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动态支撑件的鞋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59944发布日期:2022-12-23 23:09阅读:37来源:国知局
包括动态支撑件的鞋面的制作方法
包括动态支撑件的鞋面
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2.本技术要求于2020年5月29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第63/032,493号的优先权和权益。
技术领域
3.本教导总体上涉及一种用于鞋类物品的鞋底结构,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带有动态支撑件(dynamic support)的鞋类鞋面。
4.背景
5.本部分提供了有关于本公开的背景信息,其不一定是现有技术。
6.鞋类物品包括鞋面和鞋底结构。鞋面可以由任何合适的材料形成,以将足部接纳、固定和支撑在鞋底结构上。鞋面可以与鞋带、带子或其他紧固件协作,以调节鞋面围绕足部的贴合性。鞋面的靠近足部的底部表面的底部部分附接到鞋底结构。
7.鞋底结构包括在地面表面和鞋面之间延伸的分层布置(layered arrangement)。鞋底结构的一层包括鞋外底,该鞋外底提供耐磨性和与地面表面的附着摩擦力(traction)。鞋外底可以由橡胶或其他赋予耐用性和耐磨性以及增强与地面表面的附着摩擦力的材料形成。鞋底结构的另一层包括设置在鞋外底和鞋面之间的鞋底夹层。鞋底夹层为足部提供缓冲,并且至少部分地由聚合物泡沫材料形成,该聚合物泡沫材料在施加的载荷下弹性压缩,以通过减弱地面反作用力来缓冲足部。鞋底夹层可以在与鞋外底相对的一侧上限定底部表面,并且在相反的侧上限定足床(footbed),该足床的轮廓可以设定成与足部的底部表面的轮廓相一致。鞋底结构还可以包括增强舒适性的鞋内底或鞋垫(sockliner),鞋内底或鞋垫在鞋面的底部部分附近位于空腔内。
8.已知在跑步运动期间,足部的跖趾(mtp)关节当其通过背屈而弯曲时吸收能量。由于直到足部踏离地面表面足部才通过跖屈而运动,所以mtp关节将其吸收的能量中的很少能量返回到跑步运动,并因此是跑步运动期间能量消耗的来源。在鞋底结构内嵌入具有纵向硬挺度(stiffness)的平坦且刚性的板增加了鞋底结构的整体硬挺度。
9.附图简述
10.参考以下附图和描述可以更好地理解实施例。附图中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而是将重点放在图示实施例的原理上。此外,在附图中,在全部不同视图中,相同的参考标记表示相应的部分。
11.图1是鞋类物品的示意性内侧面(medial side)视图。
12.图2是图1的鞋类物品的示意性外侧面(lateral side)视图。
13.图3是图1的鞋类物品的示意性俯视图。
14.图4是图1的鞋类物品的示意性仰视图。
15.图5是图1的鞋类物品的一部分的示意性透视俯视外侧视图。
16.图6是图1的鞋类物品的一部分的示意性透视俯视内侧视图。
17.图7是图1中所示的鞋类物品的鞋面的示意性俯视图,其以平面构型描绘。
18.图8是图1中所示的鞋类物品的鞋面的外层的示意性俯视图,其以平面构型描绘。
19.图9是如图1所示的鞋类物品的鞋面的外层和动态支撑件的示意性俯视图,其以平面构型描绘。
20.图10是设置在图1中所示的鞋类物品的鞋面的内层上的外层的示意性俯视图,其以平面构型描绘。
21.图11是包括多个动态支撑件的鞋类物品的示意性内侧面视图。
22.图12是图12的鞋类物品的示意性外侧面视图。
23.详细描述
24.本公开描述了一种鞋类物品,并且特别是一种用于鞋类物品的独特闭合系统。该闭合系统提供动态支撑件和/或带子,该动态支撑件和/或带子有助于将鞋类物品固定到使用者的足部。尽管本附图示出了带鞋钉的鞋类物品(cleated article of footwear)(例如可以用于棒球或足球运动中的鞋),但在其他实施例中,本闭合系统可以类似地与篮球鞋、跑步鞋或需要动态或更多区域控制支撑件的任何其他类型的鞋类一起使用。
