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结构注塑拉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34166发布日期:2023-01-24 18:33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结构注塑拉链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新结构注塑拉链,该结构的注塑拉链结构稳定,强度提升且平滑柔顺。


背景技术:

2.拉链以材质来分类,分为尼龙拉链、注塑拉链和金属拉链,其中注塑拉链色泽丰富多彩,质地坚韧、耐磨损、抗腐蚀,较受箱包和服装客户的欢迎。但是,目前市面上传统的注塑拉链,左右两边的链牙1齿合时,如图12所示,均为拉链一边的一颗链牙1的牙头连接部12嵌入到对边相邻的两颗链牙1之间,形成齿合。每颗链牙1都是如此。这种嵌入方式的齿合,决定了目前的注塑拉链存在着结构性的缺陷:即想要提升注塑拉链左右两边的结合强度,就需要加大链牙1的牙头连接部12的尺寸,但是加大牙头连接部12尺寸之后,会造成拉链齿合时牙头连接部12嵌入困难,即使勉强嵌入,拉链的拉动会很不顺畅,严重影响拉链的顺滑度,而且这种结合方式的注塑拉链,由于齿合以后,链牙1之间存在着齿合作用力的相互传递,所以加大牙头连接部12尺寸之后的拉链僵直硬挺,会严重影响到服装的缝制,甚至影响服装的整体效果。另一方面,如果想要提升注塑拉链的齿合的顺畅性能,就需要减小牙头连接部12的尺寸,但是减小牙头连接部12尺寸后虽然可以让拉链齿合顺畅,但是齿合后的拉链结合强度却无法保证,甚至拉链齿合后容易发生开裂的现象。虽然考虑拉链强度和顺滑度的相互影响,可以找到牙头连接部12尺寸的平衡点,但是平衡点基础上的注塑拉链,其左右两边的结合强度始终是该拉链的品质隐患,也制约了这款拉链的进一步发展。
3.因此提高注塑拉链的强度,同时提升注塑拉链的顺滑度已经成为拉链行业企业和客户的迫切需求,而目前这种拉链一边的一颗链牙1的牙头嵌入到对边相邻的两颗链牙1之间,形成齿合的注塑拉链,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上述目前注塑拉链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结构注塑拉链,一边的某一颗链牙1只与对边的一颗链牙1形成齿合。该新结构注塑拉链能使注塑拉链强度提升且平滑柔顺。
5.本发明的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新结构注塑拉链,包含布带2和链牙1,链牙1包含位于布带2表面的链牙本体11和沿着链牙本体11一侧边延伸并露出布带2的牙头连接部12,牙头连接部12以布带面为中心分为牙头连接部正面121和牙头连接部反面122,牙头连接部正面121和牙头连接部反面122中至少有一面呈弯钩状结构,二边布带2上的牙头连接部12的弯钩方向相反,当二边布带2上的链牙1进行齿合时,一边布带2上的某一颗链牙1只与对边布带2的一颗链牙1形成齿合。
7.在一些实施例中,弯钩状结构可以为外侧为圆弧型,圆弧型的一端与链牙本体11一侧连接;弯钩状结构的内侧为“s”型弧线,“s”型弧线一端与外侧圆弧型相连,另一端以弧
线方式与链牙本体11的另一侧连接。
8.优选地,所述“s”型弧线的垂直部分尺寸t11为牙头连接部12的宽度尺寸t1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即当二边布带2上的链牙1齿合时,二边链牙1齿合部分的横向距离c2大于链牙1弯钩外侧与对面链牙本体11之间的间隙c1。
