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行李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88806发布日期:2023-02-28 17:33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电动行李箱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箱包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行李箱。


背景技术:

2.电动行李箱是在传统行李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之可骑行,以减轻行李箱的携带负担。如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920396170.4公开的电动行李箱,包括可骑坐的箱体、安装在箱体上的前轮和后轮、控制前轮转向的转向机构、安装于转向机构的运行控制器、控制模块,用户骑坐于箱体上,通过手部操作运行控制器,运行控制器将用户的操作指令转换成电信号并传送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根据操作指令控制前轮转动,后轮从动于前轮转动。
3.但是,发明人在本技术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现有的电动行李箱中,转向机构上的把手通常无法对其进行收纳,把手置于箱体的上表面,导致把手容易出现左右晃动的情况,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也影响了电动行李箱的整体美观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动行李箱,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一种电动行李箱,包括箱体、位于箱体底部前侧的前轮、位于箱体底部后侧的后轮以及与所述前轮连接并控制前轮转向的转向机构,所述箱体由塑料材料制成,所述转向机构包括转向把手,所述箱体顶部设有与转向把手相适配的把手槽。通过上述设计,本技术将箱体采用塑料材料结构,相比于现有的铝制箱体,能够在保证结构强度的情况下,大幅减少电动行李箱的整体重量,同时在箱体顶部设置把手槽,将转向把手采用隐藏式的收纳设计,一方面能够有效地避免转向把手出现随意晃动的情况,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箱体上表面的平整度,既便于用户收纳,又大大提高了电动行李箱的整体美观度。
6.优选地,所述把手槽侧面边沿处设有缺口。当需要使用转向把手时,缺口的设计能够方便用户将手伸入把手槽内并将转向把手向上拉出,操作使用十分便捷。
7.优选地,所述箱体顶部设有提把和提把槽,所述提把固定安装于提把槽内。提把的设计能够方便用户抓取电动行李箱,同时将提把设置于提把槽内的隐藏式设计,一方面能够提高电动行李箱的整体平整度和美观度,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用户骑坐于箱体上时的舒适度,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感受。
8.优选地,所述箱体两侧设有箱门,所述箱门底部与箱体铰接,所述箱体顶部靠近箱门的一侧设有密码锁,所述箱门顶部设有与密码锁相适配的第一锁扣。通过密码锁和第一锁扣的配合,能够有效地保证用户使用的安全性。
9.优选地,还包括用以控制电动行李箱运行的控制模块和用以提供电动行李箱运行电力的电池,所述控制模块设置于箱体内部,所述箱体后部设有电池插槽、usb接口和电源按键,所述电池可拆卸地安装于电池插槽内,所述电池、usb接口和电源按键均与控制模块连接。通过上述设计,当电池出现电量用尽或者损坏时,用户可以随时拆卸和更换、安装电池,同时usb接口可以方便用户为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充电,大大提高了用户使用的便利
性。
10.优选地,所述箱体前侧和后侧均开设有灯槽,所述灯槽内设有灯带。灯带一方面可以提供照明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警示或提高视觉美观等用途。
