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热式发热护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66096发布日期:2021-02-18 21:24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自热式发热护膝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柔性套筒式护膝,更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一种自热式发热护膝。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人们在日常生活、休闲运动越来越注重视对膝盖的保护,同时在医疗护理应用上护膝应用也是越来越广泛,而有加热功能的护膝对于膝盖关节炎,风湿,老寒脚、关节伤痛等具有良好的护理作用,现市面上的护膝主要分两种:
[0003]
第一种为包扎式护膝,该类护膝偏向于定型定位,穿戴方便;该种护膝普遍采用比较硬的面料制作,如潜水面料、塑胶等,因此普遍比较笨重,包扎后在行走过程中也容易下坠,面料无弹性,舒适感及柔软性都不强,透气性较差,在运动过程中该类护膝虽有强度但体验感就较差;目前市面上带有加热功能的护膝基本上都是属于该类,就是因为该类护膝面料较硬、无弹性,因此加热部件及控制部件与护膝面料结合容易加工,但也由于面料原因,该类护膝除了具有以上问题外,其在行走过程中还容易出现面料褶皱导致加热部件与皮肤不紧贴问题。
[0004]
第二种为套筒式护膝,穿戴较为不便,该类护膝采用柔软面料,如棉、锦纶、竹碳纤维等,因此护膝整体会轻便柔软,面料有弹性,可时刻紧贴皮肤,面料舒适感强,透气性强,较多应用于休闲运动;但也由于该类护膝面料原因,因此市面上带有加热功能的该类护膝几乎没有,因为柔软有弹性面料与加热部件及控制部件的结合生产上很难实现;市面上有该类自发热护膝,但发热量可忽略不计,水洗后可能很快消失,因此成了一种鸡肋。
[0005]
因此,上述的包扎式护膝生产加工容易,但存在笨重、不柔软、无弹性、透气性差、舒适感差、发热部件不紧贴等问题;而套筒式护膝的优缺点则相反,因此有必要基于市面上的此两种结构的护膝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000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自热式发热护膝,以期望解决现有技术中包扎式护膝穿着太重容易下坠,柔软性不佳,透气差,与皮肤贴合性差,套筒式护膝无法集成加热模块等技术问题。
[0007]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自热式发热护膝,包括筒状的护膝本体,所述护膝本体上设置有发热区,所述发热区包括纤维面层,所述纤维面层的下部设有发热层,所述发热层压合在所述护膝本体内侧;所述发热层还接入电源,且所述电源与发热层之间安装有控制装置。
[0009]
作为优选,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纤维面层与发热层之间还设有热溶胶层。
[0010]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发热层为发热片或者均布于发热区的发热线,且所述发热区在护膝本体上的位置与人体膝盖的左右两侧相对应。
[0011]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控制装置为按键开关或连接端口,所述连接端口用于通过控制线与外部的控制端电连接。
[0012]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护膝还包括包扎带,所述包扎带上设有魔术贴,所述护膝本体的上部也设有与包扎带相配合的魔术贴。
[0013]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护膝本体的上部边沿与下部边沿均设有防滑带。
[0014]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电源为移动电源,且通过电池袋安装在护膝本体的外侧。
[001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之一是:通过采用柔性材料的筒状护膝,使得护膝整体柔软轻便,穿着不易下坠,并且发热区中的发热层可随柔性的护膝本体紧贴于皮肤,使膝盖疼痛部位受热更加直接,保证了护膝发热对人体作用的有效性,且柔性电加热的方式更利于护膝反复使用,不易因运动、水洗而发生损坏,同时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自热式发热护膝结构简单,适于工业化生产,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2为图1的右侧结构示意图;
[0018]
图3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发热区的局部剖视图;
[0019]
图中,1为护膝本体、2为发热区、21为纤维面层、22为发热层、23为热熔胶层、3为按键开关、4为连接端口、5为包扎带、6为魔术贴、7为防滑带、8为电池袋。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0021]
参考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是一种自热式发热护膝,包括筒状的护膝本体1,该护膝本体1与市面上的筒状护膝相类似,可采用棉、锦纶、竹碳纤维等柔软的面料加工制成,更为重要的是,在该护膝本体1上需设有发热区2,该发热区不仅具有发热的作用,还可与护膝本体1的材质深度结合,不会影响护膝本体1本身的柔韧性与轻便性;结合图3所示,发热区2包括一层纤维面层21,该纤维面层21采用可拉伸/非拉伸柔薄棉布或绒布等面料加工制成,而该纤维面层21的下部需设计一层发热层22,该发热层22同样需采用柔性的电阻发热材料,然后将该发热层22通过热压的方式压合在护膝本体1内侧,使其与护膝本体1融为一体,并由前述的纤维面层21所覆盖;然后再将发热层22的电极端接入电源,且为了方便控制,还可在电源与发热层22之间安装一个控制装置,通过控制装置控制发热层22电源的通断,以及发热输出的功率。优选的是,前述的控制装置可采用图中所示的按键开关3或连接端口4,其中按键开关3可采用硅胶材质加工制成,如采用连接端口4,其可用于通过控制线与外部的控制端电连接。同时前述的电源最好采用便于充电的锂电移动电源,以护膝整体的轻便性,该移动电源可通过一个电池袋8安装在护膝本体1的外侧。
[0022]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柔性材料的筒状护膝,使得护膝整体柔软轻便,穿着不易下坠,并且发热区2中的发热层22可随柔性的护膝本体紧贴于皮肤,使膝盖疼痛部位受热更加直接,保证了护膝发热对人体作用的有效性,且柔性电加热的方式更利于护膝反复使用,不易因运动、水洗而发生损坏。
[0023]
再参考图3所示,为保证发热区2结构的整体性,可直接将上述的纤维面层21粘合在发热层22上,亦可直接在纤维面层21与发热层22之间增设一层热熔胶层23。进一步的,正如上述所提到的,发热层22需满足柔软、耐弯折、耐水洗等要求,因此实践中可采用具有此类特性的发热片或均布于发热区2的发热线,且发热功率最好控制在5v/5w-9w;并且为保证护膝发热的功效,前述发热区2在护膝本体1上的位置需与人体膝盖的左右两侧相对应。
[0024]
再参考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为保证护膝穿着的稳定性,还可在上述护膝结构中增设一个包扎带5,包扎带5采用微弹结构的材质制成,并且包扎带5的端部设有魔术贴6,与之对应的,在护膝本体1的上部也设置与包扎带5相配合的魔术贴6;相应的,还可在护膝本体1的上部边沿与下部边沿均增设一个防滑带7,从而可进一步提升护膝穿着的稳定性,避免其下坠。
[0025]
参考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的一个实施例在实际使用中,与市面上的同类筒状护膝穿着方式相同,护膝穿着后,将发热区2的位置调整至与膝盖的两侧相对应,然后通过包扎带5固定及调节护膝本体1上部与大腿的松紧程度,再通过开关或外部的控制端导通电源,并根据需要调整当前的发热功率;使用关闭后可直接将其脱下,将电源断开取下移动电源后,可进行水洗,重复使用。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既保留了筒状护膝柔软轻便,穿着舒适的优点,还使得其具有良好的贴合性,使发热区的加热功效更为明显,热量直达穴位。
[0026]
除上述以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0027]
尽管这里参照本实用新型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型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