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55632发布日期:2022-11-11 22:46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拉链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拉链(fastener),尤其涉及在一对拉链链条(fastener chain)上安装两个拉头(slider)的拉链。


背景技术:

2.常见的拉链通常包括由条状的拉链带(fastener tape)与排列于拉链带上的多个链牙(element)所组成的一对拉链链条、以及安装于拉链链条以通过滑动而开启或闭合链牙的拉头,并且还可以依据需求于拉头上设置拉片(pull tab)。通常,作为双开尾拉链,可以在拉链链条上安装彼此相向设置的两个拉头,用以从拉链链条的相对两端部进行开启或闭合。由此,当两个拉头的至少其中一者在拉链链条上移动而彼此逐渐靠近时,与移动的拉头对应的所述端部逐渐开启,当两个拉头的至少其中一个在拉链链条上移动而彼此逐渐远离时,与移动的拉头对应的所述端部逐渐闭合。
3.进而,作为双开尾拉链,在拉链链条完全开启时,两个拉头彼此抵靠在拉链链条上的其中一处(不限于在哪一端部,也可以在拉链链条的中间)。在此情况下,可以在两个拉头上设置卡扣结构,来将彼此抵靠的两个拉头扣合在一起,由此避免两个拉头产生非预期的移动。然而,现有作法通常是在两个拉头或者两个拉头所连接的两个拉片上设置较为复杂的卡扣结构,来对两个拉头或两个拉片进行连结。或者,目前也有作法只在其中一个拉头上设置拉片,另一个拉头上设置卡扣结构来与拉片进行连结。这些作法不仅提高制作成本、且操作上也增加困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供一种拉链,能够以更为简易的结构来提高固定性与操作性。
5.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拉链包括:一对拉链链条;第一拉头,包括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拉链链条上的第一本体、以及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上且向所述第一本体的后方倾倒的拉片;以及第二拉头,包括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拉链链条上的第二本体、以及从所述第二本体突出的凸部,其中,所述拉片设有与所述凸部对应的环部,所述第一拉头经由所述拉片的带动而在所述拉链链条上移动,所述第二拉头经由作为握持部的所述凸部的带动而在所述拉链链条上移动,并且在所述第一拉头与所述第二拉头以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彼此抵靠时,向所述第一本体的后方倾倒的所述拉片扺靠在所述第二本体上,且所述拉片的所述环部与所述凸部彼此嵌合。
6.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拉链中,所述第一拉头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拉片之间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以向所述第一本体的后方倾倒的方式对所述拉片施力。
7.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拉链中,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凸部经由射出成形工艺一体地制作。
8.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拉链中,所述第二本体设有往外突出的结合柱,所述凸部经由射出成形工艺形成在所述第二本体上并与所述结合柱结合。
9.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拉链中,所述拉片的表面设有第一图案区域,且所述凸部的表面设有第二图案区域,在所述拉片的所述环部与所述凸部彼此嵌合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图案区域从所述环部露出而与所述第一图案区域并排。
10.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拉链中,所述第二图案区域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图案区域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长度。
11.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拉链中,所述凸部在所述第二本体上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环部的厚度。
12.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拉链中,所述凸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上靠近所述第一本体的部位。
13.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拉链中,所述凸部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凸部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
14.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拉链中,所述凸部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凸部的左右两侧与所述第二本体的边缘之间的距离的和。
