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10734发布日期:2022-08-30 23:25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一种鞋底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鞋类物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鞋底。


背景技术:

2.鞋子是日常生活的必须品,为了提高鞋底的减震性能,现有技术中通常在鞋底设置镂空结构,以达到缓冲减震的效果。但是,镂空结构的设计,在实现缓冲减震的同时,也降低了鞋底的支撑性能,容易造成塌陷变形的现象,严重影响用户穿着鞋子的体验感。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缓冲减震性能和支撑性能较好的鞋底。
4.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的后跟位置沿后跟位置往前掌位置的方向设有至少一个从所述鞋底外侧贯穿所述鞋底内侧的第一能量孔;所述第一能量孔外侧的孔径大于其内侧的孔径。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能量孔的轴线与所述鞋底宽度的延伸方向平行。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能量孔由同轴的第一孔和第二孔相接而成;所述第一孔为圆柱孔,其位于所述鞋底的内侧;所述第二孔为圆锥孔,其孔径较小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孔相接,且孔径与所述第一孔相同。
8.进一步地,所述鞋底从后跟位置到前掌位置的厚度逐渐减小。
9.进一步地,所述鞋底的后跟位置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轴线平行的第一能量孔;且各所述第一能量孔沿所述鞋底后跟位置往前掌位置的方向整体的孔径逐渐减小。
10.进一步地,所述鞋底的前掌位置沿后跟位置往前掌位置的方向布设有若干从所述鞋底外侧贯穿所述鞋底内侧的第二能量孔;各所述第二能量孔为圆柱孔,其孔径沿所述鞋底后跟位置往前掌位置的方向逐渐减小,且各第二能量孔的孔径小于任一所述第二孔较大一端的孔径。
11.进一步地,所述鞋底后跟位置的厚度小于或等于40mm时,所述第二孔较大一端的孔径不超过22mm,各第二孔的孔间距不小于14mm;所述鞋底前掌位置的厚度小于或等于20mm时,各所述第二能量孔的孔径不超过6mm,各所述第二能量孔的孔间距不小于10mm。
12.由上述对本发明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13.1、根据人在行走时脚底前掌、中腰和后跟所需的运动需求,后跟需要缓震。在鞋底的后跟位置设置第一能量孔,有利于在行走时带来更好的缓冲;第一能量孔外侧的孔径较大,则鞋底外侧缓冲效果较好;第一能量孔内侧的孔径较小,则鞋底内侧的支撑性能更好;使得鞋底的后跟位置既实现了缓震,又确保了鞋底脚后跟处的支撑性能。
14.2、将第一能量孔设置为由同轴的第一孔和第二孔相接而成,与直接设置为一个圆锥形的孔相比,在生产成型时更容易脱模。
15.3、设置至少两个第一能量孔,缓震效果更好;由于鞋底的厚度从鞋底后跟位置往前掌位置的方向逐渐减小,将各第一能量孔的孔径沿鞋底后跟位置往前掌位置的方向整体的孔径逐渐减小,与鞋底的厚底适配,缓震效果更好。
16.4、脚底的前掌位置需要减震,因此在鞋底的前掌位置设置第二能量孔,在行走时具有减震的效果;由于前掌位置的厚度小于后跟位置的厚度,且脚底对鞋底前掌位置和后跟位置的需求不同,因此各第二能量孔的孔径小于任一第二孔较大一端的孔径,能够达到更好的减震效果。脚底的中腰位置需要支撑,因此在鞋底的中足位置不设置能量孔,以保证鞋底的支撑性能。
17.5、根据模拟实验得出,当鞋底后跟位置的厚度小于或等于40mm时,第二孔较大一端的孔径不超过22mm,各第二孔的孔间隔不小于14mm,其缓震效果较好。当鞋底前掌位置的厚度小于或等于20mm时,第二能量孔的孔径不超过6mm,各第二能量孔的孔间隔不小于10mm,其减震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施例中鞋底第一视角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施例中鞋底第二视角图。
21.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22.鞋底1;后跟位置11;第一能量孔111;中足位置12;前掌位置13;第二能量孔131。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且不应被看作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4.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25.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对于方位词,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
26.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27.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28.参见图1,图1示出了鞋底1包括后跟位置11、中足位置12和前掌位置13,鞋底1从后跟位置11到前掌位置13的厚度逐渐减小。
29.其中,在鞋底1的后跟位置11,沿从后跟位置11往前掌位置13的方向布设有至少两个第一能量孔111。根据人在行走时脚底前掌、中腰和后跟所需的运动需求,后跟需要缓震。在鞋底1的后跟位置11设置第一能量孔111,有利于在行走时带来更好的缓冲;设置至少两个第一能量孔111缓震效果更好。第一能量孔111位于鞋底1外侧的孔径大于其内侧的孔径,且其轴线与鞋底1宽度的延伸平行;第一能量孔111外侧的孔径较大,则鞋底1外侧缓冲效果较好;第一能量孔111内侧的孔径较小,则鞋底1内侧的支撑性能更好;使得鞋底1的后跟位置11既实现了缓震,又确保了鞋底1后跟位置11的支撑性能。
30.第一能量孔111由同轴的第一孔和第二孔相接而成;第一孔为圆柱孔,其位于鞋底1的内侧;第二孔为圆锥孔,其孔径较小一端与第一孔相接,且孔径与第一孔相同。将第一能量孔111设置为由同轴的第一孔和第二孔相接而成,与直接设置为一个圆锥形的孔相比,在生产成型时更容易脱模。
31.如图2所示,各第一能量孔111沿鞋底1后跟位置11往前掌位置13的方向整体的孔径逐渐减小。由于鞋底1的厚度从鞋底1后跟位置11往前掌位置13的方向逐渐减小,各第一能量孔111的孔径沿鞋底1后跟位置11往前掌位置13的方向整体的孔径逐渐减小,以与鞋底1的厚底适配,缓震效果更好。
32.根据模拟实验得出,鞋底1后跟位置11的厚度小于或等于40mm时,第二孔较大一端的孔径不超过22mm,各第二孔的孔间距不小于14mm,缓震效果更好。
33.鞋底1的中足位置12为宽大平整的基础面,由于脚底的中腰位置需要支撑,因此在鞋底1的中足位置12不设置任何孔洞,以保证鞋底1的支撑性能。
34.如图1所示,鞋底1的前掌位置13,为宽掌设计保证了触底面积。前掌位置13沿后跟位置11往前掌位置13的方向布设有若干从鞋底1外侧贯穿所述鞋底1内侧的第二能量孔131。脚底的前掌位置13需要减震,因此在鞋底1的前掌位置13设置第二能量孔131,在行走时具有减震的效果。如图1和图2所示,各第二能量孔131为圆柱孔,其孔径沿鞋底1后跟位置11往前掌位置13的方向逐渐减小,与鞋底1的厚度适配,以达到更好的减震效果。由于前掌位置13的厚度小于后跟位置11的厚度,且脚底对鞋底1前掌位置13和后跟位置11的需求不同,因此各第二能量孔131的孔径小于任一第二孔较大一端的孔径,能够达到更好的减震效果。根据模拟实验得出,鞋底1前掌位置13的厚度小于或等于20mm时,各第二能量孔131的孔径不超过6mm,各第二能量孔131的孔间距不小于10mm,其减震效果较好。
35.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发明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通过本发明或上述实施例的启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结合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或现有技术,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或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对本发明实施例或其中一部分技术特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