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运动鞋的平针织帮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76499发布日期:2020-07-07 14:05阅读:717来源:国知局
一种运动鞋的平针织帮面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运动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运动鞋的平针织帮面。



背景技术:

鞋,通常由鞋帮(帮面)和鞋底组成,帮面可覆盖脚部的部分或全部,提供支撑、保暖等作用。不同于日常穿着的凉鞋、休闲鞋等,运动鞋由于穿着时的特殊性,相较于其他鞋,帮面需要提供更优的舒适性和支撑性。同时运动鞋还要具备透气、质轻、柔软的特性,不易采用皮革、橡胶等材质。目前运动鞋上常用于鞋帮的材料为针织材料。针织材料可为鞋帮提供良好的透气性、舒适度和贴合性。针织材料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纺织纤维制成纤维网后经粘合、缝合或热压而成的非织造织物,另一种是纱线经由交叉、绕接织造编织而成的织物。平针织是一种常用的编织方法,其编织得到的平针织物在纵向和横向拉伸时,具有较好的延伸性,平针织物的两面具有不同的外观,其正面有平滑感,常用于内外衣、袜子、手套、鞋帮等穿着用品。但是传统的平针织帮面为单一层,存在结构上不能给鞋子足够的支撑性的问题,影响运动鞋的穿着效果,如果附加补强结构来增强支撑性,则无法与单层面自然牢固结合,必须附加针车或黏贴产生加强效果,一些穿透补强结构也会对单层结构造成损伤,同时单层针织结构在帮面立体结构表现有限,无法透视到内部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支撑性能较强的运动鞋的平针织帮面。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运动鞋的平针织帮面,包括前脚区、脚中区和后脚区,所述脚中区包括中区内侧和中区外侧,所述中区内侧和中区外侧均由平针织部组成,所述平针织部包括第一编织层和与第一编织层分离编织的第二编织层,所述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之间形成夹层,所述第二编织层被编织的连接在第一编织层上,所述平针织部由至少一种纱线编织而成,所述中区内侧和中区外侧的夹层内设有至少一个鞋带元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平针织帮面,通过将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分离编织,相较于将两个编织层共同延伸编织,增强了平针织部在脚中区的支撑性,且不会对第一编织层结构造成损伤,无需通过附加层面的车缝或黏贴来达到加强鞋内外侧的支撑包裹功能的效果,保持了外观整洁和一致性,降低了人工操作成本;同时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之间形成夹层,可设置其他元件,夹层中有更加灵活的空间来设计附件加强支撑功能,附件可以是织带连接鞋绑带,也可以是其它材料装饰层设定在夹层中通过表层编织粗孔外露同时达到补强和装饰效果,相较于单层针织结构在帮面立体结构表现上更为突出。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具有运动鞋的平针织帮面的运动鞋的俯视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具有运动鞋的平针织帮面的运动鞋的侧视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具有运动鞋的平针织帮面的运动鞋的侧视图;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运动鞋的平针织帮面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1、前脚区;2、脚中区;21、中区内侧;22、中区外侧;3、后脚区;4、鞋带元件;41、固定元件;42、支撑元件;421、第一支撑部;422、第二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将第一编织层与第二编织层分离编织,提升鞋帮的支撑性。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运动鞋的平针织帮面,包括前脚区、脚中区和后脚区,所述脚中区包括中区内侧和中区外侧,所述中区内侧和中区外侧均由平针织部组成,所述平针织部包括第一编织层和与第一编织层分离编织的第二编织层,所述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之间形成夹层,所述第二编织层被编织的连接在第一编织层上,所述平针织部由至少一种纱线编织而成,所述中区内侧和中区外侧的夹层内设有至少一个鞋带元件。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平针织帮面,通过将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分离编织,相较于将两个编织层共同延伸编织,增强了平针织部在脚中区的支撑性,且不会对第一编织层结构造成损伤,无需通过附加层面的车缝或黏贴来达到加强鞋内外侧的支撑包裹功能的效果,保持了外观整洁和一致性,降低了人工操作成本;同时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之间形成夹层,可设置其他元件,夹层中有更加灵活的空间来设计附件加强支撑功能,附件可以是织带连接鞋绑带,也可以是其它材料装饰层设定在夹层中通过表层编织粗孔外露同时达到补强和装饰效果,相较于单层针织结构在帮面立体结构表现上更为突出。

进一步的,所述鞋带元件包括支撑元件和固定元件,所述固定元件设置于中区内侧和中区外侧的顶部,所述中区内侧和中区外侧的底部朝向鞋底设置,所述支撑元件由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首尾连接组成,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连接处从固定元件中穿出并形成可供鞋带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未相互连接的一端朝向鞋底延伸。

从上述描述可知,鞋带元件的设置,可以提供鞋带绑缚的支撑点,且支撑元件和固定元件连接,支撑元件在于鞋带共同作用后,由于鞋带的拉紧,可进一步提升脚中区的平针织部对脚面的包裹性(贴合度)和平针织部的支撑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一体成型。

从上述描述可知,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一体成型有助于提升二者连接处的稳定性,使支撑元件更为耐磨耐用。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元件下方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的夹角为45°。

从上述描述可知,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的夹角为45°,可以分散支撑元件上的受力,使脚中区的受力更为均匀,提升穿着的舒适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编织层上编织形成规则孔洞。

从上述描述可知,第二编织层上编织形成规则孔洞,进而可透视到第一编织层或夹层,相较于单层针织结构在帮面立体结构表现上更为突出,可提供更广泛的设计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前脚区和后脚区由单层编织面构成,所述前脚区外侧设有外贴层,所述后脚区的内侧设有内贴层,所述外贴层的材质为耐磨树脂,所述内贴层的材质为泡棉。

从上述描述可知,外贴层可加强鞋面的耐磨特性,而内贴层可增加舒适和保护。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一种运动鞋的平针织帮面,固定在鞋底上,所述平针织帮面从所有侧面围绕足部,形成容纳和固定脚步的空间,所述平针织帮面包括前脚区、脚中区和后脚区;

所述脚中区包括中区内侧和中区外侧,所述中区内侧和中区外侧均由平针织部组成,所述平针织部包括第一编织层和与第一编织层分离编织的第二编织层,所述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之间形成夹层,所述第二编织层被编织的连接在第一编织层上,所述平针织部由至少一种纱线编织而成,所述中区内侧和中区外侧的夹层内设有至少一个鞋带元件;

所述鞋带元件包括支撑元件和固定元件,所述固定元件设置于中区内侧和中区外侧的顶部,所述中区内侧和中区外侧的底部朝向鞋底设置,所述支撑元件由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首尾连接组成,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连接处从固定元件中穿出并形成可供鞋带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未相互连接的一端朝向鞋底延伸;

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一体成型;所述固定元件下方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的夹角为45°;所述第二编织层上编织形成规则孔洞。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平针织帮面,通过将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分离编织,相较于将两个编织层共同延伸编织,增强了平针织部在脚中区的支撑性,且不会对第一编织层结构造成损伤,无需通过附加层面的车缝或黏贴来达到加强鞋内外侧的支撑包裹功能的效果,保持了外观整洁和一致性,降低了人工操作成本;同时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之间形成夹层,可设置其他元件,夹层中有更加灵活的空间来设计附件加强支撑功能,附件可以是织带连接鞋绑带,也可以是其它材料装饰层设定在夹层中通过表层编织粗孔外露同时达到补强和装饰效果,相较于单层针织结构在帮面立体结构表现上更为突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