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18713发布日期:2022-04-06 22:15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口罩盒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口罩盒(mask case)。


背景技术:

2.以往,为了防止病毒或花粉等各种异物的吸入而使用口罩。作为此类卫生用/医疗用的口罩,有以无纺布为面料而形成的类型或者以纱布或棉、麻、针织品等织布为面料而形成的类型。
3.当前,由于与传染病预防相关的意识的提高,日常使用口罩的人正在增加。在日常,例如就餐等暂时摘下口罩的时机多。此时,将口罩收纳到口袋等中并再次使用并不卫生,因此以往使用可暂时收纳口罩的口罩盒。
4.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能够折叠收纳口罩的盒。所述口罩盒具有隔装板部,所述隔装板部能够配置在折叠的口罩片之间且实施了抗菌处理。
5.[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注册实用新型第3191947号公报
[0008]
专利文献2:日本注册实用新型第322210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0009]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0010]
前述的口罩盒中,当使用者取放口罩时,必须通过使用者的手来移动隔装板,从口罩的取放的容易性的观点考虑,存在改善的余地。
[0011]
本发明是有鉴于所述实际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容易地取放口罩的口罩盒。
[0012]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3]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结构。即,本发明是一种口罩盒,用于收纳口罩,所述口罩盒的特征在于包括:本体部,包含板状的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以及转动自如地连接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的本体铰链轴部,且所述本体部通过所述第一板部以及所述第二板部以所述本体铰链轴部为转动轴而转动,从而能够使姿势变化为闭姿势与开姿势,所述闭姿势是在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之间包夹所述口罩的姿势,所述开姿势是所述第一板部以及所述第二板部较所述闭姿势打开而能够取放所述口罩的姿势;板状的折片部,设在较所述本体部中配置所述口罩的区域即配置区域为所述本体铰链轴部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本体部的一端部侧的位置、与较配置区域为所述本体铰链轴部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本体部的另一端部侧的位置中的至少任一处;第一铰链轴部,转动自如地连接所述折片部与所述第一板部;以及第二铰链轴部,转动自如地连接所述折片部与所述第二板部,所述第一铰链轴部以及所述第二铰链轴部以下述方式倾斜地延伸,即,随着在与所述本体铰链轴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远离所述本体铰链轴部,而在所述本体铰链轴部
的延伸方向上远离所述配置区域,所述折片部伴随所述本体部从所述闭姿势成为所述开姿势,从而以所述第一铰链轴部以及所述第二铰链轴部为转动轴而转动,由此,从倒伏在所述配置区域侧的倒伏姿势成为相对于所述配置区域而竖立的竖立姿势。
[0014]
而且,本发明也可为一种口罩盒,用于收纳口罩,所述口罩盒的特征在于包括:本体部,包含板状的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以及转动自如地连接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的本体铰链轴部,且所述本体部通过所述第一板部以及所述第二板部以所述本体铰链轴部为转动轴而转动,从而能够使姿势变化为闭姿势与开姿势,所述闭姿势是在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之间包夹所述口罩的姿势,所述开姿势是所述第一板部以及所述第二板部较所述闭姿势打开而能够取放所述口罩的姿势;板状的折片部,设在较所述本体部中配置所述口罩的区域即配置区域为所述本体铰链轴部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本体部的一端部侧的位置、与较配置区域为所述本体铰链轴部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本体部的另一端部侧的位置中的至少任一处;第一铰链轴部,转动自如地连接所述折片部与所述第一板部;以及第二铰链轴部,转动自如地连接所述折片部与所述第二板部,所述第一铰链轴部以及所述第二铰链轴部以下述方式倾斜地延伸,即,随着在与所述本体铰链轴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远离所述本体铰链轴部,而在所述本体铰链轴部的延伸方向上远离所述配置区域,所述折片部伴随所述本体部从所述开姿势成为所述闭姿势,以所述第一铰链轴部以及所述第二铰链轴部为转动轴而转动,由此,从相对于所述配置区域而竖立的竖立姿势成为倒伏在所述配置区域侧的倒伏姿势。
