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缝一体运动内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46612发布日期:2022-08-24 01:55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缝一体运动内衣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内衣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无缝一体运动内衣。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度增加,越来越多女性参与到健身运动中,且对于女性运动领域,市面上推出了运动内衣,以保护女性胸部在运动过程中不易摇晃。
3.而目前市场上的运动内衣大多是额外采用底托、侧托等承托部件通过车缝或贴合的方式连接在内衣上,以承托、收揽女性胸部,达到保护、减震作用。但是发明人认为额外增设的承托部件会使得运动内衣穿着过程中容易产生压迫感或异物感,且车缝线或贴合区域亦会对皮肤产生异物感,运功过程中随着躯干的转动会使得皮肤与车缝线或贴合区域产生摩擦而磨损皮肤,降低了穿着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额外增设的承托部件以及连接形成的车缝线或贴合区造成的穿着不适感,本技术提供一种无缝一体运动内衣。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无缝一体运动内衣,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无缝一体运动内衣,包括无缝圆筒形的内衣本体,所述内衣本体包括罩杯部、与所述罩杯部的外侧无缝连接的背围部、与所述罩杯部的顶部无缝连接的肩带部、与所述罩杯部的底部无缝连接的下围部;所述内衣本体由圆筒表层和圆筒里层组成,所述圆筒表层对应所述罩杯部对称设置有两个罩杯提拉区以及设置于两个所述罩杯提拉区之间的鸡心区;
7.每个所述罩杯提拉区包括无缝连接的内提区和外提区,所述内提区与所述鸡心区无缝连接,所述外提区与圆筒表层对应背围部的位置无缝连接,所述内提区设置有第一斜纹,所述外提区设置有第二斜纹,所述第一斜纹自鸡心区往外提区倾斜向上设置,所述第二斜纹自背围部往内提区倾斜向上设置。
8.本技术的运动内衣采用圆筒无缝编织方式编织制得圆筒表层和圆筒里层,能减少运动内衣各部件之间通过车缝或贴合方式连接而产生的车缝线或贴合区域,减少车缝线或贴合区域对胸部造成的穿着异物感,使得运动内衣与皮肤贴合度高,不易磨损皮肤;同时,通过无缝编织方式在对应罩杯部的位置编织制得罩杯提拉区,其中内提区的第一斜纹为自鸡心区往外提区倾斜向上设置,外提区的第二斜纹为自背围部往内提区倾斜向上设置,第一斜纹与第二斜纹的连接处位于罩杯提拉区的中线上,利用内提区和外提区倾斜向上的斜纹,能将胸部的外侧往乳点收揽、将胸部的内侧往乳点收揽,并能将胸部自下围部往肩带部向上提拉,减少胸部在运动过程中摇晃现象,达到保护胸部、提拉胸部的作用,实用性高。
9.可选的,所述圆筒表层对应所述肩带部的前段设置有无缝连接的第一提拉区和第二提拉区,所述第一提拉区与所述内提区无缝连接,所述第二提拉区与所述外提区无缝连接;所述第一提拉区设置有第三斜纹,第二提拉区设置有第四斜纹,所述第三斜纹与第一斜
纹的倾斜方向相同,所述第四斜纹与所述第二斜纹的倾斜方向相同。
10.第一提拉区与内提区无缝连接,第二提拉区与外提区无缝连接,使得圆筒表层的肩带部前段与圆筒表层的罩杯部无缝连接,由圆筒编织方式一体编织成型,且第一斜纹与第三斜纹的倾斜方向相同,第二斜纹与第四斜纹的倾斜方向相同,使得能将胸部的从罩杯部往肩带部向上提拉,达到提拉、减震的保护胸部作用,实用性高。
11.可选的,所述所述圆筒表层对应所述背围部对称设置有第一收揽区和第二收揽区,所述第一收揽区设置有第五斜纹,所述第二收揽区设置有第六斜纹,所述第五斜纹自一罩杯提拉区往第二收揽区倾斜向下设置,所述第六斜纹自另一罩杯提拉区往第一收揽区倾斜向下设置。