11.优选地,所述箱体两侧底部设有脚踏部和脚踏槽,所述脚踏部安装于脚踏槽内。脚踏部的设计能够在用户骑行时提供脚部支撑,进而提高用户骑行时的舒适性,同时将脚踏部安装于脚踏槽内的隐藏式设计,能够提高箱体的表面平整度,进而提升电动行李箱的整体美观度。
12.优选地,所述脚踏部的一端通过转轴与脚踏槽内部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转轴外部套设有扭簧,所述脚踏槽内部的另一端设有自锁器,所述脚踏部的另一端设有与自锁器相适配的第二锁扣。
13.优选地,所述自锁器为甲壳虫自锁器。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电动行李箱的立体图;
15.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电动行李箱的俯视图;
16.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电动行李箱的后视图;
17.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电动行李箱在箱门打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18.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电动行李箱的侧视图;
19.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电动行李箱中,脚踏部的安装示意图;
20.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电动行李箱中,环形框体的立体图;
21.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电动行李箱中,转向把手的立体图;
22.图9为本技术提供的电动行李箱在收纳状态下的示意图;
23.图10为本技术提供的电动行李箱中,转向机构与前轮、包裹罩连接的示意图;
24.图11为本技术提供的电动行李箱中,包裹罩的立体图;
25.图12为本技术提供的电动行李箱中,前轮连接于转向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26.图13为本技术提供的电动行李箱中,转向连接件的立体图;
27.图14为本技术提供的电动行李箱中,固定座的立体图;
28.图15为本技术提供的电动行李箱中,转向把手与第二管体连接的分解示意图;
29.图16为本技术提供的电动行李箱中,第一管体与前轮的连接的分解示意图;
30.图17为本技术提供的电动行李箱中,转向机构的剖视图;
31.图18为图17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32.图19为本技术提供的电动行李箱中,限位件的立体图;
33.图20为本技术提供的电动行李箱中,u型卡箍的立体图;
34.图21为本技术提供的电动行李箱中,滑塞的立体图;
35.图22为本技术提供的电动行李箱中,转向连接件连接于固定座和第一管体的连接示意图;
36.图23为本技术提供的电动行李箱中,套接块的立体图。
37.其中:10-箱体,101-前轮,102-后轮,103-电池插槽,104-usb接口,105-电源按键,106-环形框体,107-第一盖体,108-第二盖体,109-第一连接板,110-第二连接板,111-第三
连接板,112-第四连接板,113-主体部,114-第一边缘部,115-第二边缘部,116-平直连接部,117-波纹连接部,118-固定座,119-把手槽,120-缺口,121-提把,122-提把槽,123-转向连接件,124-u型叉体,125-立杆,126-支承罩体,127-立管,128-第一线孔,129-延伸部,130-包裹罩,131-第三线孔,132-第四线孔,133-套接块,134-固定块,135-装配座,136-螺纹孔,137-轴扁身,138-腰形扁孔,139-螺母,140-轴肩,141-垫片,142-倒角,143-轮轴固定件,144-后轮轮轴,145-轴孔,146-箱门,147-密码锁,148-第一锁扣,149-脚踏部,150-脚踏槽,151-转轴,152-扭簧,153-自锁器,154-第二锁扣,155-缺口避让部,156-灯槽,157-灯带,20-转向机构,201-运行