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挎包的多功能行李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30119发布日期:2021-12-15 12:15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前置挎包的多功能行李箱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行李箱,尤其是一种多功能行李箱。


背景技术:

2.行李箱是日常出行用品,在用户的长短途出行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常规的行李箱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1)行李箱在闭合状态下,不方便从中拿取或者放入一些临时用的小物件;如果将行李箱放在地面上拉开再取放物品,就会暴露箱内的私人物品,既不方便又不能保护隐私。2)一般而言符合登机尺寸的行李箱(航空公司登记尺寸要求为高度不超过55厘米、宽度不超过40厘米、厚度不超过20厘米或者长宽高三者之和不超过115厘米),不论是硬箱还是软箱,存在一个最大的载物容积,而且相对是刚性的容量,如果恰好有部分超出刚性容量的物品,就无法妥善收纳在行李箱中;而如果强行收纳额外的物品导致行李箱鼓起而变形,会对箱内物品和行李箱本身造成潜在的损坏,而且在登机安检时就无法通过尺寸检查,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办理手续和下飞机后等待接收托运的行李。3)常规行李箱功能较为单一,除了存放衣物,起到运输行李箱的作用,通常存放于家里、交通工具或酒店里,使用功能和使用场景有局限性;4)行李箱是日常耐用品,但是也无法忽视其本身可以满足一定的时尚和个性化需求,而传统的行李箱一旦购买之后就无法再对其型体进行个性化的改造,趣味性和个性化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是要提出一种前置挎包的多功能行李箱,以增强常规行李箱的使用容积、便利性、功能性和趣味性。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前置挎包的多功能行李箱,由前箱壳、后箱壳、密码锁、万向轮、可伸缩拉杆、提手和一个可拆卸挎包组合而成,所述可拆卸挎包通过连接结构与前箱壳可拆卸连接。
5.进一步,所述可拆卸挎包连接在前箱壳形成的凹陷区域;所述前箱壳形成的凹陷区域位于前箱壳边、角的开放区,或者位于前箱壳内部的非开放区;且凹陷区域的大小、形状与可拆卸的挎包的形式相适配。
6.进一步,所述可拆卸挎包具有伸缩围,且伸缩围依附在挎包拉链中,当需要额外的容积时,所述伸缩围向外拉开伸展,实现容积的增大。
7.进一步,所述可拆卸挎包的伸缩围未打开时,所述可拆卸的挎包的整体厚度小于等于前箱壳的凹陷深度。
8.进一步,所述可拆卸挎包直接连接在前箱壳面板上,使行李箱整体容积为行李箱容积加上挎包容积;当挎包的伸缩围拉开后,所述行李箱整体的容积为行李箱容积加上挎包容积和伸缩围展开部分的容积。
9.进一步,所述连接结构为t型凹卡槽固定结构,用于小规格可拆卸挎包,包括固定在挎包的后壳上的若干数量的t型柱和固定在前箱壳凹陷区域上对应t型柱数量的凹型卡
槽,一个t型柱与一个凹型卡槽为一组t型凹卡槽固定结构;所述凹型卡槽正面上端有圆形的大通孔,大通孔直径略大于t型柱顶端圆柱体直径,大通孔下缘连通有小通孔,小通孔的直径略大于t型柱中间圆柱体的直径,t型柱中间圆柱体两侧具有弧形凸起;在大通孔和小通孔连接处有凸起结构;所述凹型卡槽背面为圆角矩形开放腔体,四角有螺丝孔位;凹型卡槽放置于前箱壳凹型区域内,从前箱壳内部通过垫片和螺丝固定,凹型卡槽背面的圆角矩形腔体与箱壳表面形成一个半开放腔体,所述半开放腔体是t型柱顶端圆柱体的活动空间,所述凹型卡槽的正面与前箱壳凹型区域的底面平齐。
