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自动弹开的扣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45500发布日期:2022-02-19 08:44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可自动弹开的扣具装置的制作方法
可自动弹开的扣具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安全连接扣,特别涉及一种可自动弹开的扣具装置。


背景技术:

2.安全连接扣广泛应用于生活各领域,例如,背包、儿童安全座椅、推车等。安全连接扣通过包括公扣和母扣,公扣上设有锁舌,母扣上设有锁孔,通过锁舌和锁孔的配合,公扣和母扣可以锁合连接在一起,并可在需要解锁时进行分离。为实现快速锁合,现有的安全连接扣内大都设有磁铁。当公扣和母扣相互靠近时,在磁力的吸引作用下,公扣和母扣可以快速结合在一起,并实现位置的导正。这种磁性扣,由于是通过磁力导正和吸引,其不需用户进行对准,用户单手便可进行锁合操作,因此,其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3.现有的安全连接扣,包括磁性扣,进行解锁操作后,锁舌可以从锁孔内退出,但是,锁舌不会自动的从锁孔内弹出而使公扣和母扣自动分离。尤其是磁性扣,锁舌与锁孔之间设置有相吸的磁铁,解锁后,公扣与母扣之间的磁力作用使得公扣与母扣仍会附着在一起而不会分离,因此,实际使用时,需要用户手动操作将公扣与母扣分离后再进行后面的动作,这使得操作起来具有一定的不便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解锁后公扣与母扣可自动弹开的扣具装置。
5.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可自动弹开的扣具装置,其设有公扣和母扣,所述公扣和母扣可沿闭锁方向进行锁合并保持锁合状态,其特征在于,其还设有预弹元件,所述预弹元件可在所述公扣和母扣未解除锁合状态时产生预弹力;在所述公扣和母扣解除锁合状态时,所述预弹元件可通过其预弹力使所述公扣相对于所述母扣朝彼此分离的方向自动弹出。
6.进一步地,所述预弹元件设于所述母扣内。
7.进一步地,所述公扣设有呈突出状的锁舌,所述母扣设有可容置并可卡锁所述锁舌的锁孔,所述预弹元件在所述公扣和母扣未解除锁合状态时可产生作用于所述锁舌自由端上的预弹力。
8.进一步地,所述母扣设有可活动的解锁件和卡锁部,所述卡锁部可将所述锁舌卡锁在所述锁孔内,所述解锁件可致动所述卡锁部而使所述卡锁部释放所述锁舌;所述预弹元件与所述解锁件联动设置;在所述解锁件致动所述卡锁部的过程中且未释放所述锁舌时,所述预弹元件在所述解锁件的致动下可进入所述锁舌的自由端与所述锁孔之间而产生所述预弹力;当所述卡锁部释放所述锁舌时,所述预弹元件的预弹力可使所述公扣朝退出所述锁孔的方向自动弹出。
9.进一步地,当所述公扣与母扣保持于锁合状态时,所述预弹元件未产生所述预弹力。
10.进一步地,所述预弹元件设有第一弹片部和第二弹片部,所述第一弹片部和第二弹片部的一端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插入端,另一端相互间隔而形成弹性端。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片部相对于所述闭锁方向倾斜。
12.进一步地,所述解锁件包括操作部、悬臂部、第一弹性部、第二弹性部、推动部和挤压部,所述操作部用于用户拉动以制动所述卡锁部和预弹元件;所述悬臂部的一端与所述操作部连接,另一端延伸成自由端;所述第一弹性部与所述卡锁部连接;所述第二弹性部的一端与所述悬臂部连接,另一端抵接于母扣内,其可为活动后的解锁件提供弹性作用力而使解锁件复位;所述推动部设于所述卡锁部上,所述挤压部设于所述悬臂部上,可作用于所述推动部上而推动所述卡锁部移动以释放所述锁舌。
13.进一步地,所述预弹元件连接于所述悬臂部的自由端上,所述预弹元件的插入端朝向所述卡锁部并与所述卡锁部间隔,所述预弹元件的弹性端背离所述卡锁部。
14.进一步地,所述解锁件包括操作部和弹性部,所述操作部用于用户拉动以制动所述卡锁部和预弹元件;所述弹性部一端与所述操作部连接,另一端沿远离操作部的方向延伸而形成自由端。
15.进一步地,所述卡锁部与所述操作部连接;所述预弹元件连接于所述弹性部的自由端上,所述预弹元件的插入端朝向所述卡锁部并与所述卡锁部间隔,所述预弹元件的弹性端背离所述卡锁部。