控制器,202-转向杆,203-转向把手,204-第一管体,205-第二管体,206-限位件,207-第二线孔,208-管衬套,209-贯通空间,210-上座体,211-下座体,212-销孔,213-u型卡箍,214-定位销轴,215-销轴安装部,216-基座,217-滑动座,218-限位销,219-弹簧,220-滑塞,221-第一开口,222-第二开口,223-销孔,224-滑动块,225-抵压块,226-按压块,227-抵压杆,228-锥块,229-滑动空间,230-腰形孔,231-固定套,232-转向限位滑槽,233-转向限位件,234-左握把,235-右握把,236-调速转把,237-刹车转把,30-电池,40-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的说明,而非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限制。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简化文字描述以区别于类似的对象,而不能理解为特定的次序间的先后关系。
39.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动行李箱,包括箱体10、安装于箱体10底部的前轮101和后轮102、与前轮101连接并控制前轮101转向的转向机构20、安装在箱体10上用以控制电动行李箱运行的控制模块(图中未示出)、电池30以及安装在箱体10后部的用以推动或拖动电动行李箱移动的拉杆40。箱体10后部设有电池插槽103、usb接口104和电源按键105,电池30可拆卸地安装于电池插槽103内,电池30、usb接口104和电源按键105均与控制模块连接,通过前述设计,当电池30出现电量用尽或者损坏时,用户可以随时拆卸和更换、安装电池,同时usb接口104可以方便用户为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充电,大大提高了用户使用的便利性。前轮101采用轮毂电机车轮,控制模块与轮毂电机车轮信号连接以控制轮毂电机车轮转动,电池30与轮毂电机车轮电连接以提供工作电力。该电动行李箱在电力驱动模式下,用户骑坐于箱体10上,并通过手部操控安装在转向机构20上的运行控制器201,运行控制器201将用户的操作指令转换成电信号并传送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根据操作指令控制前轮101转动,后轮102从动于前轮101转动。用户转动转向机构20,实现前轮101的转向,进而实现电动行李箱的转向。该前轮101不仅可以实现电动行李箱的转向,还可以提供电动行李箱的移动动力。用户骑行于该电动行李箱,可以节省体力,亦提高了用户体验。当然,用于亦可以将电动行李箱相对地面倾斜放置,仅通过后轮12支撑于地面,此时用户通过安装在箱体后部的拉杆40,推动或拖动电动行李箱移动,作为普通行李箱使用。
40.需要说明的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电动行李箱的后轮102亦可以采用轮毂电机车
轮,此时前轮101从动于后轮102转动。
41.参阅图3和图7,箱体10包括环形框体106、分别安装在环形框体106两侧的第一盖体107和第二盖体108。该环形框体106为由塑料材料制成的环形支架。环形框体106呈四方形。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环形框体106亦可以呈圆形、椭圆形或其他数量的几何多边形,例如:五边形或六边形等。本实施例中,环形框体106具有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连接板109、第二连接板110、第三连接板111和第四连接板112。其中:第一连接板109和第三连接板111上下相对设置,第二连接板110和第四连接板112前后相对设置。任意相邻的两个连接板的连接处呈圆弧形。第一连接板109构成箱体10的顶壁,第二连接板110构成箱体10的前壁,第三连接板111构成箱体10的底壁,第四连接板112构成箱体10的后壁。板状的第一连接板109、第二连接板110、第三连接板111和第四连接板112之间形成箱体10的收容空间。通过将该环形框体106作为箱体10的主体支撑部件,不仅方便于箱体10安装,还节省了箱体10的生产制作成本。塑料材料的箱体相比于现有的铝制箱体,能够在保证结构强度的情况下,大幅减少电动行李箱的整体重量。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环形框体106亦可以作为电动行李箱箱体的内衬。
