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拖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42254发布日期:2020-06-26 20:41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拖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子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指一种拖鞋。



背景技术:

鞋子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鞋子是人们保护脚不受伤的一种工具。最早人们为了克服特殊情况,不让脚难受或者受伤,就发明了毛皮鞋子。鞋子发展到现在,就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各种样式功能的鞋子随处可见。

拖鞋属于鞋子的一种,在夏天人们为方便脚部凉爽,在休闲场合多会穿着拖鞋。但是现有的头人字拖、无趾拖鞋在穿着时,均不容易固定和控制拖鞋,在行走甚至小跑时,鞋子容易掉落。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拖鞋,以解决现有的拖鞋不容易固定和控制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拖鞋,包括上下设置的鞋底和鞋面,鞋面通过连接部与鞋底两侧连接,鞋面和鞋底之间还设置有多根趾袢,多根趾袢分别设置于相邻脚趾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多根趾袢设置在相邻脚趾之间,在穿着时,可以通过多根趾袢与脚趾之间连接,趾袢相邻的脚趾可以承受拖鞋的行走力,避免拖鞋脱落,使人们可以更加容易固定和控制拖鞋,行走更加舒服。

2、本实用新型多根趾袢分别位于脚趾之间,可以使脚趾之间通风透气,预防细菌滋生以及脚气病的产生,提高使用者的脚部健康。

优选的,所述趾袢的数量为四根,四根趾袢分别设置在相邻脚趾之间。

正常人每个脚都具有五根脚趾,四根趾袢分别设置在五根脚趾缝中,可以使每个脚趾缝能承受拖鞋的行走力,提高脚部与拖鞋的连接强度,更加方便控制和固定拖鞋。

优选的,所述趾袢的宽度从鞋底后部至鞋底前部依次减小。

相对于圆柱形的趾袢,趾袢的宽度从鞋底后部至鞋底前部依次减小,可以使趾袢位于脚趾缝中后,与相邻脚趾之间接触面更大,方便固定和控制拖鞋,而且避免将脚趾缝撑开的宽度过大,从而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性。

优选的,所述趾袢的水平截面呈水滴状,且水滴尖部朝脚部前侧。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与鞋底的鞋帮处连接。

在行走过程中,脚部向上抬起,脚部可以通过鞋面的连接部带动鞋底的后部抬起,不仅方便控制鞋子,而且穿着更加舒服,省力。避免鞋面只与鞋底前部连接,在行走时,通过鞋底前部带动鞋底抬起,不仅不省力,穿着不舒服,而且脚后部和鞋底后部之间的距离变大,容易脱落。

优选的,所述趾袢与鞋底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鞋底包括鞋底本体和与鞋底本体底部可拆卸连接的子鞋底,所述子鞋底位于趾袢下方;所述连接部与鞋底本体连接,多根趾袢分别穿过鞋底本体与子鞋底可拆卸连接。

在子鞋底损坏时,可以只更换子鞋底,节约使用成本,且避免资源浪费,节能环保。

优选的,所述趾袢包括设置于脚趾之间的连接杆和位于连接杆底部的卡接部,所述鞋底本体位于连接杆底部设置有第一通孔,子鞋底位于第一通孔下方同轴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卡接部的外径大于第二通孔的内径,第二通孔的内径大于连接杆的外径,第一通孔的内径大于第二通孔的内径,卡接部依次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将趾袢和子鞋底连接;所述子鞋底和鞋底本体均为柔性材料,鞋面受到拉扯力时,卡接部可依次穿过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将趾袢和鞋底分开。

在行走中,鞋底被踩到或夹到时,鞋面受到拉扯力,卡接部与鞋底分开,避免趾跘或鞋底损坏。然后可以将卡接部重新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与鞋底连接,安装和使用方便。

若不设置子鞋底,卡接部直接穿过第一通孔与鞋底本体连接,通过第一通孔将卡接部卡住。使用时间过长后,由于卡接部多次与鞋底本体连接和分离,容易造成鞋底本体位于第一通孔的部分损坏,不能将卡接部卡住。