16.进一步地,所述解锁件包括操作部、第二弹性部、第一弹性部,所述操作部用于用户相向按压以制动所述卡锁部和预弹元件;所述第二弹性部连接于操作部之间,所述第二弹性部与所述操作部构成封闭的环状结构或开放的环状结构;所述第一弹性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弹性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卡锁部连接。
17.进一步地,所述预弹元件与所述操作部连接,所述预弹元件的弹性端朝向所述操作部的内壁,所述预弹元件的插入端远离所述操作部。
18.本发明的有益贡献在于,其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可自动弹开的扣具装置设有预弹元件,其在解锁之前可以产生预弹力,解锁时,预弹力可自动将公扣弹出以使得公扣与母扣分离,从而简化操作方式,提高用户使用便利性。本发明具有结构新颖、功能实用的特点,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宜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公扣与母扣分离的剖视图。
21.图3是公扣与母扣锁合连接的剖视图。
22.图4是实施例1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23.图5是实施例1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24.图6是预弹元件的示意图。
25.图7是实施例1的解锁件的示意图。
26.图8是实施例2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27.图9是实施例3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28.图10是实施例3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29.附图标识:公扣10、锁舌11、第一圆锥面111、凹槽部12、第二圆锥面121、第一磁铁13、母扣20、锁孔21、预弹元件22、第一弹片部221、第二弹片部222、插入端223、弹性端224、卡持部225、解锁件23、卡锁部231、导入斜曲面2311、操作部232、悬臂部233、卡槽2331、第一弹性部234、第二弹性部235、推动部236、挤压部237、壳体24、第一壳体241、第二壳体242、固定孔243、挡块244、磁铁架25、第二磁铁26。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发明不构成任何限制。
31.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发明的可自动弹开的扣具装置包括公扣10和母扣20。
32.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公扣10和母扣20可以锁合在一起(如图1、图3所示),并可相互分离(如图2所示)。所述公扣10上设有锁舌11,在所述母扣20上设有相对应的锁孔21,锁舌11可沿闭锁方向x插入至锁孔21内而使得公扣10和母扣20锁合连接在一起。当公扣10和母扣20锁合在一起后,在未进行解锁操作时,公扣10和母扣20保持锁合状态。当进行解锁操作时,所述锁舌11可从所述锁孔21内退出而使得公扣10和母扣20彼此分离。
33.如图2、图3所示,在所述母扣20内设有预弹元件22。所述预弹元件22可在所述公扣10和母扣20未解除锁合状态时产生预弹力,并可在所述公扣10和母扣20解除锁合状态时,通过其预弹力使公扣10相对于母扣20朝彼此分离的方向自动弹出,从而实现解锁时公扣10和母扣20自动分离的效果。
34.本发明所述的解除锁合状态,是指锁舌11可以从锁孔21内退出时的情景。所述未解除锁合状态,是指锁舌11尚不能从锁孔21内退出时的情景,其包括锁合状态和解锁过程中还不能使得锁舌11从锁孔21内退出时的情景。
35.所述预弹元件22产生的预弹力,是在公扣10和母扣20解除锁合状态时发挥作用。所述预弹力,可以是在锁合状态时便一直存在的,也可以是在解锁操作过程中产生的。
3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弹元件22一直保持预弹状态,当所述公扣10和母扣20保持锁合状态时,所述预弹元件22的预弹力便一直作用于公扣10上。当解除锁合状态的瞬间,所述预弹力便可作用于公扣10上而使得公扣10自动弹出,以实现公扣10与母扣20的解锁自动分离。
