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气式口罩及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314565发布日期:2020-12-15 11:47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通气式口罩及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公开属于日常生活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通气式口罩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技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对于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戴口罩是一种有效的病原物理隔离方式,根据病原颗粒的大小和危害不同也产生了不同级别的95%或99%以上过滤效率的医用防护口罩、外科口罩、普通医用口罩等。同时对于因实验室等特殊活动产生的涉及到生物安全的病原气溶胶,或结核等通过空气传播的自然气溶胶,口罩也是有效的防护手段之一。雾霾中即可包含酸、碱、盐、胺、酚、氧化物等化学物质,也可包含尘埃、花粉、螨虫、病毒细菌等自然物质,其中危害最大的为细小颗粒物,可直接通过呼吸道进入到支气管,甚至肺部。霾危害最大的就是人的呼吸系统,主要造成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对于雾霾,口罩也是有效的物理隔离手段,目前已有不同级别的防尘防霾口罩。

发明人发现:口罩的主要功能集中在防病原和防尘防霾两大方面,功能显著,并获得了广泛应用。但是在口罩的设计中,为了达到良好的过滤效果,所选过滤材料的孔径较细,对空气进入会有一定阻力,因此会导致佩戴人吸气呼气需一定力气,容易使佩戴人感觉到呼吸不畅,有憋气感觉,严重者会导致缺氧、休克。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通气式口罩,通过机械通气,解决滤材空气阻力问题,使人减轻或消除憋气感觉。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通气式口罩,包括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还包括体积可变化的储气囊以及动力送风装置,储气囊固定在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上,储气囊设有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空气入口设置在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外侧,空气出口设置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内侧,在所述空气入口可拆卸地连接动力送风装置,所述动力送风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过滤滤材部分、带叶片风扇、旋转电机、电池以及控制部分。

进一步地,所述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与佩戴者脸部接触的部分设有边缘密封膜;所述边缘密封膜通过静电作用与皮肤分泌液在大气压下能够实现与皮肤水封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边缘密封膜与所述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通过热塑封或胶粘方式结合。

进一步地,所述边缘密封膜为整体环形膜。

进一步地,所述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设有一体式的或可拆卸地,且固定在头部或耳朵上的固定带。

进一步地,过滤滤材部分和带叶片风扇为一组并且通过第一独立外壳包装;旋转电机、电池和控制部分为另外一组,通过第二独立外壳包装;两组通过卡接,或,过滤滤材部分单独为一组并且通过第一独立外壳包装;带叶片风扇、旋转电机、电池和控制部分为另一组,通过第二独立外壳包装。

进一步地,所述储气囊或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中设有气压监测模组,该气压监测模组包括压力传感器模块、ad转换模块、数据传输模块、控制模块、电源模块以及放大模块,各模块集成一体化;所述压力传感器模块、放大模块、ad转换模块、数据传输模块以及控制模块依次相互连接,电源模块为这些模块提供电能。

进一步地,储气囊的材料为软膜,或为塑料、合成树脂、硅橡胶或橡胶,储气囊可以与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一体化。

进一步地,所述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与鼻子相接触的部位设有用于夹持鼻子的夹持件;所述夹持件为可塑性材料、金属塑料复合物以及金属材料。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还提出了基于上述任一项所述一种通气式口罩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设置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边缘的密封膜与佩戴者的脸部贴合实现口罩的固定,

打开动力送风装置的开关,通过机械通气帮助佩戴者进行呼吸;

当需要更换口罩的主体部分时候,将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与动力送风装置拆开,更换新的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即可。

本公开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公开的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上设有储气囊,所述储气囊可拆卸地连接动力送风装置,通过增加动力送风装置,进行机械通气,解决了滤材空气阻力问题,使人减轻或消除憋气感觉。

(2)、本公开的口罩在储气囊与口罩主体固定在一起,动力送风装置与储气囊可拆卸地连接,这样当用的时间久需要更换口罩的时候,直接将动力送风装置与储气囊分离就行,更换新的口罩主体即可,保留动力送风装置,操作简单,节约了成本。

(3)、本公开的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上与佩戴者脸部接触的部分增加一层边缘密封膜,充分利用薄膜自身静电作用,和皮肤分泌液与薄膜在大气压下的水封贴合性能,从而可以大大提升口罩边缘与面部的贴合性,使边缘部分能够柔性适配不同使用者的不同脸型,且容忍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的头部频繁动作,从而避免产生缝隙和缺口,避免漏气现象。且利用密封膜可直接实现口罩的固定,不需要额外的弹性头带或耳带拉力,或只要轻微弹性或无弹性的头带或耳带固定即可,不会使面部产生相应的勒痕,同时不会产生勒紧或勒痛感,更不会导致皮肤红肿淤血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密封通气式口罩中的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密封通气式口罩带边缘密封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动力送风装置与储气囊连接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动力送风装置与储气囊连接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2、边缘密封膜,3、固定带的定位处,4、动力送风装置,4、储气囊,41、过滤滤材部分,42、带叶片风扇,43、旋转电机,44、电池,45、控制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公开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公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公开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口罩主要包括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1、储气囊5、以及动力送风装置4。所述储气囊5设置在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1上,储气囊在方向上的两端各设有一个缩口,一个为进气口,另一个为出气口,当储气囊安装在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1上的时候,进气口设置在口罩主体的外侧,出气口设置在口罩主体的内侧,动力送风装置4与储气囊5的进气口可拆卸地连接,实现储气囊的进气和出气,这样通过机械通气,解决滤材空气阻力的问题,使人减轻或者消除憋气感觉。

