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脊背幅及背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97768发布日期:2022-12-27 21:36阅读:40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包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护脊背幅及背包。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消费水准不断地提升,各式各样的背包成为人们身边不可或缺的饰品。人们对箱包产品的需求不光在其装饰性能上有所拓展,更要求其实用性有所加强。
3.目前,现有的背包大多为普通式结构,其包括包体结构以及设置于包体结构上的肩带。然而,现有技术中,包体结构大多采用软布材料,如图4所示,在使用者使用时,背包的背部与使用者的背部相互分离,背包的背部与使用者的背部贴合度较差,使用者大多会将身体前倾使包体结构的背部与身体的背部贴合,以通过脊椎以及背部的力量承载背包的负荷,久而久之,使用者的脊椎以及背部容易造成损伤。加之,现有背包的包体结构背部大多采用普通结构,使用时,使用者身体前倾,背包的包体结构直接贴靠在使用者背部,背包的包体结构背部透气性较差。
4.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护脊背幅及背包,其通过于背幅本体上的第一接触块、第二接触块分别一体式向上延伸向外倾斜形成一体式肩带,利用一体式向外倾斜构造,可以有效减少背包与背部之间的空隙,使背包更加贴服背部,保护脊柱。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7.一种护脊背幅,包括背幅本体,所述背幅本体上设置有左右间距布置的第一接触块、第二接触块,所述第一接触块和第二接触块分别一体式向上延伸向外倾斜形成一体式肩带。
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肩带的受力支点位于背幅本体的中上方处,且所述肩带的受力支点与背幅本体的顶端保持间距。
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接触块、第二接触块一同作为背幅本体上的第一接触部;所述背幅本体上对应第一接触块、第二接触块的下方设置有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块、第二接触块、第二接触部均为凸起结构,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形成第一通道,所述第一接触块、第二接触块之间形成有第二通道。
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肩带呈s形。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接触块和第二接触块各自所延伸形成一体式肩带,构成倒v型双肩带。
12.一种背包,包括背包,所述背包包括前面任一项所述的护脊背幅。
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背包还包括有设置于背幅本体后端的包体结构。
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肩带的受力支点位于包体结构背面的顶端下方3-7厘米处。
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背包还包括有护垫,所述护垫分别设置于第二接触部左右两侧。
1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17.一、其通过于背幅本体上的第一接触块、第二接触块分别一体式向上延伸向外倾斜形成一体式肩带,利用一体式向外倾斜构造,可以有效减少背包与背部之间的空隙,使背包更加贴服背部,保护脊柱。同时,其结构简单、易于生产。
18.二、肩带的受力支点设置于位于包体结构背面的顶端下方3-7厘米处,符合杠杆式原理,此位置设计有效借力、散力,使用者背负更轻松,更加符合人体工学设计,使用体验好。
19.三、一体式肩带呈s形,与背部肩胛骨片贴合度更高,有效支撑和分散背包的力量,进一步保护脊柱。
20.四、通过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的设置,一方面可以避开使用者脊椎位置,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两道透气通道,具有护脊和透气的特点。
21.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展开平面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平面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25.图4是现有背包的使用状态图。
26.附图标识说明:
27.10、背幅本体
ꢀꢀꢀꢀꢀꢀꢀꢀꢀꢀꢀꢀ
11、第一接触部
28.111、第一接触块
ꢀꢀꢀꢀꢀꢀꢀꢀꢀ
112、第二接触块
29.12、第二接触部