25.在本公开的一些方面中,鞋类物品包括具有一个或更多个动态支撑件的鞋面,该动态支撑件在鞋喉/穿着者的足部的相对的内侧面和/或外侧面上锚定或刚性地固定到鞋类物品。在使用期间,穿着者将他的足部插入到鞋面的空腔中。然后,动态支撑件从它们各自的锚定点延伸跨过鞋喉,并使用通过鞋带施加到支撑件的张力朝向它们的锚定点拉回。在许多实施例中,动态支撑件在相对侧上穿过鞋面中的开口,使得拉紧鞋带将相应的张力在锚定侧上施加到动态支撑件,并进一步与锚定侧相对地将张力施加到鞋面。提供与鞋面分离的动态支撑件实现了可以适应不同足部形状/结构的更定制化和/或区域化的配合。此外,由于每一个动态支撑件跨过鞋面的鞋喉连接,因此收紧鞋带导致鞋喉部分地闭合,从而将鞋面的相对的侧拉在一起。
26.当结合附图理解时,根据下面的用于实施本教导的模式的详细描述,本教导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明显。
27.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充分地描述示例构型。提供了示例构型,使得本公开将是透彻的,并将向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公开的范围。阐述了特定的细节,例如特定的部件、设备和方法的示例,以提供对本公开的构型的透彻理解。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明显的是,不需要采用特定的细节,示例构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特定的细节和示例构型不应该被解释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本技术可仅采用锚定在鞋类物品的单侧上的单个动态支撑件,本技术可采用一对动态支撑件,其中每个支撑件锚定在鞋类物品的相对侧上,和/或本技术可包括在鞋类物品的一侧或两侧上的多个动态支撑件。
28.本文使用的术语仅仅是为了描述特定的示例性构型的目的,并且不意图是限制性的。如本文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示,否则单数冠词“一(a)”、“一(an)”和“该(the)”也可以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comprises)”、“包括(comprising)”、“包含(including)”和“具有(having)”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定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其组的存在或添加。除非被特别标识为执行的顺序,否则本文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和操作不应被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论述或所示出的特定顺序执行。可以采用另外的或可替代的步骤。
29.当一个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个元件或层上”、“接合到”、“连接到”、“附接到”或“联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或层上、接合、连接、附接或联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介于中间的元件或层。相反,当一个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个元件或层上”、“直接接合到”、“直接连接到”、“直接附接到”或“直接联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时,可能不存在介于中间的元件或层。用于描述元件之间关系的其他词语应该以类似的方式解释(例如,“在......之间”对“直接在......之间”、“邻近”对“直接邻近”等)。如本文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相关的所列举项目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的任何组合和所有组合。