3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弹元件22在解锁过程中逐渐产生。当所述公扣10与母扣20保持锁合状态时,所述预弹元件22未产生预弹力。当进行解锁操作时,所述预弹元件22逐渐蓄力而产生预弹力作用于公扣10上。当解除锁合状态的瞬间,所述预弹力便可作用于公扣10上而使得公扣10自动弹出,以实现公扣10和母扣20之间的解锁自动分离。
38.进一步的,所述预弹元件22的预弹力作用于公扣10锁舌11的自由端上,其可将公扣10沿反向于锁合方向进行弹出,使得公扣10和母扣20自动分离。
39.进一步的,如图2~图10所示,所述母扣20设有解锁件23和卡锁部231。所述解锁件23用于用户操作,例如拉动、按压等。所述卡锁部231用于将所述锁舌11卡止在所述锁孔21内,以使得公扣10和母扣20保持锁合状态。所述卡锁部231为锁孔21的一部分。
40.所述解锁件23可致动所述卡锁部231,使得所述卡锁部231释放所述锁舌11,从而解除公扣10与母扣20之间的锁合状态。
4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解锁件23与所述卡锁部231一体成型;在一些实
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解锁件23与所述卡锁部231非一体成型,其具体可根据需要而设置。
42.如图4、图5、图8、图9、图10所示,所述预弹元件22与所述解锁件23联动设置。所述解锁件23致动所述卡锁部231的过程中,其同时致动所述预弹元件22,使得所述预弹元件22在运动过程中逐渐产生预弹力。在所述解锁件23致动所述卡锁部231的过程中且未释放所述锁舌11时,所述预弹元件22在所述解锁件23的致动下可进入所述锁舌11的自由端与所述锁孔21之间而产生预弹力;当解除锁合状态时,所述卡锁部231释放所述锁舌11,所述预弹元件22的预弹力便可使所述公扣10朝退出所述锁孔21的方向自动弹出,实现公扣10和母扣20的自动分离。
43.如图6所示,所述预弹元件22设有第一弹片部221和第二弹片部222。所述第一弹片部221和第二弹片部222的一端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插入端223,其可方便进入锁舌11与母扣20相结合的部位之间。所述第一弹片部221和第二弹片部222的另一端相互间隔而形成弹性端224。由于弹性端224的第一弹片部221和第二弹片部222之间相互间隔,因而具备弹性能力,其能够被挤压而变形。当弹性端224的第一弹片部221和第二弹片部222相向接近时,其便可蓄积弹力而形成所述预弹力。
44.所述第一弹片部221、第二弹片部222的形状不限,其可以是平整的平面结构,也可以是非平面结构,其具体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片部221和第二弹片部222分别呈平面结构,其整体形成横截面呈v型的结构。
4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弹片部221、第二弹片部222一体成型。例如,由金属片弯折而成。
4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片部221、第二弹片部222非一体成型,例如,由两块金属片或金属板焊接或固定连接而形成。
47.所述预弹元件22的材料不限,其可优选为金属。
48.为方便作用于锁舌11上,如图2、图3所示,所述第一弹片部221相对于所述闭锁方向倾斜,其倾斜方向,与锁舌11自由端上的第一圆锥面111的倾斜方向相同或相似。
49.本实施例中,当所述公扣10和母扣20处于锁合状态时,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弹片部221与所述锁舌11的第一圆锥面111平行,其可贴合,也可间隔一定距离,其具体可根据需要而设置。
50.所述第一弹片部221、第二弹片部222之间的夹角,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发明不对其进行限制。所述夹角的大小,与将锁舌11弹出的作用力大小有关。
51.所述第二弹片部222的设置方向,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所述第二弹片部222呈水平设置。