[0015]
即,本发明对于折片部采用了所谓的v折叠结构。由此,折片部伴随本体部的开闭引起的姿势变化而以第一铰链轴部以及第二铰链轴部为转动轴来转动,以使得在本体部处于闭姿势时成为倒伏姿势且在本体部处于开姿势时成为竖立姿势。根据此种本发明,使用者无须接触折片部,只要进行用于开闭本体部的转动操作,便能够对口罩盒取放口罩。由此,使用者用于从口罩盒取放口罩的工夫数得以降低,从而能够容易地取放口罩。
[0016]
而且,本发明中,也可为,所述本体部在所述闭姿势与所述开姿势之间,能够成为能在以所述本体部的所述一端部而接地的状态下自立的自立姿势,所述折片部被设在至少所述本体部的所述一端部侧的位置。
[0017]
而且,本发明中,也可为,在所述折片部,形成有能卡止所述口罩的绳带的卡止部。
[0018]
而且,本发明中,也可为,所述本体部在所述闭姿势与所述开姿势之间,能够成为能在以所述本体部的所述一端部而接地的状态下自立的自立姿势,所述折片部被设在至少所述本体部的所述另一端部侧的位置,设在所述本体部的所述另一端部侧的位置的所述折片部在所述本体部处于所述自立姿势时,能够将姿势变化为夹着第一铰链轴部以及第二铰链轴部而反转至所述本体部的相反侧的反转姿势,在设在所述本体部的所述另一端部侧的位置的所述折片部,形成有所述卡止部。
[0019]
而且,本发明中,也可为,所述本体部是由聚丙烯树脂所形成。
[0020]
而且,本发明中,也可为,所述折片部被设在所述本体部的所述一端部侧的位置与所述另一端部侧的位置这两处。
[0021]
而且,本发明中,也可为,设在所述本体部的所述一端部侧的所述折片部以及设在所述另一端部侧的所述折片部是以在所述倒伏姿势下重叠的方式而形成,且构成为,在重叠时连接下侧的所述折片部与所述本体部的所述第一铰链轴部以及所述第二铰链轴部的
相对于与所述本体铰链轴部正交的方向的倾斜角度,小于在重叠时连接上侧的所述折片部与所述本体部的所述第一铰链轴部以及所述第二铰链轴部的相对于与所述本体铰链轴部正交的方向的倾斜角度。
[0022]
[发明的效果]
[0023]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容易地取放口罩的口罩盒。
附图说明
[0024]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口罩盒的立体图。
[0025]
图2是实施方式1的口罩盒的展开图。
[0026]
图3是实施方式1的本体部处于闭姿势时的口罩盒的平面图。
[0027]
图4是在实施方式1中本体部处于闭姿势时的口罩盒的仰视图。
[0028]
图5(a)及图5(b)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本体部处于闭姿势时的口罩盒以及口罩的状态的剖面图,图5(a)是相当于图3的a-a剖面的剖面图,图5(b)是相当于图3的b-b剖面的剖面图。
[0029]
图6是在实施方式1中本体部处于开姿势时的口罩盒的平面图。
[0030]
图7是在实施方式1中本体部处于开姿势时的口罩盒的仰视图。
[0031]
图8(a)及图8(b)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本体部处于开姿势时的口罩盒以及口罩的状态的剖面图,图8(a)是相当于图6的c-c剖面的剖面图,图8(b)是相当于图6的d-d剖面的剖面图。
[0032]
图9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本体部处于自立姿势时的口罩盒的立体图。
[0033]
图10是实施方式2的口罩盒的立体图。
[0034]
图11是实施方式2的口罩盒的展开图。
[0035]
图12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中本体部处于自立姿势时的口罩盒的立体图。
[0036]
图13是实施方式3的口罩盒的立体图。
[0037]
图14是实施方式3的口罩盒的展开图。
[0038]
图15是在实施方式3中本体部处于闭姿势时的口罩盒的平面图。
[0039]
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3中本体部处于开姿势时的口罩盒以及口罩的状态的剖面图,是相当于图15的e-e剖面的剖面图。
[0040]
图17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中本体部处于自立姿势时的口罩盒的立体图。
[0041]
[符号的说明]
[0042]
1:本体部
[0043]
2:折片部
[0044]
2a:上侧折片部
[0045]
2b:下侧折片部
[0046]
11:第一板部
[0047]
12:第二板部
[0048]
13:本体铰链轴部
[0049]
21:第一罩部
[0050]
22:第二罩部
[0051]
23:罩铰链轴部
[0052]
24、224、324:卡止部
[0053]
25:第一翻折部
[0054]
26:第二翻折部
[0055]
31:第一铰链轴部
[0056]
31a:上侧第一铰链轴部
[0057]
31b:下侧第一铰链轴部
[0058]
32:第二铰链轴部
[0059]
32a:上侧第二铰链轴部
[0060]
32b:下侧第二铰链轴部
[0061]
41:第一卡扣
[0062]
42:第二卡扣
[0063]
100、200、300:口罩盒
[0064]
a1:配置区域
[0065]
b1:第一片材构件