30.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可以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多种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区段。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区段不应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于区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区段与另一个区域、层或区段。诸如“第一”、“第二”和其他数字术语的术语不暗示序列或顺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示。因此,下文论述的第一元件、第一部件、第一区域、第一层或第一区段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第二部件、第二区域、第二层或第二区段,而不偏离示例构型的教导。
31.术语“包括(comprising)”、“包含(including)”和“具有(having)”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定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或部件的存在,但是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或部件的存在或添加。步骤、过程和操作的顺序可以在可能的时候被改变,并且可以采用另外的或可选择的步骤。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或”包括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何一个和所有的组合。术语“任何”被理解为包括所引用项的任何可能组合,包括所引用项的“任何一个”。术语“任何”被理解为包括所附权利要求的所引用权利要求的任何可能组合,包括所引用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个”。
32.为了一致性和方便起见,在对应于图示的实施例的整个该详细描述中可以采用方向性形容词。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诸如“上方”、“下方”、“向上”、“向下”、“顶部”、“底部”等的术语可以相对于附图描述性地被使用,而不代表对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范围的限制。
33.术语“纵向”是指沿部件的长度延伸的方向。例如,鞋类物品的纵向方向在鞋类物品的鞋前部区域和鞋跟区域之间延伸。术语“向前(forward)”或“前向(anterior)”用于指从鞋跟区域朝向鞋前部区域的大致方向,并且术语“向后(rearward)”或“后向(posterior)”用于指相反的方向,即从鞋前部区域朝向鞋跟区域的方向。在一些情况下,部件可以用纵向轴线以及沿着该轴线的向前纵向方向和向后纵向方向来识别。纵向方向或纵向轴线也可以称为前向-后向方向或前向-后向轴线。
34.术语“横向(transverse)”是指沿部件的宽度延伸的方向。例如,鞋类物品的横向方向在鞋类物品的外侧面和内侧面之间延伸。横向方向或横向轴线也可以被称为侧向方向或侧向轴线或者中侧方向或中侧轴线。
35.术语“竖直”是指大致垂直于侧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两者的方向。例如,在鞋底结构被平坦地安置在地面表面上的情况下,竖直方向可以从地面表面向上延伸。将理解,这些方向性形容词中的每一个可以应用到鞋底结构的单独的部件。术语“向上(upward)”或“向上(upwards)”是指指向部件的顶部的竖直方向,该部件可以包括鞋面的鞋背、紧固区域和/或鞋喉。术语“向下(downward)”或“向下(downwards)”是指与向上方向相反、指向部件的底部
的竖直方向并且可以大致指向鞋类物品的鞋底结构的底部。
