高的拉链用拉头的拉片。另外,可提供一种拉链用拉头的拉片,该拉链用拉头的拉片因为使用者也可以从拉片的两侧同时捏住滑动部31及闭锁部32两者,而容易施加使闭锁部件30滑动的力,所以操作性高。

另外,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形态中的拉链用拉头的拉片3、3',闭锁部32的内径r2大于或等于第二基轴22的直径r2,闭锁部32的内径r2大于或等于折回部23、23'的突出部27的直径r3,且小于折回部23、23'的直径r4。因此,闭锁部32被直径更粗的折回部23、23'的主体限制,无法继续前进,所以能够使闭锁部件30的闭锁部32停止在恰当的闭锁位置。

另外,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形态中的拉链用拉头的拉片3、3',滑动部31的内径r1大于或等于第一基轴21的直径r1,且小于折回部23、23'的直径r4。因此,滑动部31被直径更粗的折回部23、23'的主体限制,无法继续前进,因此能够使闭锁部件30的滑动部31停止在恰当的闭锁位置。

另外,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形态中的拉链用拉头的拉片3、3',闭锁部件30是通过将可挠性材料相对于钩部20、20'射出成形而形成。因此,可在钩部20、20'容易地制造闭锁部件30。

另外,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形态中的拉链用拉头的拉片3、3',第一基轴21具有卡止部211,在开口部24为闭锁状态时,滑动部31被卡止部211阻挡。因此,在变为将开口部24闭锁的闭锁状态时,通过卡止部211限制滑动部31朝连结部10、10'侧返回,所以闭锁部件30被定位在该闭锁位置。

另外,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形态中的拉链用拉头的拉片3',钩部20'还具有横跨折回部23'而形成的加强部26'。因此,能够使具有收纳空间25'的形成为钩状的拉片3'的强度提高。

另外,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形态中的拉链用拉头的拉片3、3',闭锁部32的长度lc长于开口部24的长度lo。因此,在闭锁部件30位于闭锁位置时,能够利用闭锁部32将开口部完全闭锁。另外,因为能够缩短闭锁部32滑动的距离,所以使用者容易操作。

另外,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形态中的拉链用拉头的拉片3、3',闭锁部件30的表面具有防滑部330。因此,变得容易操作闭锁部件30。

另外,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形态中的拉链用拉头的拉片3',拉片3'能够回转地安装在拉头1'的拉片安装部4。因此,拉片3'相对于拉头主体2既能够转动也能够回转,因此能够增加勾挂拉片3'的操作的自由度,能够使拉片3'的操作方便性进一步提高。

以上,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形态进行了说明,但具体构成并不限定于这些形态。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非由所述形态的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还包含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符号说明]

1、1'拉头(拉链用拉头)

2拉头主体

3、3'拉片

4拉片安装部

10、10'连结部

11、11'轴部

11l、11r两端

11l'、11r'两端

12l、12r棒部

12l'、12r'棒部

13、13'连接基部

13a第一位置

13b第二位置

14、14'安装孔

20、20'钩部

21第一基轴

211卡止部

22第二基轴

23、23'折回部

23a一端

23b另一端

24开口部

25、25'收容空间

26'加强部

27突出部

30闭锁部件

31滑动部

32闭锁部

33主体部

330防滑部

lo开口部的长度

lc闭锁部的长度

r1第一基轴的直径

r2第二基轴的直径

r3突出部的直径

r4折回部的直径

r1滑动部的内径

r2闭锁部的内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