9.在一些实施例中,弯钩状结构可以为外侧为圆弧型,圆弧型的一端与链牙本体11一侧连接;弯钩状结构的内侧为阶梯状结构,阶梯状结构一端与外侧圆弧型相连,另一端以弧线方式与链牙本体11的另一侧连接。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弯钩状结构还可以为外侧为圆弧型,圆弧型的一端与链牙本体11一侧连接,弯钩状结构的内侧为直线型,该直线一端与弯钩外侧圆弧相连,另一端以弧线方式与链牙本体11另一侧连接。
11.优选地,直线与拉链两边链牙1齿合连接方向的夹角α小于90
°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拉链左右两边链牙本体11平齐分布,弯钩状结构的外侧圆弧型的一端用直线方式与链牙本体11一侧连接。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拉链左右两边链牙本体11错位分布,弯钩状结构的外则圆弧型的一端用弧线方式与链牙本体11一侧连接。
14.优选地,链牙本体11错位程度p1为不超过链牙1间距p 2的一半,即p1<p2/2。
15.在一些实施例中,牙头连接部反面122呈弯钩状结构,链牙正面在对应牙头连接部反面122位置设有一长方体,每颗链牙正面的长方体之间的间距p4相同,长方体从链牙本体正面111根部向牙头连接部正面121延伸至牙头顶端,顶部上方设有一个三角形锥体,锥体的厚度从锥体底部向锥体顶部逐渐减小,锥体顶点位置与注塑拉链两边链牙1齿合中心线a重叠。
1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7.本发明的牙头连接部12的弯钩状结构使两边的牙头连接部12相互扣搭,对横向拉力而言,这么大范围扣搭方式的结合强度要比传统常规注塑拉链的牙头连接部嵌入方式提升很多。此外,左右链牙齿合部分的横向距离c2大于链牙弯钩外侧与对面链牙本体之间的间隙c1,这样链牙1纵向方面的结合是稳定和有保障的。
18.另外,从拉链的顺滑性能方面分析,本发明新结构的注塑拉链左右两边链牙的牙头连接部尺寸t1比传统常规结构的两边链牙1的牙头连接部尺寸t0小,以及要齿合时本发明的牙头连接部需进入的对应空间尺寸h1比传统常规结构的牙头连接部需进入的对应空间尺寸h0大,因此两边链牙1齿合时,本结构肯定更方便,更轻松,显然比常规结构更顺滑。
19.再次,本发明新结构的注塑拉链的链牙1结合方式是一边的某一颗链牙1只与对边的一颗链牙1扣搭齿合,形成一组独立的齿合链牙1;不同于前文所述传统注塑拉链的齿合方式,本结构中每一组的齿合链牙1与邻组链牙1之间没有齿合关系,就不会发生传统齿合方式中链牙1因为齿合作用力而形成的整个链条的僵直硬挺,本结构的注塑拉链齿合后,拉链会非常平滑和柔顺。
附图说明
20.图1为实施例一中拉链齿合后的链牙局部示意图。
21.图2为实施例一中拉链单个链牙的正视图和仰视图。
22.图3为实施例二中拉链齿合后的链牙局部示意图。
23.图4为实施例三中拉链齿合后的链牙局部示意图。
24.图5为实施例四中拉链齿合后的链牙局部示意图。
25.图6为实施例五中拉链齿合后的链牙局部示意图。
26.图7为实施例五中拉链单个链牙的正视图和侧视图
27.图8为实施例五中拉链齿合后正面链牙的视图。
28.图9为实施例六中拉链齿合后的链牙局部示意图
29.图10为实施例一所示注塑拉链与常规注塑拉链链牙比较示意图。
30.图11为实施例六所示注塑拉链的正面链牙与常规注塑拉链链牙比较示意图。
31.图12为常规注塑拉链齿合后的链牙局部示意图。
32.图中标号说明:
[0033]1‑‑
链牙、11
‑‑
链牙本体、111
‑‑
链牙本体正面、112
‑‑
链牙本体反面、12
‑‑
牙头连接部、121
‑‑
牙头连接部正面、122
‑‑
牙头连接部反面;
[0034]2‑‑
布带、31
‑‑
凸体、32
‑‑
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36]
实施例一