36.鞋类物品(诸如鞋)的“内部(interior)”是指当鞋类物品被穿着时被穿着者的足部所占据的空间处的部分。部件的“内部侧(inner side)”是指部件在组装好的鞋类物品中定向成朝向(或将定向成朝向)部件或鞋类物品的内部的侧或表面。部件的“外部侧(outer side)”或“外部(exterior)”是指部件在组装好的鞋类物品中定向成远离(或将定向成远离)鞋类物品的内部的侧或表面。在一些情况下,其他部件可以位于部件的内部侧与组装好的鞋类物品中的内部之间。类似地,其他部件可以位于部件的外部侧与组装好的鞋类物品外部的空间之间。此外,术语“向内的”和“向内地”是指朝向部件或鞋类物品(例如鞋)的内部的方向,并且术语“向外的”和“向外地”指朝向部件或鞋类物品(例如鞋)的外部的方向。此外,术语“近侧”是指当鞋类物品由使用者穿着时当足部插入鞋类物品中时更靠近鞋类部件的中央或者更靠近足部的方向。同样,术语“远侧”是指当鞋类物品由使用者穿着时当足部插入鞋类物品中时进一步远离鞋类部件的中央或者进一步远离足部的相对位置。因此,术语近侧和远侧可以被理解为提供大致相反的术语来描述相对的空间位置。
37.参考图1-图4,鞋类物品10可以包括鞋面100和联接到鞋面100的鞋底结构200。例如,鞋底结构200可以包括被构造成与地面表面接触的鞋外底202。在鞋底结构200包括鞋外底202的情况下,鞋底结构200可以附接到鞋底结构的任何其他部件(诸如鞋底夹层或鞋内底)。在其他情况下,鞋底结构200可以直接附接到鞋类物品10的鞋面100,以增强鞋类物品10的结构完整性。鞋外底202可以包括鞋底板204和从鞋底板204突出以增强附着摩擦力的一个或更多个附着摩擦力元件206(诸如鞋钉)。附着摩擦力元件206中的一个或更多个可以直接从鞋底板204突出,以增强鞋底结构200的结构完整性。鞋类物品10在鞋底结构200和鞋面100的相交部(interface)处具有咬合线(bite line)12。因此,鞋底结构200沿着咬合线12联接到鞋面100。咬合线12可以沿着鞋类物品10的整个外周边延伸。
38.参照图5和图6,鞋底结构200可以包括连接到鞋外底202的鞋底夹层208,以增强鞋底结构200的减震性能。鞋底结构200另外可以包括设置在鞋底夹层208上的鞋内底,以为鞋类物品10的穿着者提供缓冲。鞋底夹层208可以通过线迹210或另一合适的联接而联接到鞋面100。
39.转向图1-图4,鞋面100的部件可以被分成鞋前部部分102、鞋中部部分104和鞋跟部分106。鞋前部部分102可以大致与脚趾和将跖骨与趾骨连接起来的关节相关联。鞋中部部分104设置在鞋前部部分102和鞋跟部分106之间,并且可以大致与足部的足弓相关联。鞋跟部分106可以大致与足部的包括跟骨的足跟相关联。此外,鞋面100可以包括外侧面108和内侧面110。特别地,外侧面108和内侧面110可以是鞋面100的相对的侧。此外,外侧面108和内侧面110二者可以延伸穿过鞋前部部分102、鞋中部部分104和鞋跟部分106。鞋面100限定空腔101,空腔101被构造和设定尺寸成接纳鞋类穿着者的足部。
40.将理解的是,鞋前部部分102、鞋中部部分104和鞋跟部分106仅意在用于描述的目的且不意在划分鞋面100的精确区域。外侧面108和内侧面110意在大致表示鞋面100的两侧,而不是将鞋面100精确地划分成两半。此外,鞋前部部分102、鞋中部部分104和鞋跟部分106以及外侧面108和内侧面110也可以应用于鞋面100和鞋底结构200的各个部件,诸如鞋垫、鞋底夹层208(图5和图6)或鞋底结构200的另一部件。
41.鞋面100包括具有如下所讨论的分层构型的鞋面主体112。鞋面100限定鞋喉114和
踝部开口116,该踝部开口116延伸穿过鞋面主体112。踝部开口116允许使用者将他的足部插入到鞋类物品10中。鞋喉114可以部分地接纳鞋面100的鞋舌118。鞋舌118联接到鞋面主体112。鞋面主体112具有第一侧120(其对应于鞋面100的外侧面108)和第二侧122(其对应于鞋面100的内侧面110)。第二侧122与第一侧120相对。由鞋面主体112限定的鞋喉114设置在第一侧120和第二侧122之间。
42.鞋面100包括至少一个鞋带124,鞋带124在鞋面主体112的第一侧120和第二侧122之间延伸跨过鞋喉114。虽然附图示出了单个鞋带124以使部件数量最小化,但可以设想鞋面100可以包括多于一个鞋带124。鞋面主体112限定第一多个孔眼126和第二多个孔眼128,第一多个孔眼126和第二多个孔眼128各自被构造成接纳鞋带124。第一多个孔眼126设置在第一侧120上。第二多个孔眼128设置在第二侧122上。第一多个孔眼126和第二多个孔眼128延伸穿过鞋面主体112以接纳鞋带124。因此,第一多个孔眼126和第二多个孔眼128中的每一个被设定尺寸为接纳鞋带124。鞋带124延伸跨过鞋喉114并穿过第一多个孔眼126和第二多个孔眼128。例如,鞋带124可以布置成锯齿状构型,同时延伸穿过第一多个孔眼126和第二多个孔眼128。第一多个孔眼126沿着第一孔眼轴线ex1对齐,并且第二多个孔眼128沿着第二孔眼轴线ex2对齐。因此,第一孔眼轴线ex1与所有第一多个孔眼126相交,并且第二孔眼轴线ex2与所有第二多个孔眼128相交。