42.参阅图3和图7,环形框体106包括位于环形框体106中部的主体部113、分别位于主体部113两侧的第一边缘部114和第二边缘部115。第一盖体107安装在第一边缘部114上,第二盖体108安装在第二边缘部115上。环形框体106的主体部113包括相邻设置的平直连接部116和波纹连接部117。平直连接部116和波纹连接部117相间连续设置。平直连接部116和波纹连接部117的数量根据设计需求设置,例如:平直连接部116的数量为三个,波纹连接部117的数量为两个,三个平直连接部116与两个波纹连接部117相间设置。波纹连接部117为环形框体106的加强筋。加强筋的数量可以根据环形框体106的宽度设置,例如:两至四个加强筋并列设置。加强筋的数量亦可以为一个。设置于环形框体106上的每一加强筋亦呈环形状。并列设置的加强筋提高了环形框体106的支撑强度。
43.参阅图1至图2、图9和图10,转向机构20安装在环形框体106的前侧。转向机构20包括转向杆202及与转向杆202连接且位于收容空间外的转向把手203。环形框体106的第一连接板109(箱体顶壁)前侧开设有配合组装转向杆202的通孔。转向杆202贯穿于第一连接板109,转向把手203位于箱体10上方,方便于用户骑坐于箱体10时操控转向把手203。
44.第一连接板109(箱体顶壁)前侧设有与转向把手203相适配的把手槽119,把手槽119的前侧开设有缺口120,缺口120与把手槽119连通,当转向把手203处于收纳状态时,转向把手203落入把手槽119内进行收纳固定,一方面能够有效地避免转向把手203出现随意晃动的情况,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箱体10上表面的平整度,既便于用户收纳,又大大提高了电动行李箱的整体美观度;当需要使用转向把手203时,缺口120的设计能够方便用户将手伸入把手槽119内并将转向把手203向上拉出,操作使用十分便捷。第一连接板109(箱体顶壁)上部设有提把121和提把槽122,提把121设置于提把槽122内,并且提把121的两端与第一连接板109固定连接。提把121的设计能够方便用户抓取电动行李箱,同时将提把121设置于提把槽122内的隐藏式设计,一方面能够提高电动行李箱的整体平整度和美观度,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用户骑坐于箱体上时的舒适度,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感受。
45.环形框体106的第三连接板111(箱体底壁)设有位于收容空间内用以安装前轮101的固定座118。转向杆202与前轮101连接,用户转动转向把手203,实现前轮101的转向。本实
施例中的电动行李箱通过在箱体内部设有安装前轮101的固定座118,转向机构20贯穿箱体的顶壁与安装在固定座118上的前轮101连接,使得转向机构20安装在箱体的内侧,相应减小了电动行李箱的体积;另外,连接于转向机构20的前轮101安装箱体底壁上,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前轮位于箱体前侧,亦能够减小电动行李箱的前后尺寸,相应减小电动行李箱的体积,方便于收纳电动行李箱。
46.参阅图12和图13,前轮101安装在环形框体106的底部并位于环形框体106的前端。前轮101通过转向连接件123安装在环形框体106上,并与转向机构20的转向杆202连接。前轮101的数量为一个。转向连接件123采用为轮叉,前轮101通过轮轴组装在轮叉上。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前轮101的数量亦可以为两个,转向连接件123相应采用为轮轴支架,两个前轮101组装在轮轴支架上。
47.参阅图13,转向连接件123包括安装轮轴的u型叉体124及与u型叉体124固定连接的立杆125。前轮101通过轮轴安装在u型叉体124上。立杆125与转向机构20的转向杆202固定连接,转动转向杆202相应转动立杆125。该立杆125与转向杆202位于同一转轴线上,并围绕同一转轴线转动,通过转动转向杆202,立杆125带动前轮101同步转向。