12.利用倾斜向下的第五斜纹以及第六斜纹,能将背部的肌肉或赘肉往背部中心处收揽,以结实背部;穿着本技术的运动内衣时,将胸部位置向上提拉、将背部往下方收揽,以将人体躯干矫正至正常位置,减少运动过程中受外力强度而出现的圆肩驼背现象,以挺拔躯干,实用性高。
13.可选的,所述圆筒表层对应罩杯部还设置有外承托区,所述外承托区的顶部与罩杯提拉区的底部、鸡心区的底部无缝连接,所述外承托区的底部与所述下围部无缝连接。
14.通过设置的外承托区,能从胸部的底部以承托胸部,与罩杯提拉区、第一提拉区和第二提拉区相结合,以将胸部提拉、承托,起到保护作用,且外承托区与罩杯提拉区、鸡心区均无缝连接,减少车缝线或贴合区域对胸部造成异物感,减少皮肤磨损,实用性高。
15.可选的,所述外承托区的编织密度大于鸡心区的编织密度。
16.通过设置外承托区更大的编织密度,使得承托区的弹力较小,穿着时内收效果更明显,进而对胸部的底部起到承托作用。而鸡心区采用相对较小的编织密度,具有更高的弹性,以将两侧的罩杯提拉区连接起来,使得穿着该运动内衣时起到聚拢胸部的作用。
17.可选的,所述外承托区的编织密度大于下围部的编织密度,使得下围部的弹力比外承托区的弹力更大,减少下围部对人体躯干的勒紧感,若下围部的编织密度过大,则会使得下围部的弹力较小,导致穿着该运动内衣时,下围部对人体躯干的勒紧感明显,影响血液循环,并导致穿着不舒适。
18.可选的,对应下围部的圆筒表层和圆筒里层均为罗纹组织结构,且均由20-60d的氨纶纱线编织而成。
19.通过采用罗纹组织结构编织制得的下围部,且采用氨纶纱线编织而成,能使下围部的手感柔软、透气性高、亲肤性好、弹力好,与人体的贴合度好,不易产生的紧勒感和闷热感,穿着舒适。
20.可选的,所述圆筒表层的内提区、外提区、第一收揽区、第二收揽区、第一提拉区和第二提拉区均由复合纱编织而成,该复合纱是由10-40d的氨纶纱线与40-80s/1的莱赛尔纱线混纺而成。
21.通过采用氨纶纱线和莱赛尔纱线混纺而成的复合纱来编织圆筒表层的内提区、外提区、第一收揽区、第二收揽区、第一提拉区、第二提拉区,使得圆筒表层的上述位置具有优良的透气性和弹性,能将胸部的外侧和内侧往乳点中部收揽,并往沿着肩带部的延伸方向向上提拉,起到提拉胸部、保护胸部的作用,并能将背部肌肉或赘肉往中下方收揽,结合罩杯部和肩带部以起到挺拔躯干的作用。而且,莱赛尔纱线是以可再生的竹、木等捣碎后形成
的浆粕为原料制得,可生物降解,且制得的面料光泽自然、手感滑润、强度高、透湿性好、透气性好,能使本技术的运动内衣透气透湿性好,减少闷热感,穿着舒适。
22.可选的,所述圆筒里层对应罩杯部、背围部和肩带部均为珠地组织结构,且均由20-60d的氨纶纱线编织而成。
23.通过采用氨纶纱线以珠地组织结构编织形成圆筒里层的罩杯部、背围部和肩带部,柔软舒适,与皮肤接触不易产生磨损,且透气性好,减少运动过程中汗液及体温升高而造成的闷热感,穿着舒适,实用性高。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5.1.本技术的运动内衣采用圆筒无缝编织方式编织制得圆筒表层和圆筒里层,能减少运动内衣各部件之间通过车缝或贴合方式连接而产生的车缝线或贴合区域,减少车缝线或贴合区域对胸部造成的穿着异物感,使得运动内衣与皮肤贴合度高,不易磨损皮肤;
26.2.本技术采用无缝编织方式在对应罩杯部的位置编织制得罩杯提拉区,内提区的第一斜纹和外提区的第二斜纹为对称设置的倾斜向上斜纹,第一斜纹与第二斜纹的连接处位于罩杯提拉区的中线上,能将胸部的外侧往乳点收揽、将胸部的内侧往乳点收揽,并能将胸部自下围部往肩带部向上提拉,减少胸部在运动过程中摇晃现象,达到保护胸部、提拉胸部的作用,实用性高;
27.3.本技术利用倾斜向下的第五斜纹以及第六斜纹,能将背部的肌肉或赘肉往背部中心处收揽,通过将胸部位置向上提拉、将背部往下方收揽,以将人体躯干矫正至正常位置,减少运动过程中受外力强度而出现的圆肩驼背现象,以挺拔躯干,实用性高。