而通过卡接部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将卡接部卡住,且第一通孔的内径大于第二通孔的内径,在使用时间过长,卡接部多次与子鞋底连接和分离,子鞋底位于第二通孔的部分损坏时,可以只将子鞋底更换即可,节约使用成本,且避免资源浪费,节能环保。

在一根趾袢下方的第二通孔损坏,不想更换子鞋底时,也可以将这根趾袢剪掉,拖鞋同样可以使用。

优选的,所述子鞋底位于第二通孔底部设置有与卡接部匹配的容纳腔,卡接部位于容纳腔时,卡接部的底部与子鞋底的底部相平。

使鞋底底面平整,增加穿着的舒适性。

优选的,所述鞋底本体底部设置有与子鞋底匹配的空腔,子鞋底两侧包括有凸出子鞋底侧面的卡愣,鞋底本体对应卡愣位置设置有与卡愣配合的卡槽,卡愣卡入卡槽内,将子鞋底和鞋底本体连接。

可以快速将子鞋底和鞋底本体连接和拆卸,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制作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1中本实用新型立体图;

图2是实施例1中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3是实施例1中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趾袢水平截面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2中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图6是实施例2中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7是实施例2中子鞋底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2中趾袢与子鞋底连接示意图。

图中:1-连接部,2-趾袢,3-鞋底本体,4-子鞋底,5-连接杆,6-卡接部,7-第一通孔,8-第二通孔,9-容纳腔,10-空腔,11-卡愣,12-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面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拖鞋,如图1-3所示,包括上下设置的鞋底和鞋面,鞋面后部通过连接部1与鞋底的鞋帮处连接。鞋面前部和鞋底之间设置有多根趾袢2,优选为四根。趾袢2分别对应设置在脚趾缝位置。

如图4所示,趾袢2的宽度从鞋底后部至鞋底前部依次减小。优选的,趾袢2的水平截面呈水滴状,且水滴尖部朝脚部前侧。

使用时,将脚从鞋面后部伸入鞋面前部,并将五根脚趾分别位于趾袢2两侧,趾袢2卡在脚趾缝内。行走时,每个脚趾缝能承受拖鞋的行走力,提高脚部与拖鞋的连接强度,更加方便控制和固定拖鞋。趾袢2位于脚趾之间,可以使脚趾缝通风透气,预防细菌滋生以及脚气病的产生,提高使用者的脚部健康。

实施例2:

作为优选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

如图5、图6所示,鞋底包括鞋底本体3和与鞋底本体3底部可拆卸连接的子鞋底4。子鞋底4位于趾袢2下方。连接部1与鞋底本体3连接,多根趾袢2分别穿过鞋底本体3与子鞋底4可拆卸连接。

如图7、图8所示,趾袢2包括设置于脚趾之间的连接杆5和位于连接杆5底部的卡接部6。鞋底本体3位于连接杆5底部设置有第一通孔7,子鞋底4位于第一通孔7下方同轴设置有第二通孔8。卡接部6的外径大于第二通孔8的内径,第二通孔8的内径大于连接杆5的外径,第一通孔7的内径大于第二通孔8的内径。卡接部6依次穿过第一通孔7和第二通孔8,将趾袢2和子鞋底4连接。卡接部6、子鞋底4以及鞋底本体3均为柔性材料,优选为柔性塑料。

如图8所示,子鞋底4位于第二通孔8底部设置有与卡接部6匹配的容纳腔9,卡接部6位于容纳腔9时,卡接部6的底部与子鞋底4的底部相平。

如图5所示,鞋底本体3底部设置有与子鞋底4匹配的空腔10,子鞋底4两侧包括有凸出子鞋底4侧面的卡愣11,鞋底本体3对应卡愣11位置设置有与卡愣11配合的卡槽12,卡愣11卡入卡槽12内,将子鞋底4和鞋底本体3连接。子鞋底4和鞋底本体3连接时,子鞋底4和鞋底本体3底面相平。