43.参照图7-图10,鞋面100还包括第一动态支撑件130和第二动态支撑件132,第一动态支撑件130和第二动态支撑件132各自联接到鞋面主体112。第一动态支撑件130在第一侧120处联接到鞋面主体112,而第二动态支撑件132在第二侧122处联接到鞋面主体112。具体地说,第一动态支撑件130和第二动态支撑件132中的每一个在鞋类物品10的咬合线12处附接到鞋面主体112,但是在鞋面主体112的相对的两侧上(即,分别在鞋面主体112的第一侧120和第二侧122上)。第一动态支撑件130和/或第二动态支撑件132可以构造为在咬合线12处固定到鞋面主体112的动态带子。第一动态支撑件130和第二动态支撑件132中的每一个延伸跨过鞋喉114,以当鞋带124被收紧时收紧鞋面100,如下所述。具体地说,第一动态支撑件130从鞋面主体112的第一侧120跨过鞋喉114延伸到鞋面主体112的第二侧122,并且第二动态支撑件132从鞋面主体112的第二侧122跨过鞋喉114延伸到鞋面主体112的第一侧120。
44.鞋面主体112限定延伸穿过鞋面100的第二侧122的第一开口134。此外,鞋面100限定延伸穿过鞋面100的第一侧120的第二开口136。第一动态支撑件130延伸穿过形成在鞋面100的第二侧122中的第一开口134,并且第二动态支撑件132延伸穿过形成在鞋面100的第一侧120中的第二开口136。鞋带124在鞋面主体112的第二侧122处附接到第一动态支撑件130,以在收紧鞋带124时将张力施加在第一动态支撑件130上。同样地,鞋带124在第一侧120处附接到第二动态支撑件132,以在收紧鞋带124时将张力施加在第二动态支撑件132上。因此,收紧鞋带124导致鞋面主体112的第一侧120和第二侧122朝向彼此移动,从而围绕穿着者的足部收紧鞋面100。鞋带124的任何部分都没有延伸穿过第一开口134或第二开口136。
45.鞋面主体112可以部分或全部由第一材料制成,并且第一动态支撑件130和第二动态支撑件132中的每一个可以部分或全部由第二材料制成。第二材料的抗拉强度可以大于第一材料的抗拉强度,以便在收紧鞋带124时有效地将鞋面主体112的第一侧120和第二侧122拉向彼此。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二材料可以比第一材料的抗拉强度大百分之十(10%)
到百分之二十五(25%),以在收紧鞋带124时有效地将鞋面主体112的第一侧120和第二侧122拉向彼此而不损坏鞋面主体112。
46.第一动态支撑件130和第二动态支撑件132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支撑端138和与第一支撑端138相对的第二支撑端140。第一动态支撑件130和第二动态支撑件132的第一支撑端138在鞋类物品10的咬合线12处附接到鞋面主体112,以增强鞋面主体112与第一动态支撑件130和第二动态支撑件132中的每一个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结构完整性。第一动态支撑件130和第二动态支撑件132中的每一个的第二支撑端140限定了环142(其也在图6中示出),该环142被构造、设定尺寸和成形为接纳鞋带124。鞋带124被设定尺寸为滑动穿过环142,从而允许鞋带124在鞋带124被收紧时在第一动态支撑件130和第二动态支撑件132上施加张力。特别地,收紧鞋带124使鞋带124同时施加张力:(a)在第一动态支撑件130上朝向第二侧122;以及(b)在第二动态支撑件132上朝向第一侧120。因此,鞋面100被收紧并固定在鞋类穿着者的足部周围。
47.参考图7-图10,鞋面主体112可以具有分层构型。特别地,鞋面主体112可以包括外层144和联接到外层144的内层146。外层144比内层146离空腔101更远。第一动态支撑件130和第二动态支撑件132中的每一个设置在外层144和内层146之间,以将第一动态支撑件130和第二动态支撑件132牢固地联接到鞋面主体112。