52.当所述公扣10和母扣20处于锁合状态时,所述预弹元件22的第一弹片部221和第二弹片部222保持一定的状态,该状态下,其可以是蓄积了预弹力,也可以是没有蓄积预弹力。当操作解锁件23进行解锁时,预弹元件22在解锁件23的致动下进行移动,其插入端223逐渐深入至锁舌11的自由端与母扣20的结合处之间,从而逐渐使得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部222的夹角缩小或局部贴合在一起,这样,预弹元件22便因变形而产生预弹力。在未解除锁合状态时,预弹元件22的第一弹片部221和第二弹片部222便蓄积着该预弹力。当解锁件23致动卡锁部231使得锁舌11被释放而解除锁合状态时,所述预弹元件22蓄积的预弹力便作
用在锁舌11的自由端上,将公扣10朝退出锁孔21的方向自动弹出,从而实现公扣10和母扣20解锁时的自动分离。
53.对于本发明的可自动弹开的扣具装置,公扣10与母扣20之间,是否设置磁铁,均可通过所述预弹元件22实现母扣20和公扣10的解锁自动分离。当公扣10和母扣20之间设置有相吸的磁铁时,通过设置好预弹元件22的预弹力大小,便可实现公扣10和母扣20的解锁自动分离。
54.为更清楚的介绍本发明的结构,以下以不同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55.实施例1
56.所述母扣20包括壳体24、解锁件23、预弹元件22。
57.如图1~图5所示,所述壳体24用于设置所述解锁件23,其形状结构可根据需要而设置。通常情况下,为方便加工装配,其通常包括对合连接的第一壳体241和第二壳体242。当第一壳体241和第二壳体242对合连接时,其内部形成容置腔,可用于装设所述解锁件23。此外,为方便设置磁铁,其内部可设置磁铁架25,所述磁铁架25的形状结构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其以方便设置所述磁铁为宜。
58.如图4、图5所示,为方便公扣10的锁舌11插入至母扣20内,在所述壳体24上设有固定孔243。所述固定孔243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其为圆形孔。所述固定孔243为锁孔21的一部分。
59.如图4、图5、图7所示,所述解锁件23包括一体成型的操作部232、悬臂部233、第一弹性部234、第二弹性部235、推动部236和挤压部237。
60.如图4、图5、图7所示,所述操作部232用于用户操作,其形状不限,其至少局部暴露于壳体24外,从而方便用户操作。对于本实施例的扣具装置,通过向外拉动进行解锁。为方便拉动,所述操作部232上可设置拉环、拉绳、拉杆等结构以利于拉动操作。
61.如图4、图5、图7所示,所述悬臂部233的一端与所述操作部232连接,其另一端延伸成自由端。所述悬臂部233的延伸方向,反向于所述解锁件23的拉动解锁方向。所述悬臂部233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而设置。为操作平稳,所述悬臂部233呈对称设置,其设有两个,其分别连接于所述操作部232的两端。
62.如图4、图7所示,所述第一弹性部234具有弹性,其可弹性变形。所述第一弹性部234的一端与所述操作部232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卡锁部231连接。所述第一弹性部234分布于所述悬臂部233之间,并与所述悬臂部233相间隔。所述第一弹性部234可沿解锁件23的拉动解锁方向变形,从而可为卡锁部231的移动和复位提供作用。
63.其他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弹性部234的一端可与所述解锁件23的操作部232分离,两者不一体成型。在这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部234的端部可固定于所述壳体24上,其作用原理与本实施例基本相同。
64.如图4、图5、图7所示,所述卡锁部231位于所述悬臂部233之间,并与所述悬臂部233相间隔。所述卡锁部231的背离第一弹性部234的一端呈圆弧状,其用于卡持所述公扣10的锁舌11。为方便锁舌11挤入所述锁孔21而实现锁合连接,所述卡锁部231的朝向固定孔243的一侧设有导入斜曲面2311。所述导入斜曲面2311利于锁舌11挤压而顺势挤入至锁孔21内,以使得所述卡锁部231可卡止所述锁舌11。
65.如图2所示,所述卡锁部231在默认状态时伸出于所述固定孔243范围内,其与所述
