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表带扣件结构及手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07615发布日期:2022-03-02 05:25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表带扣件结构及手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手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表带扣件结构及手表。


背景技术:

2.手表,或称为腕表,是指戴在手腕上,用以计时/显示时间的仪器,手表通常是利用皮革、橡胶、尼龙布、不锈钢等材料,制成表带,将显示时间的“表头”束在手腕上,手表构造手表由表头、表带(表扣)组成,表带是手表重要的组成部分。
3.目前,手表的表带扣合装配常采用长表带打孔,短表带u形框+利仔的装配方式,这种方式不便于用户解开或者佩戴手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方便解开或佩戴的表带扣件结构及手表。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表带扣件结构,包括:
6.第一扣件结构,包括扣合部;以及
7.第二扣件结构,包括外壳、按压部件以及两个弹性部件,所述外壳内设有容纳空间,所述外壳上设有开口和连接通孔,两个所述弹性部件均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相对于所述连接通孔连接对称设置,在外力作用下,两个所述弹性部件沿预设方向相互远离运动,所述扣合部穿过所述连接通孔被两个所述弹性部件夹持,所述按压部件穿过所述开口,部分位于两个所述弹性部件连接处的外侧。
8.可选的,每一所述弹性部件包括第一弹性部,所述第一弹性部上与所述连接通孔相对的一侧设有夹持缺口,所述夹持缺口内延伸有夹持部,所述扣合部穿过所述连接通孔被两个所述夹持部夹持。
9.可选的,每一所述弹性部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弹性部连接的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二弹性部与所述容纳空间的内壁相抵,在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二弹性部受力挤压变形,两个所述弹性部件沿预设方向互相远离运动。
10.可选的,所述外壳内延伸有若干个限位壁,相邻两个所述限位壁之间形成一限位空间;
11.每一所述弹性部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弹性部连接的第三弹性部,所述第三弹性部和所述第二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一弹性部的相同一侧,所述第二弹性部围设所述第三弹性部,每一所述第三弹性部限制于一所述限位空间内,在外力作用下,两个所述弹性部件互相远离运动,所述第三弹性部相对于所述限位壁运动。
12.可选的,每一所述限位壁上延伸有止脱部,所述止脱部位于限位空间内;
13.所述第三弹性部上与所述止脱部相对的侧面设置滑动轨道,所述滑动轨道的滑动轨迹与所述预设方向对应,所述滑动轨道上远离所述第一弹性部的一端闭口设置;
14.所述止脱部和所述滑动轨道配合,所述止脱部可沿所述滑动轨道的滑动轨迹滑动。
15.可选的,所述外壳包括:
16.第一壳体,包括第一边缘壁和第一卡部,所述第一卡部自所述第一边缘壁延伸得到;以及
17.第二壳体,包括第二边缘壁,所述第二边缘壁上与所述第一卡部相对的位置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部收容限制于所述第一卡槽。
18.可选的,所述第一壳体还包括第二卡部,所述第二卡部自所述第一边缘壁延伸得到,所述第二边缘壁上与所述第二卡部相对的位置还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部收容限制于所述第二卡槽。
19.可选的,所述第一边缘壁上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二边缘壁上设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连接形成所述开口。
20.可选的,所述连接通孔设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上与所述连接通孔相对的位置设有避位槽。
21.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手表,包括上述的表带扣件结构,还包括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所述第一表带和所述第一扣件结构连接,所述第二表带和所述第二扣件结构连接。
22.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表带扣件结构,通过将扣合部穿过连接通孔按压入第二扣件结构内,在弹性力的作用下,扣合部被两个弹性部件共同夹持,实现第一扣件结构和第二扣件结构的连接,并且,通过按压位于外部的按压部件,使得两个弹性部件受力发生弹性形变,从而分离及沿预设方向互相远离运动,导致与扣合部脱扣,从而实现解开第一扣件结构和第二扣件结构。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带扣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图1所示的表带扣件结构的第二扣件结构的爆炸图。
26.图3是图2所示的第二扣件结构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图2所示的第二扣件结构的局部装配图。
28.图5是图1所示的表带扣件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
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1.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3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表带扣件结构及手表,两相对侧表带通过卡扣结构夹持限位的方式连接,并通过按压导致弹性变形以脱扣的方式解开,操作简单方便。
33.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带扣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带扣件结构,应用于手表,手表包括第一表带、第二表带和表盘,第一表带、第二表带分别连接于表盘的两相对侧。