[0066]
b2:第二片材构件
[0067]
e1a:上端部
[0068]
e1b:下端部
[0069]
e11a:第一上端缘
[0070]
e11b:第一下端缘
[0071]
e11c:第一侧端缘
[0072]
e12a:第二上端缘
[0073]
e12b:第二下端缘
[0074]
e12c:第二侧端缘
[0075]
m1、m2:口罩
[0076]
m1a、m2a:绳带
[0077]
s111:第一内侧面
[0078]
s112:第一外侧面
[0079]
s121:第二内侧面
[0080]
s122:第二外侧面
[0081]
θ1a、θ1b、θ2a、θ2b:倾斜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82]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口罩盒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为例示。本说明书中,只要未特别提及,则将在图2中看到的上下设为口罩盒的“高度方向(上下方向)”,将同样看到的左右设为口罩盒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将在图4中看到的上下设为口罩盒的“厚度方向”。另外,本发明的口罩盒所收纳的口罩并无特别限定。口罩盒能够适用于以无纺布为面料而形成的无纺布口罩或者以纱布、棉、麻、针织品等织布为面料而形成的布口罩等各种口罩。
[0083]
<实施方式1>
[0084]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口罩盒100(以下称作盒100)的立体图。图1中,表示了符号1所示的本体部处于后述的闭姿势与开姿势之间的姿势的状态。图1的符号m1表示口罩。口罩m1为布口罩。图2是盒100的展开图。盒100构成为用于收纳由使用者所佩戴的口罩m1的盒。另外,盒100并不限于布口罩,也能够用于无纺布口罩的收纳。
[0085]
[整体结构]
[0086]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盒100是通过将第一片材构件b1与重叠在第一片材构件b1上的第二片材构件b2予以熔接而形成。第一片材构件b1以及第二片材构件b2均由聚丙烯树脂所形成的具有挠性的树脂片材。第一片材构件b1是对盒100赋予作为结构体的规定刚性的构件,且形成得比第二片材构件b2壁厚。第二片材构件b2是在盒100中接触口罩的构件,实施了抗菌处理。另外,本发明的口罩盒的材料并不限定于此。
[0087]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盒100具有本体部1、一对折片部2、2、一对第一铰链轴部31、31、一对第二铰链轴部32、32、第一卡扣41以及第二卡扣42。
[0088]
图3是本体部1处于闭姿势时的盒100的平面图,图4是本体部1处于闭姿势时的盒100的仰视图。而且,图5(a)及图5(b)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体部1处于闭姿势时的盒100以及口罩m1的状态的剖面图,图5(a)是相当于图3的a-a剖面的剖面图,图5(b)是相当于图3的b-b剖面的剖面图。图5(a)以及图5(b)中,为了方便,简化了口罩m1等而图示。而且,图6是本体部1处于开姿势时的盒100的平面图,图7是本体部1处于开姿势时的盒100的仰视图。而且,图8(a)及图8(b)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体部1处于开姿势时的盒100以及口罩m1的状态的剖面图,图8(a)是相当于图6的c-c剖面的剖面图,图8(b)是相当于图6的d-d剖面的剖面图。图8(a)以及图8(b)中,为了方便,简化了口罩m1等而图示。以下,对盒100的各结构进行说明。
[0089]
[本体部1]
[0090]
如图5(a)所示,本体部1是通过与口罩m1一同折叠而包夹口罩m1的板构件。如图2所示,本体部1形成为俯视大致矩形状。在本体部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遍及本体部1的上下方向的整个区域而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本体铰链轴部13。本体部1在盒100被展开的状态下以本体铰链轴部13为对称轴而呈左右对称的形状。此处,将由本体铰链轴部13所划分的部位中的、图2的左侧的部位设为第一板部11,将右侧的部位设为第二板部12。第一板部11以及第二板部12均形成为俯视具有大致梯形状的板状,相当于梯形的上边的端缘彼此经由本体铰链轴部13而连接。第一板部11以及第二板部12以本体铰链轴部13为转动轴而彼此转动自如。此处,如图2所示,将第一板部11的上侧的端缘设为第一上端缘e11a,将下侧的端缘设为第一下端缘e11b。同样,将第二板部12的上侧的端缘设为第二上端缘e12a,将下侧的端缘设为第二下端缘e12b。由第一上端缘e11a与第二上端缘e12a形成本体部1的上端部e1a,由第一下端缘e11b与第二下端缘e12b形成本体部1的下端部e1b。本例中,上端部e1a相当于本发明的“另一端部”,下端部e1b相当于本发明的“一端部”。而且,将第一板部11的左侧的端缘,即,与连接于本体铰链轴部13的端缘为相反侧的侧端缘设为第一侧端缘e11c。同样,将第二板部12的右侧的端缘(与连接于本体铰链轴部13的端缘为相反侧的侧端缘)设为第二侧端缘e12c。
[0091]
