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防压力损伤护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02435发布日期:2020-12-25 08:03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踝关节防压力损伤护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护具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踝关节防压力损伤护具。



背景技术:

现有医疗中存在卧床患者容易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问题,通常采用的手段是通过用软枕垫在容易出现容易产生压力性损伤的部位,或购买市面上的关节护具,然而市面上的关节护具大多是针对保护关节在运动过程中不易受伤等功能进行设计的,对于压力性损伤的患者并不实用。踝关节和脚跟作为易产生压力性损伤的部位急需一种针对压力性损伤患者的防护护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踝关节防压力损伤护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踝关节防压力损伤护具,包括脚踝防护带、足面连接带和足跟防护带,所述脚踝防护带下部设有所述足面连接带,所述足面连接带上设有固定孔,所述足跟防护带通过所述固定孔与所述足面连接带相连接。

所述脚踝防护带包括固定减压带、第一防压垫片和第二防压垫片,所述固定减压带为环形带体,所述第一防压垫片和所述第二防压垫片对称设置在所述固定减压带内侧上。

所述固定减压带外侧设有多组缓冲凸起,所述缓冲凸起为横截面是半圆形的环形凸起。

所述第一防压垫片和所述第二防压垫片上均设有防护凹槽。

所述防护凹槽内设有贴合垫,所述贴合垫上四周边缘设有粘带。

所述贴合垫采用棉麻纺织布料制成。

所述足跟防护带包括第一带体、第二带体、缓冲层和接触层,所述缓冲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带体和所述第二带体之间,所述接触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带体和所述第二带体外部。

所述缓冲层为加强筋相互交叉形成,所述加强筋采用软胶材质。

所述足跟防护带两端设有魔术贴以实现在环绕后进行固定。

所述接触层采用尼龙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方案针对足部进行设计,主要保护脚踝两侧和足跟,结构通气舒适便于使用,脚踝防护带和足跟防护带进行配合,由脚踝防护带进行保护脚踝两侧,足跟防护带通过与缠绕足部进行对足跟部分进行保护,因脚型大小不同脚跟部位如果做成固定式保护结构易发生不匹配过紧或过松等问题,通过缠绕式的防护方式可以针对更多的人群,且结构简单效果良好,结构整体可以适合多种体型的人群泛用性好,且便于拆卸清洗进行消毒。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脚踝防护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贴合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足跟防护带的剖面图;

图6是固定减压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缓冲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脚踝防护带,2为足面连接带,3为足跟防护带,4为固定孔,5为固定减压带,6为第一防压垫片,7为第二防压垫片,8为缓冲凸起,9为防护凹槽,10为贴合垫,11为粘带,12为第一带体,13为第二带体,14为缓冲层,15为接触层,16为加强筋,17为魔术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踝关节防压力损伤护具,包括脚踝防护带1、足面连接带2和足跟防护带3,脚踝防护带1下部设有足面连接带2,足面连接带2上设有固定孔4,足跟防护带3通过固定孔4与足面连接带2相连接。

本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通过脚踝防护带1嵌套在患者脚踝部分,通过足面连接带2连接脚踝防护带1和足跟防护带3,由足跟防护带3对足跟部分进行缠绕固定进行保护,通过穿过固定孔4的连接方式进行固定,可以根据需要采用长度不同的足跟防护带3,适合于多数人群,且各部位相互独立,在治疗用弄脏后和根据需要进行替换,避免整体回收清洁,不但减小工作量也降低了治疗成本。

脚踝防护带1包括固定减压带5、第一防压垫片6和第二防压垫片7,固定减压带5为环形带体,第一防压垫片6和第二防压垫片7对称设置在固定减压带5内侧上。

固定减压带5外侧设有多组缓冲凸起8,缓冲凸起8为横截面是半圆形的环形凸起。

第一防压垫片6和第二防压垫片7上均设有防护凹槽9。

防护凹槽9内设有贴合垫10,贴合垫10上四周边缘设有粘带11。

第一防压垫片6和第二防压垫片7起到保护脚踝两侧的作用,为符合多类患者不同体型的问题增设了防护凹槽9,防护凹槽9内设有贴合垫10增加了贴合度,也同时提高了脚踝部分的抗压能力,减轻局部受力。使用粘带11的方式便于拆卸更换,粘带11可采用魔术贴等粘带。

贴合垫10采用棉麻纺织布料制成。

足跟防护带3包括第一带体12、第二带体13、缓冲层14和接触层15,缓冲层14设置在第一带体12和第二带体13之间,接触层15设置在第一带体12和第二带体13外部。

缓冲层14为加强筋16相互交叉形成,加强筋16采用软胶材质。

加强筋16相互交叉的结构增加了足跟防护带3的韧性,同时减小局部受压与增加了通透性。第一带体12和第二带体13用于与减小减小加强筋16间缝隙间受力不均匀的作用,接触层15用于接触患者,便于更换,分类清洗消毒。

足跟防护带3两端设有魔术贴17以实现在环绕后进行固定。

接触层15采用尼龙材质制成。便于拆卸清洗,且结实耐用不易损坏。

为了易于说明,实施例中使用了诸如“上”、“下”、“左”、“右”等空间相对术语,用于说明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该理解的是,除了图中示出的方位之外,空间术语意在于包括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倒置,被叙述为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将定位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含上和下方位两者。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位于其他方位),这里所用的空间相对说明可相应地解释。

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踝关节防压力损伤护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脚踝防护带、足面连接带和足跟防护带,所述脚踝防护带下部设有所述足面连接带,所述足面连接带上设有固定孔,所述足跟防护带通过所述固定孔与所述足面连接带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踝关节防压力损伤护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踝防护带包括固定减压带、第一防压垫片和第二防压垫片,所述固定减压带为环形带体,所述第一防压垫片和所述第二防压垫片对称设置在所述固定减压带内侧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踝关节防压力损伤护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减压带外侧设有多组缓冲凸起,所述缓冲凸起为横截面是半圆形的环形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踝关节防压力损伤护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压垫片和所述第二防压垫片上均设有防护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踝关节防压力损伤护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凹槽内设有贴合垫,所述贴合垫上四周边缘设有粘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踝关节防压力损伤护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垫采用棉麻纺织布料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踝关节防压力损伤护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足跟防护带包括第一带体、第二带体、缓冲层和接触层,所述缓冲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带体和所述第二带体之间,所述接触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带体和所述第二带体外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踝关节防压力损伤护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为加强筋相互交叉形成,所述加强筋采用软胶材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踝关节防压力损伤护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足跟防护带两端设有魔术贴以实现在环绕后进行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踝关节防压力损伤护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层采用尼龙材质制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踝关节防压力损伤护具,包括脚踝防护带、足面连接带和足跟防护带,脚踝防护带下部设有足面连接带,足面连接带上设有固定孔,足跟防护带通过固定孔与足面连接带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方案针对足部进行设计,主要保护脚踝两侧和足跟,结构通气舒适便于使用,脚踝防护带和足跟防护带进行配合,由脚踝防护带进行保护脚踝两侧,足跟防护带通过与缠绕足部进行对足跟部分进行保护,因脚型大小不同脚跟部位如果做成固定式保护结构易发生不匹配过紧或过松等问题,通过缠绕式的防护方式可以针对更多的人群,且结构简单效果良好,结构整体可以适合多种体型的人群泛用性好,且便于拆卸清洗进行消毒。

技术研发人员:白玉春;蒋敏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长征医院
技术研发日:2019.12.30
技术公布日:2020.12.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