48.参阅图10和图14,固定座118包括与环形框体106固定连接的支承罩体126及与支承罩体126固定连接的立管127。支承罩体126位于箱体10内部,并包容u型叉体124的上部。支承罩体126具有容u型叉体124跟随立杆125转动时的转动空间,有利于轮叉跟随转向杆202转动。支承罩体126亦可以减少灰尘渗入到箱体10内部。立管127套接于立杆125的外周,立杆125通过轴承可转动地连接于立管127。需要说明的是:前轮101采用为轮毂电机车轮时,为方便控制模块和电池30分别连接于轮毂电机车轮,轮毂电机车轮通过导线分别连接于控制模块和电池30。该导线包括信号线和电源线。支承罩体126开设有容导线贯穿的第一线孔128,有利于导线由环形框体106内部引出至环形框体106外部。第一线孔128呈弧形状的腰形孔,腰形孔能够给导线提供活动空间,避免导线被扯断。本实施例中,前轮101通过轮叉安装在位于箱体10内部的固定座118上,不仅可以方便于组装前轮101,还可以节省电动行李箱的体积;该前轮101连接于转向机构20的转向杆202,用户转动转向把手203实现电动行李箱的转向。
49.支承罩体126的边缘沿环形框体106的内缘延伸,其延伸部129贴合于箱体10内壁,并通过紧固件安装在环形框体106上,以增加固定座118的安装牢固性。支承罩体126、支承罩体126的延伸部129以及立管127通过模具注塑一体成型制作。立管127的外周设有多个加强肋,以提高立管127的稳定性。控制模块安装在支承罩体126的延伸部129上,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环形框体106的开孔破坏性,提高环形框体106的支撑强度。
50.参阅图12、图15和图16,转向杆202包括与立杆125固定连接的第一管体204、可伸缩地连接于第一管体204并与转向把手203连接的第二管体205、用以限制第二管体205相对第一管体204伸缩位置的限位件206以及可贯穿于第一管体204和第二管体205的内部并连接于转向把手203的导线(图中未示出)。可伸缩的转向杆202,有利于调整转向把手203的操控高度,方便不同体型的用户骑行电动行李箱。当转向把手203调整至最低高度时,有利于用户收纳电动行李箱,节省收纳空间。用以操控电动行李箱运行的运行控制器201安装在转向把手203上,导线贯穿于转向杆202与运行控制器201连接,可提高电动行李箱的美观性。导线的一端与运行控制器201连接,另一端与控制模块连接。其中:第一管体204底部的管壁
上开设有容导线自转向杆202的管状空间内引出至转向杆202外部的第二线孔207。导线的另一端贯穿第二线孔207与控制模块连接。该导线采用为信号线。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转向把手203安装有电子设备时,该导线亦可以采用为电源线,具体根据转向机构20的设计采用相应的导线。
51.参阅图10和图11,环形框体106的内壁安装有用以包裹第一管体204的包裹罩130,使得第一管体204与物品放置区分隔设置。该包裹罩130沿第一管体204的长度方向设置并贴合固定于环形框体106的第二连接板110(箱体前壁);包裹罩130的上端延伸至环形框体106的第一连接板109(箱体顶壁),包裹罩130的上端固定在第一连接板109上;包裹罩130的下端延伸至安装在环形框体106上的固定座118,包裹罩130的下端固定在固定座118的支承罩体126上。包裹罩130上开设有对应于第二线孔207的第三线孔131。该包裹罩130亦能够进一步提高环形框体106的支撑强度。连接运行控制器201的导线的另一端贯穿第二线孔207后,再贯穿第三线孔131与控制模块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该包裹罩130还开设有对应于第一线孔128的第四线孔132,连接轮毂电机车轮的导线贯穿第一线孔128后贯穿第四线孔132,再分别与控制模块和电池30连接。当然,该包裹罩130亦可以不开设第四线孔132,连接轮毂电机车轮的导线贯穿第一线孔128后贯穿第三线孔131,亦能够分别与控制模块和电池30连接。
