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手握便携提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20128发布日期:2022-10-25 16:33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手握便携提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型手握便携提手装置。


背景技术:

2.生活中人们常常要使用到各种塑料袋,塑料袋的提手较细,当需要长时间提或者拉较重的物品时,手掌容易因血流不畅而感到胀痛,现有提手本体为硬塑料材质,天冷或提拿较重物品时,会发生脆性断裂;提手装置的手柄接触面积小、柔软性不够,不能有效减轻使用者胀痛的程度。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缺陷,提出一种新型手握便携提手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柔软度高,既能防止脆性断裂,又能减少使用时的胀痛感,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及体验性。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新型手握便携提手装置,包括提手主体和护套,所述护套沿所述提手主体的外壁的手握方向的一周紧密包裹;
5.所述提手主体包括承接槽和手指凹槽;
6.所述承接槽贯穿设置于所述提手主体的上端面;
7.所述手指凹槽间隔设置于所述提手主体的下端面、且垂直于所述承接槽。
8.所述提手主体的材质为橡胶,且形状为矩形结构。
9.所述承接槽为半圆形凹槽,所述手指凹槽为与手指相一致的弧形凹槽。
10.所述护套包括柔性胶套和固定带;所述柔性胶套为矩形条状软套,所述柔性胶套的宽度与所述提手主体的矩形的长边一致;
11.所述柔性胶套以所述提手主体的下端面的一侧长边为起点、紧密围绕所述提手主体外壁的手握方向旋转一周与所述提手主体的下端面的另一侧长边汇合;
12.所述固定带设置于所述柔性胶套的两端、且垂直于所述柔性胶套的矩形短边。
13.所述固定带为独立设置的两个长条带,所述两个长条带具有粘性,其中一个长条带垂直设置于所述柔性胶套的短边外侧,另一个长条带垂直设置于所述柔性胶套的短边内侧,通过所述柔性胶套围绕所述提手主体的外壁的手握方向旋转一周,使所述两个长条带贴合。
14.人手握紧新型手握便携提手装置,所述柔性胶套紧密贴合所述手指凹槽。
15.所述承接槽用于放置塑料袋的手提部分,所述手指凹槽用于与手指贴合。
16.所述提手主体还包括圆角,所述圆角设置在所述提手主体的手握部位各棱边。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8.第一、新型手握便携提手装置的提手主体为橡胶材质,既能起到手提重物时的缓冲作用,减少走路颠簸时传递到手上的重力感,又能有效避免因重物导致的脆性断裂;
19.第二、新型手握便携提手装置的提手主体设有塑料袋的承接槽和手指凹槽,能将
塑料袋的手提部分卡在承接槽中,手指凹槽设计能更好的让手指与提手主体贴合,防止手指打滑带来的提手主体与手指的摩擦;
20.第三、新型手握便携提手装置的提手主体外壁通过柔性胶套包裹,手握紧新型手握便携提手装置后,手可以通过柔性胶套紧密与手指凹槽贴合,使手软性接触,有效减轻使用者的胀痛感;
21.第四、新型手握便携提手装置的提手主体为矩形结构,其尺寸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长时间提拿重物时,能有效减少勒手的胀痛感;
22.第五、柔性胶套上设置有固定带,能有效防止柔性胶套与提手主体之间的窜动。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提手主体示意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26.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a-a剖面示意图;
27.其中,1-提手主体;1.1-承接槽;1.2-手指凹槽;1.3-圆角;2-护套; 2.1-柔性胶套;2.2-固定带。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手握便携提手装置,包括提手主体1和护套2,所述护套2沿所述提手主体1的外壁的手握方向的一周紧密包裹。
30.所述提手主体1包括承接槽1.1和手指凹槽1.2,所述承接槽1.1贯穿设置于所述提手主体1的上端面,所述手指凹槽1.2间隔设置于所述提手主体1的下端面、且垂直于所述承接槽1.1。
31.具体的,所述提手主体1的材质为橡胶,既能起到手提重物时的缓冲作用,减少走路颠簸时传递到手上的重力感,又能有效避免因重物导致的脆性断裂。
32.具体的,所述提手主体1的形状为长方体,长度8cm、宽度3.5cm、高度3.5cm,尺寸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长时间提拿重物时,能有效减少勒手的胀痛感。
33.具体的,所述承接槽1.1为半圆形凹槽,半圆形凹槽尺寸1cm,用于将塑料袋的手提部分卡在承接槽1.1中。
34.具体的,所述手指凹槽1.2为与手指相一致的弧形凹槽,弧形凹槽设置有4个,分别对应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用于更好的让手指与提手主体1贴合,防止手指打滑带来的提手主体1与手指的摩擦。
35.具体的,所述提手主体1的手握部位各棱边均设置有圆角1.3,圆角半径0.8cm,手握新型手握便携提手装置时,避免棱角勒手的情形。
36.实施例2:如图3、图4所示,所述护套2包括柔性胶套2.1和固定带2.2。
37.所述提手主体1的外壁通过柔性胶套2.1包裹,手握紧新型手握便携提手装置后,手可以通过柔性胶套2.1紧密与手指凹槽1.2贴合,使新型手握便携提手装置与手软性接触,有效减轻使用者的胀痛感。
38.具体的,所述柔性胶套2.1为矩形条状软套,所述柔性胶套2.1的宽度尺寸为8cm,与所述提手主体1的矩形的长边一致;
39.具体的,所述柔性胶套2.1长度为尺寸17.5cm,以所述提手主体1 的下端面的一侧长边为起点、紧密围绕所述提手主体1外壁的手握方向旋转一周与所述提手主体1的下端面的另一侧长边汇合;
40.具体的,所述固定带2.2设置于所述柔性胶套2.1的两端、且垂直于所述柔性胶套2.1的矩形短边,固定后用于防止柔性胶套2.1与提手主体 1之间的窜动。
41.具体的,所述固定带2.2为独立设置的两个长条带,所述两个长条带具有粘性,其中一个长条带垂直设置于所述柔性胶套2.1的短边外侧,另一个长条带垂直设置于所述柔性胶套2.1的短边内侧,通过所述柔性胶套 2.1围绕所述提手主体1的外壁的手握方向旋转一周,使所述两个长条带贴合。
42.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