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口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13700发布日期:2021-06-04 16:05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口罩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医用口罩,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抗菌、抗病毒效果的一次性医用口罩。


背景技术:

2.目前环境污染日益严峻,如沙尘及雾霾等恶劣天气对人体的健康安全影响日益明显,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安全,当前多种传染病及呼吸系统疾病对人们的危害也十分巨大,容易发生大面积传染或疫情扩散。口罩是目前有效的防疫手段,也是恶劣环境下有效的保护自身安全的主要方式之一,特别是医用环境,口罩的作用更为突出和重要。
3.一次性医用口罩可以阻隔大部分病菌的通过,使病菌附着于口罩过滤层外侧,效果良好,但是也存在使用者易通过肢体接触外侧口罩而感染病原菌的风险,其次使用后的医疗口罩作为医疗废弃物需要单独处理,较为麻烦。
4.目前已有部分市售产品宣传具有抗菌效果,但多为民用口罩,对抗菌效果未做验证,且多为化学物质添加已达到一定的抑菌效果,安全性和有效性都较为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用口罩。该医用口罩的内外无纺布层负载有溶菌酶层,具有杀菌、抗病毒效果。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医用口罩,该医用口罩包括口罩本体和拉紧带,所述拉紧带对称设置于所述口罩本体的两端;所述口罩本体为层叠结构,其由内向外依次包括无纺布内层、熔喷布层和无纺布外层;
8.其中,在所述无纺布外层的外表面负载有第一溶菌酶层,在所述无纺布外层的内表面负载有第二溶菌酶层;
9.所述第一溶菌酶层的厚度为0.01~0.1mm,孔隙尺寸为0.1~10μm,孔隙率为90%以上;所述第二溶菌酶层的厚度为0.01~0.1mm,孔隙尺寸为0.1~10μm,孔隙率为90%以上。
10.本实用新型的医用口罩中,第一溶菌酶层、第二溶菌酶层的负载方式为“喷涂+干燥”法,即将一定浓度的溶菌酶溶液(优选1~10mg/ml)通过喷涂方式于无纺布外层的内外表面上分别喷涂一层溶菌酶,待干燥后,分别于无纺布外层的内外表面上负载形成一层厚度为0.01~0.1mm,孔隙尺寸为0.1~10μm,孔隙率为90%以上的溶菌酶层(蛋白膜)。溶菌酶层中的溶菌酶蛋白负载于口罩的无纺布外层上,吸附状态良好,活性稳定,且溶菌酶蛋白为蛋清提取,生物安全性高,生物相容性佳,对人体无害,具有较佳的杀菌、抗病毒功效。使口罩不但可以过滤空气中有害物质,而且可借助溶菌酶的杀菌、抗病毒作用对负载于口罩的病菌起灭杀效果。
11.该医用口罩中,所述溶菌酶溶液指的是溶菌酶的水溶液。
12.该医用口罩中,所述无纺布内层、熔喷布层和无纺布外层均为制备医用口罩所采取的常规原料,其厚度和孔隙符合医用口罩标准。
13.该医用口罩中,“由内向外”中,正对使用者的为内侧,背对使用者的为外侧。
14.上述的医用口罩中,优选地,所述无纺布内层、所述熔喷布层、所述无纺布外层、所述第一溶菌酶层和所述第二溶菌酶层的长度均为17~18cm,宽度均为7~10cm。
15.上述的医用口罩中,优选地,该医用口罩还包括至少一层抑菌层;
16.所述抑菌层负载于所述第一溶菌酶层的表面和/或负载于所述第二溶菌酶层的表面。
17.当该医用口罩包含一层抑菌层时,其可以负载于所述第一溶菌酶层的表面或者负载于所述第二溶菌酶层的表面;当该医用口罩包含两层及以上的抑菌层时,例如两层抑菌层,其可以分别负载于所述第一溶菌酶层的表面和所述第二溶菌酶层的表面。
[0018]“负载于第一溶菌酶层的表面”指的是:在第一溶菌酶层负载于无纺布外层的外表面后,再在第一溶菌酶层的表面上负载抑菌层。