固定孔243共同形成所述锁孔21。由于卡锁部231与第一弹性部234连接,因而锁舌11可通过挤压所述导入斜曲面2311而进入至锁孔21内被卡锁部231卡止(如图3所示)。当卡锁部231退出固定孔243范围时,卡锁部231便可释放所述锁舌11,此时便可解除锁合状态,达到解锁目的。
66.如图4、图5、图7所示,所述第二弹性部235用于解锁件23的自动复位。所述第二弹性部235的一端与所述悬臂部233连接,其另一端抵接于母扣20内。所述第二弹性部235的设置方向,与所述解锁件23的拉动解锁方向相同。所述第二弹性部235对称分布于所述悬臂部233的外侧。当所述解锁件23向外拉动进行解锁时,所述第二弹性部235被压缩而蓄积弹力。当失去外力时,所述解锁件23便可在第二弹性部235的弹力作用下自动进行复位。
67.如图4、图5、图7所示,所述挤压部237分别对称分布于所述悬臂部233的内壁上,其相对于所述悬臂部233的内壁呈凸起状。
68.如图4、图5、图7所示,所述推动部236设于所述卡锁部231上,其朝向所述挤压部237。所述推动部236相对于其周围的壁部表面呈凸出状,从而可为所述挤压部237的挤压提供作用空间。在默认状态时,所述推动部236与所述挤压部237相间隔而不接触。当向外拉动解锁件23时,所述挤压部237的位置发生变化而可与所述推动部236接触而推动所述推动部236。所述推动部236位于所述挤压部237的朝向操作部232的一侧,这样,所述挤压部237可沿拉动方向而推动所述推动部236,从而迫使所述卡锁部231朝拉动方向一运动而向外退出固定孔243的范围,从而释放锁舌11。本实施例中,所述推动部236共设有两个,其对称设置,其分别分布于所述卡锁部231两端的壁部上。
69.如图4、图5、图7所示,所述预弹元件22连接于所述悬臂部233的自由端上。所述预弹元件22的插入端223朝向所述卡锁部231,并与所述卡锁部231相间隔。所述预弹元件22的弹性端224背离所述卡锁部231。
70.所述预弹元件22,与所述悬臂部233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非一体成型。本实施例中,如图4、图5、图6所示,所述预弹元件22与所述悬臂部233非一体成型,在所述悬臂部233的自由端上设有卡槽2331,所述预弹元件22的两端分别设有向下弯折的卡持部225,所述卡持部225卡持于所述卡槽2331内而使得所述预弹元件22与所述悬臂部233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解锁件23可致动所述预弹元件22。
71.藉此,便形成了本实施例的母扣20: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解锁件23活动设于壳体24内,壳体24上设有固定孔243,解锁件23上设有卡锁部231,卡锁部231在默认状态时伸出于固定孔243的范围内而与固定孔243共同形成用于卡止所述锁舌11的锁孔21。所述卡锁部231可被解锁件23致动而往外退出所述固定孔243的范围内以释放所述锁舌11。所述预弹元件22可被所述解锁件23致动而朝进入固定孔243的方向移动,从而利于进入锁舌11的自由端与母扣20相结合的部位之间。
72.如图2、图3、图4所示,所述公扣10上设有锁舌11,所述锁舌11呈突出状,其端部呈圆台状,其设有第一圆锥面111。所述第一圆锥面111用于挤压所述导入斜曲面2311而利于锁舌11进入锁孔21,同时,所述第一圆锥面111还用于与所述挤出斜曲面相互作用而利于解锁时从锁孔21内退出。
73.如图2、图3、图4所示,在所述锁舌11上设有凹槽部12,其用于与所述卡锁部231配合而实现锁止效果。所述凹槽部12位于略远离锁舌11端面的位置处。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
部12呈环状。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凹槽部12也可设置成与所述卡锁部231形状、大小相匹配的结构。所述凹槽部12设有倾斜度与所述卡锁部231相匹配的第二圆锥面121。当所述锁舌11挤压所述卡锁部231而挤入至所述锁孔21内时,所述卡锁部231便可卡止在所述凹槽部12内而使得所述公扣10与母扣20锁合连接在一起。
74.如图2、图3所示,为方便公扣10和母扣20快速锁合,可在所述锁舌11内设置第一磁铁13,在所述母扣20的壳体24内设置第二磁铁26。所述第一磁铁13的设置方向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锁舌11呈中空筒状,所述第一磁体安装在中空的锁舌11内部,然后可通过密封盖封住开口而使的第一磁铁13被密封在锁舌11内。
