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骨蜂巢结构、伞骨以及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14687发布日期:2020-07-29 01:51阅读:450来源:国知局
伞骨蜂巢结构、伞骨以及伞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伞,尤其是伞骨蜂巢以及伞骨。



背景技术:

伞是常见的生活用品,一般包括伞骨,其上铺设伞布,伞骨中棒上具有用于连接上浮骨(用于铺设伞布)的上蜂巢,在中棒外围套设可活动的下蜂巢,下蜂巢通过下浮骨实现对上浮骨的传动操作。操作下蜂巢沿着中棒上行至一定位置时会有相应的限位部对下蜂巢锁定,此时伞处于打开状态,解锁该锁定状态之后可将下蜂巢往伞柄方向下行至伞闭合。限位部一般设置在伞骨中棒靠上的位置,常见的有弓片式、按钮式或是凹凸式,弓片式操作时容易有痛感或是伤手,按钮式的打孔结构会减弱雨伞强度,而凹凸式具有不稳定性,因此现有伞的蜂巢部分有改进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伞骨蜂巢结构,以及具有该组件的伞骨、伞。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伞骨蜂巢结构,包括下蜂巢以及与之适配的第一限位部,所述下蜂巢用于活动安装在所述伞骨中棒上,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于所述伞骨中棒上部,所述下蜂巢外壁设置有轴向位置固定且可开合的弹性件,所述下蜂巢沿所述伞骨中棒上行至预设位置时,所述弹性件由所述第一限位部触发开合以锁定。

所述下蜂巢配置有活动件,所述活动件可沿所述下蜂巢于预设行程内轴向运动,于所述预设行程之外控制所述下蜂巢沿所述伞骨中棒同步运动;所述活动件上设置有触发部,所述触发部于所述活动件在预设行程内活动时可触发所述弹性件以解锁。

如前所述的伞骨蜂巢结构,所述弹性件为非闭合的环状弹簧,所述下蜂巢环设有凹槽以安装所述环状弹簧,所述凹槽开设有相应的窗口以供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触发部触发所述环状弹簧。

如前所述的伞骨蜂巢结构,所述伞骨中棒上部为具有杆身的上蜂巢,所述上蜂巢杆身外壁设有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一个或多个位置高度一致的凸台,所述凸台底部具有由下往上向外倾斜的导向斜面。

如前所述的伞骨蜂巢结构,所述环状弹簧具有一弧形段,所述弧形段两端各连接有一朝内倾斜的直线段,各所述直线段与一所述窗口位置对应,两所述直线段的末端弯折对应,两者之间为所述环状弹簧的开口。

如前所述的伞骨蜂巢结构,所述活动件套设于所述下蜂巢外围,所述活动件轴向贯通,所述触发部包括设置于所述活动件的板体,所述板体进入所述下蜂巢内,且所述板体经由所述窗口与所述环状弹簧对应,所述板体与所述环状弹簧对应位置的两侧由下至上往外倾斜扩张,以触发所述环状弹簧。

如前所述的伞骨蜂巢结构,所述下蜂巢内壁、于两个所述窗口之间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与所述板体适配。

如前所述的伞骨蜂巢结构,所述下蜂巢与所述活动件之间设有相互对应的行程控制组件以实现所述预设行程;所述行程控制组件包括凸出设置于所述下蜂巢上端的下浮骨安装位、下端的定位部以及凸出设置于所述活动件内上端的止挡部。

如前所述的伞骨蜂巢结构,所述伞骨中棒上部设有第二限位部,以限定所述下蜂巢上行极限。

伞骨,伞骨配置有如前任一项所述的伞骨蜂巢结构。

伞,所述伞配置有前所述的伞骨,所述伞骨上设置有伞布。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带来的一个有益效果:通过推拉活动件上行、下行触发弹性件与第一限位部的开合,从而实现伞的开合动作,操作简单,结构稳定。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

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伞骨蜂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伞骨蜂巢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下蜂巢与环状弹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活动件与环状弹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活动件爆炸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环状弹簧示意图;

图中标识说明如下:

1、上蜂巢;101、第一限位部;102、第二限位部;2、下蜂巢;200、窗口;201、环状弹簧;2010、弧形段;2011、直线段;202、定位部;203、导向槽;204、下浮骨安装位;3、活动件;301、板体;3010、倾斜扩张部;302、止挡部;303、筒身;304、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伞的结构一般包括伞骨、伞布,伞骨大体包括中棒、上蜂巢以及下蜂巢,上蜂巢通过与上浮骨连接传动至伞布,下蜂巢可以沿中棒上行、下行,通过下浮骨传动控制上浮骨的开合,当下蜂巢上行至预设位置时由限位部限定,此时伞处于打开状态,下行时先解开限位部对下蜂巢的限定,而后下蜂巢下行至伞柄位置将伞布闭合。