10.进一步,所述小规格可拆卸挎包包括前盖、挎包拉链、挎包后壳、拉片、可翻转d型环、挂钩、肩带,所述挎包后壳两侧通过挂钩连接肩带形成便携的时尚随身挎包。
11.进一步,所述连接结构为磁力挂钩结构,用于中规格可拆卸挎包,包括固定连接在前箱壳的l型下沉区域内的若干个排列有序的三角形磁钩和固定在挎包的后壳上对应若干个三角形磁钩的磁力凹陷座,一个磁力凹陷座与一个三角形磁钩为一组磁力挂钩组件。
12.进一步,每一组磁力挂钩组件中的三角形磁钩呈上尖下宽的角度,前端面嵌有磁体,中间段内含螺柱,并由一颗螺丝从背后安装固定在前箱壳的l型下沉空间内;磁力凹陷座与之对应,呈下宽上窄的形态,便于在挎包安装时对位,防止误操作;所述磁力凹陷座中心位置嵌有磁体,背后三个角上内含螺柱,整体下沉在挎包的包后壳中,并由螺丝固定;当磁力凹陷座与三角形磁钩安装完成后,所述磁力凹陷座与三角形磁钩的磁体通过磁力相互吸引并且中心与中心对齐,当磁体相互对齐时,三角形磁钩刚好被卡在磁力凹陷座内,三角形磁钩的两边被磁力凹陷座两边所限制,从而无法从正面水平取出,只能从下而上垂直退出。
13.进一步,所述连接结构为工字型导柱和导轨凹槽结构,用于与前箱壳前面区域相同的大规格可拆卸挎包,包括前箱壳前面设有的n条导轨凹槽和挎包后壳内嵌有的对应n条导轨凹槽的n条工字型导轨;所述导轨凹槽上端呈y型开口,便于挎包上的工字型导柱的配合安装,所述导轨凹槽下端嵌有导轨槽内磁铁;所述工字型导轨底部嵌有导柱内磁铁。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本实用新型能够增强常规行李箱的使用容积、便利性、功能性和趣味性。
16.当需要放置超过常规行李箱刚性容量的物品时,在行李箱内部装满物品后,可以拉开前置挎包中的伸缩围,将装不下的、需要临时取用的物品放入到容积增大了的挎包之中,从而使得行李箱的整体容积变大,能够装入更多的物品。
17.可拆卸前置挎包扩大了传统行李箱的使用场景,在起到运输物品作用之后,行李箱通常被放置在家中、酒店等地方闲置,而附带挎包的多功能行李箱还可以将挎包拆卸下来,与肩带连接后形成便携的时尚随身挎包,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于此同时,挎包作为一个模块化的部件具有不同的大小和形式,通过相同的可拆卸结构来实现挎包与前箱壳的连接与分离。选用不同的挎包安装在箱壳上能实现不同的搭配和效果,可以实现对整体的个性化表达,富有变化和趣味性,改变了传统行李箱购买之后没有任何变化的无趣之处。
附图说明
18.图1是小挎包置于行李箱体的凹陷区域前侧立体示意图;
19.图2是小挎包置于行李箱体的凹陷区域后侧立体示意图;
20.图3是中挎包置于行李箱体的凹陷区域前侧立体示意图;
21.图4是中挎包与行李箱体的凹陷区域分离前侧立体示意图;
22.图5是大挎包置于行李箱体无凹陷区域的前端立体示意图;
23.图6是大挎包置于行李箱体无凹陷区域前端伸缩围展开立体示意图;
24.图7是大挎包与行李箱体前端面连接结构示意图;
25.图8是小挎包的前盖打开示意图;
26.图9是小挎包伸缩围展开示意图;
27.图10是小挎包带肩带示意图;
28.图11是小挎包与行李箱之间的凹型卡槽连接结构示意图;
29.图12是凹型卡槽结构中的凹型卡槽结构示意图;
30.图13是图12中的凹型卡槽半截图;
31.图14是图12中的凹型卡槽内腔结构示意图;
32.图15是图14中的凹型卡槽内腔结构半截图;
33.图16是t型柱与凹型卡槽连接示意图;
34.图17是图16中的t型柱与凹型卡槽连接剖视图;