15.基于上述,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拉链中,第一拉头包括第一本体、以及可旋转地设置在第一本体上且向第一本体的后方倾倒的拉片,第二拉头包括第二本体、以及从第二本体突出的凸部,其中,拉片设有与凸部对应的环部,第一拉头经由拉片的带动而在拉链链条上移动,第二拉头经由作为握持部的凸部的带动而在拉链链条上移动,并且在第一拉头与第二拉头以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彼此抵靠时,向第一本体的后方倾倒的拉片扺靠在第二本体上,且拉片的环部与凸部彼此嵌合。如此,相较于将卡扣结构制作在两个拉头之间或制作在其中一个拉头与其中一个拉片之间的作法,在第二本体上设有凸部来作为握持部与作为卡扣结构,能够降低制作成本并提高拉链的操作性。据此,本发明的拉链能够以更为简易的结构来提高固定性与操作性。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拉链的立体示意图;
17.图2是图1的拉链中所用的第一拉头与第二拉头的分解示意图;
18.图3是图1的第一拉头与第二拉头的正面示意图;
19.图4是图1的第一拉头与第二拉头的侧面示意图;
20.图5是图1的第二拉头的剖面示意图;
21.图6是图1的第二拉头的另一变形例的剖面示意图。
22.附图标号说明
23.100:拉链;
24.110:拉链链条;
25.112:链牙列;
26.120:第一拉头;
27.122:第一本体;
28.122a、132a:上板;
29.122b、132b:下板;
30.122c、132c:连接柱;
31.122d:凹槽;
32.124:拉片;
33.124a:连接部;
34.124b:延伸部;
35.126:环部;
36.128:弹性件;
37.129:第一图案区域;
38.130、130a:第二拉头;
39.132:第二本体;
40.132d:结合柱;
41.134:凸部;
42.136:第二图案区域;
43.d1、d2:距离;
44.l1、l2、l3、l4: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45.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拉链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拉链中所用的第一拉头与第二拉头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图1的第一拉头与第二拉头的正面示意图,图4是图1的第一拉头与第二拉头的侧面示意图,图5是图1的第二拉头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图1的第二拉头的另一变形例的剖面示意图。以下,将搭配图1至图6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拉链100的具体结构以及操作方式。
46.请先参考图1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拉链100包括一对拉链链条110、第一拉头120、以及第二拉头130。所述拉链链条110由条状的拉链带与排列于拉链带上的链牙所组成(仅示出条状的链牙列112作为示意而省略示出拉链带与链牙的具体型态),但不以此为限制。第一拉头120包括可移动地设置在拉链链条110上的第一本体122、以及可旋转地设置在第一本体122上且向第一本体122的后方倾倒的拉片124。第二拉头130包括可移动地设置在拉链链条110上的第二本体132、以及从第二本体132突出的凸部134。
47.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与图4所示,第一本体122具有作为上表面的上板122a、作为下表面的下板122b、以及设置在上板122a与下板122b之间的连接柱122c(示出于图4)。第一本体122中设有连接柱122c的一端作为前方来开启拉链链条110,而面向第二本体132的一端作为后方来闭合拉链链条110。并且,第一本体122的上表面(即上板122a)设有往后方开放的凹槽122d,拉片124例如是经由未示出的旋转轴枢设在第一本体122的上板122a上,且拉片124具有可旋转地收容在凹槽122d中的连接部124a以及往凹槽122d的后方延伸的延伸部124b。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制第一拉头120、第一本体122与拉片124的具体结构,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48.类似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与图4所示,第二本体132具有作为上表面的上板132a、作为下表面的下板132b、以及设置在上板132a与下板132b之间的连接柱132c。第二本体132中设有连接柱132c的一端作为前方来开启拉链链条110,而面向第一本体122的一端作为后方来闭合拉链链条110。并且,凸部134例如是设置在第二本体132的上表面上,进而
从第二本体132的上表面往上方突出。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制第二本体132、第二本体132的具体结构,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49.由此可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拉头120与第二拉头130以第一本体122与第二本体132各自的后方彼此相向的方式设置在拉链链条110上。由此,拉链100能够作为双开尾拉链。当第一拉头120在拉链链条110上移动而逐渐靠近第二拉头130(例如往图1的下侧移动)时,拉链链条110上与移动的第一拉头120对应的端部(如图1的上侧端部)逐渐开启,当第一拉头120在拉链链条110上移动而逐渐远离第二拉头130(例如往图1的上侧移动)时,拉链链条110上与移动的第一拉头120对应的端部(如图1的上侧端部)逐渐闭合。类似地,当第二拉头130在拉链链条110上移动而逐渐靠近第一拉头120(例如往图1的上侧移动)时,拉链链条110上与移动的第二拉头130对应的端部(如图1的下侧端部)逐渐开启,当第二拉头130在拉链链条110上移动而逐渐远离第一拉头120(例如往图1的下侧移动)时,拉链链条110上与移动的第二拉头130对应的端部(如图1的下侧端部)逐渐闭合。因此,拉链100能够依据需求从至少一个端部开启。
