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19964发布日期:2020-07-10 15:46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裤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裤。



背景技术:

内裤作为人们的日常的贴身衣物,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内裤亲肤性、透气性和舒适性等性能的要求逐渐提高。

而对于生理期或产褥期等特殊时期的女性,多选择舒适透气的内裤材质,但是经常由于卫生巾与内裤贴合不稳,使得女性在日常行走或睡眠过程中,卫生巾的前端或后端发生移位,容易出现侧漏的现象,为特殊时期的女性产生诸多不便,且渗有经血或恶露的内裤,容易滋生细菌,并容易残留血渍,影响人体健康,并降低内裤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裤,该内裤结构新颖,特殊时期使用的卫生巾可稳定贴合于设置的第一植绒区和第二植绒区,提高了卫生巾与内裤的贴合稳定性,不易产生由于卫生巾移位造成的侧漏现象,而将内衬件贴合于裆部四周边缘,能使得内裤裆部亲肤性高,避免车缝的接驳车缝线对人体造成异物感或磨擦皮肤,提高了内裤裆部及边缘的亲肤性,穿着舒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内裤,包括内裤本体,所述内裤本体包括前片和后片,前片与后片之间设有裆部,所述前片的两侧和所述后片的两侧贴合连接;所述前片内表面的底部对应人体阴阜部设置有第一植绒区,所述后片内表面的底部对应人体骶骨位置设置有第二植绒区;所述裆部的内表面设置有内衬件,所述内衬件的四周边缘与裆部的四周边缘贴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植绒区是由竹炭纤维通过粘胶粘合于前片内表面的底部而成;所述第二植绒区是由竹炭纤维通过粘胶粘合于后片内表面的底部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前片、后片和裆部均是由85-90wt%的棉纤维、5-10wt%的氨纶纤维、3-8wt%的莫代尔纤维和0.5-2.0wt%的石墨烯纤维混纺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内衬件是由85-90wt%的玉米纤维和10-15wt%的银纤维混纺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后片内表面的底部对称设置有提臀弹性胶。

进一步地,所述前片外表面的顶部和后片外表面的顶部对应裤头位置均设置有第三植绒区。

进一步地,所述前片外表面的中上部设置有第四植绒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植绒区和第二植绒区的厚度为320-350μ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植绒区的厚度为300-340μm。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植绒区的厚度为320-350μ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内裤结构新颖,特殊时期使用的卫生巾可稳定贴合于设置的第一植绒区和第二植绒区,提高了卫生巾与内裤的贴合稳定性,不易产生由于卫生巾移位造成的侧漏现象,而将内衬件贴合于裆部四周边缘,能使得内裤裆部亲肤性高,避免车缝的接驳车缝线对人体造成异物感或磨擦皮肤,提高了内裤裆部及边缘的亲肤性,穿着舒适,尤其适用于生理期或产褥期等特殊时期的女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正面的结构透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背面的结构透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的a部分放大图。

附图标记为:1—前片、11—第一植绒区、12—第四植绒区、2—后片、21—第二植绒区、22—提臀弹性胶、3—裆部、31—内衬件、4—透气孔、5—第三植绒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1-4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见图1-4,一种内裤,包括内裤本体,所述内裤本体包括前片1和后片2,前片1与后片2之间设有裆部3,所述前片1的两侧和所述后片2的两侧贴合连接;所述前片1内表面的底部对应人体阴阜部设置有第一植绒区11,所述后片2内表面的底部对应人体骶骨位置设置有第二植绒区21;所述裆部3的内表面设置有内衬件31,所述内衬件31的四周边缘与裆部3的四周边缘贴合连接。

本实施例的内裤结构新颖,特殊时期使用的卫生巾可稳定贴合于设置的第一植绒区11和第二植绒区21,提高了卫生巾与内裤的贴合稳定性,不易产生由于卫生巾移位造成的侧漏现象;而将内衬件31贴合于裆部3四周边缘,能使得内裤裆部3亲肤性高,避免车缝的接驳车缝线对人体造成异物感或磨擦皮肤,且并非采用固化后较硬质感的粘合胶,使得内衬件31与内裤裆部3的边缘贴合位置弹性好、柔软度高,对人体不造层摩擦感,提高了内裤裆部3及边缘的亲肤性,穿着舒适,尤其适用于生理期或产褥期等特殊时期的女性。

而穿着使用时,利用第一植绒区11和第二植绒区21增加内裤相应部位的绒毛触感,即纤维触感,使得卫生巾的前端能与第一植绒区11稳定粘合,而卫生巾的后端能与第二植绒区21稳定粘合,进而实现卫生巾与内裤的粘合稳定性,而第一植绒区11和第二植绒区21的绒毛触感柔软,不对人体造成摩擦或损伤,亲肤性高。

