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发热的毛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94309发布日期:2021-11-22 15:28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发热的毛衣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服装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自发热的毛衣。


背景技术:

2.毛衣是天气转冷时人们必备的防寒物,传统毛衣一般是采用增加面料厚度或者增加挡风设计来起到保温作用,但这种方式只能够控制人体自身产生的热量尽可能地流失较慢,不能够主动发热,提高毛衣的保暖效果。
3.公告号为cn21049267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自发热的毛衣,包括毛衣本体和可自动发热的内衬,而其自发热内衬采用的是发热丝和蓄电池,依靠电加热来产生热量,但这种发热方式使得人们在穿戴毛衣时易受电磁辐射的干扰,长此以往,不仅会对穿戴者的自身健康产生影响,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4.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具有更加环保的自发热功能的毛衣。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发热的毛衣,这种毛衣上设置有能够主动发热的自热片和多个发热层,能够提高毛衣的蓄热效果。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发热的毛衣,包括衣身、衣袖和衣领,所述衣身包括有吸湿发热层、吸光发热层和自热片,所述吸湿发热层设置在内侧,用于吸收人体皮肤呼出水分发热,所述吸光发热层设置在外侧,用于吸收可见光发热,所述自热片设置在吸湿发热层与吸光发热层之间,所述自热片包括有用于结晶放热的过饱和溶液、和用于容置过饱和溶液的容置袋、和用于带动过饱和溶液结晶的触发件。
7.进一步地,所述触发件包括设置在容置袋内的金属片,所述金属片上设置用于增加摩擦的鱼鳞形结构。
8.进一步地,所述自热片设置多个。
9.进一步地,所述吸光发热层由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经纬交织制成。
10.进一步地,所述吸湿发热层包括有吸湿发热纤维,所述吸湿发热纤维经亲水溶剂浸润设置。
11.进一步地,所述吸光发热层和吸湿发热层表面均设置有保温绒。
12.进一步地,所述衣身、衣袖和衣领的开口处均设置有收紧结构。
1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具有三重发热表现,一是吸光发热、二是吸湿发热、三是结晶放热,通过三重发热提高了毛衣的发热保温效果,且发热片采用过饱和溶液的物理属性,不仅方便循环使用,同时更加健康环保。
附图说明
14.图1为一种自发热的毛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一种自发热的毛衣的剖视图;
16.图3为吸光发热层编织结构的示意图。
17.附图标记:1、衣身;11、吸光发热层;111、第一纱线;112、第二纱线;12、吸湿发热层;13、自热片;131、容置袋;132、金属片;14、保温绒;2、衣袖;3、衣领;4、收紧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19.参照图1

3所示,一种自发热的毛衣,包括衣身1、衣袖2和衣领3,衣身1包括有吸湿发热层12、吸光发热层11和自热片13,吸湿发热层12设置在内侧,用于吸收人体皮肤呼出水分发热,吸光发热层11设置在外侧,用于吸收可见光发热,自热片13 设置在吸湿发热层12与吸光发热层11之间,自热片13可以采用缝制连接在吸光发热层11与吸湿发热层12之间,也可以采样黏接在吸光发热层11和吸湿发热层12之间。
20.自热片13包括有用于结晶放热的过饱和溶液、和用于容置过饱和溶液的容置袋 131、和用于带动过过饱和溶液结晶的触发件。吸光发热层11设置在毛衣的外层,能够接收更多的可见光,将可见光转化为热能,能够起到通过外力发热的作用。吸湿发热层12设置在毛衣内层,能够与人体皮肤更好的贴合,从而利用人体皮肤呼吸散发的水分产生热量。自热片13利用过饱和溶液的不稳定性,其冷却结晶的过程会产生热量。其中,衣袖2和衣领3也可以采用相同设计。
21.过饱和溶液受到触发件的刺激后,其亚稳态即会失去平衡,过多的溶质就会析出来,即冷却结晶过程。这个过程过饱和溶液会释放多余的热量成为稳定的固体。而在高温下,溶质的可溶性增加,凝结的溶质就会再次溶解。触发件的触发条件主要是产生晶种,一旦在过饱和溶液中投入晶种,过饱和溶液就会快速结晶同时释放热量。
22.以醋酸钠过饱和溶液为例,通过触发件刺激使其结晶放热,自热片13完成产热;而将毛衣在热水中加热5