伞骨中棒常见的有两种结构,一种是传统的伞具,其伞骨中棒为单一且固定长度的杆体,一端设置伞柄,另一端设置大体为呈圆盘状的上蜂巢,限位部设置在杆件上靠近上蜂巢的一端;另一种伞骨中棒是多段式,常见的有折叠伞,该类型的伞骨中棒上部是一节具有杆身的上蜂巢,限位部可以设置在上蜂巢的杆身位置。

本案提供一种伞骨蜂巢结构,包括下蜂巢2以及与之适配的第一限位部101,所述下蜂巢2用于活动安装在所述伞骨中棒上,所述第一限位部101设置于所述伞骨中棒上部,所述下蜂巢2外壁设置有轴向位置固定(不可沿下蜂巢上下活动)且可开合的弹性件。

所述下蜂巢2沿所述伞骨中棒上行至预设位置时,所述弹性件由所述第一限位部101触发开合以锁定;所述下蜂巢配置有活动件3,所述活动件3可沿所述下蜂巢2于预设行程内轴向运动,于所述预设行程之外(预设行程段结束之后,在预设行程的起点、终点活动件3的受力都会传递至下蜂巢2)控制所述下蜂巢2沿所述伞骨中棒同步运动;所述活动件3上设置有触发部,所述触发部于所述活动件3在预设行程内活动时可触发所述弹性件以解锁。

弹性件可以采用非闭合的环状弹簧201,下蜂巢2外壁环设有凹槽将环状弹簧201安装于其内,避免环状弹簧201在轴向上发生位移,凹槽开设窗口200,第一限位部101、触发部通过窗口200来接触到环状弹簧201,从而触发其开合实现锁定。

参阅附图1-5,所示为伞骨蜂巢结构中伞骨中棒上部为具有杆身的上蜂巢,所述上蜂巢1杆身外壁设有第一限位部101,所述下蜂巢2中空的内围与所述上蜂巢1杆身适配,以使所述下蜂巢2可上行、下行活动实现与所述第一限位部101的配合。

所述下蜂巢2外壁设置有轴向位置固定且可开合的环状弹簧,所述下蜂巢2上行至预设位置时所述环状弹簧由所述第一限位部101触发开合以锁定;所述下蜂巢2配置有活动件3,所述活动件3可沿所述下蜂巢2于预设行程内轴向运动,于所述预设行程之外控制所述下蜂巢2同步运动;所述活动件3上设置有触发部,所述触发部于所述活动件3在预设行程内活动时可触发所述环状弹簧以解锁。

下蜂巢2内围中空,便于套设在中棒外围上下活动,施力操作下蜂巢2沿着中棒上行至上蜂巢1的杆身位置时,第一限位部101能触发下蜂巢2内的弹性件,使得弹性件与第一限位部101配合形成锁定关系,由此下蜂巢2不能再随意的上下行,伞保持于打开状态。

关伞时,下蜂巢2与活动件3两者之间具有预设行程的活动度,施力操作活动件3使其沿着下蜂巢2在预设行程内活动,并通过该活动解开第一限位部101与环状弹簧形成的锁定关系,而后持续施力,由于活动件3下行到了预设行程的末端,此时活动件3的受力会传递至下蜂巢2,两者一同沿着中棒往伞柄方向下行运动,将伞闭合。

第一限位部101可以包括设置在上蜂巢1底端的凸台,凸台数量一般为两个或以上,各凸台处于在上蜂巢1杆身壁面基本一致的高度位置上(确保各凸台基本同时触发环状弹簧),各凸台底部具有导向斜面,该导向斜面由下往上向外倾斜。

当施力在活动件3使得下蜂巢2上行至上蜂巢1处,凸台的导向斜面会接触到环状弹簧201,在上行过程中环状弹簧201被凸台的导向斜面撑开,且下蜂巢2带动环状弹簧201持续上行直至环状弹簧201经过凸台并落于凸台的台面,此时环状弹簧201失去凸台导向斜面的撑开作用力,会弹性复位闭合以缩小径向尺寸,由此被限定在凸台台面上方位置,由于环状弹簧201与下蜂巢2在轴向上是相对固定的,由此下蜂巢2也被限位于此处,无法随意下行复位,雨伞得以保持在打开状态。