[0019]“负载于第二溶菌酶层的表面”指的是:在第二溶菌酶层负载于无纺布外层的内表面后,再在第二溶菌酶层的表面上负载抑菌层。
[0020]
上述的医用口罩中,优选地,所述抑菌层包括纳米银层和/或壳聚糖层。
[0021]
上述的医用口罩中,优选地,该医用口罩包括两层抑菌层;分别为第一抑菌层和第二抑菌层,所述第一抑菌层负载于所述第一溶菌酶层的表面,所述第二抑菌层负载于所述第二溶菌酶层的表面。
[0022]
上述的医用口罩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抑菌层和所述第二抑菌层均为纳米银层或均为壳聚糖层。
[0023]
上述的医用口罩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抑菌层为纳米银层,所述第二抑菌层为壳聚糖层;或者,所述第一抑菌层为壳聚糖层,所述第二抑菌层为纳米银层。
[0024]
上述的医用口罩中,优选地,所述抑菌层的厚度为0.01~0.1mm,孔隙尺寸为0.1~10μm,孔隙率为90%以上。
[0025]
上述的医用口罩中,抑菌层的负载方式同溶菌酶层,即将一定浓度的纳米银水溶液或壳聚糖水溶液(优选1%~3%)通过喷涂方式于溶菌酶层的表面喷涂一层纳米银层或壳聚糖层,待干燥后,负载形成一层厚度为0.01~0.1mm、孔隙尺寸为0.1~10μm、孔隙率为90%以上的纳米银层或壳聚糖层。
[0026]
上述的医用口罩中,优选地,所述抑菌层的长度为17~18cm,宽度为7~10cm。
[0027]
本实用新型的医用口罩中,通过进一步负载纳米银层和/或壳聚糖层能够进一步实现抑菌抗菌功效,降低细菌、病毒对使用者的风险。
[0028]
上述的医用口罩中,优选地,该医用口罩的口罩本体内设置有用于弯曲并贴合于鼻梁的鼻夹条。
[0029]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30]
(1)本实用新型的医用口罩的溶菌酶层中的溶菌酶蛋白通过雾化喷洒的方式负载于口罩的无纺布外层的内外表面上,溶菌酶分布均匀,吸附状态良好,活性稳定,且溶菌酶蛋白属于高生物安全性的蛋白,对人体无害,具有较佳的杀菌、抗病毒功效。本实用新型溶菌酶层的厚度、孔隙尺寸、孔隙率的设置不仅不影响到熔喷布层的过滤效果,而且还能够过
滤空气中有害物质且能够保证呼吸畅通,同时能够借助溶菌酶的杀菌、抗病毒作用对负载于口罩的病菌起灭杀效果。
[0031]
(2)本实用新型的医用口罩进一步还设置有抑菌层,例如纳米银层、壳聚糖层。通过进一步负载抑菌层能够进一步实现抑菌抗菌功效,降低细菌、病毒对使用者的风险。
[0032]
(3)本实用新型的医用口罩能够用于不存在体液和喷溅风险的普通医疗环境下的卫生护理,以及应用于医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的基本防护,安全性高,能够有效抵御外界恶劣环境的能力;作为目标医用防护员用品,良好的杀菌、抑菌、抗病毒效果可以保证使用后产品附带较低的细菌、病毒风险,降低弃用产品的医疗风险。
附图说明
[0033]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医用口罩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4]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医用口罩的侧视图。
[0035]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溶菌酶层的扫描电镜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有益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以下详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可实施范围的限定。
[0037]
实施例:
[0038]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医用口罩,如图1和图2所示,该医用口罩包括口罩本体和拉紧带6,拉紧带6对称设置于口罩本体的两端;口罩本体为层叠结构,其由内向外依次包括无纺布内层1、熔喷布层2和无纺布外层3;其中,在无纺布外层3的外表面负载有第一溶菌酶层5,在无纺布外层3的内表面负载有第二溶菌酶层4。第一溶菌酶层5的厚度为0.01~0.1mm,孔隙尺寸为0.1~10μm,孔隙率为90%以上;第二溶菌酶层4的厚度为0.01~0.1mm,孔隙尺寸为0.1~10μm,孔隙率为90%以上。
[0039]
本实施例中,第一溶菌酶层5、第二溶菌酶层4的负载方式为“喷涂+干燥”法,即将一定浓度的溶菌酶水溶液(优选1~10mg/ml)通过喷涂方式于无纺布外层3的内外表面上分别喷涂一层溶菌酶,待干燥后,分别于无纺布外层的内外表面上负载形成一层溶菌酶层。溶菌酶层中的溶菌酶蛋白负载于口罩的无纺布外层上,吸附状态良好,活性稳定,且溶菌酶蛋白为蛋清提取,生物安全性高,生物相容性佳,对人体无害,具有较佳的杀菌、抗病毒功效。使口罩不但可以过滤空气中有害物质,而且可借助溶菌酶的杀菌、抗病毒作用对负载于口罩的病菌起灭杀效果。本实施例中,医用口罩的无纺布内层1、熔喷布层2和无纺布外层3均为制备医用口罩所采取的常规原料,其厚度和孔隙符合医用口罩标准。
[0040]
在本实施例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无纺布内层1、熔喷布层2、无纺布外层3、第一溶菌酶层5和第二溶菌酶层4的长度均为17~18cm,宽度均为7~10cm。
[0041]
在本实施例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医用口罩还包括至少一层抑菌层;所述抑菌层负载于所述第一溶菌酶层5的表面和/或负载于所述第二溶菌酶层4的表面。
[0042]
在本实施例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抑菌层包括纳米银层和/或壳聚糖层。
[0043]
在本实施例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医用口罩包括两层抑菌层;分别为第一抑菌层和第二抑菌层,所述第一抑菌层负载于第一溶菌酶层5的表面,所述第二抑菌层负载于第
二溶菌酶层4的表面。
[0044]
在本实施例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抑菌层和所述第二抑菌层均为纳米银层或均为壳聚糖层;或所述第一抑菌层为纳米银层,所述第二抑菌层为壳聚糖层;或者,所述第一抑菌层为壳聚糖层,所述第二抑菌层为纳米银层。
[0045]
在本实施例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抑菌层的厚度为0.01~0.1mm,孔隙尺寸为0.1~10μm,孔隙率为90%以上。
[0046]
本实施例的医用口罩通过进一步负载纳米银层和/或壳聚糖层能够进一步实现抑菌抗菌功效,降低细菌、病毒对使用者的风险。
[0047]
在本实施例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医用口罩的口罩本体内设置有用于弯曲并贴合于鼻梁的鼻夹条(图中未作显示)。
[0048]
示例1:
[0049]
本示例提供一种医用口罩,如图1和图2所示,该医用口罩包括口罩本体和拉紧带6,拉紧带6对称设置于口罩本体的两端;口罩本体为层叠结构,其由内向外依次包括无纺布内层1、熔喷布层2和无纺布外层3;其中,在无纺布外层3的外表面负载有第一溶菌酶层5,在无纺布外层3的内表面负载有第二溶菌酶层4。
[0050]
本示例中,第一溶菌酶层5、第二溶菌酶层4的负载方式为“喷涂+干燥”法,即将5mg/ml浓度的溶菌酶溶液通过喷涂方式于无纺布内层和无纺布外层上分别喷涂一层溶菌酶,待干燥后,分别于无纺布外层3的内外表面上负载形成一层溶菌酶层,该溶菌酶层的平均厚度为0.02mm,孔隙尺寸为5.48~9.71μm,平均孔隙率为92%。无纺布内层1、熔喷布层2、无纺布外层3、第一溶菌酶层5和第二溶菌酶层4的长度均为18cm,宽度均为9cm。
[0051]
