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尾拉链下止方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62147发布日期:2020-04-21 17:21阅读:5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开尾拉链下止方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拉链,特别涉及一种开尾拉链下止方块。



背景技术:

拉链一般由两根布带、下止、插销、上止、拉头和链齿构成。布带包括设置在内侧的带筋,方块、插销、链齿及上止都夹持在链筋上。下止处于链齿两端,对拉头进行限位。下止一侧设置有带筋槽,下止通过带筋槽固定在布带一端,对拉链头进行阻挡,防止拉链头从布带端部脱出。在使用过程中,下止会受到沿着布带长度方向的力的作用,此外,下止还会受到沿着布带宽度方向的力的作用,因此对于下止固定的牢固度具有一定的要求。

现有的下止方块带筋槽侧边设有纵向的装带口,装带口两侧相向设置有包边,使得带筋槽截面呈c形。下止方块与布带固定时,带筋处在带筋槽内,而后对带筋槽进行挤压使其发生塑性变形,带筋槽的前后两个侧面为主夹持面,用于对带筋进行夹持,限制下止方块沿布带长度方向的滑动,包边卡在布带两侧,将带筋限制在带筋槽内,限制方块水平脱出带筋。在同等情况下,主夹持面和带筋之间的夹紧面越大,下止与带筋之间固定的越牢固。

专利号为201010617434.8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拉链开口用的方块和插销块,其中在方块的引导体内设有倒“八”字形的第一引导槽,方块座内设有贯穿方块座且为“八”字形的第二引导槽,第一引导槽和第二引导槽连接为一体后形成两侧内壁为v字形的第四引导槽,两侧内壁为v字形的第四引导槽6形成有最小间距。该方块虽然能够在最小间距处卡紧带筋,但是第一引导槽上端和第二引导槽下端开口较大,导致在压并时第一引导槽上端和第二引导槽下端不能很好地夹紧带筋,影响主夹持面和带筋之间的夹紧牢固程度。

专利号为201210300659.x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拉链下止,这种拉链下止用于闭尾拉链上,并非使用在开尾拉链上。其中h形夹块两边开口的内部设置有夹紧布带的凸起。凸起的设置虽然能够在凸起处获得较好的卡紧效果,但是这同样导致相对的两个主夹持面之间不能很好地夹紧带筋,影响下止的固定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尾拉链下止方块,在能够卡紧带筋的同时仍具有较大的有效夹持面积,从而获得更好的固定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开尾拉链下止方块,包括方块,方块一侧开设有带筋槽,带筋槽侧边开设有装带口,装带口左右两侧的带筋槽内壁为主夹持面,主夹持面下端设置有卡紧凹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卡紧凹槽低于主夹持面,当压并带筋槽时,主夹持面对带筋进行挤压,使得带筋发生形变变扁,带筋被夹紧在两个主夹持面之间。而带筋未被主夹持面夹持的部分不发生变形,使得带筋在主夹持面和卡紧凹槽的交界处截面形状发生突变,使得未被夹持的带筋能够卡紧在卡紧凹槽内。从而在不影响主夹持面的夹紧效果的情况下也能获得较好的卡紧效果,从而使得开尾拉链下止方块更好地固定在布带上。

优选的,所述卡紧凹槽设置在一侧主夹持面下方,或者两个主夹持面下方各设置有一个卡紧凹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卡紧凹槽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设置在其中一个主夹持面下方,也可以在两个卡紧凹槽下方都设置一个卡紧凹槽,从而在带筋的两侧共同对带筋进行卡紧。

优选的,所述装带口处设置有包边,包边处于带筋槽外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对方块开设有带筋槽的一侧进行挤压时,包边相向并拢,夹紧在布带两侧,将带筋限制在带筋槽内,防止下止在受到水平方向的力的作用时带筋脱出带筋槽。

优选的,所述带筋槽截面呈梯形或方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带筋槽截面呈梯形,带筋槽较宽的一端靠近装带口,从而使得带筋能够较为方便的装入到带筋槽内。而后,对带筋槽外侧进行挤压时,带筋槽外侧相向靠近,带筋槽截面形状发生改变,带筋槽靠近装带口一侧的距离逐渐减小,从而对带筋进行挤压,压紧带筋。

优选的,方块上端设置有包叶,带筋槽贯穿包叶。

优选的,方块另一侧设置有插销槽。

优选的,卡紧凹槽顶面为凹槽上壁,凹槽上壁与主夹持面垂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凹槽上壁与主夹持面垂直,使得带筋截面形状在该处能够发生突变,从而产生较强的卡滞力,当下止向布带下方运动时,凹槽上壁能够卡紧带筋。同时凹槽上壁不会和主夹持面之间形成较为尖锐的锐角,导致下止向下移动时凹槽上壁和主夹持面相交的一条边卡入到带筋内,切断带筋。

