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纺布通用型口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48363发布日期:2020-05-22 20:37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纺布通用型口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劳保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纺布通用型口罩。



背景技术:

口罩是一种卫生用品,一般指戴在口鼻部位用于过滤进入口鼻的空气,以达到阻挡有害的气体、气味、飞沫进出佩戴者口鼻的用具,以纱布或纸等制成,口罩对进入肺部的空气有一定的过滤作用,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在粉尘等污染的环境中作业时,戴口罩具有非常好的作用。现有的防雾霾口罩过滤效果不理想,将空气中大颗粒污染物进行过滤,而空气中含有的有毒气体和有害微生物无法进行有效的过滤;口罩在不使用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污染,从而影响后期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无纺布通用型口罩,通过罩体与滤片能够对空气中含有的大颗粒污染物、有毒气体和有害微生物进行有效的过滤,提高了口罩的过滤效果,口罩在不使用的状态下能够进行折叠,避免了口罩被外部环境所污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无纺布通用型口罩,包括罩体和耳带,所述耳带对称固定在罩体的两侧,所述罩体为三层结构,由外而内分别为相互连接的第一初滤层、负离子释放层与第二初滤层,所述第二初滤层与人体面部接触,所述第一初滤层远离人体面部,所述第一所述负离子释放层与第二初滤层上侧设有滤片放置口,所述负离子释放层与第二初滤层之间设有滤片,所述滤片通过滤片放置口放置在负离子释放层与第二初滤层之间,通过滤片对吸入的气体进行过滤,第一初滤层、负离子释放层与第二初滤层三层相互支撑配合,起到初级过滤及负离子持续释放的功能;所述罩体包括口罩主体、下颚部和鼻翼部,所述下颚部设置于口罩主体的下侧,所述鼻翼部设置于口罩主体的上侧,所述口罩主体上下两端呈弧形并与下颚部和鼻翼部连接,与面部形状相配合,当口罩不使用时,可将下颚部与鼻翼部向内侧进行折叠,使下颚部与鼻翼部的第二初滤层与口罩主体的第二初滤层相接触,口罩在不使用的状态下能够进行折叠,避免了口罩被外部环境所污染。

优选的,所述所述滤片为五层结构,由外而内分别为相互连接的第一初滤纤维层、第二初滤纤维层、纳孔碳滤层、精滤层、第三初滤纤维层,所述第二初滤纤维层滤孔直径小于第一初滤纤维层滤孔直径,第三初滤纤维层滤孔直径小于第二初滤纤维层滤孔直径,通过第一初滤纤维层与第二初滤纤维层阻隔大颗粒物,通过第三初滤纤维层阻隔小颗粒物,所述纳孔碳滤层内部为纳孔碳纤维,纳孔碳纤维具有超强吸附能力,对有害化学物质和气体能起到吸收、分解异味的特点,通过纳孔碳滤层能够有效过滤有毒的气体和有害微生物,精滤层对直径小于100nm小颗粒物进行过滤,通过第一初滤纤维层、第二初滤纤维层、纳孔碳滤层、精滤层、第三初滤纤维层五层之间的支撑配合,可使佩戴者具有较好的过滤防护效果。

优选的,所述精滤层为n95级别熔喷纤维,n95级别熔喷纤维具有重量轻,过滤效率高的特点。

优选的,所述鼻翼部内部设有塑封条,所述塑封条设置于负离子释放层与第二初滤层之间,塑封条通过微波热粘合固定,通过调节使口罩上端更加贴合鼻翼两侧,所述塑封条为塑封铝条。

优选的,所述第二初滤层为亲肤初滤层,可与面部直接接触。

优选的,所述耳带为弹性材质,通过耳带的弹性结合面部皮肤的弹性使口罩与面部贴合更加紧密。

优选的,所述下颚部内侧设有凹条,鼻翼部内侧设有凸条,在口罩进行折叠时,下颚部上的凹条与鼻翼部上的凸条卡扣在一起,提高了下颚部与鼻翼部密封性,避免了灰尘与第二初滤层接触。

优选的,所述罩体呈柳叶形,提高了口罩与面部的贴合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罩体与滤片能够对空气中含有的大颗粒污染物、有毒气体和有害微生物进行有效的过滤,提高了口罩的过滤效果,口罩在不使用的状态下能够进行折叠,避免了口罩被外部环境所污染。

2)滤片为五层结构,由外而内分别为相互连接的第一初滤纤维层、第二初滤纤维层、纳孔碳滤层、精滤层、第三初滤纤维层,依次由内而外设置并通过微波热粘合进行固定,所述第二初滤纤维层滤孔直径小于第一初滤纤维层滤孔直径,第三初滤纤维层滤孔直径小于第二初滤纤维层滤孔直径,通过第一初滤纤维层与第二初滤纤维层阻隔大颗粒物,通过第三初滤纤维层阻隔小颗粒物,所述纳孔碳滤层内部为纳孔碳纤维,纳孔碳纤维具有超强吸附能力,对有害化学物质和气体能起到吸收、分解异味的特点,通过纳孔碳滤层能够有效过滤有毒的气体和有害微生物,精滤层对直径小于100nm小颗粒物进行过滤,通过第一初滤纤维层、第二初滤纤维层、纳孔碳滤层、精滤层、第三初滤纤维层五层之间的支撑配合,可使佩戴者具有较好的过滤防护效果。