75.藉此,便形成了本实施例的拉动解锁的扣具装置,其工作原理如下:
76.当沿锁合方向将公扣10和母扣20靠近时,第一磁铁13和第二磁铁26之间的磁吸力将使得公扣10的锁舌11对准母扣20的锁孔21进行插入。插入过程中,由于卡锁部231上设有导入斜曲面2311,且卡锁部231是通过第一弹性部234进行设置的,因此,所述锁舌11可挤压卡锁部231而进入至母扣20内,以使得卡锁部231卡止在锁舌11的凹槽部12内而实现公扣10与母扣20的锁合连接。
77.处于锁合状态时,所述预弹元件22的插入端223位于所述锁舌11的自由端之上,第一弹片部221与所述第一圆锥面111平行。
78.当需要解锁时,向外拉动解锁件23,所述挤压部237随解锁件23向外运动。而锁合状态时,卡锁部231通常会承受锁舌11的压迫,其直接跟随解锁件23运动的趋势可能受到一定阻碍,因此,推动部236及卡锁部231的向外移动滞后于挤压部237。当挤压部237向外移动至与推动部236接触时,挤压部237便可推动所述推动部236,从而带动卡锁部231向外移动。与此同时,所述预弹元件22在解锁件23的致动下向外移动,其插入端223逐渐挤入至锁舌11的自由端与母扣20的结合部位之间而产生预弹力。
79.当解锁件23移动至一定程度时,所述卡锁部231退出所述固定孔243的范围,此时,锁舌11失去卡锁部231的约束而解除锁合状态,所述预弹元件22的预弹力便可将所述公扣10朝退出锁孔21的方向向外弹出,使得公扣10和母扣20自动分离。
80.在解锁过程中,解锁件23向外拉动而压缩第二弹性部235,使得第二弹性部235被压缩而蓄力。卡锁部231移动而压缩第一弹性部234,使得第一弹性部234被压缩而蓄力。当锁舌11从母扣20中释放以后,若用户松开所述解锁件23,在所述第二弹性部235和第一弹性部234的弹力作用下,所述解锁件23可完全复位至默认状态。
81.实施例2
82.如图8所示,所述母扣20包括壳体24、解锁件23、预弹元件22。
83.如图8所示,所述壳体24用于设置所述解锁件23,其形状结构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在所述壳体24上设有固定孔243。所述固定孔243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其为圆形孔。所述固定孔243为锁孔21的一部分。
84.如图8所示,所述解锁件23包括一体成型的操作部232、弹性部238和卡锁部231。
85.如图8所示,所述操作部232用于用户操作,其形状不限,其至少局部暴露于壳体24外,从而方便用户操作。对于本实施例的扣具装置,通过向外拉动进行解锁。为方便拉动,所述操作部232上可设置拉环、拉绳、拉杆等结构以利于拉动操作。
86.如图8所示,所述弹性部238的一端与所述操作部232连接,其另一端延伸成自由
端。所述弹性部238的延伸方向,反向于所述解锁件23的拉动解锁方向。所述弹性部238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而设置。为操作平稳,所述弹性部238呈对称设置,其设有两个,其分别连接于所述操作部232的两端。
87.如图8所示,所述弹性部238的自由端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可活动。在所述壳体24上设有挡块244,所述弹性部238的自由端可被所述挡块244挡住。当向外拉动解锁件23解锁时,所述弹性部238的自由端便可被挡块244挡住而无法继续跟随解锁件23移动。
88.如图8所示,所述卡锁部231与所述操作部232一体成型,其位于所述弹性部238之间,并与所述弹性部238相间隔。所述卡锁部231的背离操作部232的一端呈圆弧状,其用于卡持所述公扣10的锁舌11。为方便锁舌11挤入所述锁孔21而实现锁合连接,所述卡锁部231的朝向固定孔243的一侧设有导入斜曲面2311。所述导入斜曲面2311利于锁舌11挤压而顺势挤入至锁孔21内,以使得所述卡锁部231可卡止所述锁舌11。
89.如图8所示,所述卡锁部231在默认状态时伸出于所述固定孔243范围内,其与所述固定孔243共同形成所述锁孔21。由于弹性部238具有弹性,因而锁舌11可通过挤压所述导入斜曲面2311而进入至锁孔21内被卡锁部231卡止。当卡锁部231退出固定孔243范围时,卡锁部231便可释放所述锁舌11,此时便可解除锁合状态,达到解锁目的。