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本体部1通过第一板部11以及第二板部12以本体铰链轴部13为转动轴而转动,从而能够使第一板部11以及第二板部12分离/接触,而实现它们的开闭动
作。即,本体部1能够使其姿势自如地切换为图3~图5(b)所示的以第一板部11以及第二板部12重合的方式而对折的闭姿势、与图6~图8(b)所示的第一板部11以及第二板部12打开至能够取放口罩m1的程度的开姿势。如图5(a)等所示,通过本体部1成为闭姿势,从而能够在第一板部11与第二板部12之间包夹口罩m1。由此,在盒100中收纳口罩m1。此处,如图5(a)所示,将第一板部11中的本体部1处于闭姿势时与第二板部12相向的面,即接触至口罩m1的面设为第一内侧面s111,将其相反侧的面(即外侧的面)设为第一外侧面s112。同样,将第二板部12中的本体部1处于闭姿势时与第一板部11相向的面设为第二内侧面s121,将其相反侧的面设为第二外侧面s122。如图2所示,第一内侧面s111以及第二内侧面s121是由具有抗菌性的第二片材构件b2所形成。而且,图2或图6等的符号a1表示本体部1中配置口罩m1的区域。本例中,第一内侧面s111以及第二内侧面s121的大致整个区域成为配置区域a1。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0092]
通过第一板部11以及第二板部12的相对转动,本体部1由闭姿势成为开姿势,由此,由第一板部11与第二板部12包夹着口罩m1的状态被解除,从而如图6等所示,能够从盒100中取出配置在配置区域a1的口罩m1。另外,本说明书中,所谓“开姿势”,是指第一板部以及第二板部打开至能够对口罩盒取放口罩的程度的状态,开姿势中第一板部与第二板部所成的角度并不限定于图7等所示的角度。
[0093]
[折片部2]
[0094]
一对折片部2、2是连接于本体部1的板状构件。折片部2构成为,联动于本体部1的开闭所引起的姿势变化,当本体部1处于闭姿势时,如图5(b)所示成为倒伏在配置区域a1侧的倒伏姿势,当本体部1处于开姿势时,如图8(b)所示,成为相对于配置区域a1而竖立的竖立姿势。
[0095]
如图2所示,一对折片部2、2的其中一者设在本体部1中较配置区域a1为上端部e1a侧(即上侧)的位置,另一者设在较配置区域a1为下端部e1b侧(即下侧)的位置。即,一对折片部2、2夹着配置区域a1而上下配置。以下,在对一对折片部2、2进行区分而说明的情况下,将上侧的折片部2称作上侧折片部2a,将下侧的折片部称作下侧折片部2b,在不对它们进行区分而说明的情况下,简称作折片部2。
[0096]
如图2所示,折片部2是由第二片材构件b2的一部分所形成,具有抗菌性。折片部2以跨越本体铰链轴部13的方式而连接于本体部1。折片部2包含:连接于第一板部11的第一罩部21、连接于第二板部12的第二罩部22、以及转动自如地连接第一罩部21与第二罩部22的罩铰链轴部23。第一罩部21以及第二罩部22形成为,在盒100展开的状态下,以本体铰链轴部13(以及罩铰链轴部23)为对称轴而彼此成左右对称。罩铰链轴部23形成在折片部2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且以在盒100展开的状态下与本体铰链轴部13成同轴的方式而延伸。
[0097]
在形成在本体部1的上端部e1a侧的上侧折片部2a,形成有一对卡止部24、24。一对卡止部24、24的其中一者形成于第一罩部21,另一者形成于第二罩部22,它们以本体铰链轴部13(以及罩铰链轴部23)为对称轴而彼此成左右对称。卡止部24是形成在上侧折片部2a前端的狭缝,能够纳入口罩m1的绳带m1a。通过卡止部24纳入口罩m1的绳带m1a,从而卡止住绳带m1a(参照图9)。
[0098]
[第一铰链轴部31/第二铰链轴部32]
[0099]
如图2所示,一对第一铰链轴部31、31的其中一者转动自如地连接上侧折片部2a的第一罩部21与本体部1的第一板部11,另一者转动自如地连接下侧折片部2b的第一罩部21与本体部1的第一板部11。以下,在对一对第一铰链轴部31、31进行区分而说明的情况下,将连接上侧折片部2a与第一板部11的铰链轴部称作上侧第一铰链轴部31a,将连接下侧折片部2b与第一板部11的铰链轴部称作下侧第一铰链轴部31b,在不对它们进行区分而说明的情况下,简称作第一铰链轴部31。而且,如图2所示,一对第二铰链轴部32、32的其中一者转动自如地连接上侧折片部2a的第二罩部22与本体部1的第二板部12,另一者转动自如地连接下侧折片部2b的第二罩部22与本体部1的第二板部12。以下,在对一对第二铰链轴部32、32进行区分而说明的情况下,将连接上侧折片部2a与第二板部12的铰链轴部称作上侧第二铰链轴部32a,将连接下侧折片部2b与第二板部12的铰链轴部称作下侧第二铰链轴部32b,在不对它们进行区分而说明的情况下,简称作第二铰链轴部32。
[0100]
如图2所示,上侧第一铰链轴部31a以及上侧第二铰链轴部32a形成在较配置区域a1为上侧的位置。更详细而言,上侧第一铰链轴部31a以沿着第一板部11的第一上端缘e11a的方式而延伸,上侧第二铰链轴部32a以沿着第二板部12的第二上端缘e12a的方式而延伸。上侧第一铰链轴部31a以及上侧第二铰链轴部32a形成为,在盒100展开的状态下,以本体铰链轴部13为对称轴而成左右对称。此处,上侧第一铰链轴部31a以随着朝向左侧而朝向上侧的方式倾斜,上侧第二铰链轴部32a以随着朝向右侧而朝向上侧的方式倾斜。即,上侧第一铰链轴部31a以及上侧第二铰链轴部32a以下述方式而倾斜延伸,即,随着在与本体铰链轴部13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远离本体铰链轴部13,而在本体铰链轴部13的延伸方向上远离配置区域a1。因此,由上侧第一铰链轴部31a与上侧第二铰链轴部32a形成大致v字。由此,上侧折片部2a呈所谓的v折叠结构。