50.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拉头120在拉链链条110上移动而逐渐靠近第二拉头130(例如往图1的下侧移动)、或者在拉链链条110上移动而逐渐远离第二拉头130(例如往图1的上侧移动)时,第一拉头120经由拉片124的带动而在拉链链条110上移动。例如,操作者将可旋转地设置在第一本体122上且向第一本体122的后方倾倒的拉片124的延伸部124b往上抬起并作为握持部握住,便可以带动第一拉头120在拉链链条110上移动。类似地,当第二拉头130在拉链链条110上移动而逐渐靠近第一拉头120(例如往图1的上侧移动)、或者在拉链链条110上移动而逐渐远离第一拉头120(例如往图1的下侧移动)时,第二拉头130经由作为握持部的凸部134的带动而在拉链链条110上移动。例如,操作者将突出地设置在第二本体132上的凸部134作为握持部握住,便可以带动第二拉头130在拉链链条110上移动。
51.进而,在本实施例中,拉链100作为双开尾拉链,在拉链链条110完全开启时,如图1所示,第一拉头120与第二拉头130以第一本体122与第二本体132彼此抵靠而位在拉链链条110上的其中一处(不限于在拉链链条110的哪一端部,也可以在拉链链条110的中间)。在此情况下,可以经由第一拉头120的拉片124与第二拉头130的凸部134作为卡扣结构来将彼此抵靠的第一本体122与第二本体132扣合在一起,如图1、图3与图4所示,由此避免第一拉头120与第二拉头130产生非预期的移动。
52.详细来说,在本实施例中,拉片124设有与凸部134对应的环部126。所述环部126设置在拉片124的往凹槽122d的后方延伸的延伸部124b上,因而在第一拉头120与第二拉头130以第一本体122与第二本体132彼此抵靠时,向第一本体122的后方倾倒的拉片124扺靠在第二本体132上,例如是拉片124的延伸部124b扺靠在第二本体132的上表面(即上板132a上),且拉片124的环部126与凸部134彼此嵌合(如图1、图3与图4所示)。由此,彼此抵靠的第一本体122与第二本体132经由拉片124的环部126与凸部134作为卡扣结构来扣合在一起,如图1、图3与图4所示,避免第一拉头120与第二拉头130产生非预期的移动。进而,操作者将可旋转地设置在第一本体122上且向第一本体122的后方倾倒的拉片124往上抬起,便可以解除拉片124的环部126与凸部134之间的卡扣关系,而拉片124与凸部134可依据前述说明的方式带动对应的第一本体122与第二本体132在拉链链条110上移动。
53.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3与图4所示,凸部134设置在第二本体132上靠近第
一本体122的部位,即设置在第二本体132的远离连接柱132c的部位。并且,拉片124的环部126对应于凸部134进行设置,因而环部126设置在拉片124的延伸部124b上靠近第一本体122的部位。由此,在第一拉头120与第二拉头130以第一本体122与第二本体132彼此抵靠时,拉片124的环部126可以容易地往设置在第二本体132上靠近第一本体122的部位的凸部134上移动,进而容易地与凸部134嵌合。然而,凸部134在第二本体132上的位置可依据需求调整,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
54.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凸部134适用于作为握持部来带动第二本体132的移动,凸部134较佳地是在第二本体132上突出相当的尺寸,以便于操作者以手指握持凸部134的外周来带动第二本体132的移动。举例来说,如图2所示,凸部134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1大于凸部134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2,且凸部134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1大于凸部134的左右两侧与第二本体132的边缘之间的距离d1、d2的和。并且,如图4所示,凸部134在第二本体132上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环部126的厚度,由此在向第一本体122的后方倾倒的拉片124扺靠在第二本体132上时,凸部134的上表面与第二本体132的上表面齐平或者从所述环部126中往外突出。然而,凸部134的尺寸可依据需求调整,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制。
55.由此,在本实施例中,凸部134在第二本体132上突出相当的尺寸而适用于作为握持部,供操作者将手指握持在凸部134的对应于移动方向(即前后方向)上的外周面上而易于施力。进而,经由这样的凸部134来作为卡扣结构,也能够提高环部126与凸部134之间的接触面积,即提高固定性。如此,相较于将卡扣结构制作在两个拉头之间或制作在其中一个拉头与其中一个拉片之间的作法,在第二本体132上设有凸部134来作为握持部与作为卡扣结构,能够降低制作成本并提高拉链100的操作性。据此,拉链100能够以更为简易的结构来提高固定性与操作性。
56.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拉头12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本体122与拉片124之间的弹性件128。所述弹性件128例如是设置在未示出的旋转轴上并连接在第一本体122的凹槽122d与拉片124的连接部124a之间,因而弹性件128以向第一本体122的后方倾倒的方式对拉片124施力,使拉片124在没有其他外力的情况下经由弹性件128的施力而时常向第一本体122的后方倾倒。由此,操作者施力将可旋转地设置在第一本体122上且向第一本体122的后方倾倒的拉片124往上抬起,便可以带动第一拉头120在拉链链条110上移动,或者解除拉片124的环部126与凸部134之间的卡扣关系,而在停止操作时,拉片124经由弹性件128的施力而自动地往向第一本体122的后方倾倒,使拉片124的环部126与凸部134彼此嵌合,而弹性件128的施力能够提升作为卡扣结构的拉片124与凸部134的固定性。