ꢀꢀꢀꢀꢀꢀꢀꢀꢀꢀ
13、第一通道
30.14、第二通道
ꢀꢀꢀꢀꢀꢀꢀꢀꢀꢀꢀꢀ
20、包体结构
31.21、肩带
ꢀꢀꢀꢀꢀꢀꢀꢀꢀꢀꢀꢀꢀꢀꢀꢀ
211、第一肩带
32.212、第二肩带
ꢀꢀꢀꢀꢀꢀꢀꢀꢀꢀꢀ
213、第一卡扣
33.22、护垫
ꢀꢀꢀꢀꢀꢀꢀꢀꢀꢀꢀꢀꢀꢀꢀꢀ
221、第一护垫
34.222、第二护垫
ꢀꢀꢀꢀꢀꢀꢀꢀꢀꢀꢀ
223、第二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35.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
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37.一种护脊背幅,包括背幅本体10,所述背幅本体10上设置有左右间距布置的第一接触块111、第二接触块112,所述第一接触块111和第二接触块112分别一体式向上延伸向外倾斜形成一体式肩带21。所述肩带21的受力支点位于背幅本体10的中上方处,且,所述肩带21的受力支点与背幅本体10的顶端保持间距。所述肩带21呈s形。所述第一接触块111和第二接触块112各自所延伸形成一体式肩带21,构成倒v型双肩带。
38.其中,所述背幅本体10上设置有上下布置的第一接触部11、第二接触部12,所述第一接触部11、第二接触部12为凸起结构,第一接触部11与第二接触部12之间形成第一通道13,所述第一接触部11中间凹设有第二通道14,所述第二通道14将第一接触部11划分为左右布置的第一接触块111、第二接触块112。在护脊背幅中,背幅本体10设置有第一通道13,以避开使用者脊椎位置,以及背幅本体10上形成两道透气通道,具有护脊和透气的特点。
39.其中,所述第一接触块111、第二接触块112为左右对称布置。所述第一接触部11、第二接触部12内分别设置有第一弹性材料。优选地,所述第一弹性材料为海绵。以及,所述第一接触部11、第二接触部12外表面设置有若干透气孔,所述透气孔位均匀布置。
40.一种背包,包括背包,所述背包包括前述的护脊背幅、设置于背幅本体10后端的包体结构20,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12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护垫22。
41.具体而言,所述第一接触块111、第二接触块112分别一体式向上延伸,形成第一肩带211、第二肩带212。优选地,所述肩带21的受力支点位于包体结构20背面的顶端下方3-7厘米处。在本实施例中,肩带21的受力支点位于包体结构20背面的顶端下方3-7厘米处,符合杠杆式原理,相比传统背包,该背包的肩带21的受力支点位于背幅本体10的中上方部分,此位置设计有效借力、散力,使用者背负更轻松。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肩带211、第二肩带212为左右对称设置,以及,第一肩带211、第二肩带212为s型结构。
42.所述肩带21为凸起结构,所述肩带21内设置有第二弹性材料,优选地,所述第二弹性材料为海绵。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肩带211、第二肩带212内分别设置有第二弹性材料,使得:肩带21与背部肩胛骨处贴合度更高,有效支撑和分散背包的力量,保护脊柱。在本实施例中,展开状态下,第一肩带211、第二肩带212形成倒v型结构,第一肩带211、第二肩带212可以有效减少背包与使用者背部之间的空隙,使背包更加贴合背部,保护脊柱。优选地,所述肩带21通过第一卡扣213连接,以提高肩带21与背部肩胛骨处贴合度。
43.所述护垫22为凸起结构,所述护垫22内设置有第三弹性材料,优选地,所述第三弹性材料为海绵。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接触部1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护垫221、第二护垫222,使得:护垫22与使用者背部贴合,实现背包的支点式承托,符合人体工学设计,以分散卸力,安全护脊。优选地,所述第一护垫221、第二护垫222通过第二卡扣223连接,以提高背包底部与使用者背部的贴合度。
44.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于背幅本体上的第一接触块、第二接触块分别一体式向上延伸向外倾斜形成一体式肩带,利用一体式向外倾斜构造,可以有效减少背包与背部之间的空隙,使背包更加贴服背部,保护脊柱。同时,其结构简单、易于生产。
45.其次是,肩带的受力支点设置于位于包体结构背面的顶端下方3-7厘米处,符合杠杆式原理,此位置设计有效借力、散力,使用者背负更轻松,更加符合人体工学设计,使用体
验好。
46.再者是,一体式肩带呈s形,与背部肩胛骨片贴合度更高,有效支撑和分散背包的力量,进一步保护脊柱。
47.以及,通过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的设置,一方面可以避开使用者脊椎位置,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两道透气通道,具有护脊和透气的特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