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料及内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81878发布日期:2021-06-15 21:41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内裤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面料及内裤。



背景技术:

内裤是每个人的贴身衣物,主要起到隔离外衣的作用,需要具有材质亲肤柔软,剪裁合适舒适的基本要求。

随着人们对品质生活的提高,对贴身衣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会更加注重贴身衣物的舒适感和性能,例如透气、吸汗、抑菌除臭、耐磨等。而如今大多数内裤,都只满足了穿着舒适,面料亲肤该类最基本的要求。而对于日常出汗以及特殊时期,内裤的裆部位置很容易滋生细菌,且无法散出或处理异味;消费者更希望获得抑菌除臭的功能,在穿着舒适的条件下抑制细菌滋生并减少异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抑制细菌滋生并减少异味,本申请提供一种面料及内裤。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面料,包括除臭内层和设置于除臭内层一侧的抑菌外层;

所述除臭内层由第一基布通过除臭剂后得到,除臭剂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水100份;

吸附剂5-20份;

成膜剂1-5份;

所述吸附剂包括二氧化硅、硅胶、活性炭、氧化铝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抑菌外层由第二基布通过抑菌剂得到,抑菌剂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水100份;

天然抑菌剂10-30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面料的抑菌外层具有抑菌作用,在贴身穿着时,可减少细菌的滋生,保证使用者穿着环境的健康;除臭内层可对一些异味进行吸附,减少异味散发的情况。除臭剂中,吸附剂可对异味分子进行吸附,减少异味游离持续散发,面料洗涤时,以为分子溶出,便于下次吸附除臭;成膜剂可以将吸附剂附着于第一基布上,提高吸附材料在第一基布上的牢固度。第二基布中使用天然抑菌剂,成分安全。

进一步地,所述除臭剂还包括二氧化钛,二氧化钛和二氧化硅质量份数比为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二氧化钛具有光滑的表面,在面料洗涤后进行晒干时,紫外线透入除臭内层,遇到二氧化钛会被反射至抑菌外层,一方面可以提高对与皮肤接触的抑菌外层的杀菌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紫外线对成膜剂成膜的破坏,延长除臭内层的有效寿命。由试验可知,二氧化硅和二氧化钛在限定的质量份数比时,具有很好的除味性能和除臭内层的有效时长。

进一步地,所述除臭剂还包括0.1-1.3份的薄荷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薄荷醇为薄荷和薄荷精油中的主要成分,作用于皮肤或粘膜,有清凉止痒作用,微溶于水。由试验可知,薄荷醇的加入可以提高除臭效果,同时提高抑菌外层的抑菌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除臭剂由以下步骤制得:所述除臭剂由以下步骤制得:将二氧化硅升温至55-65℃后,降温至40-45℃并保温,在搅拌的同时持续加入薄荷醇,薄荷醇投加完毕后混合均匀,再与二氧化钛混合得到混合物a,再将混合物a和成膜剂投入水中混合均匀,得到除臭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试验可知,可获得更好的除臭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成膜剂为自交联水性丙烯酸树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性丙烯酸树脂具有水溶性,使用安全,减少环境污染;自交联的丙烯酸树脂干燥即可成膜,附着好,机械强度好,耐刮。很好的将吸附剂固定于第一基布上。

进一步地,所述除臭内层的制备方法如下:在第一基布一面涂覆混合均匀的除臭剂后,通过35-45℃的热风干燥;热风干燥时,涂覆了除臭剂的一面与热风出口相对,每平方米第一基布所对应的热风出风量为1-3m3/min。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试验可知,可提高除臭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天然抑菌剂包括质量份数比为1:(0.5-3)的甲壳素和多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甲壳素是一种从海洋甲壳类动物的壳中提取出来的多糖物质,对许多真菌有抑制作用。多酚存在于一些常见的植物性食物,具有抗氧化和抑菌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基布通过抑菌剂时,在35-45℃温度下进行超声振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提高多酚和甲壳素在水中的分散均匀度,另一方面提高天然抑菌剂在第二基布上的附着效果。提高抑菌持续时长。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内裤,包括裆部、前片和后片,所述裆部为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面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获得具有抑菌和除臭功能的内裤。