35.图18是小挎包后壳通过t型柱与后箱壳上的凹型卡槽连接示意图;
36.图19是t型柱卡入凹型卡槽过程示意图;
37.图20是中挎包的多功能行李箱前侧立体示意图;
38.图21是中挎包的多功能行李箱侧面立体示意图;
39.图22是中挎包的前盖打开立体示意图;
40.图23是中挎包通过后箱壳通过磁力挂钩系统连接示意图;
41.图24是中挎包后壳上安装磁力凹陷座正面示意图;
42.图25是中挎包后壳上安装磁力凹陷座外面示意图;
43.图26是三角形磁钩用螺丝固定在前箱壳上的示意图;
44.图27是磁力凹陷座和三角形磁钩正面立体示意图;
45.图28是磁力凹陷座和三角形磁钩反面立体示意图;
46.图29是磁力凹陷座和三角形磁钩配合连接纵向剖视立体图;
47.图30是磁力凹陷座和三角形磁钩配合连接纵向剖视立体图;
48.图31是大挎包的多功能行李箱前侧立体示意图;
49.图32是大挎包的前盖打开立体示意图;
50.图33是大挎包带有伸缩围立体示意图;
51.图34是大挎包与行李箱箱体连接结构前侧立体示意图;
52.图35是大挎包与行李箱箱体连接结构后侧立体示意图;
53.图36是大挎包与行李箱箱体连接结构中的导轨槽结构示意图;
54.图37是大挎包与行李箱箱体连接结构横截面图;
55.图38是大挎包与行李箱箱体连接结构纵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56.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57.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前置挎包的多功能行李箱,由前箱壳1、后箱壳2、密码锁3、万向轮4、可伸缩拉杆5、提手6和一个可拆卸的挎包组合而成。可拆卸的挎包7通过连接结构与前箱壳1可拆卸连接。
58.可拆卸的挎包分为小挎包7、中挎包8、大挎包9三种规格。可拆卸挎包包括包前盖10、挎包拉链11、挎包后壳12、可翻转d型环13、t型柱14、伸缩围15、拉片16、肩带17、挂钩18。t型柱14与前箱壳1上的凹型卡槽19相配合。
59.在使用过程中,如果需要取、放一些临时用的物品,可以拉开挎包拉片,使挎包前盖向前翻转一定的角度,挎包则处于打开状态,存、取物品后再此闭合拉链,方便取物的同时也保护了隐私;
60.当需要放置超过常规行李箱刚性容量的物品时,在行李箱内部装满物品后,可以拉开前置挎包中的伸缩围,将装不下的、需要临时取用的物品放入到容积增大了的挎包之中,从而使得行李箱的整体容积变大,能够装入更多的物品。
61.前置挎包的行李箱整体容积的增加主要体现在两种形式:
62.第一种形式表现为挎包整体固定在由前箱壳形成的凹陷区域之内并且是可拆卸的,见图1,2,3,4,前壳形成的凹陷区域可以是不同面积、不同形状、不同位置、不同深浅的,凹陷区域可以是在前箱壳边、角的开放区,也可以是在前箱壳内部的非开放区;于此同时挎包的大小、形状、形式可以有多种的变化。在挎包的伸缩围不打开时,挎包的整体厚度约等于前箱壳的凹陷深度,前置挎包的伸缩围是依附在挎包拉链中的,常规使用时不拉开,当需要额外的容积时,拉开伸缩围即可实现容积的增大。
63.第二种形式表现为前箱壳的凹陷深度为零,也就是可拆卸挎包直接固定在前箱壳1面板上,见图5,6,7,挎包自身的容积就相当于行李箱整体容积增大的一部分,当把挎包的伸缩围再拉开时,整体的容积还可以再次增大。
64.当挎包处于前箱壳凹陷区域内且伸缩围不打开时,见图8,行李箱的整体尺寸并未发生变化,过机场安检时满足登机要求;当挎包处于前箱壳凹陷区域内且伸缩围打开时,见图9,行李箱整体的容积已经扩大了,并且在外观尺寸上也发生了变化,那么在过机场安检之前将挎包从前箱壳上取下,此时的行李箱主体依然符合登机尺寸的要求;相比传统的行李箱增大了容积,而相比于部分可伸缩的拉杆箱,它们在伸缩之后装满物品时是无法再缩为可登机尺寸的,只能将行李箱去办理托运。