所述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1,为杯状、鸭嘴状、鱼形、对称折叠双片状、中间复式折叠单片状,为一体熔喷过滤材料、外侧可带阻水防液层,或者由吸水层、过滤层和阻水防液层组成;或为塑料、合成树脂、硅橡胶或橡胶膜结构。可带一鼻夹,鼻夹为可塑性材料:金属塑料复合物或金属材料。

进一步,本实施例中的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与人脸接触的部位,也就是口罩内部的边缘部分设有一圈边缘密封膜2,所述边缘密封膜2为软膜,材质为塑料、合成树脂、硅胶或者橡胶。

所述边缘密封膜2的厚度为厚度为10um-500um,宽度为3mm-50mm,为一整体环形膜,或整体喇叭形膜,当然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边缘密封膜也可为2-5条分体式组合膜组成,每条膜相邻部位有一定互相叠加。

进一步地,所述边缘密封膜与所述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通过热塑封或胶粘方式结合,同时可用于边缘密封膜同形状的衬底塑性,衬底材料为硬质塑料或者复合纸膜。

需要说明的就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密封式口罩是可以去除挂在耳朵上的固定带,其中固定带为弹性或非弹性耳带,或弹性或非弹性直挂式头带,或者绑挂式头带;所述固定带材质为硅胶、橡胶、树脂、弹性复合织料或非弹性织料。

进一步地,在所述口鼻防护罩的内部与医护人员等鼻子相接触的部位设有一鼻夹,所述鼻夹为一个矩形,材料为可塑性材料,施加一定的力可变形,当然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的鼻夹的材料也可以是金属材料复合物或金属材料。所述储气囊或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中设有气压监测模组用于监测内部是否有泄漏,该气压监测模组包括压力传感器模块、ad转换模块、数据传输模块、控制模块、电源模块以及放大模块,各模块集成一体化.所述压力传感器模块、放大模块、ad转换模块、数据传输模块以及控制模块依次相互连接,电源模块为这些模块提供电能。

其中压力传感器接收到检测的信号,经过放大模块进行放大信号,然后通过ad转换模块转换为数字信号,可通过数据传输模块将数据传输向手机端等外部设备中,控制模块根据检测的信号控制动力送风装置中的带叶片风扇42进行相应的调节,这里需要说明的就是,气压监测模块中的控制模块和电源模块可以与动力送风装置中的电池44和控制部件45使用同一个。

如图2所示,固定带的定位处3用于固定固定带,通过直接塑焊方式或打孔铆钉方式连接,在另外一些实施中,在固定带的定位处3上也可以设置挂钩与固定带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般的时候,无需固定带,充分利用边缘密封软膜自身静电作用,和皮肤分泌液与薄膜在大气压下的水封贴合性能实现口罩的固定,需要额外的弹性头带或耳带拉力,或只要轻微弹性或无弹性的头带或耳带固定即可,不会使面部产生相应的勒痕,同时不会产生勒紧或勒痛感,更不会导致皮肤红肿淤血问题。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储气,5中间体积大,两端为开口的囊状物,该储气囊能储存100ml-2000ml气体,整个气囊自身密封且可变形,所述储气囊的材料为软膜,为塑料、合成树脂、硅橡胶或橡胶。

需要说明的就是,本实施例中的储气囊是固定在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上,比如通过粘贴、塑焊或者气囊的中间部分附加一个连接头与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互连,其中储气气囊的两端开口分别与口罩的内部和外部相连通。当然也可以将气囊与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做成一体化结构。

如图2所示,与储气气囊可拆卸连接的动力送风装置4主要包括过滤滤材部分41、带叶片风扇42、旋转电机43、电池44、控制部件45以及外壳,该动力送风装置设置在口罩的外部。

所述过滤滤材部分41与带叶片风扇42为一体作为一组,通过一个独立外壳包装,旋转电机43、电池44和控制部件45为另一组,通过另一独立外壳包装,且它们之间通过线路等连接,上述两组通过可卡位结构连接固定,并且过滤滤材风扇组的外壳可延长完全包裹另一电机、电池和控制部件的一组,并且一组上的风扇与另一组上的旋转电机可通过齿轮轴连接传动,这样通过旋转电机的旋转,带动带叶片风扇转动,口罩外部的风会进入主体部分,经过过滤滤材部分对空气进行净化,然后进入到气囊中,通过储气囊进入口罩与人脸中围成的空间中,帮助佩戴者进行呼吸,避免佩戴者吸气呼气需一定力气。

进一步地,上述过滤滤材部分与带叶片风扇一组的外壳设有接口部分,通过该接口部分与储气囊的左端通过粘贴或塑焊链接在一起,同时在两者连接部位加弹性套密封连接,这样当佩戴者佩戴该开罩一端时间后,可将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取下扔掉,然后在再取一个新的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与动力送风装置连接。这样每次只是更换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无需更换动力送风装置节约了成本。

当然,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滤滤材部41分为一组,通过一独立外壳包装,带叶片风扇42、旋转电机43、电池44和控制部件45为一组,通过另一独立外壳包装,且通过线路等连接。两组通过可卡位结构连接固定,过滤材料风扇组的外壳可延长足够完全包裹另一含带叶片风扇、电机、电池和控住部件的组,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当动力送风装置使用时间过长的时候需要更换滤材的时候,在拆下口鼻防护罩主体部分之后,也可以单独拆下过滤滤材部分进行更换,操作简单,没必要浪费其它的零件。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公开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