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申请中优选采用除臭内层和设置于除臭内层一侧的抑菌外层,在贴身穿着时,可减少细菌的滋生,保证使用者穿着环境的健康;除臭内层可对一些异味进行吸附,减少异味散发的情况

2、本申请中优选采用二氧化钛,提高对与皮肤接触的抑菌外层的杀菌效率,减少紫外线对成膜剂成膜的破坏,延长除臭内层的有效寿命。

3、本申请中优选采用薄荷醇,提高除臭效果的同时提高抑菌外层的抑菌效果。

4、本申请中优选采用除臭剂的制备方法,提高薄荷醇的附着性并提高除臭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实施例1-3:一种面料,包括除臭内层和设置于除臭内层一侧的抑菌外层。

除臭内层由以下步骤方法得到:通过涂布辊将除臭剂涂敷于第一基布一面,再在35℃的热风下干燥得到。除臭剂的组分、组成和质量见表1.1,除臭剂由各组分在25℃,80r/min搅拌速度下搅拌5min得到,除臭剂在液缸中时,液缸底部保持20r/min的搅拌速度。每100kg水对应得到的除臭剂为1份,每份除臭剂对应500m的第一基布使用。

抑菌外层由以下步骤方法得到:将第二基布以0.5m/s的速度通过存放有抑菌剂的液缸,再在50℃的热风下干燥得到。抑菌剂的组分、组成和质量见表1.1,抑菌剂各组分在25℃,300r/min搅拌速度下搅拌3min得到,抑菌剂在液缸中时,液缸加20000hz的超声振动。每100kg水对应得到的抑菌剂为1份,每份除臭剂对应500m的第二基布使用。

第一基布和第二基布均为纱支为60s,克重为200g/m2的棉布。

实施例4-6:一种面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除臭剂和抑菌剂的组分、组成和质量不同,实施例4除臭剂和抑菌剂的组分、组成和质量见表1.1,实施例5-6除臭剂和抑菌剂的组分、组成和质量见表1.2。

实施例7:与实施例6的区别在于,除臭剂由以下制备方法得到:

先将二氧化硅投入第一搅拌器,启动搅拌100r/min,升温至55℃后,停止加热,再降温至40℃保温,在搅拌的同时加入薄荷醇,薄荷醇在3min内加完,薄荷醇投加完毕后继续搅拌5min;再投入二氧化钛,调整搅拌速度为300r/min,搅拌3min,得到混合物a。

再将混合物a、成膜剂和水投入第二搅拌器,在25℃,80r/min搅拌速度下搅拌5min,得到除臭剂。

实施例8:与实施例6的区别在于,除臭剂由以下制备方法得到:

先将二氧化硅投入第一搅拌器,启动搅拌100r/min,升温至65℃后,停止加热,再降温至45℃保温,在搅拌的同时加入薄荷醇,薄荷醇在3min内加完,薄荷醇投加完毕后继续搅拌5min;再投入二氧化钛,调整搅拌速度为300r/min,搅拌3min,得到混合物a。

再将混合物a、成膜剂和水投入第二搅拌器,在25℃,80r/min搅拌速度下搅拌5min,得到除臭剂。

实施例9:一种面料,与实施例7的区别在于,除臭内层热风干燥时,第一基布涂覆了除臭剂的一面朝上,热风出口在第一基布上方且朝向第一基布,每平方米第一基布所对应的热风出风量为1m3/min。

实施例10:一种面料,与实施例7的区别在于,除臭内层热风干燥时,第一基布涂覆了除臭剂的一面朝上,热风出口在第一基布上方且朝向第一基布,每平方米第一基布所对应的热风出风量为3m3/min。

实施例11-13:一种面料,与实施例10的区别在于,除臭剂和抑菌剂的组分、组成和质量不同,除臭剂和抑菌剂的组分、组成和质量见表1.2。

表1.1实施例1-4中除臭剂和抑菌剂的组分、组成和质量(kg)

表1.2实施例5-6、11-13中除臭剂和抑菌剂的组分、组成和质量(kg)

