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口罩原料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65101发布日期:2022-06-18 07:12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口罩原料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口罩输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口罩原料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口罩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是将长条形的布条进行折叠、切断等步骤,制成单个的口罩,口罩生产多采用流水线,在对口罩进行不同的加工顺序时,需要经过不同的流水线段。
3.在实现本技术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的口罩原料输送装置难以调节传送带的角度,不方便使用,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口罩原料输送装置。
5.本技术提供一种口罩原料输送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口罩原料输送装置,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表面通过第一底座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杆,所述第一转杆的外壁上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动板,所述第一活动板的上端通过销轴连接有第二活动板,所述第二活动板的上端通过销轴连接有输送机构,所述输送机构的表面设置有支撑柱,所述工作台的表面设置有用于支撑支撑柱的第三支撑板,启动第一电机驱动第一转杆进行旋转,第一转杆的转动带动第一活动板进行旋转,第一活动板的转动带动第二活动板进行旋转,第二活动板的转动带动输送机构以支撑柱为中心进行翻转,从而调节输送机构的角度,方便使用。
7.可选的,所述输送机构包括与支撑柱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立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立板,所述第二立板的表面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杆,所述第二转杆贯穿第二立板,所述第二转杆的一侧通过传送带连接有第三转杆。
8.可选的,所述工作台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转杆贯穿第一支撑板,且第一转杆与第一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杆远离第二电机的一端与第一立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立板、第二立板转动连接。
9.可选的,所述第三支撑板的上端开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支撑柱相互匹配,所述支撑柱远离第二支撑板的一端设置有限位盘。
10.可选的,所述第三支撑板的侧壁上开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内滑动连接有挡块,所述挡块的底部开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与支撑柱相互匹配。
11.可选的,所述工作台的上方对称设置有u形板,两个所述u形板之间固定连接有衔接柱,所述工作台的上端通过第二底座安装有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端与u形板固定连接,所述u形板的上端与挡块固定连接。
12.可选的,所述第二立板的表面开有螺纹孔,所述第一立板与第二立板之间设置有第一调节杆,所述第一调节杆与第三转杆之间设置有第二调节杆,所述第一调节杆与第二
调节杆的两端均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一调节杆与第二调节杆均与螺纹孔相互匹配,所述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的外壁上均转动连接有滚筒,所述传送带滑动连接在滚筒的外壁,所述第一立板的表面开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与滚筒之间相互匹配。
13.可选的,所述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远离第一立板的一端均螺纹连接有限位环,所述第二转杆与第一调节杆之间设置有第四转杆,所述第四转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立板、第二立板转动连接,所述传送带滑动连接在第四转杆的外壁。
14.综上,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5.(1)启动气缸推动右侧的u形板往外移动,在衔接柱的衔接作用下,右侧的u形板推动左侧的u形板靠近第三支撑板移动,从而使挡块伸出第三凹槽,通过第一凹槽、第二凹槽、支撑柱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支撑左侧的支撑柱,启动第一电机驱动第一转杆进行旋转,第一转杆的转动带动第一活动板进行旋转,第一活动板的转动带动第二活动板进行旋转,第二活动板的转动带动第二支撑板以左侧支撑柱为中心进行翻转,从而调节传送带的角度,方便使用,提高本装置的适用范围。