48.第一多个孔眼126、第二多个孔眼128、第一开口134和第二开口136中的每一个单独地延伸穿过外层144(如图8所示)以便于鞋面主体112的制造。第一开口134沿横向方向ld与第二孔眼轴线ex2间隔开并且第二开口136沿横向方向ld与第一孔眼轴线ex1间隔开,以便于在收紧鞋带124时至少部分地闭合鞋喉114。第一开口134沿纵向方向lg与第二开口136间隔开,以便于在收紧鞋带124时至少部分地闭合鞋喉114。第一开口134和第二开口136中的每一个大于第一多个孔眼126和第二多个孔眼128中的每一个,以允许环142插入第一开口134和第二开口136中。第一动态支撑件130和第二动态支撑件132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大体上三角形形状,以使第一动态支撑件130和第二动态支撑件132的在鞋类物品10的咬合线12处附接的面积最大化,同时允许环142插入到第一开口134和第二开口136中。
49.在使用期间,穿着者可以将他的足部插入鞋面100的空腔101中。然后,收紧鞋带124。结果是,鞋带124在第一动态支撑件130上朝向第二侧122施加张力,并且在第二动态支撑件132上朝向第一侧120施加张力。由于第一动态支撑件130和第二动态支撑件132中的每一个跨过鞋面主体112的第一侧120和第二侧122之间的鞋喉114连接,因此收紧鞋带124导致鞋喉114部分地闭合,从而使鞋面主体112的第一侧120和第二侧122朝向彼此移动。因此,鞋面100围绕穿着者的足部收紧。
50.参考图11和图12,除了下面描述的特征之外,在图11和图12中示出的鞋类物品10的结构和功能与上面关于图1-图10描述的鞋类物品10大体上相同。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鞋类物品10包括联接到鞋面主体112的多个第一动态支撑件130和多个第二动态支撑件132。多个第一动态支撑件130中的每一个在第一侧120处联接到鞋面主体112,而多个第二动态支撑件132中的每一个在第二侧122处联接到鞋面主体112。多个第一动态支撑件130和多个第二动态支撑件132中的每一个延伸跨过鞋喉114,以在收紧鞋带124时收紧鞋面100。具体地说,多个第一动态支撑件130中的每一个从鞋面主体112的第一侧120跨过鞋喉114延伸到鞋面主体112的第二侧122,并且多个第二动态支撑件132中的每一个从鞋面主体112的
第二侧122跨过鞋喉114延伸到鞋面主体112的第一侧120。
51.多个第一动态支撑件130可以包括第一鞋前部动态支撑件130a、第一鞋中部动态支撑件130b和第一鞋跟动态支撑件130c。第一鞋前部动态支撑件130a在鞋前部部分102处附接到鞋面主体112。第二鞋中部动态支撑件130b在鞋中部部分104处附接到鞋面主体112。第一鞋跟动态支撑件130c在鞋跟部分106处附接到鞋面主体112。虽然多个第一动态支撑件130中的每一个具有大体上三角形形状,但可以设想第一动态支撑件130不一定具有大体上三角形形状。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多个第一动态支撑件130中的一个或更多个可具有中心空腔部分131。此外,第一动态支撑件130中的一个或更多个可以彼此重叠,以使第一动态支撑件130所占用的空间最小化。
52.多个第二动态支撑件132可以包括第二鞋前部动态支撑件132a、第二鞋中部动态支撑件132b和第二鞋跟动态支撑件132c。第二鞋前部动态支撑件130a在鞋前部部分102处附接到鞋面主体112。第二鞋中部动态支撑件130a在鞋中部部分104处附接到鞋面主体112。第二鞋跟动态支撑件130c在鞋跟部分106处附接到鞋面主体112。尽管多个第二动态支撑件132中的每一个具有大体上三角形形状,但可以设想第二动态支撑件132不一定具有三角形形状。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多个第二动态支撑件132中的一个或更多个可以具有中心空腔部分133。此外,第二动态支撑件132中的一个或更多个可以彼此重叠,以使第二动态支撑件132所占用的空间最小化。
53.条款1:一种用于鞋类物品的鞋面,包括具有第一侧和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的鞋面主体。鞋面主体在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限定鞋喉。此外,鞋面主体限定延伸穿过第二侧的开口。鞋面包括在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延伸跨过鞋喉的鞋带。鞋面还包括在第一侧处联接到鞋面主体的动态支撑件。动态支撑件从第一侧跨过鞋喉延伸到第二侧。动态支撑件延伸穿过形成在第二侧中的开口。鞋带在第二侧处附接到动态支撑件,以在鞋带被收紧时在动态支撑件上朝向第二侧施加张力。