参阅附图6,环状弹簧201具有一弧形段2010,所述弧形段2010两端各连接有一朝内倾斜的直线段2011,所述直线段2011与所述窗口200位置对应,意即窗口200、凸台为两组,两所述直线段2011的末端弯折对应,两者之间为所述环状弹簧201的开口。由于凹槽处窗口200的设置,便存在了环状弹簧201直线段2011的设置空间,同时两条朝内倾斜的直线段2011也非常便于与凸台发生接触,保证凸台对环状弹簧201的触发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活动件3套设于所述下蜂巢2外围,其轴向贯通以便与下蜂巢2套装于中棒外围,触发部包括设置于所述活动件3内壁的板体301,板体301进入下蜂巢2内,所述板体301经由所述窗口200与环状弹簧位置对应,所述板体301与所述环状弹簧201对应的位置具有倾斜扩张部3010,倾斜扩张部3010的两侧由下至上往外倾斜扩张,以在预设行程中下行时触发所述环状弹簧201。

为引导板体301运行的稳定性,在下蜂巢2内壁、于两个所述窗口200之间设有导向槽203,所述导向槽203与所述板体301适配,板体301跟随活动件3在预设行程内上下行动时,由导向槽203引导行进方向,导向槽203的内壁可以开设一条透气槽,减少板体301在导向槽203内活动的气压阻力。

操作时,施力在活动件3使其沿着下蜂巢2在预设行程范围内下行,过程中板体301两侧倾斜扩张的部分会透过窗口200接触到环状弹簧201,并顺势将环状弹簧201撑开,由此环状弹簧201就可以避过凸台,使得凸台的锁定作用被撤销。活动件3沿着下蜂巢2下行活动至预设行程的终点,此时持续施力在活动件3使得作用力被传递至下蜂巢2,活动件3、下蜂巢2两者同步运动,沿着中棒下行至伞柄位置,达到收伞的目的。当作用在活动件3的外力撤销后,环状弹簧201会往内收缩复位,该复位力量会沿着板体301的倾斜扩展部3010两侧发生作用,顺势将活动件3上推,使活动件3复位到预设行程的起始端。

活动件3与下蜂巢2之间的预设行程是用于在下行时解除第一限位部101对环状弹簧201的锁定,预设行程距离较短,一般一两厘米足够,这一段预设行程可以通过在活动件3和下蜂巢2之间设置行程控制组件来实现,预设行程之外的同步运动指的是当活动件3上行或下行至预设行程的端点时,活动件3所受的外界作用力会通过行程控制组件传递至下蜂巢2,使得两者一同沿着伞骨中棒上行、下行。

本案中,行程控制组件包括下浮骨安装位204、定位部202以及止挡部302,下浮骨安装位204凸出设置于所述下蜂巢2上端外壁,而定位部202则凸出设置在下蜂巢2下端外壁,止挡部302则凸出设置于所述活动件3内上端。

当施力在活动件3上使其下行时,一开始活动件3会沿着下蜂巢2往下运动,该过程中板体301会打开环状弹簧201,使得下蜂巢2的锁定被撤销。当活动件3下行至一定位置时,止挡部302会与定位部202抵持(预设行程的下行终点),由此再继续施力的话作用力会传递至下蜂巢2,使其与活动件3一同沿着中棒朝伞柄位置下行。

外力撤销后活动件3会在环状弹簧201作用下回复至预设行程的起始位,在该位置活动件3被往外凸出的下浮骨安装位204所抵挡,外部施加的上行作用力得以传递至下蜂巢2。为避免下蜂巢2上行至过高位置,影响开伞操作,可在伞骨中棒上设置第二限位部102,如在上蜂巢1杆身高于第一限位部101的位置设置凸起。

活动件3可以采用筒身303与底座304组装的方式来实现,筒身303内围径向尺寸较大,便于设置板体301,而底座304的通孔收小,便于与中棒贴合,保证上下行活动的稳定。底座304内围可以形成一台阶,该台阶用于抵接上蜂巢1的底部,加强对下蜂巢2上行极限的控制。

将本案中的蜂巢组件应用于伞骨(未图示),应用于中棒长度固定的伞骨,一般在中棒上部设置第一限位部,中棒外围安装上蜂巢即可;应用于多段式中棒的伞骨,将中棒顶部采用具有杆身的上蜂巢,配置前述的下蜂巢即可,上蜂巢杆身与中棒本体的连接可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常见于折叠伞)。将该伞骨应用于伞(未图示),在伞骨的上浮骨铺设伞布即可。

综上,改进之后的蜂巢结构应用在伞具上,操作时更加安全可靠,基本可以避免伤手的可能性,同时伞骨上无需开洞,伞骨的强度能以保证,并且相较于简单的凹凸式,本案中的蜂巢组件锁定效果稳定可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组合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