34.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表带扣件结构用于连接或者解开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包括第一扣件结构100和第二扣件结构200,第一扣件结构100和第一表带连接,第二扣件结构200和第二表带连接。
35.进一步的,当第一扣件结构100和第二扣件结构200装配连接,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连接;当第一扣件结构100和第二扣件结构200解除连接,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解开。
36.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扣件结构100包括第一扣件本体11、第一表带连接部12以及扣合部13。第一扣件本体11的中间设置有收容槽(未标示),该收容槽用于在第一扣件结构100和第二扣件结构200装配连接时,覆盖收容部分的第二扣件结构200。第一表带连接部12连接于第一扣件本体11的一侧,用于与第一表带连接。扣合部13连接于第一扣件本体11的收容槽的中间,用于与第二扣件结构200装配连接。
37.可选的,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设置扣合部13上远离第一扣件本体11的部分的宽度大于与第一扣件本体11连接的部分的宽度,例如,将扣合部13设置为呈“t”型的结构。
38.基于扣合部13的设置方式,使得第一扣件结构100与第二扣件结构200之间的装配更加稳固。第一方面,可以避免因为误碰导致扣合部13与第二扣件结构200脱离的情况;第二方面,可以避免因为使用时间过久或者使用次数过多导致扣合部13容易发生滑脱的情况。
39.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对扣合部13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实现与第二扣件结构200装配连接的技术方案均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40.请参阅图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带扣件结构的第二扣件结构的爆炸图。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二扣件结构200用于控制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连接或者解开,包括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弹性部件23以及按压部件24。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扣合固定,形成一个具有容纳空间的外壳,弹性部件23以及部分的按压部件24位于该容纳空间内。
41.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结合图1所示,第一壳体21用于与第二壳体22形成具有容纳空间的外壳,共同限制弹性部件23以及部分的按压部件24,包括第一壳体本体211、第一卡
部212以及第二卡部213。
42.第一壳体本体211设有第一容纳槽(未标示),该第一容纳槽为容纳空间的一部分,由第一壳体本体211的第一边缘壁(未标示)围设形成。
43.第一容纳槽内设有避位槽214,该避位槽214自第一容纳槽的底部延伸得到,用于在扣合部13与第二扣件结构200装配连接之后,对扣合部13进行避位作用。
44.进一步的,第一边缘壁上设有第一缺口215,连接容纳空间与外部环境,用于按压部件24进行装配。
45.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缺口215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缺口215分别设于避位槽214的两相对侧。
46.第一卡部212、第二卡部213均自第一壳体本体211的第一边缘壁上朝向远离第一边缘壁的方向延伸得到,并且,均用于与第二壳体22扣合固定。
47.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卡部212设置有两处,与两个第一缺口215分别位于避位槽214的相同的两相对侧,第二卡部213设置有四处,两两距离设置,且分别位于避位槽214的另外两相对侧。
48.请参阅图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带扣件结构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2用于与第一壳体21连接固定为外壳,收容弹性部件23及部分的按压部件24,还用于限定弹性部件23以及与第二表带连接。
49.如图3所示,第二壳体22包括第二壳体本体221、第二表带连接部222以及限位壁223。
50.第二壳体本体221设有第二容纳槽(未标示),由第二壳体本体221的第二边缘壁(未标示)围设形成,该第二容纳槽为容纳空间的另一部分,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共同形成该容纳空间。
51.第二容纳槽内设有一连接通孔2211,用于第一扣件结构100与第二扣件结构200在装配连接或者解除连接时,供扣合部13穿过。结合图2所示,在第一扣件结构100与第二扣件结构200装配连接之后,该连接通孔2211与避位槽214位于相对位置。
52.进一步的,第二边缘壁上设有第一卡槽2212、第二卡槽2213以及第二缺口2214。
53.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二卡槽2212设置有两处,分别位于连接通孔2211的两相对侧,第二卡槽2213设置有四处,两两距离设置,分别位于连接通孔2211的另外两相对侧,第二缺口2214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连接通孔2211的两相对侧,两个第二缺口2214与四处第二卡槽2213位于连接通孔2211的相同两相对侧。
54.结合图2所示,在第一扣件结构100与第二扣件结构200装配连接之后,第一卡槽2212与第一卡部212位于相对位置,第一卡部212收容和限制于第一卡槽2212,第二卡槽2213与第二卡部213位于相对位置,第二卡部213收容和限制于第二卡槽2213,第二缺口2214与第一缺口215位于相对位置,第一缺口215和第二缺口2214连接形成一开口,供按压部件24穿过。
55.请复参阅图3,第二表带连接部222连接于第二壳体本体221的一侧,其远离第二壳体本体221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第二表带连接的结构。例如,第二表带连接部222上远离第二壳体本体221的一侧设置有凸杆,用于与第二表带进行铰接。
56.限位壁223位于第二容纳槽内,自第二容纳槽的底部延伸得到,呈矩形结构,用于
对弹性部件23进行限位作用,避免弹性部件23脱离第二壳体22。