[0101]
而且,如图2所示,下侧第一铰链轴部31b以及下侧第二铰链轴部32b形成在较配置区域a1为下侧的位置。更详细而言,下侧第一铰链轴部31b以沿着第一板部11的第一下端缘e11b的方式而延伸,下侧第二铰链轴部32b以沿着第二板部12的第二下端缘e12b的方式而延伸。下侧第一铰链轴部31b以及下侧第二铰链轴部32b形成为,在盒100展开的状态下,以本体铰链轴部13为对称轴而成左右对称。此处,下侧第一铰链轴部31b以随着朝向左侧而朝向下侧的方式倾斜,下侧第二铰链轴部32b以随着朝向右侧而朝向下侧的方式倾斜。即,下侧第一铰链轴部31b以及下侧第二铰链轴部32b是与上侧第一铰链轴部31a以及上侧第二铰链轴部32a同样地,以下述方式而倾斜延伸,即,随着在与本体铰链轴部13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远离本体铰链轴部13,而在本体铰链轴部13的延伸方向上远离配置区域a1。由此,由下侧第一铰链轴部31b与下侧第二铰链轴部32b形成大致反v字。其结果,下侧折片部2b与上侧折片部2a同样地,呈所谓的v折叠结构。
[0102]
此处,将上侧第一铰链轴部31a相对于与本体铰链轴部13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的倾斜角度设为θ1a,将上侧第二铰链轴部32a相对于左右方向的倾斜角度设为θ2a,将下侧第一铰链轴部31b相对于左右方向的倾斜角度设为θ1b,将下侧第二铰链轴部32b相对于左右方向的倾斜角度设为θ2b。本例中,θ1a、θ2a、θ1b以及θ2b彼此相等。而且,借此,沿着本体铰链轴部13的假想线与沿着上侧第一铰链轴部31a的假想线相接的位置的角度大于90
°
,虽未图示,但沿着本体铰链轴部13的假想线与沿着上侧第二铰链轴部32a的假想线相接的位置的角度、沿着本体铰链轴部13的假想线与沿着下侧第一铰链轴部31b的假想线相接的位
置的角度、以及沿着本体铰链轴部13的假想线与沿着下侧第二铰链轴部32b的假想线相接的位置的角度也同样。
[0103]
[第一卡扣41/第二卡扣42]
[0104]
第一卡扣41以及第二卡扣42是如下所述的构件,即,如图4等所示,当本体部1处于闭姿势时彼此卡合,由此,限制第一板部11以及第二板部12的相对转动,维持本体部1的闭姿势。第一卡扣41以及第二卡扣42以本体铰链轴部13为对称轴而设在左右对称的位置,第一卡扣41设在第一板部11的第一侧端缘e11c附近,第二卡扣42设在第二板部12的第二侧端缘e12c附近。本例的第一卡扣41以及第二卡扣42形成为可彼此卡合的揿纽(snap button)。但是,第一卡扣41以及第二卡扣42并不限定于揿纽,能够采用各种结构。
[0105]
[开闭动作]
[0106]
以下说明用于对盒100取放口罩m1的开闭动作。首先说明为了从盒100取出口罩m1而将盒100的本体部1由图3~图5(b)所示的闭姿势设为图6~图8(b)所示的开姿势时的动作。
[0107]
如图5(a)所示,当本体部1处于闭姿势时,口罩m1在被折叠的状态下被包夹至第一板部11以及第二板部12。本体部1以本体铰链轴部13为界而呈对折状态,由此,口罩m1收纳时的盒100的尺寸变得紧凑。而且,如图5(a)所示,当本体部1处于闭姿势时,折片部2以第一罩部21与第二罩部22相向的方式而呈对折状态。而且,折片部2如图5(b)所示,成为倒伏在配置区域a1侧的倒伏姿势。更详细而言,上侧折片部2a的第一罩部21以及下侧折片部2b的第一罩部21重叠于第一板部11,上侧折片部2a的第二罩部22以及下侧折片部2b的第二罩部22重叠于第二板部12。通过折片部2成为倒伏姿势,配置在配置区域a1的口罩m1被夹持在本体部1与折片部2之间,防止口罩m1从盒100脱落。而且,接触至m1的第一板部11的第一内侧面s111、第二板部12的第二内侧面s121以及折片部2如前所述具有抗菌性,因此口罩m1被保持为清洁。如上所述,通过本体部1成为闭姿势,从而能够在盒100中较佳地收纳口罩m1。而且,通过第一卡扣41以及第二卡扣42彼此卡合,第一板部11以及第二板部12的相对转动受到限制,本体部1的闭姿势得以维持。由此,防止本体部1意外打开而口罩m1脱落。
[0108]
为了将处于闭姿势的本体部1设为开姿势,首先,解除第一卡扣41以及第二卡扣42的卡合。在此状态下,使第一板部11以及第二板部12绕本体铰链轴部13朝第一板部11与第二板部12所成的角变宽的方向相对转动,由此,本体部1成为图6~图8(b)所示的开姿势。
[0109]
此处,如前所述,折片部2在第一罩部21经由第一铰链轴部31而连接于第一板部11,在第二罩部22经由第二铰链轴部32而连接于第二板部12。因此,通过它们朝第一板部11以及第二板部12打开的方向相对转动,从而第一罩部21被第一板部11拉扯,第二罩部22被第二板部12拉扯。由此,第一罩部21以及第二罩部22绕罩铰链轴部23相对转动,以使折片部2从对折的状态变为如图1所示那样打开的状态。而且,如前所述,第一铰链轴部31与第二铰链轴部32呈大致v字,由此,折片部2呈v折叠结构。因此,通过第一板部11以及第二板部12朝本体部1打开的方向相对转动,从而张力作用于欲使折片部2站起的方向。由此,如图1所示,折片部2伴随第一板部11以及第二板部12的相对转动,以第一铰链轴部31以及第二铰链轴部32为转动轴而朝相对于配置区域a1竖立的方向转动。其结果,如图6~图8(b)所示,当本体部1处于开姿势时,折片部2成为竖立姿势。即,使用者无须接触折片部2而只要进行用于将本体部1由闭姿势设为开姿势的转动操作,折片部2便会联动于本体部1的开动作而成为
竖立姿势。
[0110]