54.条款2:根据条款1所述的鞋面,其中动态支撑件被认为是第一动态支撑件。鞋面还包括联接到第二侧的第二动态支撑件。第二动态支撑件从第二侧跨过鞋喉延伸到第一侧。开口是第一开口。鞋面主体限定延伸穿过第一侧的第二开口。第二动态支撑件延伸穿过形成在第一侧中的第二开口。鞋带在第一侧处附接到第二动态支撑件,以在鞋带被收紧时在第二动态支撑件上朝向第一侧施加张力。
55.条款3:根据条款1和/或条款2所述的鞋面,其中动态支撑件在鞋类物品的咬合线处附接到鞋面主体。
56.条款4:根据条款1、2和/或3所述的鞋面,其中动态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端和与第一支撑端相对的第二支撑端。第一支撑端在鞋类物品的咬合线处附接到鞋面主体。第二支撑端限定构造成接纳鞋带的环。环接纳鞋带,以在鞋带被收紧时在动态支撑件上朝向第二侧施加张力。
57.条款5:根据条款1、2、3和/或4中任一项所述的鞋面,其中鞋面主体包括外层和联接到外层的内层。动态支撑件设置在内层和外层之间。
58.条款6:根据条款1、2、3、4和/或5中任一项所述的鞋面,其中开口延伸穿过鞋面主体的外层。
59.条款7:根据条款1、2、3、4、5和/或6中任一项所述的鞋面,其中鞋面主体限定第一
多个孔眼和第二多个孔眼。第一多个孔眼设置在第一侧上。第二多个孔眼设置在第二侧上。第一多个孔眼和第二多个孔眼延伸穿过鞋面主体。第一多个孔眼和第二多个孔眼被设定尺寸为接纳鞋带。鞋带延伸跨过鞋喉并穿过第一多个孔眼和第二多个孔眼。第一多个孔眼沿第一孔眼轴线对齐,并且第二多个孔眼沿第二孔眼轴线对齐。
60.条款8:根据条款1、2、3、4、5、6和/或7中任一项所述的鞋面,其中开口沿横向方向与第二孔眼轴线间隔开。
61.条款9:根据条款1、2、3、4、5、6、7和/或8中任一项所述的鞋面,其中开口大于第一多个孔眼和第二多个孔眼中的每一个。
62.条款10:根据条款1、2、3、4、5、6、7、8和/或9中任一项所述的鞋面,其中动态支撑件是第一动态支撑件。鞋面还包括联接到第二侧的第二动态支撑件。第二动态支撑件从第二侧跨过鞋喉延伸到第一侧。开口是第一开口,鞋面主体限定延伸穿过第一侧的第二开口。第二动态支撑件延伸穿过形成在第一侧中的第二开口。鞋带在第一侧处附接到第二动态支撑件,以在鞋带被收紧时在第二动态支撑件上朝向第一侧施加张力。第一动态支撑件和第二动态支撑件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支撑端和与第一支撑端相对的第二支撑端。第一支撑端在鞋类物品的咬合线处附接到鞋面主体。第二支撑端限定构造成接纳鞋带的环。环接纳鞋带,以在鞋带被收紧时在第一动态支撑件和第二动态支撑件中的每一个上分别朝向第二侧和第一侧施加张力。
63.条款11:一种鞋类物品,包括鞋底结构和联接到鞋底结构的鞋面。鞋类物品在鞋底结构和鞋面的相交部处具有咬合线。鞋面包括鞋面主体,鞋面主体具有第一侧和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鞋面主体在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限定鞋喉。鞋面主体限定延伸穿过第二侧的开口。鞋面还包括在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延伸跨过鞋喉的鞋带。此外,鞋面包括在第一侧处联接到鞋面主体的动态支撑件。动态支撑件从第一侧跨过鞋喉延伸到第二侧。动态支撑件延伸穿过形成在第二侧中的开口。鞋带在第二侧处附接到动态支撑件,以在鞋带被收紧时在动态支撑件上朝向第二侧施加张力。
64.条款12:根据条款1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动态支撑件是第一动态支撑件。鞋面还包括联接到第二侧的第二动态支撑件。第二动态支撑件从第二侧跨过鞋喉延伸到第一侧,开口是第一开口。鞋面主体限定延伸穿过第一侧的第二开口。第二动态支撑件延伸穿过形成在第一侧中的第二开口。鞋带在第一侧处附接到第二动态支撑件,以在鞋带被收紧时在第二动态支撑件上朝向第一侧施加张力。
65.条款13:根据条款11和/或12中任一项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动态支撑件在鞋类物品的咬合线处附接到鞋面主体。