52.参阅图15和图16,第一管体204和第二管体205呈中空的管状结构。第一管体204和第二管体205的管状中空空间的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多边形采用为三边形、四边形或五边形等数量的多边形,具体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定。本实施例中,管状结构的中空横截面为四边形,以引导第二管体205相对第一管体204的伸缩方向,还可以减小转向杆202拉伸状态下的第二管体205相对第一管体204的晃动幅度。第一管体204间隙配合于第二管体205,第一管体204和第二管体205的间隙处设有管衬套208。该管衬套208固定于第一管体204的顶端并位于第一管体204和第二管体205之间。第一管体204套接于第二管体205的外周。管衬套208可以减少第一管体204和第二管体205的接触面积,减小了摩擦力以提高相对滑动性能;亦能防止第一管体204的内壁划伤第二管体205的外壁。限位件206安装在第二管体205的套接端。限位件206设有容连接转向把手203的导线贯穿的贯通空间209,贯通空间209指沿转向杆202的长度方向贯通。该导线贯穿于贯通空间209而延伸于第一管体204和第二管体205内。其中:至少部分的导线呈具有弹性的螺旋形状,以配合于拉伸和收缩状态的转向杆202。
53.参阅图17至图20,本实施例中,限位件206为一柱形座体。该限位件206分为上座体210和下座体211。容导线贯穿的贯通空间209贯通于上座体210和下座体211。该贯通空间209呈圆形并位于限位件206的一侧。限位件206的上座体210嵌入于第二管体205的管状空间内。第二管体205的管壁和上座体210设有配合销轴固定连接的销孔212。第二管体205的外围设有套接于第二管体205的u型卡箍213。u型卡箍213位于第二管体205和第一管体204之间。u型卡箍213的壁体上设有伸入于销孔212的定位销轴214,该定位销轴214使得第二管体205和限位件206固定连接,以增加限位件206的安装牢固性。下座体211外露于第二管体205并位于第二管体205的下侧。下座体211配合安装于第一管体204的管状空间内。限位件206通过上座体210固定连接于第二管体205,方便于限位件206的组装,并降低了安装难度。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限位件206亦可以整体安装于第二管体205的管状空间内,并通过
紧固件固定连接于第二管体205。
54.参阅图18和图19,限位件206包括位于限位件206一侧的贯通空间209和位于限位件206另一侧的销轴安装部215。该销轴安装部215包括具有内腔的基座216、安装在基座216内部的滑动座217、突设于滑动座217的一端并可跟随滑动座217滑动的限位销218、连接于滑动座217的另一端并可顶持滑动座217的弹簧219、可伸入于基座216内部用以抵接滑动座217并控制滑动座217滑动的滑塞220。限位件206的上座体210设有容滑塞220伸入于基座216内部的第一开口221。滑塞220贯穿于该第一开口221并抵接于滑动座217。安装在基座216上的限位销218位于限位件206的下座体211,基座216上设有容限位销218凸伸出基座216的第二开口222。
55.参阅图15、图16、图18和图19,第一管体204上设有与限位销218配合的销孔223,限位销218伸入于销孔223时,即可限制第二管体205相对第一管体204伸缩位置。反之,限位销218脱离于销孔223时,可以改变第二管体205相对第一管体204伸缩位置。销孔223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以限制第二管体205相对第一管体204的至少两种伸缩位置。滑动座217设有配合于滑塞220抵压的滑动块224。滑动块224上设有第一滑动斜面。滑塞220的抵接端设有与滑动块224滑动配合的抵压块225。抵压块225上设有与第一滑动斜面配合滑动的第二滑动斜面。转向把手203上设有控制滑塞220向下移动的按压块226。按压块226与滑塞220之间设有抵压杆227,通过抵压杆227以传递按压块226施加于滑塞220的按压力。用户向下摁压按压块226,通过抵压杆227施力于滑塞220时,抵压块225跟随滑塞220向下移动,第二滑动斜面抵持于第一滑动斜面可以使得滑动座217向基座216内部收缩,同时限位销218跟随滑动座217向基座216内部收缩,限位销218脱离于销孔223,此时可改变第二管体205相对第一管体204伸缩位置;用户停止施力于抵压杆227时(即抵压杆227的抵压力被消除),安装于基座216内部的弹簧219通过弹性伸展力顶持滑动座217向基座216外部移动,设于滑动块224上的第一滑动斜面反向抵持于抵压块225,使得滑塞220向上移动,限位销218跟随滑动座217向基座216外部移动;用户上下拉动第二管体205相对第一管体204移动,当限位销218移动至开设于第一管体204上另一销孔223位置时,弹簧219得到进一步伸展,限位销218通过弹簧219的弹性伸展力伸入于另一销孔223中,限制第二管体205相对第一管体204的处于另一伸缩位置。