57.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限位壁223设置为四个,四个限位壁223两两分别位于连接通孔2211的两相对侧,每一侧的两个限位壁223距离设置,共同限制弹性部件23,连接通孔2211两相对侧的限位壁223一一对应设置。
58.进一步的,同一侧的两个限位壁223之间形成一限位空间(未标示),在装配第二壳体22与弹性部件23时,弹性部件23的部分结构位于同一侧的限位空间内,与两个限位壁223紧密抵接,两个限位壁223对其施加相向的力的作用,从而达到限位的作用。
59.请参阅图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带扣件结构的局部装配图。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弹性部件23被第二壳体22限制,同时,弹性部件23锁定扣合部13或者解开扣合部13,以实现手表的佩戴或者解开。
60.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弹性部件23包括第一弹性部231、第二弹性部232以及第三弹性部233。
61.第一弹性部231可以为具有弹性的软胶材质或者金属材质,可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第一弹性部231具有锁定或者解开扣合部13的作用。
62.进一步的,第一弹性部件231的一侧上设有夹持缺口2311,夹持缺口2311的内壁延伸有夹持部2312,该夹持部2312用于在第一扣件结构100与第二扣件结构200装配之后,对扣合部13进行夹持作用。
63.第二弹性部与第一弹性部231连接,为异性弹簧,可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在弹性部件23与第二壳体22装配之后,第二弹性部232与第二容纳槽的内侧壁以及限位壁223抵持,具有限位的作用,同时,通过第二弹性部232的受力变形和恢复形状,可以控制第一扣件结构100及第二扣件结构200的装配连接和解除连接。
64.第三弹性部233与第一弹性部231连接,且被第二弹性部232围设,第三弹性部233和第二弹性部232位于第一弹性部231的相同一侧。在外力作用下,第二弹性部232受力挤压,带动第一弹性部231和第三弹性部233运动,使得第三弹性部233可相对于限位壁223运动。
65.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夹持部2312与第三弹性部233分别位于第一弹性部231的两相对侧。
66.如图4所示,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一个弹性部件23仅设有一个第三弹性部233,一个第三弹性部233被两个限位壁223共同限制。
67.在其它实施例中,一个弹性部件23可设置若干个第三弹性部233,若干个第三弹性部233位于第一弹性部231的相同一侧,并排且距离设置,第二壳体22内相应设置有若干个限位壁223,相邻两个限位壁223共同限制一个第三弹性部233。
68.如图4所示,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设置第三弹性部233为进行倒角的矩形结构,第三弹性部233的宽度小于同一侧的两个限位壁223之间的距离。
69.在其它实施例中,设置第三弹性部233为硬质塑胶结构,在每一限位壁上延伸有止脱部(图未示),止脱部位于限位空间内,在第三弹性部233上与止脱部相对的侧面设置滑动轨道(图未示),并且,滑动轨道上远离第一弹性部231的一端闭口设置,通过止脱部和滑动轨道的配合作用,实现弹性部件23与第二壳体22的装配连接,弹性部件23可相对于限位壁223发生位移,方便安装,同时,闭口设置方式可以避免弹性部件23与第二壳体22发生脱离。
70.如图4所示,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设置弹性部件23为两个,两个弹性部件23均与第二壳体22装配,且连接对称设置,两个弹性部件23的两个夹持缺口连接为与连接通孔2211位于相对位置的孔位,两个夹持部2312分别位于连接通孔2211的两相对侧。
71.如图4所示,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按压部件24用于通过按压实现解除连接第一扣件结构100和第二扣件结构200,以解开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
72.按压部件24包括按压本体241和阻挡部242,按压本体241用于实现按压解除连接,阻挡部242用于防止按压部件24脱离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连接形成的外壳。
73.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按压本体241位于容纳空间内的部分,其形状与两个连接对称设置的第一弹性部231连接形成的形状相似,两个连接对称设置的第一弹性部231连接,外部呈梯形,按压本体241上与其作用的部分的结构也成梯形设置,有利于在按压时,两个弹性部件23受力均匀。
74.阻挡部242设置为两个,两个阻挡部242分别连接于按压本体241的两相对侧,且均突出于按压本体241。
75.在第二扣件结构200装配完成之后,按压本体241部分位于容纳空间内,部分位于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连接形成的外壳外,两个阻挡部242均位于容纳空间内,且被容纳空间的内壁限位,使得按压部件24不会脱离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形成的外壳。
76.请参阅图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带扣件结构的剖视图。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扣件结构100与第二扣件结构200装配完成之后,扣合部13穿过连接通孔2211位于容纳空间内,在第二弹性部232与容纳空间的内壁的抵持力的作用下,扣合部13被两个夹持部2312夹持限位,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连接。
77.结合图4所示,当需要解除连接第一扣件结构100和第二扣件结构200时,按压位于外部的按压本体241,在外力的作用下,两个第二弹性部232发生弹性形变,带动两个第一弹性部231互相远离运动,促使扣合部13与两个夹持部2312脱离。
7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表带扣件结构,通过按压夹持的方式实现连接,并且,通过按压发生弹性形变导致脱扣的方式实现解开,操作简单方便。
79.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8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