90.如图8所示,所述预弹元件22连接于所述弹性部238的自由端上。所述预弹元件22的插入端223朝向所述卡锁部231,并与所述卡锁部231相间隔。所述预弹元件22的弹性端224背离所述卡锁部231。
91.所述预弹元件22,与所述悬臂部233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非一体成型。本实施例中,所述预弹元件22与所述悬臂部233一体成型,因而解锁件23可致动所述预弹元件22。
92.所述公扣10的结构可参考实施例1。
93.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94.上锁时,公扣10沿锁合方向插入至母扣20的锁孔21中,该过程中,由于卡锁部231上设有导入斜曲面2311,且解锁件23上设有弹性部238,因此,所述锁舌11可挤压卡锁部231而进入至母扣20内,以使得卡锁部231卡止在锁舌11的凹槽部12内而实现公扣10与母扣20的锁合连接。
95.处于锁合状态时,所述预弹元件22的插入端223位于所述锁舌11的自由端之上,第一弹片部221与所述第一圆锥面111平行。
96.当需要解锁时,向外拉动解锁件23,以带动卡锁部231向外移动。该过程中,由于弹性部238的自由端具有一定量的活动度,解锁件23向外拉动时,弹性部238的自由端也可朝拉动方向移动一定距离,从而使得预弹元件22可朝固定孔243方向移动一定距离而插入至锁舌11的自由端与母扣20的结合部位之间,从而产生一定大小的预弹力。当解锁件23移动至一定程度时,使得卡锁部231退出所述固定孔243的范围内而释放所述锁舌11时,所述预弹元件22的预弹力便可使所述公扣10朝退出锁孔21的方向自动向外弹出,实现公扣10和母扣20的自动分离。
97.在解锁过程中,解锁件23向外拉动而拉伸弹性部238,使得弹性部238蓄力。当锁舌11从母扣20中释放以后,若用户松开所述解锁件23,在所述弹性部238的弹力作用下,所述解锁件23可完全复位至默认状态。
98.实施例3
99.如图9、图10所示,所述母扣20包括壳体24、解锁件23、预弹元件22。
100.如图9、图10所示,所述壳体24用于设置所述解锁件23,其形状结构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在所述壳体24上设有固定孔243。所述固定孔243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其为圆形孔。所述固定孔243为锁孔21的一部分。
101.如图9所示,所述解锁件23包括操作部232、第二弹性部235、第一弹性部234、卡锁部231。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其还可包括推动部236和挤压部237。
102.如图9、图10所示,所述操作部232设有两个,其对称设置,其用于相向按压进行解锁。所述操作部232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其至少局部暴露于壳体24外,从而方便用户按压。
103.如图9、图10所示,所述第二弹性部235连接于所述操作部232之间,其与所述操作部232形成环状结构。所述第二弹性部235、操作部232所形成的环状结构,可以是封闭的环状结构,也可以是开放性的环状结构。
104.当相向挤压所述操作部232时,所述第二弹性部235便可变形而向外拱。
105.如图9、图10所示,所述第一弹性部23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弹性部235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卡锁部231连接。所述第一弹性部234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二弹性部235的中部,并位于所述第二弹性部235的内侧。所述第一弹性部234的变形方向,与所述操作部232的按压方向垂直。
106.如图9、图10所示,所述卡锁部231位于所述第二弹性部235的内侧,其与所述第二弹性部235间隔。所述卡锁部231的背离第一弹性部234的一端呈圆弧状,其用于卡持所述公扣10的锁舌11。为方便锁舌11挤入所述锁孔21而实现锁合连接,所述卡锁部231的朝向固定孔243的一侧设有导入斜曲面2311。所述导入斜曲面2311利于锁舌11挤压而顺势挤入至锁孔21内,以使得所述卡锁部231可卡止所述锁舌11。