实验测试数据如下:
[0052]
(1)厚度检测:
[0053]
采用游标卡尺对膜厚度进行检测,先测未喷涂溶菌酶层的无纺布厚度,再测量喷涂后厚度,之后采用喷涂后减去喷涂前获得溶菌酶层厚度,最终检测结果如下表1所示:
[0054]
表1:
[0055]
样品10.021mm样品20.021mm样品30.020mm
[0056]
(2)孔隙尺寸及孔隙率检测:
[0057]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微观察溶菌酶层的孔隙状态,并采用image j软件计算孔隙尺寸和孔隙率,结果如下表2和图3所示,图3为溶菌酶层的扫描电镜图。
[0058]
表2:
[0059] 孔隙尺寸孔隙率样品17.58
±
2.1μm91%样品27.71
±
2.0μm93%样品37.45
±
1.9μm92%
[0060]
(3)对比实验:
[0061]
分别制备不同厚度、不同孔隙率溶菌酶层的口罩样品,如下:
[0062]
对比例1:溶菌酶厚度0.2mm,孔隙率58%。
[0063]
对比例2:溶菌酶厚度0.008mm,孔隙率98%。
[0064]
分别进行抗菌效果测试和通气阻力试验,具体方法如下:
[0065]
a.抗菌检测:参考gb15979

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c3.2杀菌实验,分别检测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白色念球菌的抑菌效果,基本方法为各细菌培养过夜,稀释,取稀释液100ul与5ml样本混合作用5min,取混合液10倍稀释,取稀释液0.5ml于培养皿中,加入不同培养基混匀待凝固,培养24~72小时,菌落计数。
[0066]
杀菌率:x=(a

b)/a
×
100%;
[0067]
x,杀菌率,%;
[0068]
a,对照样品平均菌落数;
[0069]
b,被试样品平均菌落数。
[0070]
b.通气阻力试验:参考yyt0969

2013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方法,取口罩中心进行测试,试验用气流为8l/min,样品直径为25mm,以压差计测定口罩量侧压差,通过试验样品压差值/试验样品面积计算单位面积压差值。
[0071]
检测结果如表3所示:
[0072]
表3:
[0073] 综合抑菌率通气阻力(pa/cm2)示例1样品390%33对比例198%55对比例275%21
[0074]
由结果可知,本实用新型示例1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和通气阻力结果,对比例1虽然综合抑菌率高,但是不满足通气阻力的检查要求(标准为≤49pa/cm2),对比例2虽然满足通气阻力的要求,但是抑菌效果明显较低,仅为75%。
[0075]
本实施例提供的医用口罩的溶菌酶层中的溶菌酶蛋白负载于口罩的无纺布外层的内外表面上,吸附状态良好,活性稳定,且溶菌酶蛋白为蛋清提取,生物安全性高,生物相容性佳,对人体无害,具有较佳的杀菌、抗病毒功效。本实用新型溶菌酶层的厚度、孔隙尺寸、孔隙率的设置不仅不影响到熔喷布层的过滤效果,而且还能够过滤空气中有害物质且能够保证呼吸畅通,同时能够借助溶菌酶的杀菌、抗病毒作用对负载于口罩的病菌起灭杀效果。本实施例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医用口罩进一步还设置有抑菌层,例如纳米银层、壳聚糖层。通过进一步负载抑菌层能够进一步实现抑菌抗菌功效,降低细菌、病毒对使用者的风险。本实施例的医用口罩能够用于不存在体液和喷溅风险的普通医疗环境下的卫生护理,以及应用于医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的基本防护,安全性高,能够有效抵御外界恶劣环境的能力;作为目标医用防护员用品,良好的杀菌、抑菌、抗病毒效果可以保证使用后产品附带较低的细菌、病毒风险,降低弃用产品的医疗风险。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