16.(2)通过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螺纹孔之间的相互配合,方便固定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的位置,同时,方便调节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的位置,进而调节传送带的长度,通过外螺纹与挡块之间的相互配合,方便将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固定在第一立板与第二立板之间。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输送机构部分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说明:1、工作台;2、第一底座;3、第一电机;4、第一转杆;5、第一支撑板;6、第一活动板;7、第二活动板;8、第二支撑板;9、第一立板;10、第二立板;11、第二电机;12、第二转杆;13、传送带;14、第三转杆;15、支撑柱;16、第三支撑板;17、第一凹槽;18、限位盘;19、u形板;20、衔接柱;21、第二底座;22、气缸;23、挡块;24、第二凹槽;25、第三凹槽;26、螺纹孔;27、第一调节杆;28、第二调节杆;29、外螺纹;30、通孔;31、限位环;32、第四转杆;33、滚筒。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2.实施例:
23.请参阅图1-2,一种口罩原料输送装置,包括工作台1,工作台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底座2,第一底座2的上表面安装有第一电机3,第一电机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杆4,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工作台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5,第一转杆4贯穿第一支撑板5,且第一转杆4与第一支撑板5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板5对第一转杆4起到支撑作用,第一转杆4的外壁上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动板6,第一活动板6的上端通过销轴连接有第二活动板7,第二活动板7的上端通过销轴连接有输送机构,输送机构的表面设置有支撑柱15,工作台1的表面设置有用于支撑支撑柱15的第三支撑板16,且支撑柱15与第三支撑板16转动
连接,启动第一电机3驱动第一转杆4进行旋转,第一转杆4的转动带动第一活动板6进行旋转,第一活动板6的转动带动第二活动板7进行旋转,第二活动板7的转动带动输送机构以支撑柱15为中心进行翻转,从而调节输送机构的角度。
24.请参阅图1-3,输送机构包括与支撑柱15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撑板8,第二支撑板8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立板9,第二支撑板8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立板10,第二立板10的表面安装有第二电机11,第二电机1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杆12,第二转杆12远离第二电机11的一端与第一立板9转动连接,第二转杆12贯穿第二立板10,第二转杆12的一侧通过传送带13连接有第三转杆14,第三转杆1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立板9、第二立板10转动连接。
25.请参阅图1-2,第三支撑板16的上端开有第一凹槽17,第一凹槽17与支撑柱15相互匹配,通过第一凹槽17与支撑柱15之间的相互配合,方便限制支撑柱15的位置,支撑柱15远离第二支撑板8的一端设置有限位盘18,通过对限位盘18的设计,防止第二立板10在运动过程中,支撑柱15在y轴上发生位移,从而影响本装置的正常运行。
26.请参阅图1-2,第三支撑板16的侧壁上开有第三凹槽25,第三凹槽25内滑动连接有挡块23,挡块23的底部开有第二凹槽24,第二凹槽24与与支撑柱15相互匹配,通过第二凹槽24与与支撑柱15的相互配合,方便挡块23与第三支撑板16配合限制支撑柱15的位置。
27.请参阅图1-2,工作台1的上方对称设置有u形板19,两个u形板19之间固定连接有衔接柱20,工作台1的上端通过第二底座21安装有气缸22,气缸22的输出端与u形板19固定连接,u形板19的上端与挡块23固定连接,启动气缸22推动右侧的u形板19往外移动,在衔接柱20的衔接作用下,右侧的u形板19推动左侧的u形板19靠近第三支撑板16移动,从而使挡块23伸出第三凹槽25,通过第一凹槽17、第二凹槽24、支撑柱15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支撑左侧的支撑柱15。
28.请参阅图2-3,第二立板10的表面开有螺纹孔26,第一立板9与第二立板10之间设置有第一调节杆27,第一调节杆27与第三转杆14之间设置有第二调节杆28,第一调节杆27与第二调节杆28的两端均设置有外螺纹29,第一调节杆27与第二调节杆28均与螺纹孔26相互匹配,通过第一调节杆27、第二调节杆28、螺纹孔26之间的相互配合,方便固定第一调节杆27、第二调节杆28的位置,第一调节杆27、第二调节杆28的外壁上均转动连接有滚筒33,传送带13滑动连接在滚筒33的外壁,通过对滚筒33的设计,方便传送带13的工作,第一立板9的表面开有若干通孔30,通孔30与滚筒33之间相互匹配。
29.请参阅图3,第一调节杆27、第二调节杆28远离第一立板9的一端均螺纹连接有限位环31,通过对限位环31的设计,方便固定第一调节杆27、第二调节杆28的位置,第二转杆12与第一调节杆27之间设置有第四转杆32,第四转杆3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立板9、第二立板10转动连接,传送带13滑动连接在第四转杆32的外壁,通过对第四转杆32的设计,方便支撑传送带13。
30.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道路改建的平石结构的实施原理为:
31.启动第一电机3驱动第一转杆4进行旋转,第一转杆4的转动带动第一活动板6进行旋转,第一活动板6的转动带动第二活动板7进行旋转,第二活动板7的转动带动第二支撑板8以左侧支撑柱15为中心进行翻转,从而调节传送带13的角度,设定靠近第二转杆12的第二调节杆28为a号第二调节杆28,远离第二转杆12的第二调节杆28为b号第二转杆12的第二调节杆28为,靠近第四转杆32的螺纹孔26为c号螺纹孔26,远离第四转杆32的螺纹孔26为d号
螺纹孔26,将a号第二调节杆28和第一调节杆27外壁的限位环31取出,从通孔30内取出a号第二调节杆28,并将第一调节杆27固定至d号螺纹孔26内,并用限位环31固定第一调节杆27的位置,从而调节传送带13上表面的长度。
3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