28.4.本技术的运动内衣采用氨纶纱线和莱赛尔纱线编织制得,手感柔软,具有优良的透湿性、透气性和弹性,与人体的贴合度好,不易产生的紧勒感和闷热感,穿着舒适,实用性高。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技术运动内衣的圆筒表层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本技术运动内衣的圆筒表层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31.图3是本技术运动内衣的圆筒里层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32.图4是本技术运动内衣的圆筒里层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圆筒表层;100、罩杯部;101、罩杯提拉区;111、内提区;112、外提区;102、鸡心区;103、外承托区;200、背围部;201、第一收揽区;202、第二收揽区;300、肩带部;301、第一提拉区;302、第二提拉区;400、下围部;2、圆筒里层;21、取放孔;203、内承托区。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无缝一体运动内衣。
36.参照图1至图2,该无缝一体运动内衣为无缝圆筒状的内衣,包括罩杯部100、背围部200、肩带部300、下围部400,且该运动内衣是由圆筒表层1和圆筒里层2组成,圆筒表层1和圆筒里层2均是通过圆筒无缝编织而成,圆筒里层2的边缘与圆筒表层1的边缘通过车缝
连接成型,使得运动内衣为两层面料结构。具体地,对于圆筒表层1和圆筒里层2,均具有罩杯部100、背围部200、肩带部300、下围部400,且罩杯部100的顶部与肩带部300的前半段无缝连接、罩杯部100的底部与下围部400无缝连接、罩杯部100的外侧与背围部200无缝连接、背围部200的顶部与肩带部300的后半段无缝连接。
37.参照图1,对于圆筒表层1,对应罩杯部100的位置,对称设置有两个罩杯提拉区101,两个罩杯提拉区101的中间连接处设置有鸡心区102,两个罩杯提拉区101的底部设置有外承托区103;对应两个对称的肩带部300位置,对称设置有第一提拉区301和第二提拉区302;对应背围部200的位置,对称设置有第一收揽区201和第二收揽区202。每个罩杯提拉区101由内提区111和外提区112无缝连接组成,第一提拉区301的底部与内提区111的顶部无缝编织连接,第二提拉区302的底部与外提区112的顶部无缝编织连接,内提区111远离外提区112的一侧与鸡心区102无缝编织连接,鸡心区102的底部、内提区111的底部、外提区112的底部均与外承托区103无缝编织连接,一罩杯提拉区101的外提区112与第一收揽区201无缝编织连接,另一罩杯提拉区101的外提区112与第二收揽区202无缝编织连接,外承托区103的底部、第一收揽区201的底部、第二收揽区202的底部均与圆筒表层1的下围部400位置无缝编织连接,使得圆筒表层1均是无缝编织连接。
38.其中,内提区111设置有第一斜纹,外提区112设置有第二斜纹,第一提拉301区设置有第三斜纹,第二提拉区302设置有第四斜纹,第一收揽区201设置有第五斜纹,第二收揽区202设置有第六斜纹。
39.具体地,第一斜纹自鸡心区102往外提区112倾斜向上设置,且第三斜纹与第一斜纹的倾斜方向一致、纹路密度相同,具体是第一斜纹从罩杯提拉区101的内提区111向上延伸至肩带部300的前半段部分(第一提拉区301),以在肩带部300前半段的第一提拉区301形成第三斜纹。同理地,第二斜纹自第一收揽区201往内提区111倾斜向上设置,且第四斜纹与第二斜纹的倾斜方向一致、纹路密度相同,具体是第二斜纹从罩杯提拉区101的外提区112向上延伸至肩带部300的前半段部分(第二提拉区302),以在肩带部300前半段的第一提拉区301形成第四斜纹。
40.而且,第一斜纹与第二斜纹对称设置,第三斜纹与第四斜纹对称设置,第一斜纹与第二斜纹的延长夹角为60-120
°
,第三斜纹与第三斜纹的延长夹角为60-120
°
,通过第一斜纹和第二斜纹关于内提区111与外提区112的连接处对称设置,且纹路均为倾斜向上设置,并延伸至圆筒表层1对应肩带部300前半端的第一提拉区301和第二提拉区302,能利用对称的倾斜向上纹路,将胸部外侧、胸部内侧往乳点位置收揽,并从肩带部300的前半段至罩杯提拉区101,均起到向上提拉的作用,进而使得穿着该运动内衣时起到提拉胸部作用,减少胸部下垂、摆动现象。