如图5(a)~图8(b)所示,通过本体部1成为开姿势,由第一板部11与第二板部12包夹者口罩m1的状态得以解除。此时,由于折片部2成为竖立姿势,因此在本体部1与折片部2之间夹持着口罩m1的状态也得以解除。由此,使用者无须接触折片部2,便能够接触到配置在配置区域a1的口罩m1。如上所述,使用者无须接触折片部2而只要进行将本体部1由闭姿势设为开姿势的转动操作,便能够容易地从盒100中取出口罩m1。
[0111]
为了将口罩m1收纳到盒100中,只要如图6所示,将口罩m1以跨及第一板部11与第二板部12的方式而配置在处于开姿势的本体部1的配置区域a1的状态下,使第一板部11以及第二板部12绕本体铰链轴部13相对转动而将本体部1设为闭姿势即可。折片部2伴随第一板部11以及第二板部12的相对转动,以第一铰链轴部31以及第二铰链轴部32为转动轴而朝倒伏在配置区域a1侧的方向转动。由此,使用者无须接触折片部2而只要进行用于将本体部1由开姿势设为闭姿势的转动操作,折片部2便会联动于本体部1的闭动作而成为倒伏姿势。其结果,如图3~图5(b)所示,口罩m1在被成为闭姿势的本体部1的第一板部11以及第二板部12折叠的状态下收纳至盒100中。如上所述,使用者无须接触折片部2而只要进行将本体部1由开姿势设为闭姿势的转动操作,便能够容易地将口罩m1收纳至盒100中。
[0112]
[自立功能]
[0113]
进而,盒100具有自立的功能。图9是表示本体部1处于自立姿势时的盒100的立体图。如前所述,本例的本体部1是由聚丙烯树脂所形成,由此具备规定的刚性。因此,如图9所示,本体部1能够成为可在以下端部e1b而接地的状态下自立的自立姿势。自立姿势下的第一板部11以及第二板部12的开度大于闭姿势下的开度,小于开姿势下的开度。即,本体部1在所述闭姿势与所述开姿势之间能够成为自立姿势。
[0114]
而且,如图9所示,设在本体部1的上端部e1a侧的位置的上侧折片部2a在本体部1处于自立姿势时,能够使姿势变化为夹着第一铰链轴部31以及第二铰链轴部32而反转至本体部1的相反侧(即上侧)的反转姿势。通过将口罩m1的绳带m1a卡止于形成在成为反转姿势的上侧折片部2a的一对卡止部24、24,从而能够将口罩m1吊挂于上侧折片部2a。由此,无须将口罩m1收纳到盒100中,也能够保持口罩m1。
[0115]
[作用/效果]
[0116]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的盒100中,本体部1能够使姿势变化为在第一板部11与第二板部12之间包夹口罩m1的闭姿势、与较闭姿势打开第一板部11以及第二板部12而能够取放口罩m1的开姿势。并且,转动自如地连接折片部2与本体部1的第一铰链轴部31以及第二铰链轴部32以下述方式而倾斜延伸,即,随着在与本体铰链轴部13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远离本体铰链轴部13,而在本体铰链轴部13的延伸方向上远离配置区域a1。即,折片部2呈v折叠结构。据此,折片部2随着本体部1从闭姿势成为开姿势,从而以第一铰链轴部31以及第二铰链轴部32为转动轴而转动,由此,从倒伏在配置区域a1侧的倒伏姿势成为相对于配置区域a1而竖立的竖立姿势,且随着本体部1从开姿势成为闭姿势,从而以第一铰链轴部31以及第二铰链轴部32为转动轴而转动,由此,从竖立姿势成为倒伏姿势。即,折片部2伴随本体部1的开闭引起的姿势变化而以第一铰链轴部31以及第二铰链轴部32为转动轴来转动,以使得当本体部1处于闭姿势时,成为以与本体部1之间夹持口罩m1的方式而倒伏在配置区域a1侧的倒伏姿势,当本体部1处于开姿势时,成为相对于配置区域a1而竖立的竖立姿势。
[0117]
根据此种盒100,在包夹口罩m1的闭姿势下,本体部1以本体铰链轴部13为界而呈对折状态,由此,能够使口罩m1收纳时的盒100的尺寸小型化。由此,使用者可将盒100放入口袋等中而带走,即使在将盒100放入包等中的情况下,盒100也不会占用大体积。即,能够提高盒的携带性。而且,当本体部1处于闭姿势时,折片部2以与本体部1之间夹持口罩m1的方式而呈倒伏姿势,由此,能够防止口罩m1从盒100脱落。进而,折片部2构成为,联动于本体部1的开闭引起的姿势变化,当本体部1处于闭姿势时成为倒伏姿势,且当本体部1处于开姿势时成为竖立姿势,因此,使用者无须接触折片部2而只要进行用于开闭本体部1的转动操作,便能够对盒100取放口罩m1。由此,使用者用于从盒100取放口罩m1的工夫数得以降低,从而能够容易地取放口罩m1。而且,使用者接触折片部2的频率减少,因此能够降低病毒或杂菌等附着于折片部2的风险。
[0118]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伴随本体部1由闭姿势成为开姿势,折片部2由倒伏姿势成为竖立姿势,且伴随本体部1由开姿势成为闭姿势,折片部2由竖立姿势成为倒伏姿势,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只要构成为能够实现下述中的至少任一者即可,即:伴随本体部由闭姿势成为开姿势,折片部由倒伏姿势成为竖立姿势;以及伴随本体部由开姿势成为闭姿势,折片部由竖立姿势成为倒伏姿势。
[0119]
而且,实施方式1的盒100包括:上侧折片部2a,较配置区域a1设在上侧;以及下侧折片部2b,较配置区域a1设在下侧。由此,当本体部1处于闭姿势时,通过上侧折片部2a来防止口罩m1从本体部1的上侧脱落,并通过下侧折片部2b来防止口罩m1从下侧脱落。即,能够更切实地防止收纳在盒100中的口罩m1的脱落。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的折片部只要在本体铰链轴部的延伸方向上设在较配置区域为本体部的一端部侧的位置、与较配置区域为本体部的另一端部侧的位置中的至少任一处即可。