优选的,所述前片1和后片2均开设有若干透气孔4,能提高内裤本体的透气性,保持下体透气干爽,降低细菌的滋生,并避免产生闷热感;而由于开设的透气孔4极为微细,孔径较小,对前片1内表面设置的第一植绒区、后片2内表面设置的第二植绒区21不造成植绒粘结稳定性的问题,且孔径细小的透气孔4在附图1-3中无法标出,因而利用图2的a部分放大以显示透气孔4,具体可见图4。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植绒区11是由竹炭纤维通过粘胶粘合于前片1内表面的底部而成;所述第二植绒区21是由竹炭纤维通过粘胶粘合于后片2内表面的底部而成。本实施例的第一植绒区11和第二植绒区21通过竹炭纤维,柔软滑爽不扎身,具有丝绒手感,不会对人体的私密敏感部位造成摩擦损伤,且吸湿透气,能保持下体的干爽,不易滋生细菌,同时抑菌抗菌性好,对人体的阴阜部起到一定的抑菌作用,减少或避免人体阴阜部由于细菌滋生而产生的痕痒感,实用性高。其中,竹炭纤维为现有公知的材料。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片1、后片2和裆部3均是由85-90wt%的棉纤维、5-10wt%的氨纶纤维、3-8wt%的莫代尔纤维和0.5-2.0wt%的石墨烯纤维混纺而成。

本实施例通过采用棉纤维、氨纶纤维、莫代尔纤维和石墨烯纤维混纺制备内裤本体,并严格控制各纤维的用量比例,能使制得的内裤本体具有较佳的柔软性和亲肤性;其中,采用的棉纤维亲肤性高,采用的氨纶纤维具有较高的弹性,采用的莫代尔纤维属于纤维素纤维,自然降解性好,环保,对环境友好,具有较佳的柔软性、吸湿性和可染性,能使制得的内裤本体面料保持干爽、透气,采用的石墨烯纤维一种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二维碳纳米纤维,具有极高的拉伸强度,能提高内裤本体面料的拉伸度和弹性,使得内裤多次穿着和水洗后不变形,可机洗,且免烫,并具有除菌抑菌、吸湿排汗等功能。其中,棉纤维、氨纶纤维、莫代尔纤维和石墨烯纤维均为现有公知的材料。

本实施例中,所述内衬件31是由85-90wt%的玉米纤维和10-15wt%的银纤维混纺而成。本实施例通过采用玉米纤维和银纤维混纺制备内衬件31,并严格控制各纤维的用量比例,能使制得的内衬件31柔软亲肤,穿着舒适,且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减少或避免裆部3位置的细菌滋生;其中,采用的玉米纤维是以玉米、小麦等淀粉为原料,经发酵转化成乳酸再经聚合,纺丝而制成的合成纤维,轻柔滑顺,强度大,吸湿透气,能提高内衬件31的柔软性和透气性,同时玉米纤维的可降解性较高,能提高内衬件31的降解性,环保健康;而采用的银纤维具有较佳的抗菌防臭性能,能与细菌细胞膜内外的蛋白质结合并使其凝固,从而阻断细菌细胞的呼吸和繁殖过程,进而减少或避免细菌的滋生,保障人体生殖健康。其中,玉米纤维和银纤维均有现有公知的材料。

本实施例中,所述后片2内表面的底部对称设置有提臀弹性胶22。本实施例设置的提臀弹性胶22,能对人体的下臀部起到提臀的作用,且柔软度高,弹性好,透气性强,不对人体造成勒感。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片1外表面的顶部和后片2外表面的顶部对应裤头位置均设置有第三植绒区5。本实施例通过在对应裤头的位置设置第三植绒区5,对裤头起到弹力松紧的作用,代替传统的橡皮筋等松紧带,一方面能降低传统橡皮筋的紧勒感,避免过大的紧勒感对生理期女性的腰腹及后腰造成不适,另一方面也能避免传统松紧带经多次穿着和清洗后弹力下降的现象,提高了内裤的实用性,延长了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片1外表面的中上部设置有第四植绒区12。本实施例通过在前片1外表面设置第四植绒区12,利用第四植绒区12的绒毛触感,使得能与暖宝宝等发热贴合产品稳定粘合,使得暖宝宝等产品不容易由于自身重量及重力作用容易从前片1上掉落,使得暖宝宝对人体小腹加热保暖,使得生理期等特殊时期的女性腰腹部位暖感舒适。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植绒区11和第二植绒区21的厚度为320-350μm。本实施例通过严格控制第一植绒区11和第二植绒区21的厚度,能使得第一植绒区11和第二植绒区21与卫生巾粘合稳定,使得卫生巾不易移位造成侧漏现象;若厚度过薄,则降低了与卫生巾的粘合稳定性,若厚度过厚,则降低了透气性和穿着舒适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植绒区5的厚度为300-340μm。本实施例通过严格控制第三植绒区5的厚度,使得第三植绒区5具有一定的弹性,对裤头起到弹力松紧的作用,起到防滑、防掉的作用;若第三植绒区5的厚度较厚,会使内裤腰头较硬,弹性过大,导致勒感较强、穿着不适;若第三植绒区5的厚度较薄,会使内裤腰头的弹性较低,内裤在穿着时容易滑移。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植绒区12的厚度为320-350μm。本实施例通过严格控制第四植绒区12的厚度,能使得第四植绒区12与外贴的暖宝宝等产品粘合稳定,暖宝宝等产品不容易由于自身重量及重力作用容易从前片1上掉落,实用性高;若第四植绒区12的厚度过厚,则容易造成前片1的中部出现闷热感,若厚度较薄,则降低了与外贴的暖宝宝等产品的粘合稳定性。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