41.参照图2,对于圆筒表层1对应背围部200的部分,第五斜纹自一罩杯提拉区101往第二收揽区202倾斜向下设置,且第五斜纹与第二斜纹、第四斜纹的倾斜方向一致,纹路密度亦相同,具体是第四斜纹从其中一个罩杯提拉区101的外提区112往背围部200延伸,以在第一收揽区201形成第五斜纹,且在背围部200则为朝向背围部200中心位置倾斜向下设置。同理地,第五斜纹自另一个罩杯提拉区101往第一收揽区201倾斜向下设置,且第六斜纹与该罩杯提拉区101的第二斜纹、第四斜纹的倾斜方向一致,纹路密度亦相同,具体是第六斜纹从另一个罩杯提拉区101的外提区112往背围部200延伸,以在第二收揽区202形成第六斜
纹,且在背围部200则为朝向背围部200中心位置倾斜向下设置。
42.而且第五斜纹与第六斜纹对称设置,第五斜纹与第六斜纹的延长夹角为60-120
°
,通过第五斜纹和第六斜纹关于第一收揽区201与第二收揽区202的连接处对称设置,且纹路均为倾斜向下设置,能利用该对称的倾斜向下纹路,将背部的肌肉或赘肉往背部中心处收揽,以结实背部,并结合胸部位置向上提拉,以将人体躯干矫正至正常位置,减少运动过程中受外力强度而出现的圆肩驼背现象,以挺拔躯干。
43.看回图1,外承托区103的顶部自鸡心区102的底部至罩杯提拉区101的底部倾斜设置,具体的,外承托区103呈三角形;且鸡心区102、外承托区103和下围部400的编织纹路均为竖直纹路,其中,外承托区103的编织密度大于鸡心区102的编织密度,外承托区103的编织密度大于下围部400的编织密度,以使得外承托区103的弹力比鸡心区102、下围部400均小,能对胸部的底部起到承托作用。
44.参照图3,对于圆筒里层2,对应罩杯部100的外承托区103设置有内承托区203,其形状及编织纹路与外承托区103相同,编织密度亦与外承托区103相同,以使得圆筒里层2的内承托区203与圆筒外层的外承托区103的双重作用下,对胸部底部起到稳定的承托作用。
45.参照图3和图4,对于圆筒里层2,对应圆筒表层1的鸡心区102、内提区111、外提区112、第一提拉区301、第二提拉区302、第一收揽区201、第二收揽区202,其圆筒里层2的对应位置均是由20-60d的聚酰胺纱线以珠地组织结构编织而成,该聚酰胺纱线优选采用emana
®
聚酰胺6.6纱线。而圆筒表层1的内提区111、外提区112、第一提拉区301、第二提拉区302、第一收揽区201、第二收揽区202,均是由10-40d的氨纶纱线与40-80s/1的莱赛尔纱线混纺的复合纱编制而成,且具体为莱赛尔纱线包氨纶纱线混纺制得的包芯纱,其中莱赛尔纱线优选采用兰精集团天丝
tm
莱赛尔纱线。而圆筒表层1的下围部400和圆筒里层2的下围部400均是由20-60d的聚酰胺纱线以罗纹组织结构编织而成,具体地,圆筒表层1的下围部400底部与圆筒里层2的下围部400底部为一体编织连接,并不采用车缝方式连接,减少下围部400的下边缘由于车缝线对人体的皮肤造成磨损。由上述圆筒无缝一体编织制得的运动内衣中,莱赛尔纱线占比50-60%、聚酰胺纱线占比28-34%、氨纶纱线占比12-16%。
46.看回图3,圆筒里层2对应腋下的部位,开设有取放孔21,便于通过该取放孔21将胸垫放置于圆筒表层1与圆筒里层2的罩杯部100位置内,或是从罩杯部100位置内取出胸垫,便于更换胸垫。
4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无缝一体运动内衣的实施原理为:采用圆筒编织方式,并结合倾斜纹路无缝编织第一收揽区201、外提区112、第二提拉区302,并以另一倾斜方向的倾斜纹路,无缝编织第二收揽区202、内提区111、第一提拉区301,再以竖直纹路无缝编织鸡心区102、外承托区103和圆筒表层1的下围部400,以形成圆筒状的无缝圆筒表层1。再而,沿着圆筒表层1的下围部400,往圆筒里层2的下围部400继续编织,将圆筒表层1的下围部400与圆筒里层2的下围部400对折后,则形成运动内衣的下围部400;从圆筒里层2的下围部400往内承托区203无缝编织,再继续对应罩杯部100、背围部200和肩带部300继续编织,则形成圆筒状的无缝圆筒里层2。最后将圆筒里层2的肩带部300边缘与圆筒表层1的肩带部300边缘车缝连接,形成肩带部300,则制得由圆筒表层1与圆筒里层2一体无缝连接成型的运动内衣。
4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