[0120]
而且,实施方式1的盒100中,本体部1在闭姿势与开姿势之间,能够成为可在以下端部e1b而接地的状态下自立的自立姿势。而且,设在本体部1的上端部e1a侧的位置的上侧折片部2a在本体部1处于自立姿势时,能够使姿势变化为夹着第一铰链轴部31以及第二铰链轴部32而反转至本体部1的相反侧的反转姿势,在上侧折片部2a,形成有能够卡止口罩m1的绳带m1a的卡止部24。
[0121]
据此,通过将口罩m1的绳带m1a分别卡止于成为反转姿势的上侧折片部2a的一对卡止部24、24,从而能够将口罩m1吊挂于上侧折片部2a。由此,无须将口罩m1收纳至盒100中便能够保持口罩m1。即,能够将盒100利用作为在暂时摘下口罩m1时用于临时放置口罩m1的支架。例如,在外出就餐时,无须特意将口罩m1收纳至盒100中,也能够使口罩m1保持在自立于桌台上的盒100。此时,不会使口罩m1接触到盒100以外的物体而保持口罩m1,因此能够降低口罩m1受到污染的风险。而且,无须收纳到盒100的内部而保持口罩m1,因此能够使口罩m1干燥而较佳地保持清洁性。根据此种优点,也可使经洗涤的口罩m1保持于自立的盒100,由此来使口罩m1干燥。
[0122]
而且,实施方式1的盒100中,也可不利用上侧折片部2a的卡止部24,而在处于自立姿势的本体部1与下侧折片部2b之间包夹口罩m1,由此来保持口罩m1。此时,也能够不使口罩m1接触至盒100以外的物体而保持口罩。
[0123]
另外,在利用自立的盒100来保持口罩m1这一观点中,在利用上侧折片部2a的卡止部24来保持口罩m1的情况下,下侧折片部2b并非必要的结构,只要至少设有上侧折片部2a
即可。利用上侧折片部2a的卡止部24来吊挂保持口罩的结构适合于像口罩m1那样比无纺布口罩厚的布口罩的保持。而且,在处于自立姿势的本体部1与下侧折片部2b之间包夹口罩m1而保持口罩m1的情况下,上侧折片部2a并非必要的结构,只要至少设有下侧折片部2b即可。
[0124]
另外,本例中,上端部e1a相当于本发明的“另一端部”,下端部e1b相当于本发明的“一端部”,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将上端部e1a设为本发明的“一端部”,将下端部e1b设为本发明的“另一端部”。例如,本体部1也可在自立姿势下能够以上端部e1a而接地来自立,还可在下侧折片部2b形成卡止部24,使口罩m1的绳带m1a卡止于设为反转姿势的下侧折片部2b的卡止部24以保持口罩m1。
[0125]
而且,实施方式1中,由聚丙烯树脂来形成本体部1,由此,能够对本体部1赋予可实现自立姿势的规定的刚性。但是,本发明的本体部的材质并不限定于此。
[0126]
<实施方式2>
[0127]
图10是实施方式2的口罩盒200(以下称作盒200)的立体图。图10中,表示了本体部1处于闭姿势与开姿势之间的姿势的状态。图10的符号m2表示口罩。口罩m2为无纺布口罩。图11为盒200的展开图。图12是表示本体部1处于自立姿势时的盒200的立体图。另外,盒200并不限于无纺布口罩,也能够用于布口罩的收纳。实施方式2的盒200具备与实施方式1的盒100同样的技术特征。因此,在盒200中,也能够容易地取放口罩m2。
[0128]
此处,如图10等所示,盒200主要在下述方面与盒100不同,即,在下侧折片部2b形成有一对卡止部224、224。以下,对于实施方式2的盒200,以与利用图1~图9所说明的实施方式1的盒100的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对于与盒100同样的方面,标注相同的符号,由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0129]
如图10等所示,在盒200的下侧折片部2b的前端,形成有可纳入口罩m2的绳带m2a的狭缝即一对卡止部224、224。一对卡止部224、224的其中一者形成在第一罩部21,另一者形成在第二罩部22,它们以本体铰链轴部13(以及罩铰链轴部23)为对称轴而彼此呈左右对称。通过卡止部224纳入口罩m2的绳带m2a,从而卡止住绳带m2a。
[0130]
盒200中,如图10所示,在将口罩m1以跨及第一板部11与第二板部12的方式而配置在本体部1的配置区域a1的状态下,使口罩m2的绳带m2a分别卡止于一对卡止部224、224,将本体部1设为闭姿势,由此来收纳口罩m2。据此,通过卡止部224来卡止口罩m2的绳带m2a,因此能够抑制口罩m2的位置在盒200内发生偏离或者口罩m2的形状发生变形的问题。此种卡止部224的使用方法适合于m2之类的无纺布口罩的收纳。但是,在布口罩的收纳中,也可使口罩的绳带卡止于卡止部。例如,在前述的实施方式1的盒100中,也可在使口罩m1的绳带m1a分别卡止于一对卡止部24、24的状态下将本体部1设为闭姿势,以收纳口罩m1。此处,如图11所示,一对卡止部224、224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即,在本体铰链轴部13侧开口。由此,通过形成在第一罩部21的卡止部224来限制绳带m2a朝左侧偏离,并通过形成在第二罩部22的卡止部224来限制绳带m2a朝右侧偏离。其结果,能够较佳地抑制口罩m2在左右方向上发生偏离。
[0131]
而且,如图12所示,实施方式2的盒200中,本体部1在闭姿势与开姿势之间,能够成为可在以下端部e1b而接地的状态下自立的自立姿势,在本体部1的下端部e1b侧的位置设有下侧折片部2b。由此,通过在处于自立姿势的本体部1与下侧折片部2b之间包夹口罩m2,从而能够保持口罩m2。由此,能够将盒200利用作为用于临时放置口罩m2的支架。而且,也可
