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压疮医用防护口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02636发布日期:2020-12-25 08:04阅读:79来源:国知局
防压疮医用防护口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压疮医用防护口罩。



背景技术:

在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医用防护口罩因材料无毒无害、疏水透气性强,对微小带病毒气溶胶或有害微尘的过滤效果显著,能阻止经空气传播的直径≤5μmg感染因子或近距离(≤1m)接触经飞沫传播而发生的感染,所以成为一线医务人员进行呼吸道防护的重要物品。但是,为防止感染,医务人员需要连续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及其他防护设备,长达4~8h。由于口罩带需长期勒在医护人员耳朵上,加之口罩内部密闭、潮湿,极易造成鼻梁、颧骨、脸颊等受压部位发红、出现压痕、疼痛、甚至发生皮肤破溃,以及耳朵疼痛,进而导致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device-relatedpressureulcers,drpu),损伤通常以i、ii期压疮为主。国际共识指出,drpu的主要原因是设备产生的压力直接作用于身体造成。因此,如何对医用防护口罩进行改进,使其可以减少对医护人员面部的压力,使使用者使用起来更舒适,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防压疮医用防护口罩,可以减少对使用者面部的压力,进而减少对面部组织因压力造成的变形影响,同时降低口罩与皮肤交界面的温度,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压疮医用防护口罩,其包括用于佩戴在使用者面部的口罩本体、设置在口罩本体上的鼻夹,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口罩本体内侧且靠近其边缘的用于将口罩本体贴覆于使用者面部的第一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所述第一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呈环形环绕在所述口罩本体的内侧,其包括用于粘贴于使用者面部的软聚硅酮伤口接触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软聚硅酮伤口接触层内侧且可撕除的保护膜;设置在所述软聚硅酮伤口接触层外侧的由聚氨酯泡沫制成的吸收层;设置在吸收层外侧且由透气及防水的材料制成的外覆薄膜;其中,所述外覆薄膜的外侧与所述口罩本体的内侧粘结在一起。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口罩本体内侧且位于其边缘与所述第一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之间的第二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用于在所述第一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粘性不足时将所述口罩本体贴覆于使用者面部,具有用于贴覆于使用者面部的软聚硅酮伤口接触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软聚硅酮伤口接触层内侧且可撕除的保护膜;设置在所述软聚硅酮伤口接触层外侧的由聚氨酯泡沫制成的吸收层;设置在吸收层外侧且由透气及防水的材料制成的外覆薄膜;其中,所述外覆薄膜的外侧与所述口罩本体的内侧粘结在一起。

优选的,所述口罩本体包括过滤层。

优选的,所述过滤层为由超细聚丙烯纤维熔喷材料制成的熔喷材料层。

进一步的,所述口罩本体还包括:用于接触使用者面部的内层,位于所述熔喷材料层的内侧;设置于熔喷材料层外侧的外层;其中,所述内层的内侧与所述第一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的外侧粘结。

优选的,所述内层由卫生纱布或无纺布制成,所述外层由无纺布或超薄聚丙烯熔喷材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第一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与所述第二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均呈环形,环形的形状与口罩本体边缘形状相同。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口罩本体两侧且与口罩本体连接的一对加宽罩体。

优选的,所述加宽罩体呈弧形,具有用于贴覆于使用者面部的软聚硅酮伤口接触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防压疮医用防护口罩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防压疮医用防护口罩,使用方便,不需口罩带即可固定于使用者面部,可以减少对使用者面部的压力,防止鼻梁、颧骨、脸颊等部位因口罩压力造成的受压部位发红、出现压痕、疼痛、甚至发生皮肤破溃情况的发生,不会让使用者耳朵疼痛,极大减少对面部组织因压力造成的变形,且可降低口罩与皮肤交界面的温度,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