安装时,将子鞋底4和鞋底本体3分离,将趾袢2先从鞋底本体3的上部穿过第一通孔7,然后再将趾袢2的卡接部6从子鞋底4的上部穿过第二通孔8,并将卡接部6位于容纳腔9内部,从而将趾袢2和子鞋底4连接。按照上述方法,将四根趾袢2均与子鞋底4连接。最后将子鞋底4卡入鞋底本体3的空腔10内,卡愣11卡入卡槽12,将子鞋底4和鞋底本体3连接。

在行走中,鞋底被踩到或夹到时,鞋面受到拉扯力,受力过大的卡接部6可依次穿过第二通孔8和第一通孔7,从而将趾袢2和鞋底分开,避免趾跘或鞋底损坏。然后将脱落的卡接部6重新穿过第一通孔7和第二通孔8与鞋底连接,继续使用。

在使用时间过长,卡接部6多次与子鞋底4连接和分离,子鞋底4位于第二通孔8的部分损坏时,可以将损坏的子鞋底4拆下,更换新的子鞋底4即可,不需要购买新的拖鞋,节约使用成本,且避免资源浪费,节能环保。

趾袢2均与子鞋底4连接,相对于趾袢2位于鞋底本体3分别设置有子鞋底4的方式。在使用中,即使某个趾袢2受力不大或者没有受力,其他的趾袢2也可以带动子鞋底4一起移动,增加子鞋底4和鞋底本体3的连接稳定性。而且在行走过程中,某个趾袢2与子鞋底4分离,子鞋底4也不会丢失。

值得注意的是,可将子鞋底4四个侧面均设置卡愣11,鞋底本体3对应卡愣11位置均设置有卡槽12,子鞋底4卡入鞋底本体3内以后,鞋底本体3将子鞋底4包裹,可以使子鞋底4和鞋底本体3连接更加紧密,提高子鞋底4和鞋底本体3的连接稳定性。

也可将子鞋底4包裹在鞋底本体3外部,即子鞋底4中部向内凹陷形成与鞋底本体3形状匹配的腔体,子鞋底4边缘和鞋底本体3边缘通过卡愣11和卡槽12连接。在使用过程中,子鞋底4边缘受到拉扯力时,子鞋底4会和鞋底本体3部分分开,从而避免鞋底本体3或鞋面损坏,而且也可以避免在行走过程中,杂质进入子鞋底4和鞋底本体3的连接处。

值得注意的是,连接部1可与鞋底本体3固定连接,也可通过现有人字拖的趾袢与鞋底的连接方式,使连接部1在受到拉扯力时,可以与鞋底本体3分开,避免连接部1或鞋底本体3损坏。即连接部1下部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下部设置有卡接部,鞋底本体位于连接杆底部设置有通孔,卡接部外径大于通孔内径,卡接部为柔性塑料。在连接部1或鞋底本体3受到拉扯力时,卡接部变形并从通孔内扯出,连接部1与鞋底本体3分开。重新使用时,将卡接部穿过通孔,从而将连接部1和鞋底本体3重新连接。

连接部1位于鞋底本体3同一侧的底部可以设置两根连接杆,从而增强连接部1和鞋底本体3的连接稳定性。

实施例3:

作为优选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

鞋底、鞋面、连接部1以及趾袢2一次注塑成型,结构简单,方便加工。

实施例4:

作为优选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

趾袢2包括连接杆5和位于连接杆5底部的卡接部6。鞋底本体3位于连接杆5底部设置有第一通孔7。卡接部6的外径大于第一通孔7。卡接部6为柔性材料,优选为柔性塑料。

在鞋底本体3受到拉扯力时,卡接部6变形从第一通孔7内扯出,趾袢2与鞋底本体3分开。重新使用时,将卡接部6穿过第一通孔7,从而将趾袢2和鞋底本体3重新连接。

连接部1下部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下部设置有卡接部,鞋底本体位于连接杆底部设置有通孔,卡接部外径大于通孔,卡接部为柔性材料,优选为柔性塑料。

在连接部1或鞋底本体3受到拉扯力时,卡接部变形并从通孔内扯出,连接部1与鞋底本体3分开。重新使用时,将卡接部穿过通孔,从而将连接部1和鞋底本体3重新连接。

以上连接部,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