如图12所示,当本体部1处于自立姿势时,使口罩m2的绳带m2a卡止于卡止部224。由此,能够更切实地保持口罩m2。另外,盒200中,本体部1也可在自立姿势下能够以上端部e1a而接地来自立,且使口罩m2的绳带m2a卡止于设为反转姿势的下侧折片部2b的卡止部224来保持口罩m2。
[0132]
<实施方式3>
[0133]
图13是实施方式3的口罩盒300(以下称作盒300)的立体图。图13中,表示了本体部1处于闭姿势与开姿势之间的姿势的状态。图14为盒300的展开图。图15是本体部1处于闭姿势时的盒300的平面图。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体部1处于闭姿势时的盒300以及口罩m2的状态的剖面图,是相当于图15的e-e剖面的剖面图。图16中,为了方便,简化了口罩m2等而图示。图17是表示本体部1处于自立姿势时的盒300的立体图。另外,盒300并不限于口罩m2之类的无纺布口罩,也能够用于布口罩的收纳。实施方式3的盒300具备与实施方式1的盒100同样的技术特征。因此,在盒300中,也能够容易地取放口罩m2。
[0134]
此处,如图13等所示,盒300主要在下述方面与盒100不同,即,在下侧折片部2b设有形成有卡止部324的第一翻折部25以及第二翻折部26。而且,盒300的本体部1与前述的盒100或盒200相比较,上下宽度短。以下,对于实施方式3的盒300,以与利用图1~图9所说明的实施方式1的盒100的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对于与盒100同样的方面,标注相同的符号,由此省略详细说明。
[0135]
如图13等所示,第一翻折部25是以下侧折片部2b的第一罩部21的前端翻折的方式而形成,第二翻折部26是以下侧折片部2b的第二罩部22的前端翻折的方式而形成。第一翻折部25以及第二翻折部26是由第二片材构件b2的一部分所形成,具有抗菌性。而且,在第一翻折部25以及第二翻折部26分别形成有大致u字状的狭缝,由此设有卡止部324。卡止部324是由第二片材构件b2的一部分所形成的弹性片。所述一对卡止部324是以本体铰链轴部13(以及罩铰链轴部23)为对称轴而彼此呈左右对称,通过将口罩m2的绳带m2a钩挂于卡止部324,从而卡止住绳带m2a。
[0136]
盒300中,如图13所示,以跨及本体部1的配置区域a1与第一罩部21及第二罩部22的方式来配置口罩m2,将口罩m2插入至第一罩部21与第一翻折部25之间以及第二罩部22与第二翻折部26之间,使口罩m2的绳带m2a分别卡止于一对卡止部324、324,在此状态下,将本体部1设为闭姿势,由此来收纳口罩m2。在由第一罩部21与第一翻折部25夹持口罩m2,并且由第二罩部22与第二翻折部26夹持口罩m2的状态下,下侧折片部2b以第一铰链轴部31以及第二铰链轴部32为转动轴来转动而成为倒伏姿势,由此,如图16所示,口罩m2被本体部1以及下侧折片部2b折叠。除此以外,口罩m2还被成为闭姿势的本体部1的第一板部11以及第二板部12折叠,由此,口罩m2以折成四折的状态下收纳至盒300中。
[0137]
根据此种盒300,通过卡止部324来卡止口罩m2的绳带m2a,因此能够抑制口罩m2的位置在盒300内发生偏离或者口罩m2的形状发生变形的问题。此处,如图14所示,一对卡止部324、324延伸至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即,本体铰链轴部13侧。由此,通过形成在第一翻折部25的卡止部324来限制绳带m2a朝左侧偏离,通过形成在第二翻折部26的卡止部324来限制绳带m2a朝右侧偏离。其结果,能够较佳地抑制口罩m2朝左右方向偏离。
[0138]
进而,根据盒300,能够将口罩m2设为折成四折的状态来收纳,由此,与盒100或盒200相比较,能够使整体的尺寸变得紧凑。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盒的携带性。
[0139]
此处,如图16所示,盒300中,上侧折片部2a以及下侧折片部2b是以在倒伏姿势下重叠的方式而形成。更具体而言,上侧折片部2a重叠在下侧折片部2b上。如图14所示,盒300中,在重叠时连接下侧的下侧折片部2b与本体部1的下侧第一铰链轴部31b以及下侧第二铰链轴部32b的倾斜角度θ1b以及倾斜角度θ2b,小于在重叠时连接位于上侧的上侧折片部2a与本体部1的上侧第一铰链轴部31a以及上侧第二铰链轴部32a的倾斜角度θ1a以及倾斜角度θ2b。更详细而言,θ1a=θ2a>θ1b=θ2b。由此,当本体部1由开姿势成为闭姿势时,能够使下侧折片部2b与上侧折片部2a绕第一铰链轴部31以及第二铰链轴部32的转动时机错开,从而使下侧折片部2b比上侧折片部2a先成为倒伏姿势。其结果,能够抑制由竖立姿势变化为倒伏姿势的中途的上侧折片部2a以及下侧折片部2b彼此干涉的现象,从而顺利地进行口罩m2的收纳。
[0140]
而且,如图17所示,实施方式3的盒300中,本体部1在闭姿势与开姿势之间,能够成为可在以上端部e1a而接地的状态下自立的自立姿势。由此,通过将口罩m2放置于上侧折片部2a,并利用设为反转姿势的下侧折片部2b的第一翻折部25以及第二翻折部26来夹持口罩m2,从而能够保持口罩m2。由此,能够将盒300利用作为用于临时放置口罩m2的支架。而且,当本体部1处于自立姿势时,也可使口罩m2的绳带m2a卡止于卡止部324。由此,能够更切实地保持口罩m2。另外,盒300中,本体部1也可能够在自立姿势下以下端部e1b来接地而自立。
[0141]
<其他>
[0142]
以上,对本发明的口罩盒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