2、本实用新型的防压疮医用防护口罩,有效防止压疮:本口罩去除了现有口罩上的头带或耳带,避免了皮肤受压,其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在保持口罩密封性的同时,还可用于预防及治疗压疮:带有自粘性的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具有一定的厚度,可重新分布压力,能有效缓冲局部压力;它可以吸收渗液,减少呼吸蒸气和汗液的浸渍,保持湿润的环境,促进伤口修复;对皮肤和创面温和,也可用来保护易受损伤的皮肤。

3、本实用新型的防压疮医用防护口罩,有效防止口罩内部漏气:口罩内侧安置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其可以反复粘贴,粘性强,与使用者面部贴合紧密,密封性好,且具有低过敏性,故有效防止漏气。

4、本实用新型的防压疮医用防护口罩,口罩本体采用热塑封口,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通过医用粘合剂粘结在口罩本体内侧,整个口罩不用胶水,不会对肌肤造成过敏,无毒无害。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防压疮医用防护口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防压疮医用防护口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口罩本体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防压疮医用防护口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防压疮医用防护口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5、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防压疮医用防护口罩的三种结构示意图,由图1、图2、图5、图6可知,本实用新型的防压疮医用防护口罩包括用于佩戴在使用者面部的口罩本体1、设置在口罩本体1上的鼻夹4,此外,还包括:设置在口罩本体1内侧且靠近其边缘的用于将口罩本体1贴覆于使用者面部的第一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3;第一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3呈环形环绕在口罩本体1的内侧,其包括用于粘贴于使用者面部的软聚硅酮伤口接触层32。

本实用新型的防压疮医用防护口罩,使用方便,其通过第一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即可将口罩自动粘贴于使用者面部,故不需口罩带,从而减少因口罩带勒紧口罩时对使用者面部造成的压力,有效防止鼻梁、颧骨、脸颊等部位因口罩压力造成的受压部位发红、出现压痕、疼痛、甚至发生皮肤破溃情况的发生,且因无口罩带不会让使用者耳朵疼痛,极大减少对面部组织因压力造成的变形,而第一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的软聚硅酮伤口接触层可降低口罩与使用者皮肤交界面的温度,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防压疮医用防护口罩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防压疮医用防护口罩的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本实施例的防压疮医用防护口罩包括口罩本体1、鼻夹4,在口罩本体1内侧且靠近其边缘的地方设置第一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3,其呈环形环绕在口罩本体1的内侧,且包括软聚硅酮伤口接触层32,通过软聚硅酮伤口接触层32可以粘贴于使用者面部,从而让整个口罩贴覆于使用者面部。

其中,整个医用防护口罩为左右可折叠的对称结构,其口罩本体1包括过滤层,该过滤层为由超细聚丙烯纤维熔喷材料制成的熔喷材料层12,从而可以预防冠状病毒。而口罩主体上的鼻夹4可采用铝制鼻夹(可参考现有技术类似口罩结构),位于口罩本体中上部的位置,制作时,鼻夹长约9×1cm,其可根据使用者不同的鼻型进行塑形,让口罩本体与鼻型贴合,密封性、防护效果更佳。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口罩本体1采用内、中、外三层的结构,如图3所示,其包括:用于接触使用者面部的内层11,位于熔喷材料层12的内侧;设置于熔喷材料层12外侧的外层13;其中,内层11的内侧与第一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3的外侧粘结。

制造时,内层11可由卫生纱布或无纺布制成,外层13可由无纺布或超薄聚丙烯熔喷材料制成,而中层即为由超细聚丙烯纤维熔喷材料制成的熔喷材料层12,且三层通过热塑封口。口罩本体1的制作过程可与现有技术制作过程相同,在此不再重述。本实施例的口罩本体带有熔喷材料层,可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如新冠肺炎。

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一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3采用如图4所示的结构,其包括:具有自粘性的软聚硅酮伤口接触层32、设置在软聚硅酮伤口接触层32内侧且可撕除的保护膜31、设置在软聚硅酮伤口接触层32外侧的由聚氨酯泡沫制成的吸收层33、设置在吸收层33外侧且由透气及防水的材料制成的外覆薄膜34。其中,外覆薄膜34的外侧与口罩本体1内层11的内侧通过医用粘合剂粘结在一起,而可撕除的保护膜31在使用口罩时,需将其从软聚硅酮伤口接触层32内侧撕除,以便于将软聚硅酮伤口接触层32的内侧粘贴在使用者面部。