56.参阅图18至图21,滑塞220相对第一开口221上下移动时,为防止滑塞220脱离于第一开口221,该滑塞220的侧面设有向下单方向导入的锥块228。限位件206的中空部设有容锥块228上下移动的滑动空间229,锥块228的上下移动距离受限于滑动空间229的高度尺寸,即能够防止滑塞220脱离于第一开口221。该滑塞220采用为塑料件,并开设有腰形孔230。锥块228的设置位置对应于腰形孔230的部位。装配滑塞220时,装配人员用力挤压滑塞220位于腰形孔230的腰身部向中间施压,使得滑塞220上设有腰形孔230的部位产生形变,以方便于设在滑塞220侧面的锥块228装配到滑动空间229内,方便于滑塞220的装配。第一开口221上凹设有容锥块228装配的导角沿口,能够进一步提高滑塞220的装配效率,以方便于安装滑塞220。
57.参阅图12、图13、图14、图22和图23,本实施例中,转向连接件123的立杆125贯穿于安装在固定座118上的立管127,第一管体204的底端设有套接于立杆125的套接块133。套接块133包括安装在第一管体204的管状空间内的固定块134和与固定块134固定连接并配合
于第一管体204底端面的装配座135。固定块134的横截面呈四边形,并匹配于第一管体204的中空管状空间,可以防止第一管体204相对套接块133发生转动现象,使得第一管体204带动套接块133同步转动。该套接块133的固定块134安装在第一管体204的管状空间内,第一管体204的管壁和固定块134开设有容螺钉连接的螺纹孔136,套接块133通过螺钉与第一管体204固定连接,提高套接块133与第一管体204的安装牢固性,亦能够进一步提高套接块133与第一管体204的转向同步性。固定块134的尺寸小于装配座135,装配座135的横截面呈圆形并适配于第一管体204的外缘,固定块134嵌入于第一管体204的管状空间内时,第一管体204的底端面抵靠于装配座135,以增加套接块133与第一管体204的装配可靠性。立杆125与套接块133套接的轴身为轴扁身137,套接块133开设有与轴扁身137配合的腰形扁孔138,通过轴扁身137与腰形扁孔138的配合,可以防止立杆125相对套接块133发生转动现象,使得套接块133能够带动立杆125同步转动,以带动前轮101转向。立杆125的轴扁身137凸出于固定块134并向上延伸,轴扁身137的延伸端设有外螺纹,并与螺母139螺纹连接,套接块133通过螺母139及轴肩140固定在立杆125的轴扁身137上,使得立杆125与套接块133固定连接。转向连接件123的立杆125与套接块133固定连接,且套接块133与第一管体204固定连接,使得转向连接件123与转向杆202固定连接,以通过转向连接件123方便于安装转向杆202。
58.参阅图1和图16,第一管体204的顶端设有套接于第一管体204外周的固定套231,该固定套231安装在把手槽119内。该固定套231抵持于套设在第一管体204顶端的管衬套208,结合轮叉能够辅助装配第一管体204。转向杆202的第一管体204通过轮叉的立杆125安装在箱体10上,并通过固定套231进行辅助装配,结构简单,并提高了转向机构20的装配速度。
59.参阅图22,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套接块133套接于立杆125的轴扁身137,通过立杆125的轴肩140能够限制套接块133向下轴向移动,与轴扁身137螺纹连接的螺母139能够限制套接块133向上轴向移动。为进一步限制套接块133相对立杆125向下轴向移动,套接块133的装配座135与安装转向连接件123的固定座118之间设有垫片141,该垫片141套接于立杆125的外周,以垫高装配座135与固定座118之间的间隔距离,垫片141配合立杆125的轴肩140共同限制套接块133向下轴向移动,并能够消除轴肩140因加工精度原因或机械性磨损原因产生的负面影响。即:立杆125的轴肩140高度位置因车床加工精度原因而向下设置时,套接块133相对立杆125相应向下轴向移动,那么此时仅通过垫片141亦能够限制套接块133向下轴向移动。本实施例中,立杆125的轴肩140与套接块133接触时,套接块133的腰形扁孔138的缘口设有倒角142,避免立杆125的轴肩140与套接块133接触,仅通过垫片141限制套接块133向下轴向移动,即限制了转向机构20的安装高度。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垫片141亦可以替换为压缩弹簧,该压缩弹簧不仅可以限制套接块133向下轴向移动,还可以给转向把手203带来缓冲性能,提高转向把手203抓握时的舒适性。