优选的,方块顶面为阻挡面,凹槽上壁到方块底面的距离小于方块底面到阻挡面的距离。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处在方块内的带筋槽外侧的壁厚厚度比包叶处的厚度大。相应的卡紧凹槽设置在方块内,整体结构强度更高,产生的夹紧效果更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在主夹持面的下端或者上端设置卡紧凹槽,使得带筋既能够被主夹持面夹紧,同时也能被卡紧凹槽卡紧,从而使得上止或者下止能够更好地被固定在带筋上。

附图说明

图1为布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为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4为实施例的半剖立体图;

图5为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6为实施例使用状态参考图。

附图标记:1、方块;2、带筋槽;3、装带口;4、主夹持面;5、卡紧凹槽;6、包边;7、包叶;8、插销槽;9、凹槽上壁;10、阻挡面;11、方块底面;12、带筋;13、布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如图2和图3所示,一种开尾拉链下止方块,包括方块1和设置在方块1顶面一侧的包叶7,方块1和包叶7通过一体压铸的方式加工而成。方块1设置有包叶7的一侧开设有带筋槽2,带筋槽2纵向贯穿包叶7及方块1。带筋槽2侧边开设有装带口3,布带13及带筋12从该处装入到带筋槽2内。装带口3左右两侧的带筋槽2内壁为主夹持面4,主夹持面4的下端设置有卡紧凹槽5。

两个主夹持面4下端各设置有一个卡紧凹槽5。卡紧凹槽5分别从带筋12两侧卡紧带筋12。两个卡紧凹槽5与主夹持面4平行的两个侧面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主夹持面4之间的距离。当布带13装入后对装带口3两侧进行挤压,此时两个主夹持面4之间的距离减少,对处于两个主夹持面4之间的带筋12进行挤压,使得带筋12截面形状发生改变。在此同时,由于卡紧凹槽5与主夹持面4平行的两个侧面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主夹持面4之间的距离,所以卡紧凹槽5侧面并未对带筋12产生挤压,处在卡紧凹槽5内的带筋12截面并未发生太大改变。带筋12截面形状在主夹持面4和卡紧凹槽5处发生突变。卡紧凹槽5顶面为凹槽上壁9,带筋12未被挤压变形的一段处在凹槽上壁9下方,带筋12挤压变形的一段处于凹槽上壁9上方,从使得方块1在受到向下的力的作用时,凹槽上壁9与截面未变形的带筋12发生卡滞,使得方块1卡死在该处,从而获得较好的牢固度。

凹槽上壁9与主夹持面4垂直,从而获得更好的卡紧效果,既不会因为凹槽上壁9与主夹持面4之间的夹角太小而形成较为尖锐的角,使得凹槽上壁9具有向下运动趋势时不会将带筋12切断,同时也不会因为夹角太大而导致带筋12截面形状不能发生较大的突变,影响卡紧效果。

装带口3两侧设置有包边6,包边6通过一体压铸的方式设置在该处。两条包边6相向设置,带筋槽2处于包边6内侧,当挤压带筋槽2固定带筋12时,相向设置的两个包边6压紧在布带13表面,从而将带筋12限制在带筋槽2内,进一步增强下止与带筋12之间的连接强度,防止下止沿水平方向脱出带筋12。

带筋槽2截面呈梯形,带筋槽2靠近装带口3的一侧宽度大于带筋槽2另一侧的宽度。带筋槽2截面这样设置可以便于带筋12装入到带筋槽2内,当对带筋槽2外侧进行压缩时,带筋槽2靠近装带口3一侧的宽度变小,从而使得带筋12被夹紧在带筋槽2的两个主夹持面4之间,同时包边6处于带筋12外侧,将带筋限制在带筋槽2内。

方块1顶面为阻挡面10,用于与拉头下端抵触,对拉头位置进行限制,避免拉头从布带13下端脱出。凹槽上壁9到方块1底面的距离小于方块1底面到阻挡面10的距离,从而使得卡紧凹槽5始终处于方块1内。方块1内的带筋槽2外侧壁厚大于包叶7内的带筋槽2外侧壁厚,卡紧凹槽5开设在方块1内,一方面可以限制卡紧凹槽5的长度,保证主夹持面4的长度,另一方面由于包叶7处的壁厚较小,卡紧凹槽5开设到该处后会影响包叶7处的结构强度。一般情况下凹槽上壁9到方块1底面的距离大致为方块1底面到方块1顶面距离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之间,从而保证主夹持面4能够较好地夹紧带筋12。

方块1带筋槽2的另一侧还设置有插销槽8,插销槽8的设置可以与插销配合,对插销位置进行限制,使得拉链能够顺利拉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