制作时,本实施例第一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3呈环形,其形状与口罩本体1边缘的形状相同,但尺寸小于口罩本体1边缘的尺寸,具有一定厚度,在粘贴于使用者面部后,可使口罩对使用者面部的压力均衡,能有效缓冲局部压力,且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的软聚硅酮伤口接触层32可以反复粘贴,粘性强,可使口罩与使用者面部贴合紧密,密封性良好,有效防止漏气。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防压疮医用防护口罩的结构示意图,由图2可知,本实施例防压疮医用防护口罩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为了防止第一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3的粘性不足而导致口罩无法与使用者面部紧密贴合,本实施例除了在口罩本体1内侧设置有第一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3之外,还在口罩本体1的内侧设置有第二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2,该第二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2设置在口罩本体1内侧且位于口罩本体1边缘与第一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3之间。

本实施例的第二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2也呈环形,其形状与口罩本体1边缘的形状相同,但尺寸小于口罩本体1边缘的尺寸、大于第一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3的尺寸,其也采用与实施例一中的第一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3相同的四层结构,通过软聚硅酮伤口接触层贴覆于使用者面部,在此不对其结构进行详述。

另外,本实施例其它部分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重述。

使用时,可先将第一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3的保护膜31撕除,通过第一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3的软聚硅酮伤口接触层将口罩本体粘贴于使用者面部。而当第一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3的粘性不足时,再将第二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2的保护膜撕除,通过第二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2的软聚硅酮伤口接触层将口罩本体粘贴于使用者面部,从而有效延长口罩的使用时间,确保使用时的密封效果。

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为本实施例防压疮医用防护口罩的结构示意图,由图5可知,本实施例防压疮医用防护口罩的结构与实施例二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3、第二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2采用带锯齿的环形,从而增加与使用者面部的粘贴效果。

实施例四

如图6所示,为本实施例防压疮医用防护口罩的结构示意图,由图6可知,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还在口罩本体1两侧设置与口罩本体1可拆卸连接的一对加宽罩体5、6。

其中,加宽罩体可呈弧形,如由中部朝上下两端逐渐缩窄的月牙弧形,且其用于与口罩本体1边缘连接的内侧边与口罩本体1边缘的形状相匹配,从而在将一对加宽罩体分别安置在口罩本体两侧时,可加宽本实施例口罩的宽度,使口罩能够适应脸部更宽的使用者,从而为脸部较宽的使用者提供更贴合脸形的防护口罩。

设计时,加宽罩体可采用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结构相同的材料制成,即,加宽罩体也具有软聚硅酮伤口接触层,在撕除保护膜后,可通过软聚硅酮伤口接触层将加宽罩体粘贴于使用者面部。在使用时,加宽罩体与口罩本体1的边缘可通过医用粘合剂粘在一起。

其中,一对加宽罩体为备用罩体,在处于非使用状态时,其与口罩本体1相对独立,只在使用者需要使用加宽罩体时,再通过医用粘合剂将其内侧边缘粘贴在口罩本体1的侧边缘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口罩本体的尺寸与现有技术口罩的尺寸基本相同,即符合常规口罩的尺寸要求,故可满足大部分使用者的要求。而本实施例加装加宽罩体,可以满足少数配戴常规尺寸口罩不能达到使用需求的使用者的需求。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防压疮医用防护口罩的结构可采用上述各实施中的任一种结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口罩本体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可加装抑菌层,或者是采用其它过滤材料制成的过滤层代替上述各实施例中的熔喷材料层。其中,抑菌层可采用现有技术中适于医用口罩的抑菌材料制成,其它过滤材料也采用现有技术中可适用于医用口罩的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实施例的结构也可互相配合使用。

尽管上文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修改,因此,凡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的各种修改都应当理解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