65.当前箱壳凹陷区域的深度为零时,前置挎包的行李箱整体增加了容积,在过机场安检时同理可拆下前置挎包,使得行李箱主体既然符合登机尺寸。
66.可拆卸前置挎包扩大了传统行李箱的使用场景,在起到运输物品作用之后,行李箱通常被放置在家中、酒店等地方闲置,而附带挎包的多功能行李箱还可以将挎包拆卸下来,与肩带17连接后形成便携的时尚随身挎包,见图10,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于此同时,挎包作为一个模块化的部件具有不同的大小和形式,通过相同的可拆卸结构来实现挎包与前箱壳的连接与分离。选用不同的挎包安装在箱壳上能实现不同的搭配和效果,可以实现对整体的个性化表达,富有变化和趣味性,改变了传统行李箱购买之后没有任何变化的无趣之处。
67.模块化挎包与箱壳的连接具有多种连接结构,以下连接结构举例:
68.如图11所示,挎包后壳上铆接固定有若干数量的t型柱14,在前箱壳1凹陷区域上固定有对应数量的凹型卡槽19,一个t型柱14与一个凹型卡槽19为一组固定结构,不同大小的挎包需要不同数量组的固定结构,下图的固定结构组数为4组。
69.如图12至图17所示,凹型卡槽正面上端有圆形通孔,圆形通孔直径略大于t型柱顶端圆柱体直径,圆形通孔下缘连通有小直径的通孔,小通孔的直径略大于t型柱14中间圆柱体的直径,t型柱14中间圆柱体两侧具有弧形凸起;在大通孔和小通孔连接处有凸起20;凹型卡槽背面为圆角矩形开放腔体,四角有螺丝孔位21;凹型卡槽放置于前箱壳凹型区域内,从前箱壳1内部通过垫片22和螺丝23固定,凹型卡槽背面的圆角矩形腔体与前箱壳1表面形成一个半开放腔体24,此半开放腔体24是t型柱14顶端圆柱体的活动空间,此时凹型卡槽的正面与前箱壳1凹型区域的底面是平齐的。
70.如图18,19所示,挎包的安装过程如下:手持挎包与前箱壳凹型区域平行,挎包的侧面与前箱壳的侧面维持在同一平面上,然后垂直下移将t型柱14顶端接触到前箱壳凹陷区域的底面,因为凹型卡槽19的正面处于同一平面,而挎包侧面又与箱壳侧面平齐,所以只需上下移动使得4只t型柱14恰好落入凹型卡槽19的大直径通孔中,此时挎包后壳的底面应该与前箱壳凹型空间的底面齐平,然后再将挎包向下移动,t型柱14顶部圆柱体则在凹型卡槽的圆角矩形腔体内同步移动,等遇到阻力时用力将挎包向下扣到无法移动,则t型柱14中间圆柱体两侧弧形凸起25恰好与凹型卡槽19上弧形凸起20过盈配合后落入到凹型卡槽19正面的小直径通孔中固定,从而完成挎包的安装。在t型柱14没有向下安装到位时,挎包整体是可以小范围上下移动的,一旦挎包被凹型卡槽19上弧形凸起20卡住,则挎包是同时被四组弧形凸起所限制而固定。
71.取下挎包的方式则更为简易,在挎包底部与箱壳的空间中用力向上推动,使得t型柱中间圆柱体两侧弧形凸起从凹型卡槽的弧型凸起经过一次过盈摩擦后退出来,然后继续向上平移到顶部,此时t型柱顶端圆柱体在凹型卡槽背面的圆角矩形腔体内也处于顶部而不会被下端所阻挡,再将挎包垂直取出,安装上肩带即可变为肩包或者挎包。
72.中号挎包的装配结构实施例:
73.如图20,21,22所示,在中号挎包8实施例中,挎包比前例中的小包体积大,所占据的前箱壳空间也更大,比例更自由;
74.前置中号挎包的行李箱由中号挎包8和行李箱主体构成,中号挎包8包括包前盖10、包后壳12、可翻转d型环13、伸缩围15、前包拉片26;行李箱主体包括前箱壳1、后箱壳2、双锁位密码锁3、万向轮4、可伸缩拉杆5、提手6、主拉片30;前箱壳面上有l型下沉区域27,见图23,l型下沉区域27与中号的挎包8的面积大小近似,l型下沉区域27会形成一个凹陷下沿的支撑台面31,当挎包正确安装后能帮助支撑起中号挎包8的主要重量。
