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灵活定位和置取药包的布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61811发布日期:2020-04-21 17:19阅读:5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灵活定位和置取药包的布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灵活定位和置取药包的布鞋。



背景技术:

目前的中草药布鞋无非就是把中草药置入鞋底、鞋垫、鞋帮等三种方法,分别叫做膛底置入、鞋垫置入和鞋帮置入,但是这三种方法都存在具体的缺陷问题:①膛底置入法是把粉末的中草药放入在布底的叠层布中间,再用麻线把布底进行手工纳线结实,这种方法基本上无法发挥药效作用,因为在布底和脚之间必须还有一个垫子隔离,一是底子纳线十分结实;二是垫子隔离了底子的产热作用。②鞋垫和鞋帮置入法,是将粉末的中草药或原草放入其中,这种方法比膛底置入效果要好得多,毕竟是接近脚体部位,缺点是布料容易破损而导致漏药。总之这三种方法的最大弱点就是形成了一次性产品,因为布鞋是要水洗清污的,一般情况下都要先用洗衣液浸泡一定时间后才能有效把汗液清洗干净,而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原草或是粉末的中草药都会产生质变,如果不及时晒干或烤干还会出现霉变。所以只要清洗一次后的中草药布鞋从意义上来说就是属于一次性产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灵活定位和置取药包的布鞋。本实用新型可根据使用者情况设置更换药包,确保疗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灵活定位和置取药包的布鞋,包括鞋底,设置于鞋底上的鞋帮,以及放置于鞋底上的鞋垫;所述鞋底上设置有排湿产热垫;所述排湿产热垫上设置有凹槽垫;所述凹槽垫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所述凹槽内放置有药包;所述鞋垫采用网状的透气棕丝垫。

优选的是,所述透气棕丝垫与凹槽垫通过魔术贴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排湿产热垫包括棕垫层、包裹棕垫层上面层的布壳,涂覆于布壳上面层的药物层。

优选的是,所述凹槽呈圆形或椭圆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便于放置中草药材,并能灵活调换药包和确保药性的长期性有效性;其优势是适用于大众人群,可根据使用者的个体需求配置药方和对应部位放置药包,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服务价值。通过更换药包,使布鞋可反复清洗并保持药效,提高使用的疗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为凹槽垫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清楚展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工作方式,将以附图为基准,借助诸多方向性词语进行描述,但是应当将“前”、“后”、“左”、“右”、“上”、“下”等词语理解为方便用语,而不应当理解为限定性词语。

图1-3所示灵活定位和置取药包的布鞋,包括鞋底1,设置于鞋底1上的鞋帮2,以及放置于鞋底1上的鞋垫3;所述鞋底1上设置有排湿产热垫4;所述排湿产热垫4上设置有凹槽垫5;所述凹槽垫5上设置有四个凹槽6,所述凹槽6内放置有药包7;所述鞋垫3采用网状的透气棕丝垫。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透气棕丝垫与凹槽垫5通过魔术贴8连接。确保透气棕丝垫不会自动滑动。

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排湿产热垫4包括棕垫层41、包裹棕垫层41上面层的布壳42,以及涂覆于布壳42上面层的药物层43,药物层43为2mm厚的魔芋浆和产热药物制作的混合物层。

本实用新型中,凹槽垫5上依据脚底分布穴位切出卡放不同类型药包7的凹槽6,凹槽6的数量分为常规使用类和个体使用两种。常规类依照脚底四大部位设置凹槽6四个,凹槽6形状不限,一般情况以圆形和椭圆形为主,其规格尺寸以鞋子尺码大小确定;个体类是依照使用者身体的个别问题来对照脚底穴位进行确定的位置和形状规格。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整项产品采用原生态物质制备;二是完善了清洗鞋子的弊端,清洗时先把棕丝鞋垫抽出再把药包取出,待鞋子和透气棕丝鞋垫晾干后再把药包置入,能有效保证药材的长期效果;三是排湿产热层能有效避潮和产生热能功效;四是鞋子穿着舒适程度较好。

本实用新型的制作过程如下:

1、鞋底制作:用清洗消毒后的竹笋壳剪成鞋底样,再用棉布把竹笋壳包成鞋垫形,又用魔芋浆粘合的纯棉布壳三层(每层厚3mm),每层分别用棉布包边使用,组合时将布壳叠放于竹笋壳的底面,布壳之间及与竹笋壳之间涂上适量的魔芋浆,在最底部叠放三层上好的新棉布(不包边),所有材料叠放好后就用麻线手工纳线而成。

2、排湿产热垫制作:排湿垫是置于鞋底和凹槽垫之间的垫子,用三层棕衣和一层布壳叠合而成,使用时棕面朝底部排湿,布壳面朝凹槽垫的底部,在布壳面涂上约2mm厚的魔芋浆和产热药物(魔芋浆和产热药物混合呈药物层),主要作用于隔离湿气和产热提供中草药包发挥药效作用。

3、凹槽垫制作:用1.5mm厚的布壳五层剪成鞋底样并分别包边后叠合在一起,然后在垫子中间切除需要的凹槽,凹槽的数量和规格形状分为常规类和个体类,常规类是依照脚底穴位四大对应区(即:肺部和支气管→肾脏、肝脏和胆囊→腹部肠道和消化系统→脑部头疼感冒和坐骨神经)分别切除形状和规格不一的四个凹槽;个体类是依照使用者的个别问题来对照脚底穴位后确定切除凹槽的数量,形状和规格可根据鞋子的大小灵活决定。

4、透气棕丝垫制作:透气棕丝垫是置于凹槽层的上方,作用于隔离脚底汗液对药包的腐蚀和增强穿鞋的舒适度,分别传送药效至脚底穴位。具体制作是用三层棕衣和一层3mm厚的布壳及一层纯棉网眼布,布壳中间对应凹槽层的凹槽部位切除直径5mm宽的气孔,叠合时在布壳上面放置棕丝,棕丝上面放置网眼布,叠合后用棉布包边待用,使用时布壳面对应凹槽的中草药包。

5、鞋帮制作:用上好的礼服呢布料一层作面料。纯棉布一层作里面料,用魔芋浆粘合的1.5mm厚布壳一层作中间料,把三样材料用魔芋浆粘合在一起后切样包边缝制而成。

6、组合:组合由上至下分别为:鞋底——排湿产热垫——凹槽垫——透气棕丝垫——鞋帮。

7、绱鞋:把组合好的鞋子用1mm的细麻线由上至下钉至底部的竹笋壳层,针脚距离为鞋头、鞋跟和鞋外侧3mm,鞋中部内侧(脚腰)4.5mm,内侧针脚大有利于排气。

本实用新型所用材料主要为棉布、棕丝、竹笋壳、魔芋、麻线、布壳、各类配方的中草药。本实用新型使用生态物质作为布鞋的主要材料,不含有任何化学制剂和有害物质,制作具有科学性和适用性,是根据脚底穴位布置使用药物,可根据使用者个体需要方便灵活地搭配用药方剂和药包,可灵活的将药包放入指定位置和将药包取出清洗鞋子,能有效发挥中药材布鞋的真正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