60.参阅图22和图23,本实施例中,转向连接件123、套接块133和转向杆202围绕同一轴线转动。转向杆202设有围绕转向杆202的轴心线转动的转向限位滑槽232,立管127设有伸入于转向限位滑槽232的转向限位件233。转向限位滑槽232开设在套接块133的装配座135的外缘上,呈弧形状。转向限位件233为固定连接在立管127上的螺钉。螺钉的螺帽位于转向限位滑槽232中。用户转动转向把手203时,转向限位件233可以限制转向把手203的转
动角度,防止电动行李箱在较快速度运行的情况下,因转向角度过大而发生摔倒现象。
61.参阅图8,本实施例中,转向把手203上安装有左握把234、右握把235和运行控制器201。运行控制器201包括安装在转向把手203右侧的调速转把236和安装在转向把手203左侧的刹车转把237。调速转把236紧挨着右握把235,刹车转把237紧挨着左握把234。调速转把236和刹车转把237能够相对转向把手203周向转动。调速转把236和刹车转把237均设有容大拇指按压或拨动的施力件。调速转把236和刹车转把237均通过导线连接于控制模块。用户在操控调速转把236和刹车转把237时,其双手的手掌部分别抓握右握把235和左握把234,并通过对应的大拇指调整施力件相对转向把手203的转动位置,即可以实现电动行李箱的调速和电子刹车。调速转把236的调速器为电位器或霍尔传感器。
62.参阅图3和图7,本实施例中,后轮102安装在环形框体106的底部并位于环形框体106的后端。后轮10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后轮106通过轮轴固定件143安装在环形框体106的第三连接板111(箱体底壁)上。轮轴固定件143通过紧固件与环形框体106固定连接或与环形框体106一体成型。环形框体的第一边缘部114和第二边缘部115均向主体部113的外围扩设并凸出于环形框体106的主体部113。轮轴固定件143设有安装后轮轮轴144的轴孔145,后轮轮轴144贯穿于轴孔145并与轮轴固定件143固定连接。两个后轮102通过轴承可转动地连接于后轮轮轴144,并分别位于轮轴固定件143的两侧。
63.参阅图1、图2、图4至图6,第一盖体107和第二盖体108的外侧均设有侧门板,侧门板上设有箱门146,两个箱门146底部分别与侧门板铰接,两个箱门146顶部分别与第一盖体107和第二盖体108可拆卸连接。具体地,第一连接板109靠近第一边缘部114和/或第二边缘部115的一侧设有密码锁147,箱门146上设有与密码锁147相适配的第一锁扣148,以提高用户使用的安全性。第一盖体107和第二盖体108的下部均设有脚踏部149和脚踏槽150,脚踏部149设置于脚踏槽150内,脚踏部149的一端通过转轴151与脚踏槽150内部一端转动连接,转轴151外部套设有扭簧152,脚踏槽150内部的另一端设有自锁器153,例如甲壳虫自锁器,脚踏部149的另一端设有与自锁器153相适配的第二锁扣154,用户通过翻动脚踏部149并将其按压至脚踏槽150内,利用第二锁扣154和自锁器153的配合实现脚踏部149的折叠收纳,用户再次按压脚踏部149,自锁器153解锁并在扭簧152的作用下自动弹出,实现脚踏部149的展开使用。第一盖体107和第二盖体108的底部均凹设有配合安装后轮102的缺口避让部155,以减少因安装工艺后轮102凸出于箱体10侧边,提高电动行李箱的美观性。当然在实际安装场景中并不排除后轮102会略微凸出于箱体10侧边。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电动行李箱作为登机箱使用时,该电动行李箱的三边尺寸之和小于或等于1250mm。
64.参阅图1和图7,第二连接板110和第四连接板112的表面均开设有灯槽156,灯槽156内设有灯带157,灯带157与控制模块连接,灯带157一方面可以提供照明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警示或提高视觉美观等用途。
6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