上述实施例中,多酚为采购自西安惠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绿茶提取物。自交联水性丙烯酸树脂为采购自佛山市顺德区三升贸易有限公司的ac-397。薄荷醇为采购自安徽海华科技有限公司的l-薄荷醇。

活性炭粒径为200目。二氧化硅粒径为20nm,二氧化钛粒径为0.2-0.4μm。聚乙烯醇牌号为1788。水性聚氨酯树脂采自东莞宝景化工有限公司。

实施例14-26:一种内裤,包括缝合的裆部、前片和后片,实施例14-26的裆部分别对应由实施例1-13的面料制成,抑菌外层朝向内裤内部与肌肤接触。前片和后片为纱支为60s,克重为200g/m2的棉布。

对比例

对比例1:一种内裤,与实施例14的区别在于,其裆部内裤的面料,将除臭剂中的成膜剂用等量的水代替。

对比例2:一种内裤,与实施例14的区别在于,其裆部面料为两层纱支为60s,克重为200g/m2的棉布。

表征试验:

1、抑菌除臭效果试验

试验样品:实施例14-26和对比例2,一共14组试验样品。

试验方法:随机选取28名处于经期结束后1周至2周的女性作为受试者,每2名受试者对应一个试验样品进行试验;每个试验样品对应制作4个平行样品,每组中的2名女性每人2条。受试者在晚上八点洗浴后换上试验样品,第二天晚上八点脱下,进行抑菌测试和除臭效果评价;并换上第二条,第二条穿三天后脱下,进行抑菌测试和除臭效果评价。

抑菌测试;根据《织物抗菌性能试验方法(fz/t01021-1992)》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测试。将内裤裆部中间位置剪取5cm的圆形试样,在试样上进行接种,培养后进行菌落计数,根据对照组的菌落数,计算抑菌率。

除臭评分:无异味记为5分,异味大记为0分;0分至5分异味程度逐渐降低。

试验结果:抑菌除臭效果试验结果记录如表2所示。

表2抑菌除臭效果试验结果记录

数据分析:由表2数据可知,对比实施例和对比例,实施例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和除臭效果。

对比所有实施例,实施例18-19在实施例17的基础上增加了薄荷醇的使用,提高了瞅瞅效果和抑菌效果。实施例22-23在实施例20的基础上限定了除臭剂的制备方法,提高了除臭效果,原因可能是:在成膜剂湿润时,用热风干燥,且吹风的方向与第一基布相对,将二氧化钛和二氧化硅部分表面的成膜剂吹落至第一基布,提高二氧化钛和二氧化硅的暴露面积,从而提高了除臭效果。

2、抑菌除臭持续时长效果试验试验对象:实施例14-26和对比例1-2,一共15组试验样品。

试验方法:随机选取30名处于经期结束后1周至2周的女性作为受试者,每2名受试者对应一个试验样品进行试验;每个试验样品对应制作4个平行样品,每组中的2名女性每人2条。试验样品准备:试验样品每两天用立白内衣皂101g洗一次,并在有太阳的情况下晒干。洗10次后晒干,受试者在晚上八点洗浴后换上试验样品,第二天晚上八点脱下,进行抑菌测试和除臭效果评价;并换上第二条,第二条穿三天后脱下,进行抑菌测试和除臭效果评价。

抑菌测试和除臭评分与试验“1、抑菌除臭效果试验”中相同。

试验结果:抑菌除臭持续时长效果试验结果记录如表3所示。

表3抑菌除臭持续时长效果试验结果记录

数据分析:由表3数据可知,在经过10次洗涤后,实施例20-26的除臭效果与试验1中基本无差别,而实施例14-19相比于试验1中有所降低。

实施例20-21相比于实施例19,改进了除臭剂中薄荷醇、二氧化钛和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提高了除臭剂在第一基布上的水洗稳定性,从而获得了水洗前后除臭性能稳定的效果。原因可能是:二氧化硅加热后表面吸附能提高,降温的温度确保薄荷醇熔化,包覆于二氧化硅表面,一方面通过二氧化硅定位薄荷醇,减少薄荷醇在面料洗涤时的流失,另一方面,降温后薄荷醇重新在二氧化硅表面结晶,使得薄荷醇直接作用于吸附了异味分子的二氧化硅表面,提高除臭效果。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