107.如图9、图10所示,所述卡锁部231在默认状态时伸出于所述固定孔243范围内,其与所述固定孔243共同形成所述锁孔21。由于卡锁部231与第一弹性部234连接,因而锁舌11可通过挤压所述导入斜曲面2311而进入至锁孔21内被卡锁部231卡止。当卡锁部231退出固定孔243范围时,卡锁部231便可释放所述锁舌11,此时便可解除锁合状态,达到解锁目的。
108.进一步的,如图10所示,还可设置推动部236和挤压部237。
109.如图10所示,所述挤压部237分别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二弹性部235的内壁上,其相对于所述第二弹性部235的内壁呈凸起状。
110.如图10所示,所述推动部236设于所述卡锁部231上,其朝向所述挤压部237。在默认状态时,所述推动部236与所述挤压部237相间隔而不接触。当相向按压所述操作部232时,所述第二弹性部235变形而向外拱,从而使得挤压部237可推动所述推动部236向外移动,进而迫使所述卡锁部231朝退出固定孔243的方向向外移动而退出固定孔243范围,从而释放锁舌11。本实施例中,所述推动部236共设有两个,其对称设置,其分别分布于所述卡锁部231两端的壁部上。
111.如图9、图10所示,所述预弹元件22设于所述操作部232的内壁上。所述预弹元件22的插入端223朝向所述卡锁部231,并与所述卡锁部231相间隔。所述预弹元件22的弹性端224朝向所述操作部232。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操作部232的内壁上对称设有所述预弹元件
22。
112.所述预弹元件22,与所述操作部232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非一体成型。本实施例中,所述预弹元件22的第二弹片部222一端与所述第一弹片部221连接,一端与所述操作部232连接。
113.藉此,便形成了本实施例的母扣20:解锁件23活动设于壳体24内,壳体24上设有固定孔243,解锁件23上设有卡锁部231,卡锁部231在默认状态时伸出于固定孔243的范围内而与固定孔243共同形成用于卡止所述锁舌11的锁孔21。所述卡锁部231可被解锁件23致动而往外退出所述固定孔243的范围内以释放所述锁舌11。所述预弹元件22可被所述解锁件23致动而朝进入固定孔243的方向移动,从而利于进入锁舌11的自由端与母扣20相结合的部位之间。
114.所述公扣10的结构参考实施例1。
115.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116.当沿锁合方向将公扣10和母扣20靠近时,第一磁铁13和第二磁铁26之间的磁吸力将使得公扣10的锁舌11对准母扣20的锁孔21进行插入。插入过程中,由于卡锁部231上设有导入斜曲面2311,且卡锁部231是通过第一弹性部234进行设置的,因此,所述锁舌11可挤压卡锁部231而进入至母扣20内,以使得卡锁部231卡止在锁舌11的凹槽部12内而实现公扣10与母扣20的锁合连接。
117.处于锁合状态时,所述预弹元件22的插入端223位于所述锁舌11的自由端之上,第一弹片部221与所述第一圆锥面111平行。
118.当需要解锁时,相向按压所述解锁件23,所述第二弹性部235变形而向外拱,从而使得所述挤压部237可推动所述推动部236,从而带动卡锁部231沿退出固定孔243的方向向外移动。与此同时,所述预弹元件22在解锁件23的致动下朝进入固定孔243的方向进行相向移动,使得其插入端223逐渐挤入至锁舌11的自由端与母扣20的结合部位之间而产生预弹力。
119.当第二弹性部235变形至一定程度时,所述卡锁部231退出所述固定孔243的范围,此时,锁舌11失去卡锁部231的约束而解除锁合状态,所述预弹元件22的预弹力便可将所述公扣10朝退出锁孔21的方向向外弹出,使得公扣10和母扣20自动分离。
120.在解锁过程中,第二弹性部235变形而蓄积弹力。当锁舌11从母扣20中释放以后,若用户松开所述解锁件23,在所述第二弹性部235和第一弹性部234的弹力作用下,所述解锁件23可完全复位至默认状态。
121.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揭示,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发明构思的条件下,以上各构件可用所属技术领域人员了解的相似或等同元件来替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