57.然而,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也可以省略弹性件128的设置,而将第一本体122与拉片124形成为紧配合(tight fit)状态,也就是说,拉片124上对应于未示出的旋转轴的端部的左右两侧面紧密接触第一本体122的凹槽122d上对应于未示出的旋转轴的部位的相对两侧面,因而拉片124能够经由操作者的施力而相对于第一本体122旋转至特定角度并暂时定位,但不容易因非预期性的轻微外力而晃动。由此,操作者施力将可旋转地设置在第一本体122上且向第一本体122的后方倾倒的拉片124往上抬起,便可以带动第一拉头120在拉链链条110上移动,或者解除拉片124的环部126与凸部134之间的卡扣关系,而在停止操作时,拉片124经由操作者的施力而手动地往向第一本体122的后方倾倒,使拉片124的环部126与凸部134彼此嵌合。由此可知,本发明并不限制将拉片124设置成向第一本体122的后
方倾倒的具体手段,优选为设置弹性件128,但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58.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拉片124的表面设有第一图案区域129,且凸部134的表面设有第二图案区域136。所述图案区域是指能够在表面上设置图案的区域。在拉片124的环部126与凸部134彼此嵌合的情况下,第二图案区域136从环部126露出而与第一图案区域129并排。较佳地,由于凸部134在第二本体132上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环部126的厚度,因此在向第一本体122的后方倾倒的拉片124扺靠在第二本体132上时,凸部134的上表面与第二本体132的上表面齐平或者从所述环部126中往外突出(如图4所示),有利于使第一图案区域129与第二图案区域136(如图3所示)在大致相同的水平高度上并排。然而,第一图案区域129与第二图案区域136的位置可依据需求调整,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
59.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拉片124的环部126设置在拉片124的延伸部124b上靠近第一本体122的部位,因而第一图案区域129较佳地是设置在设置在拉片124的延伸部124b上远离第一本体122的部位,即相对于环部126更靠后方的部位。并且,由于凸部134如前所述那样具有相当的尺寸,与凸部134对应的环部126在拉片124的延伸部124b上占有较大部位,因而第一图案区域129在拉片124的延伸部124b上占有较小部位。相对于此,由于凸部134如前所述那样具有相当的尺寸,且凸部134是以其外周作为握持部,因而凸部134的上表面的大部分区域都可以作为第二图案区域136。
60.由此,在本实施例中,凸部134上能够作为第二图案区域136来设置图案的部位的尺寸相较于拉片124的延伸部124b上能够作为第一图案区域129来设置图案的部位的尺寸大,例如第二图案区域136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3大于第一图案区域129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4。如此,尺寸较小的第一图案区域129适用于设置如品牌名称等文字图案,尺寸较大的第二图案区域136适用于设置如品牌商标(logo)等图形图案。然而,第一图案区域129与第二图案区域136的尺寸与用途可依据需求调整,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
61.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与图6所示,凸部134例如是采用热塑性聚氨酯(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tpu)作为材料而经由射出成形工艺形成,由此利于在第二本体132上设置凸部134。详细来说,如图5所示,在第二拉头130中,第二本体132与凸部134采用相同的热塑性聚氨酯作为材料而经由射出成形工艺一体地制作,而预定形成在第二图案区域136中的图案也可以一并形成,但不以此为限制。相对于此,如图6所示,在第二拉头130a中,第二本体132的上表面(即上板132a)设有往外突出的结合柱132d,凸部134采用热塑性聚氨酯作为材料而经由射出成形工艺形成在第二本体132上并与结合柱132d结合,而预定形成在第二图案区域136中的图案也可以一并形成,但不以此为限制。此时,所述第二本体132可以为金属或者其他材料事先制作,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由此,不论是一体成形或分开制作,经由射出成形工艺形成凸部134,能够降低制作成本并提高第二本体132与凸部134的结合性,且有利于在第二图案区域136上形成图案。
62.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拉链中,第一拉头包括第一本体、以及可旋转地设置在第一本体上且向第一本体的后方倾倒的拉片,第二拉头包括第二本体、以及从第二本体突出的凸部,其中,拉片设有与凸部对应的环部,第一拉头经由拉片的带动而在拉链链条上移动,第二拉头经由作为握持部的凸部的带动而在拉链链条上移动,并且在第一拉头与第二拉头以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彼此抵靠时,向第一本体的后方倾倒的拉片扺靠在第二本体上,且拉片的环部与凸部彼此嵌合。特别是,所述凸部经由射出成形工艺形成,且拉片与
凸部还可分别设有第一图案区域与第二图案区域,在拉片的环部与凸部彼此嵌合的情况下,第二图案区域从环部露出而与第一图案区域并排。如此,相较于将卡扣结构制作在两个拉头之间或制作在其中一个拉头与其中一个拉片之间的作法,在第二本体上设有凸部来作为握持部与作为卡扣结构,能够降低制作成本并提高拉链的操作性。据此,本发明的拉链能够以更为简易的结构来提高固定性与操作性。
6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