75.如图23至图30所示,中号挎包与行李箱之间还依靠若干组磁力挂钩系统相连接,在每一组磁力挂钩组件中由三角形磁钩32和磁力凹陷座33组成;三角形磁钩32呈上尖下宽的角度,前端面嵌有磁体,中间段内含螺柱,可由一颗螺丝34从背后安装固定在前箱壳的l型下沉区域空间内;磁力凹陷座33与之对应,呈下宽上窄的形态,便于在挎包安装时对位,不会造成误操作,其它便于对应安装形状的磁钩和凹陷座形态(如圆形、梯形)等也在保护范围之内;磁力凹陷座33中心位置嵌有磁体35,背后三个角上内含螺柱,整体下沉在中号挎
包的包后壳12中,并由螺丝34固定;当磁力凹陷座33与三角形磁钩32安装完成后,两者的磁体35会因磁力而相互吸引并且中心与中心对齐,当磁体35相互对齐时,三角形磁钩32也刚好被卡在磁力凹陷座33内,三角形磁钩32的两边被磁力凹陷座34两边所限制(阻挡区域36),从而无法从正面水平取出,解除的方法就是从下而上垂直退出。
76.中号挎包的安装方式:
77.在行李箱前盖l型下沉区域内固定有若干个排列有序的三角形磁钩(图23中以梯形分布的4组做示例),在中号挎包的包后壳也固定有数量一致的磁力凹陷座。中号挎包的包后壳两侧面上下端均固定有可翻转d型环可供单只或双只带有挂钩的织带所勾连固定,从而自由组合成单肩包或双肩包灵活使用。
78.安装中号挎包的方式简便且不易出错,将中号挎包背面贴近行李箱前箱壳的l型凹陷区域上端,然后自上而下垂直滑落,由于三角形磁钩和磁力凹陷座分布合理,当中号挎包贴着前箱壳滑落到位后,四颗磁体立即相互吸引并吸附在一起,于此同时将三角形磁钩限制在磁力凹陷座内而不会从水平方向脱落;当中号挎包安装到位后,挎包底部也正好落在前箱壳凹陷下沿的支撑台面上,使得前挎包的重量得到坚固的支撑;于此同时挎包上的前包拉片再扣入到行李箱前箱壳顶部的双锁位密码锁中,对前挎包进行安全加密的同时也进行第三重纬度的固定,从而使得前置挎包的安全性和牢固性都得到保障。
79.在中号挎包安装固定完成后,还可以拉开前拉片从而打开挎包前盖,便于存放和拿取物品。需要额外的空间时,可以展开前挎包伸缩围用于增大存储空间。
80.取下前挎包的方式也十分便捷:在双锁位密码锁拨动正确的密码后弹开前包拉片,然后手握前挎包两侧自下而上垂直上拉即可取出前挎包单独使用。
81.大号挎包的装配结构实施例:
82.如图31至图38所示,在大号挎包9的实施例中,行李箱前盖附带的挎包尺寸达到最大;行李箱主体由前箱壳1、后箱壳2、密码锁3、手把6、可伸缩拉杆5、万向轮4组成;大号挎包9由挎包前盖10、挎包后壳12、组合式拉链11、可翻转d型环13、工字型导柱构成。
83.具体的,行李箱前箱壳由注塑成型,在前箱壳正面有n条导轨凹槽40(n可以为1、2、3、4、5等),导轨凹槽40上端呈y型开口41,便于挎包上的工字型导柱的配合安装,导轨凹槽下端嵌有导轨槽内磁铁43。
84.大号挎包在挎包后壳的四边均固定有可翻转d型环13,便于单根或双根织带自由组合和搭配,可组合为单肩包、双肩包、斜挎包、手提包等;在挎包后壳有n条成型的凹槽,见图36,37,38,在凹槽内嵌有工字型导轨42并用螺丝固定,在工字型导轨底部嵌有导柱内磁铁44。
85.具体安装方式较为简便,把挎包上织带解除后,手持挎包两侧抬起到略高于行李箱顶部,将挎包整体调整到与前箱壳平行且贴近,然后自上而下移动挎包将工字型导柱插入到前箱壳的导轨凹槽内,等下落到导轨凹槽底部时,每个导柱内磁铁与导轨槽内磁铁相互吸合从而固定好大号挎包。取出时,手持挎包两侧用力向上提,施力将导柱内磁铁与导轨凹槽内磁铁分离后,持续向上抬起直到工字型导柱脱离导轨凹槽,将织带与可反翻转d型环勾连后即可灵活使用。
86.在大号挎包固定在前箱壳时,可以拉开挎包拉链将挎包前盖打开,便于存取物品;当需要存放较多物品时,可以拉开拉链边上伸缩围从而增大前挎包的容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