10分钟后,自热片13内的固体重新变为液态,即过饱和溶液。这样自热片13就能够循环使用,且这个过程不需要通过电发热,过饱和溶液也不含有害物质,更加环保和安全。
23.综上,本实用新型具有三重发热表现,一是吸光发热、二是吸湿发热、三是结晶放热,通过三重发热提高了毛衣的发热保温效果,且发热片采用过饱和溶液的物理属性,不仅方便循环使用,同时更加健康环保。
24.包括设置在容置袋131内的金属片132,金属片132上设置用于增加摩擦的鱼鳞形结构。毛衣穿戴者能够通过按压金属片132,使金属片132上的各鳞片相摩擦,打破过饱和溶液的稳定状态,析出晶体。且在按压金属片132的过程中,各鳞片会出现幅度不同的摆动,使各鳞片能够互相摩擦从而能够快速析出晶体,并将晶体弹射到周边的液体中,加快过饱和溶液的结晶速度,从而加快自热片13的产热效率。
25.自热片13设置多个。自热片13设置多个一方面能够扩大自热片13的产热范围,另一方面,毛衣的穿戴者也可以行选择需要发热的位置。可以在穿戴毛衣前,提前通过触发件刺激自热片13发热,这样在穿戴时,毛衣就已经是温暖的状态,降低了身体温度高于服装温
度时穿戴的不适感。
26.吸光发热层11由第一纱线111和第二纱线112纬编制成。纬编在纵向与横向都有较好的延伸性,且纬编能够更加方便后期拆卸,为后续更换自热片13提供了便利。其中第一纱线111(111)由棉和火山岩腈纶捻成,棉与火山岩腈纶重量配比为7:3,第二纱线112(112)为氨纶纤维,吸光发热层11中火山岩腈纶的含量为28%

29%
27.火山岩腈纶是很好的发热纤维,将火山岩和有机植物碳化原料结合成纳米微粒,形成“微量金属元素+碳材料”之复方结构,具备远红外发热和吸光发热的功能。棉具有热绝缘的功能,第一纱线111采用火山岩腈纶与棉通过紧密赛络纺进行混纺,能够很好的综合二者的特性,在火山岩腈纶吸光发热后更好的锁住热量,使毛衣起到蓄热保温的效果。
28.第二纱线112采用氨纶纤维,是根据氨纶纤维原料的优良性能,凡是有氨纶成分的面料回缩性能好,不变形,相应也会增加手感及质感效果,增加氨纶能够能够使毛衣具有更好的弹性且揉搓不变形,更具有垂坠感,能够增加毛衣的美观性;而毛衣在贴身穿戴时也能够更好的贴合身体部位弯曲的需要,降低了毛衣对身体的束缚感。
29.吸光发热层11编织的具体方式例举如下:
30.a:20s/1精棉/easy warm acrylic(70/30)紧密赛络纺+30d拉架刷毛密根分食1x1 罗纹(69%cotton 29%acrylic 2%spandex)
31.b:32s/1精棉/easy warm acrylic(70/30)紧密赛络纺+30d拉架刷毛密根全食1x1 罗纹(66%cotton 28%acrylic 6%spandex)
32.吸湿发热层12包括有吸湿发热纤维,吸湿发热纤维经亲水溶剂浸润设置。吸湿发热纤维能够利用纤维中的聚合物分子中的亲水基团与水分子结合,使得水分子的动能降低,同时转换为热能并释放出来。不过完全由吸湿发热纤维织成的面料成本较高,因而可以增加其他纤维进行混纺,然后通过在吸湿发热纤维上涂覆亲水整理剂进行亲水整理来增加吸湿发热层12对水分子的吸收能力。亲水剂覆盖于纤维表面,使其形成一层亲水薄膜,提高它的亲水性能,且亲水薄膜有一定的导电性,可以提高材料的抗静电性。
33.吸光发热层11和吸湿发热层12表面均设置有保温绒14。设置保温绒14是指对吸光发热层11和吸湿发热层12做起绒处理,在二者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温绒14。通过起绒处理不仅能够使面料摸起来更加具有柔软的手感,同时起绒处理能够静止空气是理想的热绝缘体,因此纺织材料尽可能富含静止空气,例如纺制中空合成纤维,是提高保暖性能的有效措施
34.衣身1、衣袖2和衣领3的开口处均设置有收紧结构4。收紧结构4可以是在袖口、衣摆、衣领3处设置成收紧罗纹,如1x1罗纹结构,能够增加弹性同时避免了身体热量的流失;另外也可以采用抽绳的方式,这样能够适配不同体型穿戴者的个性化需求,抽绳也还可以作为装饰,增加毛衣的美感。
3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