66.条款14:根据条款11、12和/或13中任一项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动态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端和与第一支撑端相对的第二支撑端。第一支撑端在鞋类物品的咬合线处附接到鞋面主体。第二支撑端限定构造成接纳鞋带的环。环接纳鞋带,以在鞋带被收紧时在动态支撑件上朝向第二侧施加张力。
67.条款15:根据条款11、12、13和/或14中任一项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鞋面主体包括外层和联接到外层的内层。动态支撑件设置在内层和外层之间。
68.条款16:根据条款11、12、13、14和/或15中任一项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开口延伸穿过鞋面主体的外层。
69.条款17:根据条款11、12、13、14、15和/或16中任一项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鞋面主体限定第一多个孔眼和第二多个孔眼。第一多个孔眼设置在第一侧上。第二多个孔眼设置在第二侧上。第一多个孔眼和第二多个孔眼延伸穿过鞋面主体。第一多个孔眼和第二多个孔眼被设定尺寸为接纳鞋带。鞋带延伸跨过鞋喉并穿过第一多个孔眼和第二多个孔眼。第一多个孔眼沿第一孔眼轴线对齐。第二多个孔眼沿第二孔眼轴线对齐。
70.条款18:根据条款11、12、13、14、15、16和/或17中任一项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开口沿横向方向与第二孔眼轴线间隔开。
71.条款19:根据条款11、12、13、14、15、16、17和/或18中任一项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开口大于第一多个孔眼和第二多个孔眼中的每一个。
72.条款20:根据条款11、12、13、14、15、16、17、18和/或19中任一项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动态支撑件被认为是第一动态支撑件。鞋面还包括联接到第二侧的第二动态支撑件。第二动态支撑件从第二侧跨过鞋喉延伸到第一侧。开口被认为是第一开口。鞋面主体限定延伸穿过第一侧的第二开口。第二动态支撑件延伸穿过形成在第一侧中的第二开口。鞋带在第一侧处附接到第二动态支撑件,以在鞋带被收紧时在第二动态支撑件上朝向第一侧施加张力。第一动态支撑件和第二动态支撑件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支撑端和与第一支撑端相对的第二支撑端。第一支撑端在鞋类物品的咬合线处附接到鞋面主体。第二支撑端限定构造成接纳鞋带的环。环接纳鞋带,以在鞋带被收紧时在第一动态支撑件和第二动态支撑件中的每一个上分别朝向第二侧和第一侧施加张力。
73.尽管已经描述了各种实施例,但该描述意在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明显的是,在实施例的范围内的更多的实施例和实施方式是可能的。任何实施例的任何特征可以与任何其它实施例中的任何其它特征或元件组合地使用或取代任何其它实施例中的任何其它特征或元件,除非特别限制。因此,除了根据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之外,实施例不受限制。而且,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做出多种修改和变化。
74.虽然已经详细描述了用于实施本教导的许多方面的数种模式,但是熟悉这些教导所涉及的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实施本教导的多种可选择的方面。意图是,在以上描述中所包含的或在附图中所示出的所有内容应被解释为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选择的实施例的整体范围的说明和示例,这些可选择的实施例如由所包含的内容暗示、在结构上和/或功能上等同于所包含的内容,或者基于所包含的内容以其他方式变得明显,并且不仅仅限于那些明确描绘和/或描述的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