3)精滤层为n95级别熔喷纤维,n95级别熔喷纤维具有重量轻,过滤效率高的特点。

4)鼻翼部内部设有塑封条,所述塑封条设置于负离子释放层与第二初滤层之间,塑封条通过微波热粘合固定,通过调节使口罩上端更加贴合鼻翼两侧,所述塑封条为塑封铝条。

5)第二初滤层为亲肤初滤层,可与面部直接接触。

6)耳带为弹性材质,通过耳带的弹性结合面部皮肤的弹性使口罩与面部贴合更加紧密。

7)颚部内侧设有凹条,鼻翼部内侧设有凸条,在口罩进行折叠时,下颚部上的凹条与鼻翼部上的凸条卡扣在一起,提高了下颚部与鼻翼部密封性,避免了灰尘与第二初滤层接触。

8)罩体呈柳叶形,提高了口罩与面部的贴合性。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无纺布通用型口罩正视图。

附图2是本是附图1的a-a方向剖面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无纺布通用型口罩后视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无纺布通用型口罩折叠状态示意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无纺布通用型口罩滤片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无纺布通用型口罩中下颚部与鼻翼部局部示意图。

图中:1、罩体;101、口罩主体;102、下颚部;1021、凹条;103、鼻翼部;1031、凸条;2、耳带;3、塑封条;4、第一初滤层;5、负离子释放层;6、第二初滤层;7、滤片;701、第一初滤纤维层;702、第二初滤纤维层;703、纳孔碳滤层;704、精滤层;705、第三初滤纤维层;8、滤片放置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6,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一种无纺布通用型口罩,包括罩体1和耳带2,所述耳带2对称固定在罩体1的两侧,从外侧向内侧看,所述罩体1为三层结构,由外而内分别为相互连接的第一初滤层4、负离子释放层5与第二初滤层6(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初滤层6与人体面部接触,所述第一初滤层4远离人体面部,所述负离子释放层5与第二初滤层6上侧设有滤片放置口8,所述负离子释放层5与第二初滤层6之间设有滤片7,所述滤片7通过滤片放置口8放置在负离子释放层5与第二初滤层6之间,通过滤片7对吸入的气体进行过滤,第一初滤层4、负离子释放层5与第二初滤层6三层相互支撑配合,起到初级过滤及负离子持续释放的功能;所述罩体1包括口罩主体101、下颚部102和鼻翼部103,所述下颚部102设置于口罩主体101的下侧,所述鼻翼部103设置于口罩主体101的上侧,所述口罩主体101上下两端呈弧形并与下颚部102和鼻翼部103连接,与面部形状相配合,当口罩不使用时,可将下颚部102与鼻翼部103向内侧进行折叠,使下颚部102与鼻翼部103的第二初滤层6与口罩主体101的第二初滤层6相接触,口罩在不使用的状态下能够进行折叠,避免了口罩被外部环境所污染。

所述滤片7为五层结构,由外而内分别为相互连接的第一初滤纤维层701、第二初滤纤维层702、纳孔碳滤层703、精滤层704、第三初滤纤维层705,所述第二初滤纤维层702滤孔直径小于第一初滤纤维层701滤孔直径,第三初滤纤维层705滤孔直径小于第二初滤纤维层702滤孔直径,通过第一初滤纤维层701与第二初滤纤维层702阻隔大颗粒物,通过第三初滤纤维层705阻隔小颗粒物,所述纳孔碳滤层703内部为纳孔碳纤维,纳孔碳纤维具有超强吸附能力,对有害化学物质和气体能起到吸收、分解异味的特点,通过纳孔碳滤层703能够有效过滤有毒的气体和有害微生物,精滤层704对直径小于100nm小颗粒物进行过滤,通过第一初滤纤维层701、第二初滤纤维层702、纳孔碳滤层703、精滤层704、第三初滤纤维层705五层之间的支撑配合,可使佩戴者具有较好的过滤防护效果。

所述精滤层704为n95级别熔喷纤维,n95级别熔喷纤维具有重量轻、过滤效率高的特点。

所述鼻翼部103内部设有塑封条3,所述塑封条3设置于负离子释放层5与第二初滤层6之间,塑封条3通过微波热粘合固定,通过调节使口罩上端更加贴合鼻翼两侧,所述塑封条3为塑封铝条。

所述第二初滤层6为亲肤初滤层,可与面部直接接触。

所述耳带2为弹性材质,通过耳带2的弹性结合面部皮肤的弹性使口罩与面部贴合更加紧密。

所述下颚部102内侧设有凹条1021,鼻翼部103内侧设有凸条1031,在口罩进行折叠时,下颚部102上的凹条1021与鼻翼部103上的凸条1031卡扣在一起,提高了下颚部102与鼻翼部103密封性,避免了灰尘与第二初滤层6接触。

所述罩体1呈柳叶形,提高了口罩与面部的贴合性。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