[0037]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新结构注塑拉链包含布带2和链牙1,链牙1包含位于布带2表面的链牙本体11和沿着链牙本体11一侧边延伸并露出布带2的牙头连接部12,牙头连接部12以布带面为中心分为牙头连接部正面121和牙头连接部反面122。牙头连接部正面121和牙头连接部反面122中至少有一面呈弯钩状结构,为了便于说明,本实施例以牙头连接部正面121和牙头连接部反面122为一体的弯钩状结构进行说明,其它结合方式在后面的其它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二边布带2上的牙头连接部12的弯钩方向相反,这样当二边布带2上的链牙1进行齿合时,一边布带2上的某一颗链牙1只与对边布带2的一颗链牙1形成齿合,而不是在两颗链牙1之间齿合。
[0038]
在本实施例中,弯钩状结构的外侧为圆弧型,圆弧型的一端用直线方式与链牙本体11一侧连接;弯钩状结构的内侧为“s”型弧线,“s”型弧线一端与外侧圆弧型相连,另一端以弧线方式与链牙本体11的另一侧连接。所述“s”型弧线垂直部分尺寸t11为牙头连接部12的宽度尺寸t1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即
[0039]
牙头连接部12的弯钩状结构使两边的牙头连接部12相互扣搭,这种结合方式的拉链,整个弯钩内侧“s”型弧线的垂直高度基本为两边链牙1的横向齿合的有效范围,很明显,对横向拉力而言,这么大范围扣搭方式的结合强度要比传统常规注塑拉链的牙头连接部嵌入方式提升很多。此外,左右链牙齿合部分的横向距离c2大于链牙弯钩外侧与对面链牙本体之间的间隙c1,这样链牙1纵向方面的结合是稳定和有保障的。
[0040]
另外,从拉链的顺滑性能方面分析,顺滑度其实就是拉链两边链牙1在拉链拉头的拉动引导下,链牙1齿合的难易程度,从图10所示可知,比较本发明新结构的注塑拉链左右
两边链牙1和传统常规结构的两边链牙1的牙头连接部尺寸t1和t0,以及要齿合时牙头连接部需进入的对应空间尺寸h1和h0,很明显,牙头连接部尺寸t1比t0小,而空间尺寸h1又比h0大,因此两边链牙1齿合时,本结构肯定更方便,更轻松,显然比常规结构更顺滑。
[0041]
再次,如图1所示,本发明新结构的注塑拉链的链牙1结合方式是一边的某一颗链牙1只与对边的一颗链牙1扣搭齿合,形成一组独立的齿合链牙1;不同于前文所述传统注塑拉链的齿合方式,本结构中每一组的齿合链牙1与邻组链牙1之间没有齿合关系,就不会发生传统齿合方式中链牙1因为齿合作用力而形成的整个链条的僵直硬挺,本结构的注塑拉链齿合后,拉链会非常平滑和柔顺。
[0042]
在本实施例中,二边布带2上的链牙本体11设定为平齐分布。牙头连接部12外侧中间层设有与布带2方向平行的凹槽32,如图2所示,链牙本体11靠近牙头连接部12一侧设有一方形凸体31,该凸体31的宽度小于前述凹槽32的宽度,凸体高度确保拉链齿合时可以进入对应凹槽,且左右链牙1齿合部分的横向距离c2大于链牙1弯钩外侧与对面链牙本体11之间的间隙c1。而齿合后链牙本体11一侧的方形凸体31,可以进入对边牙头的弯钩外侧所设的对应凹槽32,这样又可以保证齿合后的拉链受到垂直于拉链表面的外力的时候,左右两边依然不会分开。
[0043]
实施例二
[0044]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一提供的弯钩状结构作进一步改进,如图3所示,仅将实施例一中弯钩状结构的弯钩内侧“s”型弧线结构改为直线型,其余保持不变。该直线一端与弯钩外侧圆弧相连,另一端以弧线方式与链牙本体11另一侧连接,并且该牙头连接部12内侧直线与拉链两边链牙1齿合连接方向(垂直于布带2方向)的夹角α小于90
°

[0045]
本改进中两边链牙1的齿合面为直线平面,这种两边结合强度会更稳定;另外直线面与牙头连接部12弯钩外侧圆弧形成尖角,很显然,与圆弧结构相比,尖角结构的相互齿合更容易,所以与实施例一相比,本改进两边链牙1的齿合会更顺畅。
[0046]
实施例三
[0047]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一提供的弯钩状结构作进一步改进,如图4所示,仅将实施例一中弯钩状结构的弯钩内侧“s”型弧线结构改为阶梯状结构,其余保持不变。该阶梯状一端与弯钩外侧圆弧相连,另一端以弧线方式与链牙本体11另一侧连接。
[0048]
本实施例中弯钩内侧的阶梯状结构为“s”型弧线的变形结构,链牙齿合后,横向有两个齿合平面,纵向也有一个齿合平面,显然,这样拉链无论横向还是纵向的结合强度都是稳定和有保障的。
[0049]
实施例四
[0050]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一中所提的链牙本体11的分布方式进行改进,链牙1的牙头连接部12的弯钩状结构可以采用实施例一、二和三中的任何一种或者等同替代,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将拉链左右两边链牙本体11的平齐分布改进为错位分布,该方案链牙本体11错位程度p1为不超过拉链链牙1间距p 2的一半,即p1<p2/2。
[0051]
(本方案中,错位方式为提升齿合时牙头连接部在上方的一边的链牙本体11,本方案中为右边链牙1)
[0052]
弯钩状结构的外则圆弧型的一端用弧线方式与链牙本体11一侧连接。
[0053]
本改进中链牙本体11的错位设定后,提升了链牙本体11的位置,这样两边链牙1在
拉链拉头的拉动引导过程中,齿合会更进一步顺畅。
[0054]
实施例五当链牙反面保持实施例一、二和三中的任何一种或者等同替代,就可以保证左右链牙1的结合强度。链牙正面可以根据美观的需要进行任意设置。本实施例作为举例说明,如图6所示,在链牙本体11错位分布的条件下,链牙本体11以布带面为中心分为链牙本体正面111和链牙本体反面112,本实施例中牙头连接部反面122和链牙本体反面112采用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中的方案,链牙正面设定如下:链牙正面在对应牙头连接部反面122位置设有一长方体,即注塑拉链左右两边相互齿合的每一组的两颗链牙1,其正面各有一个长方体;每颗链牙正面的长方体之间的间距p4相同。
[0055]
长方体从链牙本体正面111根部向牙头连接部正面121延伸至牙头顶端,顶部上方设有一个三角形锥体,如图7所示,锥体的厚度从锥体底部(即紧贴长方体部)向锥体顶部逐渐减小,锥体顶点位置与注塑拉链两边链牙1齿合中心线a重叠。
[0056]
本实施例中链牙反面保持不变,就可以保证左右链牙1的结合强度。其次,其链牙正面的设定,让齿合后的注塑拉链正面呈现出明显的金属拉链的表面风格(如图8所示),而且注塑拉链的颜色是用色粉配置的,因此本方案可以为客户提供原来金属拉链无法生产的,全新颜色系列的金属拉链表面风格的产品。实施例六本实施例还对实施例五中提到的链牙正面提供了一种替代方案,如图9所示,链牙本体正面111采用常规结构,本实施例对牙头连接部正面121进行改进,设定为目前常规的椭圆型牙型,并且减小该牙头连接部正面121的尺寸t5,减小到常规注塑拉链链牙1牙头尺寸t0的80
‑‑
90%。(如图11所示)
[0057]
这样,正面链牙1的齿合可以更顺畅,更重要的一点,减小牙头尺寸后,就不会发生前文所述链牙1僵直硬挺的情况,齿合后拉链整体上比原来会更柔软,拉动效果也会更顺滑。
[0058]
本文中所述前、后、左、右、上、下按照人物观察视角为标准,装置面对观察者的一面定义为前,观察者左侧定义为左,依次类推。
[0059]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垂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0060]
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